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聂进良 2024-04-13 15:29
聂进良,1962年出生于一个充满红色传统的家庭。他的父亲聂兴球曾参加、亲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浙江福建和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1964 ..



聂进良,1962年出生于一个充满红色传统的家庭。他的父亲聂兴球曾参加、亲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浙江福建和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1964年底转业到贵州工作。聂进良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和团干部。



1979年,聂进良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在部队期间,他以其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迅速掌握了多项专业技能,并在通信科担任了译电员的重要职务。他的出色表现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和表扬,198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3年,聂进良随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地方国企工作。他凭借着在部队锤炼出的坚韧毅力和扎实技能,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并先后担任了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担任《深圳特区的拓荒者》一书执行主编期间,他深入挖掘了31支队的丰富史料,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除了在职业上的卓越成就外,聂进良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他全程参与策划了在深圳市笔架山公园安放的“基建工程兵之歌”雕塑铜像工作,以此表达对基建工程兵精神的崇敬和传承。此外,他还动议、策划并参与了安放在惠州市罗浮山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纪念园的31支队支队长王进禄雕塑铜像工作,并后续跟进王明健、李人林等科学家的雕塑铜像安放工作。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拓荒牛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聂进良先生现任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协会)理事、部长等职务。他不仅在个人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推动城市基建工程兵历史研究和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故事和贡献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永远的记忆

——深惠地区拓荒雕塑群像后记(节选)

作者:聂进良




       岁月山河,时光蹉跎,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辉煌历史,也曾有着不同的时代记忆。往往人们喜欢通过影像、文字以及塑像的方式留存我们对于时代历史或者人物群体的记忆,传承和弘扬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而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以及毗邻的惠州,同样有着一尊尊堪比艺术品、蕴含着时代拓荒精神的拓荒雕塑。这些雕塑中,有的居于闹市楼宇之间,有的静立海边听闻香江春潮,有的则与青山为邻与翠木为伴。



       虽然这些雕像的造型各异,建造时间、造像发起方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雕像都代表了那个艰苦卓绝、激情似火的拓荒时代,都是在用共同的方式,致敬那个奋勇拼搏的时代,致敬那个时代人们所留下的拓荒精神!



深圳市委大院前的“拓荒牛”



       八十年代初期,这尊象征着深圳特区建设精神的垦荒牛雕塑诞生了,它就屹立在深圳市委大院,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如它所象征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这座青铜雕塑名为“孺子牛”,又被称为“拓荒牛”、“开荒牛”。



       1984年7月27日,重4吨、长5.6米、高2米、基座高1.2米,以花岗石磨光石片为底座的大型铜雕落成,立于深圳市市委大院内。起初,雕塑取名“开荒牛”,但考虑到“将来开荒完了怎么办”,经深圳市领导班子讨论后,便以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定名为“孺子牛”,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



       “孺子牛”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号召全国的党员干部向深圳的干部学习,学习深圳改革开拓的精神,做全国人民的“孺子牛”。随着影响的扩大,这座雕塑已然成为公认的深圳创业精神的象征、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符号。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拓荒牛”铜雕整体搬迁到市委大院门外的花坛上;同时,市委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市民再献出一块绿地,方便游客参观并拍照。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两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奉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调到这里,担负起特区建设的任务。当时的深圳,还是一片荒芜,基建工程兵们在荒山野岭上安营扎寨,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这片土地上移山填海、拓荒造城。看到“拓荒牛”,人们的眼前会浮现出当年基建工程兵两万人的形象,因为他们是第一批拓荒深圳的大群体。
已有60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