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聂氏源考证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学锋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12 15:28
文章摘要
我的《聂姓应源于“山西霍州”》发表后,网上争议非常之大。争议是正常的,没有异议就没有进步。我在《聂姓应源于“山西霍州”》中就已经明确说明:“至少我们‘昭’的后代,或者‘友’的后代是在山西霍州”。只不过大家没有去细看。几个月来,我们心平气和了。大家的认识进步了,我更进步了。认识,认识,再认识,我们今天的探讨是过去的继续,是进一步的深化,是质的飞跃。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异议更清晰。只要我们共同和谐探讨,相互尊重商榷,相信可以取得共识。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宗亲,我们追求的是同一目标,我们聂氏的来源在何方?!为了便于探讨,今天我撇开全国的聂氏来源不谈,只探讨永丰聂氏的来源。几个月来,我潜心收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悉心苦苦考证,并利用春节休假时间,进行了归纳。下面,我抛砖引玉,欢迎宗亲们善意地斧正。据《永丰聂氏八修家谱》中的《永丰聂氏重修家谱原叙》记载:“豹(聂豹,明朝兵部尚书)曰,我永丰下市之聂,徒自磊源,自拿埠,自晋阳之霍邑者,载诸谱原可考”。《永丰聂氏谱原》又云:“但下市之祖磊源,磊源之祖拿埠,拿埠之徒自霍邑,均之为丹阳之裔,则无复有可疑者”。这些记载,明确肯定永丰聂氏下市的先祖来自于磊源(今永丰谭城乡),磊源的先祖来自于拿埠(今新干县麦斜镇拿埠村),拿埠的先祖来自于霍邑(今山西省汾河边的霍州市),均为十四世祖讳友(吴丹阳太守)的后裔。山西省的霍州无可置疑是永丰聂氏的发源地。《永丰聂氏谱源》明确记载“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奭”公作为我永丰聂氏始祖似乎没有人会怀疑。“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这句却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好,我们先放下“即今晋阳之霍州也” 这句暂且不谈,也丢开我们的族谱不说,留到以后适当的时候再说。先探讨卫大夫奭,考究食采于聂。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考证一下聂氏起源。聂氏起源 有多种说法,而且资料都是有根有据,我整理了一下,大致出处有:1.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唐)林宝,《元和姓纂》。2.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望出河东、新安。(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注。3.聂,河东。徵音。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又,望出新安。(明)凌迪初,《万姓通谱》。4. 聂,《氏族大全》说:楚国大夫的食地在聂,于是便以聂为姓。《路史》说:卫国侯君同宗之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明)陈士元,武乐泉译,《万姓总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 1版,第340页。5.聂,河东。徵音。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又,望出新安。(清)《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6.余稽聂之鼻祖,实春秋卫大夫弼食采于聂,因以得氏。肇自河东,庆衍于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市)深井里。越七世,政(指聂政)以勇敢得名,获罪于韩,恐韩人夷其族遂自刎而绝夫迹。厥后裔轵(指聂政子聂轵)复徙之郑州管城。秦汉以下积功累仁、英贤崛起。良(指聂良)仕汉为颖川太守;友(指聂友)仕吴为丹阳太守,神明正直、国赖以康,东晋朝追封为“英明惠烈王”,建祠于樟树镇祀之。——大元元统乙亥岁秋作,赐进士、集贤阁大学士揭溪斯,《川塘聂坊聂氏族谱老序》。7.“聂、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因此称为聂氏。”1987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发行《中国姓氏寻根》(胡尧注),第66页8.“聂姓起源 聂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两支:一是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卫国在今河南濮阳。二是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9.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2007年8月,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华姓氏起源》(李占军著),第331页载:10.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卫国在今河南濮阳。《元和姓纂》所载,11.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姓氏急就篇》注12.聂氏之先本姜姓也。盖自太公股肱周室,始封于齐,其子继世象贤就齐,开国为周虎贲氏。历五月而报政而齐始盛焉。下造丁公泱泱乎大风国;犹未可量也。因以齐地聂城(今山东聊城聂城镇),封其支子为其附,庸,后遂以国为氏,此聂氏得姓之源也。据皖、贑、鄂三省历届宗谱的《姓源总括》载13.楚大夫食采於聂,后人因以为氏。望出河东、新安。(宋)陈彭年等,《广韵》。14.余未释褐时,尝过舍姻聂氏家焉,阅其谱谍,溯其巅末,系春秋卫大夫弼食采於聂,功在王室,周天子缘聂赐姓,以表厥功,聂之姓所由来也……明崇祯三年冬作,进士、中顺大夫、福建兴化知府雷化鳞,《川塘聂坊聂氏族谱老序》。15.聂之受氏出自卫大夫弼,食采於聂。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聂在邢卫之间,今山东聊城县东北有聂城,即其地。其后,子孙以邑为氏,而世居霍邑(今山西霍州),故河东着望。在秦汉时,已有显名传者。迨自霍南迁而丹阳太守友,着于吴,宗姓分延于歙楚诸境。吾清江尤盛,至数十族而相通谱……清乾隆五十八年秋作,贡生候选学训导钱时雍,《鳌溪聂氏族谱老序》。16.聂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到聂(山东省茌平县西部)。被封在聂邑大夫的后代有的用封地“聂”作为自己姓氏。徐俊元、张站军、石玉新,《贵姓何来》,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186页。17.聂,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两支:①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北),后代子孙以聂为姓,称为聂氏。②古有地名聂北(山东茌平县西),春秋时属邢国,邢国灭亡后属齐。居者以地名为氏,亦称聂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陈瑞松,《百家姓溯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93页。18.聂,《百家姓》收,分布广。战国时韩有聂政,唐代有诗人聂夷中,清代有聂士成。来源:①春秋时卫国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地名为氏;②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邢国灭亡后属齐,居者以地名为氏。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27页.19.聂,河东郡。(古音)尼辄切,niep,泥母叶韵。(姓源)①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②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卫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无聂城,而有乜城。聂氏与乜氏为不同的姓。(郡望)河东郡。秦朝初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有禹王城)。田海英,《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花城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269页20.聂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两支:一是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卫国在今河南濮阳。二是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朱洪斌,《中华五百姓氏源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446页。21.( 清 )乾隆58年《鏊溪聂氏族谱》聂之受氏出自卫大夫弼,食采於聂。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聂在邢卫之间,今山东省聊城东北有聂城,为其地。其后,子孙以邑为氏,而世居霍邑(今山西霍州)故河东着望。在秦汉时,已有显名传者。迨自霍南迁,而丹阳太守友,着于吴,宗姓分延于歙楚诸境。。。。。1993年10月第一版340页《万姓总谱》:《路史》卫国候君同宗之后《千家姓》古代家族在河东郡22.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春秋卫大夫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1998年12月第一版第4页《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23.聂本地名,因以为姓。( 汉 )史游  《姓氏急就篇》24. 聂有四种出处:(1)聂氏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的齐国丁公的后裔。 据《姓氏急就篇注》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国,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 聂氏出自姬姓,为春秋时的卫大夫的后裔。 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但是,袁义达与杜若甫所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卫大夫采邑地应在今山东聊城。春秋时,楚有摄叔,而无聂叔,所以他们认为古籍有误。(3).聂氏出自魏国一大夫的后裔,以封邑为姓。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春秋时,魏国有大夫封邑于聂(即河南清丰县北),其后代子孙遂以聂为姓,称为聂氏。(4).聂氏为古地方聂北的居住者的后裔,以居地为姓。 古代有地名叫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邢国为西周初期周公儿子的封国,在今河北邢台。春秋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邢国在齐国、宋国、曹国军队的保持下,迁到了今山东聊城的西南部。《春秋?喜公元年》载:“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狄人所建的中山国灭了邢国。《吕氏春秋?简选》曰:“中山亡邢”。邢国亡国后,聂北归齐国管辖。居者以地为姓。摘自25.聂地有二:一在今山东省聊城北,春秋时邢地,后并入齐国,也称摄,是齐国西部界邑.二在河南省清丰北,春秋时属卫地.久住于此地的聂人以地名为氏. 摘自>26.根据古籍的考证,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姓,算来不止三千年的历史。追究其姓源,则是河东郡,系出姜姓。齐太公封支子于聂城为齐附庸,后以国为氏,想是国亡而迁于卫。聂氏所据以得姓的聂城,因无详尽文献可考,不得而知,但先秦时期卫国的所在地当在现在的河北和河南北部地区。到秦、汉天下一统后,经过长期的播迁,这个家族主要繁衍于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和新安(今安徽歙县)两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上,聂氏家族的确优异无比,不但孝义之士满载于家谱,且出了不少的名臣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张海彤,《百家姓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238页。27.聂氏出源有五:(一)聂氏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的齐国丁公的后裔。据《姓氏急就篇注》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国,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二)聂氏出自姬姓,为春秋时的卫大夫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但是,袁义达与杜若甫所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卫大夫采邑地应在今山东聊城。春秋时,楚有摄叔,而无聂叔,所以他们认为古籍有误。(三)聂氏出自魏国一大夫的后裔,以封邑为姓。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春秋时,魏国有大夫封邑于聂(即河南清丰县北),其后代子孙遂以聂为姓,称为聂氏。(四)聂氏为古地方聂北的居住者的后裔,以居地为姓。古代有地名叫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邢国为西周初期周公儿子的封国,在今河北邢台。春秋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邢国在齐国、宋国、曹国军队的保持下,迁到了今山东聊城的西南部。《春秋•喜公元年》载:“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狄人所建的中山国灭了邢国。《吕氏春秋•简选》曰:“中山亡邢”。邢国亡国后,聂北归齐国管辖。居者以地为氏。(五)其他民族中有聂姓。宋时,犹太人进入中国,用汉姓姓聂姓。清满洲人有姓聂的,世居辽阳。土家等少数民族均有聂姓。张海彤,《百家姓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238页。28.聂——姬姓子孙,源自聂国。中国人最常用的100种姓氏29。“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 《永丰聂氏谱源》30、聂,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藏、苗、白、回、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望出河东、新安。”聂北,本春秋邢地,邢为卫灭,遂为卫邑,故址在今山东聊城。卫大夫,《广韵》、《韵谱》均作“楚大夫”,则“聂”或为楚邑;又,《中国姓氏大全》称:“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邢国灭亡后属齐”。与前所言均别。录之以备考。②藏族之聂姓,则为聂赤赞普之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聂氏,此以氏族名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窦学田,《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38页。从以上可以看出,聂氏起源有出处的有30处,这我还没有继续去搜索,要是搜索的话,可能远不止这些。出处虽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奭”公卫大夫食采於聂,也有称弼公和魏国大夫、楚国大夫的。2、出自姜姓,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 也有的说 卫大夫采邑地应在今山东聊城3、聂氏出自姬姓,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也有的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4、聂氏出自魏国一大夫的后裔,以封邑为姓。5、当然还有一些其它说法。从以上诸来源说法,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相互抄袭,自相矛盾,真伪难辨,使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究竟哪种说法更有道理,更站的脚住,更切合永丰聂氏来源?一、为了便于考证,我们不妨先说一下姓氏。在现代社会,姓和氏没有什么区别,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含义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什么是姓氏。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是女字旁,比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古姓多从女字旁,说明了姓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了"知母不知父"的事实.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类按照母系血缘分成不同的氏族,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姓"也变为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主,不再从"女"旁了.氏的产生晚于姓,先有姓,后有氏.随着属于同一氏族的子孙的繁衍,同一母族往往分出若干支族,每个氏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名称,这个称就是“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后,姓氏逐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和宗法色彩,天子分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们始祖出生的情况给他们赐姓,赏赐给他们土地.并因此而确定他们的氏.就是说,这时的姓氏都是天子赏赐的,是非同一般的,姓氏已经成了贵族的标记,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因此周代出现众多的与姓不同的“氏”。族姓不仅是家族的标记,同时也是人们在家族社会安身立命的“护照”。与此相应的是古代社会攀附名人,认祖联宗的文化习性。这种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不仅家族势力的较量中要动用这些象征性的家族历史资源,即使是在族内活动中,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正是这种虚构反映了民众心理的真实。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撑。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正是因为姓氏在周代、春秋时期有区别,所以我的标题探讨的是聂氏的来源。我们了解了氏的特点,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下面文章的分析。二、《永丰聂氏谱源》明确记载“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奭”公是我们永丰聂氏的始祖是肯定的,但是“奭”公何人,究竟出自何姓,出生哪个年代,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永丰聂氏谱源》只记载了“豹曰,谱源者,何原受姓,原所自出,原迁徒之由。我先大夫水云府君,盖拳拳于故手授,是编三致意焉。按聂氏著姓于永丰新干清江者,凡三族皆以丹阳太守友为显祖,而永丰又自新干之拿埠,徒然不详。太守为何,此人又自太守而上,不知受姓为谁。始自太守而下,不知凡几世而居拿埠徒永丰。及考先大夫所授乃知,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其一世祖讳昭者,为代王太傅,距于奭已十三世,后七世祖讳良为汉颖州太守,十四世祖讳友为吴丹阳太守,至十七世祖讳达义为新干尹,晋明帝太宁三年弃官拿埠。。。。。。”我们不知“奭”公的出生年月,但从以上我们知道“均之为丹阳之裔”。丹阳,即我们谱上的十四世公志远,乳名友,讳辅仁,为吴丹阳太守。知道了我们的十四世祖,我们还从谱上知道了我们的一世祖昭。一世祖昭,乳名爵,讳叔平,为代王太傅,卫大夫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6年)丙寅四月初四已时生,文帝十五年后元六年(公元前157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殁,葬霍山。我们的一世祖昭是“奭”公的十三世孙。按每代25---30年推测,奭公应该是公元前626年——561年出生,算奭公高寿80岁,那么历史就应该推至于公元前546年——481年以前的事了。也就是公元前626年——481年之间的事了。“奭”公是卫大夫,这在我们谱上明确记载。卫,卫国也。卫国:姬姓,侯爵,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西北),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康叔下传七代到卫顷侯,顷侯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卫国成为侯爵。顷侯下传两代到卫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时,卫国帮助周室东迁有功,升为公爵。武公时期卫国比较强盛,政治也很清明。武公在位55年去世,儿子庄公即位。庄公在位23年去世,儿子桓公继位。桓公溺爱弟弟州吁,导致他在桓公十六年(前717年)被州吁杀死。后来卫众大夫杀州吁,桓公弟宣公完即位,十九年后去世。卫宣公时卫国诸公子争夺君位,导致继承宣公的惠公刚登基3年就被赶走。8年后惠公复国,曾结集燕国攻打周天子惠王。惠公在位31年去世,儿子卫懿公接替君位。懿公穷奢极欲,喜好仙鹤,不理朝政,在位第九年北狄侵犯卫国,懿公被杀,卫国差点亡国。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文公在位25年(前659年——前635年)去世,儿子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当初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导致成公三年(前632年)晋灭卫,自己差点被毒死。成公回国后做了35年的国君。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之后是卫穆公。穆公在位十一年(前599年——前589年)去世,儿子卫定公即位9前588年——前577年)。定公即位12年(前588年——前577年)去世,儿子卫献公即位。献公十八年被赶走,十二年后复辟。献公在位33年(前576年——前559年)去世,儿子卫襄公即位(前543年——前535年)。襄公在位9年去世,儿子卫灵公即位(前534年——前493年)。灵公在位42年去世,孙子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 “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应该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时的事。三、“卫大夫食采于聂”。聂在何地?翻阅资料,出处有:1.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春秋为齐国附庸,称聂国;2.山东省聊城春秋属齐国,茌平属聊城管辖;3.聂城北(今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春秋属卫国;4.河南省濮阳春秋属卫国,清丰属濮阳管辖。从春秋属地来看河南省清丰县和濮阳都属卫国,更合理一点。翻开历史地图清丰县的聂城在卫国,春秋时清丰县属濮阳市管辖,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因此可以说食采于聂,聂是在河南省濮阳的清丰县聂城。也就是说永丰聂氏的来源于河南省濮阳的清丰县聂城。依据是1998年12月第一版第4页《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春秋卫大夫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还有前面所列资料来源:(为了节约篇幅我只列序号)1.2.3.4.6.7.8.10.14.15.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这些所列都可以说明。四、有的人可能不会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也有的说,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聂在邢卫之间,今山东省聊城东北有聂城,为其地。其后,子孙以邑为氏。还有的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更有的人说,奭,是山东聊城东北的卫国聂城人,春秋鲁僖元年,多国出兵于聂北(在邢卫之间),卫大夫奭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后以聂城封赐于他,后人也就以聂为氏。不数代,卫为齐所灭,聂姓则逃往太原,即山西的晋阳。再过数代则迁至霍州,并向永济、河南济源方向繁衍。至第七代孙聂政刺韩相,其子轵避祸再迁郑州管城深井里,再过数代,至大汉,有聂良任颖川太守,再过数代有聂友任丹阳太守,聂姓开始进入吴地。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从地里位置来看,一是,卫国:姬姓,侯爵,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西北),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二是,春秋时河南省濮阳是卫国领土。历史资料说,濮阳是卫国的都城。历史资料记载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就是最好的证据。据中国濮阳介绍,西周时期 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三是,清丰县是卫国领土。清丰县春秋属卫,聂城北在清丰县,离濮阳不远。1998年12月第一版第4页《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春秋卫大夫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据资料记载,“清丰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春秋属卫,古称顿丘”。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聂城北是卫国领土(不是像有人说的处在邢卫之间)。现在的濮阳市仍管辖着清丰县。资料说,至2003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下辖64个乡,14个镇,11个办事处,共有2946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81个居民委员会”。四是,山东茌平西聂城为齐国领土,即聂国,不属卫国领土。据聊城网介绍,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 聊城属兖州之域。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据茌平县政区沿革简况介绍: 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 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 (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所以说,聊城、茌平是齐国的领土,濮阳、清丰是卫国的领土,聊城、茌平与卫国没有一点瓜葛,清丰和茌平两个地方,风马牛不相及。第二、卫国是康叔所建,卫国是独立的。康叔是姬姓的后代,卫国是姬姓的天下,姜姓是进不了的。即使,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时期,卫国也没有被齐国占领。齐桓公只是帮助复国,没有分封其支庶子孙到卫国。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可见卫国是独立的,而且经常是会盟地,姜姓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是不可能的。第三、在时间上对不到。即使,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时期,这个时期是前659年,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但是“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应该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时的事。相差28年——59年,卫文公在前,卫成公在后,是两个不同时期,时间上对不到。第四、“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无私的。首先,次于聂北是指齐师、宋师、曹师驻兵在今清丰县北聂城,而不是驻兵在山东省茌平县西聂城,方向不对。其次,是无私的。历史上记载,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对邢国的救援,公元前661年“齐人救邢”只是暂时遏制了狄人的进攻,并没有彻底解决戎狄对邢国的威胁。到了公元前659年春,狄人再度大举伐邢。邢国遭受空前惨败。《春秋》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对此都有记载,称: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记载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对邢国的救援;“邢迁于夷仪”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迁移;“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修筑新的邢都。对此“救邢”、“迁邢”、“城邢”三事,《左传》也有相应的补充记载。称:“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由此可见,邢国在狄人的进攻下遭到了惨败,幸亏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及时救援,邢国才得以突围而出,并在诸侯的协助下迁都于夷仪,诸侯之师还帮助邢国修筑了新的都城。从上述记载看,在迁移过程中,诸侯之师表现了高度的无私,使邢国得以“具邢器用而迁之”。既然是高度的无私,因此不可能姜姓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第五、历史上卫和齐并不是都是一致的。邢国迁都之后,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迁夷仪,苟安于齐国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众多人民,实际地位接近于齐国的附庸,邢国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于齐国的保护而生存。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国的衰亡。前642年,宋襄公率领曹、卫、邾诸侯兵伐齐,因卫军参与了宋师伐齐之战,听命于齐的邢人又不惜联合以前的宿敌狄人伐卫,《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条记此役称:“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本来是邢、狄联合伐卫,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独力支持可想而知。邢人的行为第二年就遭到了卫国的报复。 面对卫国的反攻,邢国又谋求联合齐国和狄人共同对付卫国。前640年,“齐、狄盟邢,为邢谋卫难也。于是卫方病邢。公元前635年,卫国大举出兵,“卫侯毁灭邢。”邢国最终灭于卫国之手。如果姜姓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在卫国,卫国不可能参与宋师伐齐。第六、历史上卫不是被齐所灭。有的人说,“奭,是山东聊城东北的卫国聂城人。而且编故事,什么春秋鲁僖元年,多国出兵于聂北(在邢卫之间),卫茌平大夫奭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后以聂城封赐于他,后人也就以聂为氏。不数代,卫为齐所灭,聂姓则逃往太原,即山西的晋阳。再过数代则迁至霍州,并向永济、河南济源方向繁衍。至第七代孙聂政刺韩相,其子轵避祸再迁郑州管城深井里,再过数代,至大汉,有聂良任颖川太守,再过数代有聂友任丹阳太守,聂姓开始进入吴地。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这个故事太离奇了,牵强附会,而且连历史都搞错了,历史上卫明明是秦所灭,他却说成是齐所灭。我们前面说了,历史上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聂城北是卫国领土,而不是像有人说的处在邢卫之间。我们知道,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进入战国,卫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迁到野王县(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是最后灭亡的周朝封国。卫国灭亡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不是为齐国所灭。第七、历史上丁公没有去齐国。很多出处说,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众所周知,姜太公作为周师齐祖,在周王朝开创时期是要负两个方面的责任的。一方面他作为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要辅佐天子、平定天下;另一方面他作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要安邦定国,迅速使齐国走向稳定和繁荣。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一个人去做,而且同时进行,这对于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是勉为其难的。(太公封齐建国时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了)针对这种情况,太公推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丁公和丘穆公。他把大儿子丁公安置到“中央”,让丁公成为自己在“中央”的忠实代表和与周王室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三儿子丘穆公安置到“地方”——营丘(临淄),让丘穆公成为自己在齐国的“留守”和治齐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这样就解决了两方面兼顾会误大事、年龄大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姜太公的大儿子叫姜及,虽然他承袭了太公的君位,号为丁公,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既然丁公没有去齐,他的子孙怎么会到齐国去。当时的丁公权势显赫。我非常质疑丁公后裔,为何不随丁公兼能人的祖先姜太公,姓姜或姓吕为荣。或封到齐国条件好的地方,而要以封地另立小姓,而且到弹丸之地去。无论是封到濮阳、清丰的聂城还是封到聊城、茌平的聂城都是弹丸之地,这在氏族社会是难于想象的。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没有人会这样做。第八、有的人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这段话本身矛盾重重。其一,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我们先弄清支子的意思。支子:宗法制度下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的儿子为支子。庶子是妾的儿子。那么支子,或支庶子就是丁公的儿子。我们来看一下齐国的年代表:齐太公 姜子牙 (前1046年--前1000年) 47年,齐丁公 姜伋 (前999年--前???) ,齐乙公 姜得 (前???--前???)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前???) 齐哀公 姜不辰 (前???--前863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3年 ,齐献公<
已有376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