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珍的《刘禹锡集笺证》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曹中孚 来源:信息来源 2011-04-03 11:08
文章摘要
劫后余珍的《刘禹锡集笺证》曹中孚[编者按]这篇文章刊登于1990年11月3日的文汇报的一个副刊上,这张旧报纸是我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的,夹在一叠书中。作者曹中孚是《刘禹锡集笺证》一书的责任编辑,据他介绍,这本书成了获奖作品。最近恰好刊登了两篇纪念我祖父的文章,故将此文一并转录于网上。《刘禹锡集笺证》是瞿蜕园先生的一部遗著,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李白集校注》后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又—成果。如果说,前几年出版的《李白集校注》体现了古今学者李白研究的成果,那么现在出版的《刘禹锡集笺证》,则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表现了更多的独创。由于瞿先生博通经史,尤其对历代职官和典章制度深有研究,所以在笺证中能针对每一作品的具体情况,从写作时代、当时史实、题意和背景加以阐述,广征博引,颇多发明。这书与其它古籍整理有—个不同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瞿先生根据自己写作本书时所积累的资料,撰成《刘禹锡集传》、《刘禹锡交游录》、《永贞至开成时政记》、《余录》等四个附录约十六万字,把这著名文学家的生平活动、交游、中唐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他所创作的诗文对后世的影响,作了扼要的论述。这些论述与笺证,前后发明,互相印证,不仅对研究刘禹锡这位历史人物,也为治唐史和唐代文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这部著作在它撰写和出版中,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一九五九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后不久,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出古代的重要典籍都要加以系统地整理。列出了一批我国古代重要作家的集子,《刘禹锡集》就是其中之—。为了实现这个规划,当时主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的李俊民同志,提出在继续出版一些好的旧注本的同时;要组织出版具有更高学术质量的新注本。于是编辑部就组织力量,落实计划。所谓新注本,要求约请对该古代作家素有研究的学者专家担任。在选择较好底本的基础上,加以精校,写出校记.对于注释,则除占有资料外,要以新的观点去抉其疑窦、解其隐微,深入浅出,注出新意。经集体讨论,决定以《刘禹锡集》作为新注的试点。在考虑约稿人选时,都认为瞿蜕园先生比较合适。瞿先生原名宣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其父瞿鸿禨,为同治十年进士,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自有家学渊源。他当时虽已六十五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约稿以后,瞿先生就开始了《刘集》的笺证工作.凡六易寒暑,于一九六五年完成。不幸正当全稿将要付排之际,发生了“文革”十年动乱,不但稿件打入冷宫,连本人也在动乱中因遭迫害而于一九七三年逝世。 十年动乱结束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继续走上正轨。可是寻检此书四十卷原稿及其附录,却发现少了六卷.后经调查,才知因刘禹锡曾一度被“四人帮”目为法家而瞿氏手稿被某区法家著作注释组借去。及至归还,中间却少去六卷.剩下的既是一部不全的残稿,当然无法出版。因此一搁又是十年。直到一九八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抢救这部遗稿,专门请人将佚失的六卷重新标校补齐。至于这六卷的笺证和注释,幸好在发还瞿先生的抄家物资中,尚有部份草稿留存。于是从中钩取散佚,补苴塞漏,整理成今天所出的全璧,诚为一大幸事。瞿先生如地下有知,亦当欣慰。 瞿蜕园先生生前长期从事文史研究与写作,作品有《汉书故事选》、《汉魏六朝赋选》、《历代官制概述》、《李白集校注》等。
已有1676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