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

作者:nieyouxuan 原创作者:nieyouxuan 来源:信息来源 1970-01-01 08:00
文章摘要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十一)          ——安徽太湖《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原文】         安徽太湖《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今自千百世以后,欲遥溯千百世以上之地理姓氏,则将奚据乎?曰:据经耳。然或出于二说,疑不能明,则将奚据乎?曰:亦据经之可信并传注耳。粤稽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嬛、伊是也。历唐、虞、夏、商、周,迄春秋之际,孔子作《春秋》,左氏传之,其言姓氏特详。曰: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又别之以谥、以官、以邑。其见于经者:姬、姜、子、姒、风、祁、媯、姞、嬴、任、巳、偃、妘、芉、隗、允、𣾰是也。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是姬姓之裔胄也,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以邑为氏者也。今即卫之疆域考之:南阳为卫边邑,在卫之西境,与晋接界。莘为卫边邑,在卫之东境,与齐接界。羊角为卫边邑,在卫之南境,与曹、宋错壤。其四封所域之地,如牧垂、越桃、邱莘、首止、域濮、鹹斂、盂襄、牛𨟎。有莘之墟:宛濮、清邱、新筑、鞫居、马陵、柯商、任茅、氏圉、戏阳、厥慦、沙瓦、垂葮、铁牵。曹得地者二十九,而聂无之。所属之邑,如清蒲、鄄共、曹匡、五鹿、戚桑、中夷、仪懿、氏羊、角平、邱平、寿犁、外州、平阳。冷得邑者十八,而聂又无之。盖春秋之时势,列国之土壤,本绣错而瓜分。其见于经传者,皆关于征伐、会盟、蒐狩、城救。次遇之大,其无所关,缺而不书者,比比也。若见于经传,当时传信,而后人不能无疑者,亦间有之。而其中强弱之吞并,彼此之得失,先后之隶属,又因之。据僖元年:齐师次于聂北,救邢。杜注:近邢地。《左传》晏子曰:聊摄以东。杜注:齐西界聊城东北有摄城,摄亦作聂。《水经》注:聊城县二十五里有古聂邑。僖元年次于聂北救邢,即此聊城,今为东昌府治。似聊摄为两地,而摄与聂为一地,而究不知为谁属也。惟桓十六年,卫宣公使伋子于齐,使盗待诸莘。杜注:卫地。今属东昌府莘县北有有莘亭,有二子争死处。则莘与聊摄,境迩地偏,在卫之东,为自卫适齐之道,是聂不归之卫不得也。总之,齐之西界即卫之东界,注聂北,既未指为何国地,而但曰近邢。注聊摄,亦未确指为齐国地,而只曰齐西界。其为卫地甚明。矧晏子之言,已为齐之叔世,当春秋之季,而非始封之旧哉!且聊摄齐西界,而曰以东,此自外及内之文也,不数聊摄也,亦欲召陵之言东至于海。桓公时,东至纪𨟎耳。至公灭莱棠,始尽有登莱之地。管子盖概举其疆索而张大之。吾益信元凯注地理之慎,而叹道元发明之确也。由是言之,卫既有聂邑则必有大夫,有大夫则必有采地。有大夫有采地,则后之绳绳继继者以邑为氏复奚疑?然则先大夫衡公受采,其故可得闻矣,乃姓谱则曰楚大夫,食采于聂。春秋时,楚地既无此邑,矧聊摄与齐接壤,与楚直风马牛不相及耶!夫有经可据,有传注可征,而反信无稽之口,以自瞀乱。则混姬于芉,不敢知亦不敢从。或曰:聊摄即聂矣,其以邑为氏者,其后可得闻乎?曰:五伯之后,其雄为近。考《史记·政公传》,其姊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轵为河内,实王城地。《史记》正义:深井里在怀州府济源县南三十里,亦王城地,在卫西。据旧帙九世而得政公。岂聂既入于齐,其后遂居于此欤?或曰:春秋时大夫之食邑因以为氏者多矣,如:展氏之食邑于柳下,沈诸梁之食邑于葉,费庈父之食邑于费,羊舌氏之食邑于杨。类,皆在本国之中。亦有如聂在齐界乎?曰:有,如山东之濮州范县为晋士会邑,楚之子西为商公,今为陕西雒南县。比而观之,不岂然与?至于世代之先后、源流之支分中更改革之频繁,数罹兵火之燹焰,其详固有不可得闻者。今惟断自志明公以上,而先代之彪炳史册者亦著录之。      时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菊月        谷旦         胜漋祖裔孙、岁贡生、侯选儒学训导  韶府氏夔撰  【附住】    一,此《聂氏得姓辨》成文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原载于安徽太湖民国二十八年之八修《聂氏宗谱》。太湖宗亲已将全套宗谱公诸网上,对此有兴趣者,可上网查看原文。二,此处全文直接抄录于《聂氏宗谱》复印本。为便于阅读,在全文转录之后,迳为断句。失当之处,敬请教正! 【读后感】    前不久,太湖县镇龙湾村聂新华宗亲将其祖传《宗谱》复印一套惠赠予本人,不胜感激之至。以往虽曾上网拜读,而今目睹文本,感受更深。故决心将其中一些史学价值很高的篇章,重新断句,公诸网上,以便与更多聂氏宗亲共享。此《聂氏得姓辨》,引经据典,论证聂姓始祖衡公(奭公名讳“衡”)出身于卫大夫,聂地就在卫国疆域之内。相关论点史证,对于当代宗亲的统一认识,肯定会有启发作用。然而正如谱文作者所言:“见于经传,当时传信,而后人不能无疑者,亦间有之。”有些宗亲见到此文,可能依然是“信者更信,疑者更疑”。在本人看来,无论信者、疑者,其本意都是出于对始祖的无限忠诚,唯恐稍有差失而愧对祖先。好在争论双方中的多数,都十分注意用史证说话。只要所有史证都能原模原样地保存起来,即使我们这一代不能统一认识,到了下一代或下若干代,他们一定能够辩证而正确地鉴别、运用史证,获得统一的认识。应该坚信:我们聂姓下一代,一定比我们这一代更高明。此《聂氏得姓辨》虽然成于二百多年之前,而其论证史实的严谨文风,很值得聂姓后生永远效法。其显著特点是:一,辨认先秦史实,都是以相关的经史记载为证。始祖奭公生活在周王朝春秋时期,其活动地域和身世背景,应该在这一时代的史书记载中,找到相关的佐证。所以谱文曰:“今自千百世以后,欲遥溯千百世以上之地理姓氏,则将奚据乎?曰:据《经》耳。然或出于二说,疑不能明,则将奚据乎?曰:亦据《经》之可信并‘传注’耳。”在谱文作者看来,《经》及其“传注”,应该成为奭公活动地域和身世背景最重要的历史根据。所谓《经》,是指《春秋》经,所谓“传注”,主要是指《春秋左传》,同时也包括《管子》、《水经》、《史记》等其他先秦史典。谱文虽然没有排除其他可信史证,但相比之下,《春秋左传》是最为可信的。在这里,须要专门说一说《春秋左传》的可信度问题。因为几千年来,“国史”和“先秦经典文献”的校定出版,都是经过封建统治者“钦定”才得以面世的。在很多方面,都是彰显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而且其中也的确存在某些失真之处。所以后世有人对其可信度持怀疑态度,也是有其道理的。不过还要看到,与其他史书相比,《春秋左传》的可信度,仍然是最高的。据报载,曾有许多中外历史学家和天文学家,对《春秋左传》所记日月蚀、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进行了长时间的核对。发现在《春秋左传》史实所涉及的时间段内,除一次日蚀记载不够准确外,其余有关日蚀、月蚀的记载,都是准确的。由此可证,中国古代史学家,多能据实记史。特别是记载普通人士的感情世界、日常的社会动态以及有关人物事件所派生出的时间、地点等等,基本上都是可信的。因此,谱文这种据经论史的观点,应该受到尊重。二、在探讨相关事物之真相时,既要寻找正面资料,据史陈述己见,也不掩饰反面资料的客观存在,把正反两方面资料都放在桌面上,让人们唯物辩证地去分析辨别。谱文论证“聂地”在卫国疆域之内:“春秋时大夫之食邑因以为氏者多”,而且食邑都在本国疆域之内,“如:展氏之食邑于柳下,沈诸梁之食邑于葉,费庈父之食邑于费,羊舌氏之食邑于杨。类,皆在本国之中。”当有人问:亦有如(卫国大夫)聂(的食邑)在齐界乎?谱文回答:“有。如山东之濮州范县为晋士会邑,楚之子西为商公,今为陕西雒南县。”不过又强调:对此必须“比而观之”,因为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详固有不可得闻者”。这样做,既是对历史、对祖先的尊重,亦是对持异议者的尊重,非常有利于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上述严谨文风的显现,当然首先是由于谱文作者具有很高的道德品性和深厚的国学修养,同时也是我们聂姓祖先秉性刚正和心地善良的真实再现。当代聂姓宗亲,应该继承祖先的这些优良道统和文风,把聂族当前最紧迫的敬祖爱宗联谊任务讨论好、完成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聂族文化发展史上,留下各自应该写好的历史篇章。本人重申:此篇博文主要是希望与族亲共享《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所撰“读后感”,仅为个人心得。限于学识水平,偏颇在所难免,敬盼不吝赐教!      聂猷轩  谨书
已有2174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