莒南曲流河聶氏谱姓考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其兵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12 15:28
文章摘要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随着社会的变革,同一祖源的姓也发生了变化,有隐姓藏名者、有因难改易者、有受赐改姓者,由于战争的影响或者去外地谋生,流散于天南地北。如果每一姓氏,一定要追溯自己渊源,在唐宋以前,其世次是井然不混的。金元时期,百姓板荡流离,家谱大多散落。故如今重修家谱者,如果不能溯及远祖,当应以始迁祖论。始迁祖以上世系,如知晓,应在家谱中记载;如可疑,应当录以备考,千万不可做牵强附会之作。    稽我聂氏受姓于周时卫国同姓大夫奭(或作弼),食采于聂,因以得氏。十三世传至河东大夫叔平,生于秦始皇十二年,汉惠帝六年为代王太傅,文帝十五年上书乞骸骨(告老还乡之意),诏赐河东霍邑田宅,号河东大夫,殁葬霍山。夫人岳阳白氏葬汾河畔。聂氏之称河东郡,自此始。    关于聂氏之起源,众说不一。但归纳起来,除卫说外,还有另外其它两种说法。一是源于齐说,《中华五百姓氏源流》说:“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在茌平)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二是源于楚说,《广韵》中称:“楚大夫食采於聂,后人因以为氏。”归纳几种说法的共同点:都是因“聂”地为氏的。鳌溪聂族老谱序说:聂在邢卫之间。聂氏所据以得姓“聂”的地点,目前有两说法:一说在今河南清丰县北、一说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部“博平”故城。《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清丰县北有“聂”,“博平”故城有“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历代专家论证的权威之作,较为可信。《博平县志》称:“博平”属齐国西部边界的“聊、摄”之地。茌平今有摄城,恐聂城之称为后人望文生义之误。   “聂”以地名在先秦古籍中有记载的并不多见。《左传》载:春秋鲁僖公元年(前六五九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杜注:“聂北,邢地也。”《左传》又载,“僖公二十有五年(前六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由此可见,聂本邢地,邢为卫灭,遂为卫邑。川塘聂氏谱载,聂政为八世,聂政于公元前三九七年去世。由聂政去世时间和邢亡时间差推算,发姓祖派下,应有八世左右。邢亡时间与卫大夫食采于聂的时间相吻合,且《路史》上说:聂氏是“卫国侯君同宗之后代”。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卫说”较为可信,齐说、楚说疑点甚多,应不足信。《齐国历史年表》中关于齐丁公的纪事年只出现过两次,“公元前一一一一年,丙寅,齐丁公(伋)元年。公元前一零六三年, 乙亥,齐丁公四十五年,周王‘赐齐侯命’。后,丁公卒,子乙公姜得立。”根据齐丁公元年和齐丁公四十五年与聂政去世时间差推算,发姓祖派下,应有二十四世或二十二左右。聂氏川塘祖谱载,聂政为八世,相差甚远,再次验证了齐说,不可取信。各种说法,均无关要义,录以备考,供留心谱学者旁参。   《重修莒志》记载:“曲流河聂氏系出河东新安,散居云台山麓,于明朝成化年间(一四六五年~一四八八年)迁居莒南曲流河各村。” 由此可见,曲流河聂氏应为霍邑聂族分支。若以始祖卫大夫奭之世系而论,江西川塘聂族已传至一百零八世,我曲流河聂氏亦应传至百世有余。曲流河聂氏祖谱记载:“夫自东海以来。”始迁祖聂太祖母(佚名)携子六人,江、淮、沦、濂、湘、瀛,由东海云台山麓迁徙至莒南曲流河。后来各祖派下子孙又先后徙居大河南、山前东岭、大山前、尤家庄子、聂(解)家岭、聂家庄子、前道口、聂家(前)介脉头、莒中葛杭、刘山前、温水泉、十字路、板泉东新庄、莒北茅埠、聂家庄、日照奎山青墩、严家庄、大屯、燕泥子、日照碑廓田家寨等村,各村中亦有远徙中华各省及海外者。聂姓祖源从字体来看是十八画没有弯勾,具有五目六通、步步高升,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族性。繁体聂字耳多,目多,横平竖直,耳多—信息多,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目多--善观察, 平--平易近人,做事公平,直--直率,坦荡,不卑不亢。古往今来,聂姓以忠厚敦实的家风,刻苦向上的品格,塑造了自己完善的形象。   我族家谱不知始于何时,亦不知创于几世祖,由于时局动荡,多次失落于市井,幸亏先贤人掇拾保存,流传至今,功莫其大矣。希望后世孝子贤孙,将此谱妥善保存,及时续修,勿使其废坠,不辜负我们先人的厚望。
已有3715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