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氏源流资料集萃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其兵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12 15:28
文章摘要
【按】今将与聂氏源流有关的部分资料掇积于下,详细注明了出处,供后世留心谱学者参考,以免搜劳之苦。    僖公元年(前六九五年),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左作曹伯,聂北,邢地也。】——(春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杜注。    僖公二十五年(前六三五年),僖公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春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政(?-前三九七年)者,轵深井里人也。【索隐】《地理志》河内有轵县。深井,轵县之里名也。【正义】在怀州济源县南三十里。——(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聂本地名,因以为姓。——(汉)史游,《姓氏急就篇》注。    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唐)林宝,《元和姓纂》。    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望出河东、新安。——(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注。    楚大夫食采於聂,后人因以为氏。望出河东、新安。——(宋)陈彭年等,《广韵》。    聂,河东。徵音。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又,望出新安。——(明)凌迪初,《万姓通谱》。    聂,《氏族大全》说:楚国大夫的食地在聂,于是便以聂为姓。《路史》说:卫国侯君同宗之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明)陈士元,武乐泉译,《万姓总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 1版,第340页。    聂,河东。徵音。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又,望出新安。——(清)《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    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汉惠帝六年为代王太傅,文帝十五年上书乞骸骨,诏赐河东霍邑田宅,号河东大夫。殁葬霍山。夫人岳阳白氏葬汾河。——(宋代)《永丰聂氏抄谱》。    余稽聂之鼻祖,实春秋卫大夫弼食采于聂,因以得氏。肇自河东,庆衍于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市)深井里。越七世,政(指聂政)以勇敢得名,获罪于韩,恐韩人夷其族遂自刎而绝夫迹。厥后裔轵(指聂政子聂轵)复徙之郑州管城。秦汉以下积功累仁、英贤崛起。良(指聂良)仕汉为颖川太守;友(指聂友)仕吴为丹阳太守,神明正直、国赖以康,东晋朝追封为“英明惠烈王”,建祠于樟树镇祀之。——大元元统乙亥岁秋作,赐进士、集贤阁大学士揭溪斯,《川塘聂坊聂氏族谱老序》。    余未释褐时,尝过舍姻聂氏家焉,阅其谱谍,溯其巅末,系春秋卫大夫弼食采於聂,功在王室,周天子缘聂赐姓,以表厥功,聂之姓所由来也……——明崇祯三年冬作,进士、中顺大夫、福建兴化知府雷化鳞,《川塘聂坊聂氏族谱老序》。    聂之受氏出自卫大夫弼,食采於聂。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聂在邢卫之间,今山东聊城县东北有聂城,即其地。其后,子孙以邑为氏,而世居霍邑(今山西霍州),故河东着望。在秦汉时,已有显名传者。迨自霍南迁而丹阳太守友,着于吴,宗姓分延于歙楚诸境。吾清江尤盛,至数十族而相通谱……——清乾隆五十八年秋作,贡生候选学训导钱时雍,《鳌溪聂氏族谱老序》。[NextPage]    聂,【源】①聂,卫邑(故城在今山东聊城),春秋时卫大夫食采於此,因氏。又,《广韵》、《韵谱》、《姓解》、《姓氏急就篇》等均作楚大夫食采於聂,必误。楚有摄叔,而无聂叔。②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其后裔在元、明时均采用汉姓,其中有聂氏。③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④土家族姓。【望】新安、河东。【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百分之零点一,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百分之十五。【人】聂政,春秋时著名刺客。——袁义达、杜若甫,《中华姓氏大辞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989页。    聂,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藏、苗、白、回、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望出河东、新安。”聂北,本春秋邢地,邢为卫灭,遂为卫邑,故址在今山东聊城。卫大夫,《广韵》、《韵谱》均作“楚大夫”,则“聂”或为楚邑;又,《中国姓氏大全》称:“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邢国灭亡后属齐”。与前所言均别。录之以备考。②藏族之聂姓,则为聂赤赞普之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聂氏,此以氏族名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窦学田,《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38页。    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寻根溯源】聂姓来源有四:一、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二、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三、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四、出自他族改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繁衍播迁】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郡望堂号】聂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一、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二、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 堂号:“赐书”、“三礼”、“环溪”、“河东”等。【宗族特征】一、聂姓家族优异无比,人才济济。不但节义之士满载于他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二、现当代聂姓多将领。除音乐家聂耳外,共和国共有四位聂姓将帅。大名鼎鼎的聂帅荣臻,还有中将两位,他们是湖北礼山人聂凤智,安徽阜南人聂鹤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于一九九二年。另有少将聂济峰河北晋州人。 ——《中华姓氏寻根网·百家姓氏源流》。[NextPage]    聂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到聂(山东省茌平县西部)。被封在聂邑大夫的后代有的用封地“聂”作为自己姓氏。——徐俊元、张站军、石玉新,《贵姓何来》,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186页。    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北),因此称为聂氏。——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66页。    聂,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两支:①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北),后代子孙以聂为姓,称为聂氏。②古有地名聂北(山东茌平县西),春秋时属邢国,邢国灭亡后属齐。居者以地名为氏,亦称聂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陈瑞松,《百家姓溯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93页。    聂,《百家姓》收,分布广。战国时韩有聂政,唐代有诗人聂夷中,清代有聂士成。来源:①春秋时卫国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地名为氏;②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邢国灭亡后属齐,居者以地名为氏。——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27页。    聂,河东郡。(古音)尼辄切,niep,泥母叶韵。(姓源)①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②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卫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无聂城,而有乜城。聂氏与乜氏为不同的姓。(郡望)河东郡。秦朝初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有禹王城)。——田海英,《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花城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269页。    聂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两支:一是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卫国在今河南濮阳。二是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朱洪斌,《中华五百姓氏源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446页。    根据古籍的考证,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姓,算来不止三千年的历史。追究其姓源,则是河东郡,系出姜姓。齐太公封支子于聂城为齐附庸,后以国为氏,想是国亡而迁于卫。聂氏所据以得姓的聂城,因无详尽文献可考,不得而知,但先秦时期卫国的所在地当在现在的河北和河南北部地区。到秦、汉天下一统后,经过长期的播迁,这个家族主要繁衍于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和新安(今安徽歙县)两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上,聂氏家族的确优异无比,不但孝义之士满载于家谱,且出了不少的名臣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张海彤,《百家姓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238页。    周惠王十八年,即鲁僖公元年(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即今聂城,在今清丰县北聂城)北救邢。春秋卫大夫食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清丰县土地管理局,《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页。    聂,(祖居堂号)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时,楚大夫受封于聂,享用那里的物产。其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相传姓聂。——张健忠,《百姓祖宗源流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501页。    前一一一一年,丙寅,周成王五年,齐丁公(姜伋)元年。前一零六三年, 乙亥,周康王十一年,齐丁公四十五年,周王“锡(锡与赐同义)齐侯命”(见《竹书纪年》)。后,丁公卒,子乙公姜得立。——蔡瀛海,《齐国历史年表》,淄博市志办公室。    前六三六年,乙酉 周襄王十六年,齐孝公七年,秦穆公派师送公子重耳回晋,晋人杀怀公姬圉而立公子重耳,是为晋文公。文公迎齐姜为夫人。      前六三四年,丁亥,周襄王十八年,齐孝公九年春,齐师侵鲁西鄙,鲁僖公追齐师至酅(在东阿县西南)不及。夏, 齐师伐鲁北鄙, 适卫人伐齐,齐师退。 冬, 鲁僖公联楚攻齐取谷邑(山东东阿)。——蔡瀛海,《齐国历史年表》,淄博市志办公室。
已有7646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