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聂氏始源’

作者:娄底印溪 原创作者:聂秋征 来源:信息来源 2011-08-25 09:56
文章摘要
 再谈‘聂氏始源’      关于‘聂氏始源’确实是我聂族直得深入研究、明确的大问题。多年来,许多宗亲为此化了大量的精力,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这种求索精神确实可敬、可钦、可贺。我也期盼这个问题早日明确,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拿不出象样的研究成果。处于关注,我认真拜读了多位宗亲的探讨文章。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谈几点补充看法,与各位宗亲参考、商榷。一、关于‘聂氏始源’的研究对象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资料中,有关‘聂’字由来,‘聂氏’分布,‘聂氏始源’众说纷纭、多种多样。如:有‘藏族首领取六耳神猴之三耳为‘聂’,有‘附耳私小语’偶意为‘聂’有象征地理形态为‘聂’,有‘按造字规律为‘聂’等。既有汉族‘聂氏’,还有藏族‘聂氏’、满族‘聂氏’、犹太人‘聂氏’等。关于汉族‘聂氏始源’。也有源于姜姓封于聂城之说,姬姓卫大夫之说,源于齐大夫之说,源于楚大夫之说,源于遽伯玉之说等。    对这些众说纷纷的多种多样的说法,我认为没必要,也不可能一个个都研究清楚。所以我们的研究应以汉族同一血统的我族“聂氏始源”为研究对象。二、关于‘聂氏源于卫大夫奭公’ 学锋宗亲发表的《聂姓得姓应该源于卫大夫奭公》(以下简称《聂源》)一文,用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论证,得出了‘中华聂姓得姓鼻祖奭公,来自姬姓,卫大夫食采于聂’(《聂源》)这样的结论。他的论证很有力度,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这个结论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一是奭公来自‘姬姓’的依据不够充分,缺少其家世渊源。二是卫大夫的食采地‘聂地’到底在卫国的何地还不是很清晣。对这两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三、关于‘奭公’的家世渊源关于奭公的家世,‘中华聂族文化研究会’会长聂世敏先生在《中华聂族文化探源》(以下简称《探源》)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一大早前来给太公拜寿的有长子姜汲、长媳黄氏和长孙姜乞一家,有次子姜骆、次媳文姜和姜彬一家,有女儿邑姜和外孙成王姬诵、唐侯姬虞等一家。’(《探源》212页),‘姜汲受封齐丁公后,便正国纲,立长子姜乞为太子,准备接受自己的传位,封次子奭到聂城,意在建附庸国。’(《探源》219页)。这两段论述清楚的说明了‘奭公’的家世渊源。《姜姓世系表》中记有‘丁(齐丁公姜汲)五子封于聂城,似聂姓始祖’。这里须然与《探源》说的齐丁公次子封于聂城有所不同,但对‘聂氏源于姜姓’是个有力的证据。另我聂族的多数新老谱谍都认定‘我聂氏源于姜姓’,这也与《探源》的考证论述是相符的。我想我们的老祖宗总不至于无根无据随意认定自己的祖宗吧。从以上三点综合来看,我认为‘我聂氏源于姜姓’的可信度要大些。四、关于奭公得氏地---聂地关于‘聂地’,聂金城宗亲的《从聂字的造字想到聂地在哪里》(以下简称《聂地》)一文有比较详细的考证论述。据《聂地》搜集到的有疑似‘聂地’的史料记载有多处。其中最早的是《左传》‘春秋•僖元年(公元前659年)篇:‘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对这个记载《聂地》是这样论述的‘鄙人曾广泛收罗资料,发现‘聂北’应该在山东聊城以北。当时当今的河南濮阳、清丰、冠县、临西、鸡泽和山东莘县等县地属卫。山东聊城、茌平、高塘、河南的威县属齐’。‘山东茌平县史记载,该县北有摄城王菜瓜遗址’(疑为今茌平县城西北的菜屯镇)。古汉语‘聂’与‘摄’是通假字,这里的‘摄城’可能就是‘聂城’。而这个‘摄城’肯定在茌平县属地内(县志绝不会记载属地以外的事),而茌平县是齐国属地。《聂地》说:‘有聂才会有聂北,有聂北,则聂在其南。聂北为邢地,则聂不一定在刑地。’从上面的论证分析看,这里记载的‘聂地’应该在齐国属地茌平县域的北部,刑地的南边。再来看《探源》对‘聂地’的考证与论述。‘有《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百姓祖宗图典》说聂城聂国在今山东省茌平县一带。《花城出版》出版的《认祖归宗中国百姓寻根》说聂城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今山东省茌平县位于聊城东北40公里(今距约30公里)地域处,河南省清丰县位于聊城的西南面80余公里(今距有100余公里)处,但在古时,聊城和清丰两地都属西清县,即是古齐国之邑’‘聂国聂城为聊城更切合于古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地的附庸国属地。由此,聂姓聂氏家谱所称的聂城,指今山东的聊城以聂城聂国地域之称,应是无疑的。’《后汉•郡国志》载‘东郡有聂戚’还有‘慱平聊城有夷仪聚,有聂戚’。这里的‘聂戚’可能是人名,既使是地名,这个记载已距奭公得氏的聂地有800多年了,800年中地理的变迁、地名的更替是很大的。本人认为对研究聂氏得姓地仅可参考,不可为据。同样,《三海经》载‘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水经注》引作滠阳。滠阳在‘今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附近’(《聂地》语)。这里记载的‘聂阳’或‘滠阳’距奭公受姓地太远,且出现的时间也晚很多,所以也不可为据。《山海经》又载‘聂耳之国,在无阳国东,为人两手聂其耳’。《聂地》说:‘此书之聂耳之国与我们要找的聂地相隔十万八千里,不予查証。’从上面两位宗亲的考证与论述,本人也认为奭公的得氏地聂城聂国应在今山东聊城的可信度最高。五、关于‘卫大夫食采于聂’许多史籍与一些谱谍记有‘卫大夫食采于聂’。对这个问题《探源》有这样的论述‘周武王去世后,武庚反叛,被周公率军平息。由此,再次分封诸侯,改殷都朝歌几辅之地建立卫国,封康叔姬封为卫侯’,后又‘受封卫国国君’(《探源》221页)。周成王‘以防殷人和东夷再度反叛’(《探源》222页)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军事上‘往卫国派兵二万’,人事上任用血系亲人,先是任用自己的亲叔叔姬封为卫国国君,后又封亲舅表兄弟奭公到‘卫国任大夫’(《探源》221页)。‘可见奭公受封于卫国任大夫,其责任定能不小。’(《探源》222页)再看《探源》论述的奭公履历。‘公元前1045年,太公去世时,齐丁公应是67岁,封聂城聂国的奭公也是在35岁左右,因丁公姜汲29岁(即公元前1083年)生长子姜乞,奭公为次子,约在公元前1080年左右生。由于太公功高显赫,又是周成王的外公,奭公与周成王按亲戚份上是表兄表弟,太公去世后,奭公受封于‘卫国任大夫’,故有‘卫大夫食采于聂’之说(《探源》221页)。‘公元前1060年,成王周公、太公东征胜利……举行了盛大的再封诸侯。这次封侯,姜汲受封为齐丁公……姜汲受封齐丁公后…立长子姜乞为太子,封次子奭到聂城’(《探源》219页)。从以上两段论述可以可看出,奭公生于公元前1080年左右,公元前1060年受封于聂城(当时约二十岁),公元前1045年受封于卫国任大夫(当时约三十五岁)。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齐国在前,卫国在后。齐国聂城奭公受封在前,卫国大夫奭公受封在后。实际上,聂城奭公与卫大夫奭公是同一人。《探源》说:‘卫国,原是殷都朝歌地域’(今河南淇县)‘几辅之地’(《探源》221页)。从这里看出卫国的都城应是朝歌,距聊城西南约190公里,这里应不是聂城。所谓‘几辅之地’可能就是《聂地》所说的‘河南濮阳、清丰、冠县、临西、鸡泽和山东莘县’。而这些地方都在聊城与茌平的西南面,与前面考証论述的‘聂城在聊城与茌平以北’不相符。从上面两点看,聂城在卫国属地内的可能性极小。为何史籍多记为‘卫大夫奭公食采于聂’?我认为可能是如下两个原因所造成:1.聂城聂国是齐国属下的附庸国,而卫国是周王朝属下与齐国同等级的诸侯国。聂城是齐丁公所封,而卫大夫是周天子成王所封。卫大夫比聂国国君等级要高,名声要大。2.奭公在聂城任上只有十五年左右,而卫大夫任上的时间要长得多。故‘后有聂姓得氏于齐,出名为卫之说’(《探源》222页)是有道理的。史籍记载的‘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是把前后两个事连在一起记录下来。其意可以理解为‘卫国大夫奭公原食采于齐国聂城,因此得氏’。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许多谱谍记载的‘聂姓得氏于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城’是可信的。而有些谱谍记载的‘卫大夫奭公食采于聂,因以为氏’也是正确的。只是他们记载的角度不一样,实际上是同一回事。以上看法如有不妥,请宗亲们指正,赐教。                              聂秋征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已有2910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