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聂氏资料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旭光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17 15:26
文章摘要
从《白居易家谱》看洛阳聂氏在宋金对对峙时期的发展          聂旭光2010年5月30日《白居易家谱》洛阳市郊区文史资料专辑  1990年印刷一、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至公元1990年共传55代。时间相隔:1990-772=1218年。用时间差1218年除以55代大约可以计算初每代人的间隔时间即1218÷55≈22.145二、《白居易家谱》第十九代祖显示弟兄三个,其中老三“讳心诚字O配聂氏生一子瑛”出现了聂姓人家的闺女。三、按每代22.145年计算则大约可以推算出白心诚的出生年份:772+22.145×19=1192.755查阅历史年表即南宋光宗赵惇绍熙(1190-1194)年间四、《白氏家谱》显示“四代祖讳思齐字悦贤配许氏生一子奏绩仕郑州录事参军”。就是这个叫白思齐的人改葬了他的祖父(白居易的儿子)白景受和他的父亲白邦翰于邙山之阳。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迁入洛阳城中,一直到二十七代大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失位,历近440多年都住在洛阳城中。五、从《白氏家谱》可以看到,传至19代时,白家也已经丧失了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人在外当官的,成为了普普通通的市民。既然是夫妻那么年龄应该相仿。由此可以判断这位聂家的闺女、老姑奶的出生时间约在1190年左右。    在公元1190年间,洛阳周边地区已被金国占领,是金章宗(公元1190-1196年)完颜璟“明昌”年间而这位聂家的闺女、老姑奶的出生时间在1190年左右,恰好也印证了在北宋灭亡之时,从公元1127年至1190年这60多年里,还是有一部分聂姓族人留在了洛阳地区,她们辛勤劳作,生儿育女,繁衍不息。这位不知名的聂家的闺女嫁给洛阳城里的白居易的第19代孙就是聂氏在宋金对峙时期在洛阳活动的很好的一个佐证。   洛阳聂氏实为聂崇义的后裔----打破砂锅问到底洛阳聂湾聂族传说辩析五年来,洛阳新区日新月异,洛阳博物馆去年奠基在聂湾,看到博物馆周围翻起的垒垒黄土,心中有种莫名的感伤。为搞清洛阳聂族的来龙去脉,七年来一直魂牵梦萦,四处搜寻资料,哪怕是关于聂族传说的只言片语,我都会铭记在心,朝思暮想,专注于此,以致近两月,提笔忘字,转身忘事。一、牌坊传说七年前的聂族传说言犹在耳、历历在目。繁忙之余,稍有闲暇,便想考证一番。特别是“下马牌坊”的存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牌坊是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为表彰功臣、孝子、烈妇的重要形式,如果私自建牌坊或者冒姓是犯忌讳的。试想谁会冒杀头之罪去为一个死去的人立牌坊呢?而在洛龙区安乐镇西岗上的聂氏老坟究竟埋的哪一位先祖呢?石碑是不是为传说的“定州知州聂溶”而立呢?明代的马文升为什么会撰写呢?牌坊又是为谁而建的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再次迈入时光隧道……   传说一:定州知州说。“聂溶万历己酉科举人官定州知州”,除此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万历己酉科”即公元1609年。查阅明史中的职官志可以知道,此公是“五品官”,可以称得上士大夫级的人物。传说二:聂家老坟的封土有7-8米高,大墓的墓碑有2、3米高,下面有一个乌龟驮着,碑上面雕蟠龙,碑文传说是明代的马文升所题。马文升何许人也?一查历史,果然名不虚传,马文升(公元1462-1510年)是经历过明朝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的五朝重臣,只可惜正德五年即公元1510年马文升就病卒了,与传说中的定州知州聂溶的中举时间1609年相差100年。死去的人怎么可能为后来的人撰写碑铭呢?曾记得2005年秋天,在洛阳聂湾我第三次见到聂长鹏(1929-2010,家住西聂湾,乳名叫广生,属蛇)时,曾亲自问他能不能确定就是“明代的马文升所题”?他给我讲了一个他儿时(8、9岁)的一件事。长鹏说:那时在村里看一出戏叫《搜杜府》,“儿时看戏好凑热闹,看稀奇。当时对戏中马文升的造型很感兴趣,马文升的装束是“身上穿着红色蟒袍,头上两个曲曲龙,大花脸,一挂大黑胡子,手里还拿着一把尚方宝剑”整出戏就马文升的穿着花梢耀眼。长鹏很好奇,就指着“戏上穿着最耀眼的那个人”向旁边看戏的爷爷聂琮问这是谁?他的爷爷抚着他的头告诉他“这就是给咱老坟上题碑的那个官,是马大人叫马文升”。所以印象特别深刻。现在的老年人也都这么说:碑上的字就是马文升题的”。如果真的马文升题写的碑铭,那马文升又是为谁而题的呢?没有详实的资料佐证,贵为兵部尚书的马文升会凭空为聂家而题写碑文吗?  从嘉庆18年《洛阳县志》可以得知,洛阳县的历史上有名的聂姓人除定州知州聂溶还有4个:(1)聂崇义(北宋时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2)聂端(明永乐公元1403-1424,贡士归安主簿)、(3)聂进修(明嘉靖贡士公元1522-1566,官西安训导)、(4)聂周南(万历1573-1620)贡士,没有职务。尤其是明朝的这三位聂姓先祖的官职,在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算个官,可在那时士人眼中根本不算官,按现在的话说,最多是个七品芝麻官,只不过是正途出身罢了,比那些“纳捐买官”的在名声上要好些。假如这是个选择题,首先应该排除(2)、(3)、(4)的可能性。虽然七年前,我推断聂家的老坟是聂崇义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宋史。聂崇义传》中并未提到“大夫”一说,所以一直很纳闷。传说三:“先早,说这儿很早以前,不知道哪一朝哪一代有个老祖宗在朝里是一个大夫,相当于跟现在的中央的秘书长一类的差不多”(聂大伟,1945年生,今年65岁,住东聂湾)。史书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聂姓人物呢?最近由于好奇,四处查资料,终于揭开了谜底。据现存宋代淳熙二年(公元1167年)刻本《三礼图.集注》开篇“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柱国赐紫金鱼袋臣聂崇义集注”可以判断宋太祖建隆三年即公元963年雕刻《三礼图.集注》时,聂崇义已是正三品大员,“通议大夫”是品级,皇帝赐给的,具体工作是“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相当于目前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校长,但要比“国子祭酒”低半格,“柱国”是勋名,按功勋可以享受二品官的待遇。“赐紫金鱼袋”是奖牌,可以佩带,相当于肩章或胸牌一类的东西。开篇是聂崇义的自叙,不应有丝毫的怀疑,至于聂崇义死了以后皇帝又加封或赏赐了什么封号,我们不得而知。诚然传说中的“聂氏大夫”找到了,可是为什么官职却对不上号呢?宋代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聂氏的“秘书长或秘书”一类的人物呢?我一直坚信,传说是现实的变形反映,用洛阳话来讲就是都要有点影儿哩。为了进一步查证传说中的“聂秘书”,我不惜重金于今年5月20日邮购了仰慕已久的《司马光文集》,直到25日捧到手中,经过三天夜以继日的查找,终于水落石出。在司马光撰写的《宋故渠州邻水县令赠太常博士吴君墓志铭》中,可以得知宋代宰相司马光的“外祖父”或者“外公”叫聂震。“夫人聂氏,秘阁校理震之女”,聂震所干的工作近乎秘书长、秘书一类的工作。并且司马光的两个姨死后均埋在了“洛阳金谷乡”和“洛阳贤相里”,其中一个还被封为“河南县君”。再次印证了笔者七年前的推断(详见《洛阳聂氏源流考》)。二、扫墓、上坟民俗   千百年来,在洛阳地区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就是每年两次:上半年为阴历二月十五,下半年为七月十五,聂姓后代子孙都要为自己的先人祭祀和扫墓,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崇敬。多少年来,不管是到聂湾还是聂屯,抑或是宜阳寻村的聂洼族人,都曾经从老年人的嘴里得知“前几辈人曾经到聂湾上过老坟,这一圆圈的聂姓族人都是一回事”,这代代相传的习俗不应去考证,也不应去怀疑,只要我们后人知道“去过聂湾的西岗老坟上过坟”,就足够了。这就能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目前的聂湾、聂屯、聂家沟、聂洼的聂姓族人是同根同源的,都是老坟里埋的那个崇义公的后代。由于战乱、灾荒等各种原因,时光流逝,族谱失去,暂时说不到一块,有时甚至本家都称呼不成经了,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只要坐下来,平心静气的把当地的家谱编出来,我深信有对住的那一天。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也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祖祖辈辈留下了我们,从宋初的聂崇义到公元2010年至少时光已经跨越了1000年以上,行文至此仿佛李娜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高吭歌声在耳边响起。。。。。洛阳聂屯二门支青要山聂旭光敬撰 公元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九日
已有3086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