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聂姓起源楚大夫说的科学性——从现存先秦典籍考证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旭光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20 14:47
文章摘要
《左传·宣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97年)详细记载了一次楚军向晋军致师的过程,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致师(单车挑战)。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乐伯说: “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这三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听到的完成了任务,而后回来。晋国人追赶他们,左右两面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没有来,谨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楚国三人得以归还。根据《史记·周本纪》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也。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可知,致师是古代两军交战前的一种程序,一种带有礼仪性和程式化的行为。致师者往往只有数人或者一人,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勇敢和不可战胜代在大军交锋之前,一方往往会派出一部分勇士向敌人挑战,示敌以必胜的信心,激励本方士气,古人称之为致师。古代致师挑选的往往是军队选拔出来的勇武超群之人,统帅或者大将很少参与这种活动。根据摄叔在车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知道他在当时最多可称是百夫长,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军队中的连一级的指导员。可能后来在战争中此人因战功擢升为大夫了,因为《左传》中出现的人名,不是卿大夫是不署名字的。     从摄叔的言辞行为可知他在作战中是立功心切的,不但有勇,而且善于辞令。折馘一词与摄叔的姓是有密切关系的。摄的本意是一只手提着三只耳朵(血淋淋的很残忍三是代表多的意思)古代是以折馘即割取敌人的左耳来记功的。是必须把对手打爬下脸向土地才能做到的事情。周灵王二十有二年(即公元前550孔子诞生后第一年)春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栾盈复入于晋,晋人杀栾盈。盈自楚适齐``````栾氏退,摄車从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乾隆御批纲鉴》)聂政 (?~公元前397年)战国时韩国人。杀人避仇至齐,以屠为事。严仲子(韩国的大夫)与韩国相韩傀(一名侠累)有仇怨,严仲子恐被害而逃离韩国。得知聂政是个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聂政以侍养老母为辞。其母死后,去见严仲子愿为他杀仇人。聂政独行仗剑至韩。韩傀方坐府上,戒卫森严,政直入,上阶刺杀傀,并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暴尸于市,购问莫识。其姊闻而往哭之,后自杀于尸旁。时人称其姊为烈女。(《史记·刺客列传》)以上三位“摄叔、摄車、聂政”是正史记载的最早的有关聂姓的历史人物。(关于摄聂的读音详见《聂姓起源初探》)以下是最古老的聂氏家谱中的先祖资料“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汉惠帝六年为代王太傅文帝十五年上书乞骸骨诏赐河东霍邑田宅号曰河东大夫文帝后元六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故” 在清代以前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 对此资料的理解今人加注的标点多为:“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后人多从此说。现在为了更好的理解先秦原文的意思,笔者加注标点断句如下: “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 。。。。。” 按此划分世系表如下:一世:聂叔,乳名爵二世:聂奭(大夫)(和聂車实为一人详见《奭和弼古音考》)。。。。。十四世:聂平(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即公元前210巳时生。。。。河东大夫)注:此公有考古资料汉代印章可证。“昭”不是人名而是先祖神主在家庙中的位置。不管是按照20年为一代或30年为一代推算都可以与史迹正史中的“摄叔、摄车”活动的年代相吻合。摄叔是楚国的军人,而《广韵》和《康熙字典》等古籍记载为“楚大夫食采于聂”不是没有一点原由的。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不要轻易否定楚说。聂政是《战国策》《史记》等正史中出现的第一位以“聂”字名姓的人物。如果聂政和以上“二世祖” 摄車即聂車存在血缘关系,我想当你读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在山西“曲沃”栾盈被灭族后,摄車作为栾盈的最后最坚决的追随者,逃跑隐姓埋名不可避免,省去“摄”字的手部也是情理之中,况且摄車活动的最后地域山西闻喜县与聂政的家乡河南济源相距不远。二00五年十二月洛阳聂屯二门十六世聂旭光敬撰附:笔者拙作《聂姓起源初探》、《奭和弼古音考》附件1          ——出自姬姓之说不可信    聂旭光    近日在中华聂网上看到聂司南的关于聂姓起源的文章,我由衷的高兴和自豪。首先感谢他对我们聂姓先祖起源所做的艰苦努力,不过看后我就想简单地提出我的观点:聂姓出自姬姓即春秋时卫国大夫之说不可信!    首先,聂姓出自姬姓之说缺乏理论依据,恐其误测。康熙字典中关于聂的记载中明白的写着《姓谱》记载的是“楚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不可轻信。   其次,从音韵学上来说“聂”和“摄”在唐宋以前读音完全相同。音韵学家在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时主要依据谐声字、古书中的“异文”、“古读”以及声训等材料,一般都是在唐代守温和尚创设的传统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考订出某些字母的合并及分化。清人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这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没有“知、澈、澄”三个声母即没有(z h - ) . ( c h - ) . ( s h - ) 声母的读音, 再加上章太炎发现的" 娘日二母归泥说" 就能充分说明读( 聂n i e ) 这个音在上古时期是聂与摄的唯一读音。“摄”字在《唐韵》中间有“奴协切”的记载,《集韵》、《韵会》中也有“诺协切”说法。     再次,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应为楚大夫。无异在上古时期凡是以聂作偏旁的字都应读( 聂n i e 去声)。凡是以聂为声旁的字在上古的典籍中出现都将预示着与我们的聂姓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先秦的典籍中,说不定我们的先祖有仓颉造字之功。《山海经》中记载“蒙水出汉阳而入江聂阳西注聂阳水经注引此作滠阳”至今仍可在湖北省的地图上查到。笔者还从翻阅的书籍中知道最早有国籍出现“摄”的是《楚语》中的“屏摄之位”。     最后,从摄的本意来看,楚大夫更为可信。姓氏大都与官职有关我想聂姓也不会例外。摄字的本意与手有关,不管是近代还是古代的注释都有“持有”的意思。例如:《曾子问》中“卿大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礼记丧服小记》中“士不摄大夫”,《左传成二年》中“摄官承之”。今以“摄政王”之意恐怕不难理解。有可能在楚国我们的聂姓先祖作过“摄政王”并以此为荣耀,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变成了去掉手部的聂。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整饬、内敛”《仪礼士冠礼》中“再蘸摄酒”,《诗经。大雅》之中“朋友攸摄摄威仪”。这有可能我们的先祖虽官高位重,但人品高洁、温文尔雅。再则今天以人口播迁和地域观念来看湖北又恰是处于核心地带。至于望族最初在河东形成可能是“楚才晋用”的结果。    如果“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之说考证属实的话,则恰恰说明了笔者的推测即聂姓的起源应在楚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由于年轻、阅历和资料有限,敬请广大聂族同胞批评指教。       通信地址: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王庄村绿雨湾      电话:0379——67280883  原载2005年中华聂网(2005年6月10日稿)附件2“古音考刚开始看到聂姓家谱上的两个字还有些疑惑“是不是错别字?”的想法首先在脑子里产生,可是读了《说文》以后我才明白二字之间的关系即古代两字读音完全相同。在《说文》里“奭”和“弼”的解释如下:(1)奭,盛也,从大从“百百”,“百百”亦声。此燕召公名,读若郝。案“百百”:二百也,凡“百百”之属皆从“百百”,读若秘(bi四声)。(2)弼,辅也、重也,从“弓弓”“西”声。宋代徐锴注音为“房秘切”,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读即(bi四声)。    大家都知道“便秘(bi四声)”和“阿房(pang二声)宫”两个专有名词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读与合之古音是有差异的,根据“古无轻唇音”就可以断定“奭”和“弼”在宋代以前两字读音完全一样即都读(bi四声)。那么《川塘老谱》和《宋代永丰抄谱》出现的差异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但究竟那一个更有说服力呢?    在《乾隆御批纲鉴》中曾记载“周灵王二十有二年(即公元前550年孔子诞生后第一年)春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栾盈复入于晋,晋人杀栾盈。盈自楚适齐``````栾氏退,摄车从之``````”翻译成今天的话大意就是栾盈流亡到楚国然后通过齐国陪嫁晋国公主的车队保护返回晋国想发动政变,结果没有成功。“摄车”在古代读音为(nie ju )“摄”的读音不在赘述,“车”的读音相信会下象棋的朋友并不陌生,那就是保留了汉代古音。    先秦之时,“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从检阅的《说文》篆书中发现“车”与“目大目”的写法非常相似,而“目大目” 与“奭”的写法则更为相似。莫非是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纰漏?    “目大目”在《说文》中这样记载:目袤也,从“目目”从大。宋代徐锴注音“举朱切”即很象拘(ju)的读音。    “目目”在《说文》中这样记载:左右视也,从二目。凡“目目”之属皆从“目目”读若拘。纵上所述,老家谱上出现的先祖名讳,最早可能是在抄写的过程中由“形似然后到音似”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从而失去了本真“目大目”的最初的模样希望有识之士来断定。最近我在一本书中发现了洛阳在民国间出土三体石经《尚书。君奭》册页其中有“奭”字的三种写法和“车”的篆书写法非常象。对比“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时的事,两者相差200多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至少齐公和奭公不是同一个人。     学锋宗亲的考证恰恰印证了我五年前的判断。说明了“摄奭”在周灵王二十有二年即公元前550年这个人是确实存在的。        最近我在一本书中发现了洛阳在民国间出土三体石经《尚书。君奭》册页其中有“奭”字的三种写法和“车”的篆书写法非常象聂旭光(2010年)附件3洛阳聂氏源流考 
已有3645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