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政——聂氏人名录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聂金城 2021-07-21 11:56
聂政,中国聂姓第一名人。千百年来,他的言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激励和鞭策着聂氏后人,使聂族成了中华大家族中刚烈侠义、忠贞孝悌的一族 ..
 
  聂政,中国聂姓第一名人。千百年来,他的言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激励和鞭策着聂氏后人,使聂族成了中华大家族中刚烈侠义、忠贞孝悌的一族。君不见当今聂族众人,哪个不像他一样有忠孝的心胸、有侠义的情怀、有刚烈的性格、有不屈的精神?!聂政,不仅影响了聂家一族人,还影响了中华各族人。
 
为缅怀先贤,现就其人其事进行一点考证。
一、 聂政故里考《史记》云:“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轵,在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深井里,是轵县的一个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村,在济源县南三十里,为现在的轵城镇泗涧村。据史书和《济源县志》记载:轵原属东周畿内地,后被周赐予晋国,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李朝、薄昭、李寿、寇赞先后被封为轵侯,建侯国,故有“古轵国”之称。西晋时,又置轵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济源县。轵故城始建于春秋时晋文公收取阳樊(今属济源)之役,晋军以战车列围,继而筑城。因古代车毂外端、车轴末端和车厢两侧的栏木都称轵,因而称这座城为“轵城”。我们现在讲人是哪里人,一般是讲在哪里出生的人,古时人们恋旧,讲籍贯,就是讲祖辈、父辈出生和就生活的祖居地,就是说聂政在深井里不仅是出生,而且祖辈就住在了这里,就是说聂政家在深井里已居住三代了。目前发现,有一些聂氏族谱云聂得姓于魏,可能与聂政家族有关。聂政因在家杀了人,和母亲、姐姐一起从韩国跑到了齐国避仇,在齐国做屠夫为生。《战国册》讲得更具体,是做杀狗的屠夫。他只是生活在齐国,并不算齐国人。为什么?可能在齐国没有得到户籍。聂政生于何年已不可考,但老家深井里人却知道他的生日,是周历的二月初二。虽然此地后来已无聂姓人家,但每到这一天,当地的老百姓总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从自家的房前捧上一捧土,撒到聂政冢上,以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家乡人对聂政的缅怀。聂政死后有两坟墓。一个在老家深井里(现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村),就是老家人祭奠的聂政冢。当地村民说,聂政刺杀侠累时,一个轵城郎中正在阳翟行医,他偷偷把聂政的遗骨收拢起来,秘密驮回深井里埋了。两千年来,聂政在济源人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他那种忠肝义胆的精神、直率豪爽的性格,在故乡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聂政的故事还在老家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变得越发传奇。当年的轵城已经变成今天的济源,纪念聂政的祠堂,也在不断的修复中发生着变化。然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聂政在故乡人心中的形象。一个在河南省禹州市(当年韩国都城阳翟)西关。旧志载:“州城西门外一名西台,即聂政冢,后人建玄帝庙于其上,殿宇巍然,高出云表。”(聂政台在明正德年间重修。重修后的聂政台,台高9.62米,台阶34级,占地总面积1165.3平方米。拾级而上至第一平台,穿过山门,绕玄帝庙,是第二平台,平台中央坐落着祖师殿,殿前设置拜台,拜台左右各建一配殿。原有一株参天古柏丛立殿右。聂政台最高处构筑一洞穴,名曰“望嵩洞”。登望嵩洞眺望嵩狱,奇峰突兀,巍峨壮观,具茨、箕山更具万马奔腾之势)。按当时情况,聂政死后是不会有人将其运回老家安葬的(谁敢为国君仇人收尸!),只能是韩国都城阳翟的人在城外乱岗就地将其安葬罢了。史籍也是这样记载的,故我认为聂政台是战国时期的侠士聂政刺杀韩国相国侠累毁容自杀后真正葬身的地方。以上是我对聂政生死之地的思考结果。

二、 聂政身世考据聂政老家流传的故事,聂政出生于一个农家,聂政非常孝顺,自幼就开始学徒,挣钱贴补家用,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从《史记》记载的聂政一段话语看,也是家庭背景较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但是从《战国册》聂政与严仲子的对话来看,聂政家应该是士或大夫家。“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何谓“降志辱身”?聂政本有大志,聂政身份本不是市井之人,实因特殊原因而自己降低和辱没了自己的身份。聂政是不是大夫或士出身,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按聂政为农家子弟来看。聂政在老家是干了些好事的。就在聂政祠内堂的门框上还留有一溜长长的刻痕,这是春秋时代人们丈量土地用的标准尺度。据说,有个官吏,为搜刮民财,不断缩小丈量土地的标准尺长度,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聂政路见不平,一怒之下折断官尺,杀死了地方官。后来,人们就在聂政祠的门框上刻上了这把尺,以此警示后人。当地人买卖田土货品,有了纷争,就以门上的这把尺作为标准,让先人聂政主持公道。聂政在老家杀了地方官,按律当株,可能还要株连全家,于是不得不逃跑,不得不举家逃跑,而且只有逃到外国去才能免祸。聂政逃跑时只有母亲和姐姐,说明父亲已经去世,而且没有兄弟,没有妻子儿女,或者聂政连叔叔伯伯都没有。聂政跑到哪里?史籍没有详细地点的记载,只知道跑到了齐国。没有户籍的人只能隐身市井(农贸市场)当屠夫,以屠狗为生。好在当屠夫收入还可以(现在屠夫收入也是很高的,君不见现代还有大学生毕业当屠夫成了董事长总经理的),能够养家糊口,姐姐母亲都衣食无忧。三、 聂政事迹考让聂政名垂青史的事迹就是刺杀韩相侠累。载于史册最早的是《战国策》,其第二十七卷“韩策二”记载说:韩哀侯时,大臣严仲子与丞相侠累“二人相害”,严仲子为躲避侠累的迫害逃亡到齐国。在这里,他结识了以“狗屠”为业的聂政。聂政仗义豪爽,“勇敢士也”,严氏便“奉黄金百镒”,“具酒觞聂政母前”。聂政惊讶,问严何以厚礼待我一穷“狗屠”之人?严答“臣有雠”,“闻足下义甚高”,故相交,求助也。聂政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谢绝了严仲子的厚礼。过了许久,老母下世。聂政服孝完毕,就主动到严仲子的老家濮阳,找到严仲子,坦言相告:阁下如此善待下人,令人感动。以前不敢答应您的求助,是因为家有老母;“老母今以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严仲子把他与侠累的仇怨告诉了聂政,请他刺杀侠累。二人经过筹划,聂政只身携剑赴韩城,利用“东孟之会”的机会,杀进韩宫,一举刺杀了丞相侠累,并“兼中哀侯”。随后聂政毁容自杀,为的是不让人知其真面,牵连他人。韩当局把聂政遗体陈于市井,“县购之千金”,以查清刺客身份。政姊闻之,认为不能“灭吾弟之命”,就远道而来韩城认尸。她抱尸大哭,当众诉说道:“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他做了如此英勇的事,又毁容自杀,是因为担心姐姐受牵连。但是,“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她为弟扬名之后,亦自杀在弟尸之旁。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约前145年-?),对聂政事迹通过谨慎的考证、补充,在《史记》中作了明确记载并借题进行了发挥,例如,聂政事件发生的时间,《战国策》说是在韩哀侯时期,并且说聂政一剑刺死了侠累、哀侯两人。可是司马迁在考察韩史时,见又有文献称“哀侯六年为韩严所杀”,聂政刺侠累则是“列侯三年”。于是,太史公本着“闻疑传疑”,“事难的据,欲使两存”(唐司马贞案语)的办法,在聂政传中用了“哀侯时”,但去掉了“兼刺哀侯”说;而在《韩世家》和《表》中,则称哀侯是在六年被韩严所杀,聂政刺侠累的时间排在了“列侯三年”,出现了“表、传各异”的情况。太史公在大力颂扬聂政的义举时,还特别加重了对其姊聂荣的记述和描写。《战国策》只是在文尾提及了“政姊”(连名字也没有),说她抱弟尸当众宣告“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简单几笔带过。而司马迁则下了大工夫。他显然作了新的调查和考证,增加了新的情况和情节。与《战国策》不同,司马迁在叙述故事时,一开头政姊便出场了,曰:聂政因“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在这里,司马迁还在事发200年后首次披露了这位烈女的姓名叫“聂荣”,并说她后来“己嫁夫”。文章结尾之前,太史公用足够的文字记述了这位烈女与韩都市民的对话,让她字字血声声泪向市民宣扬了其弟聂政的孝母、重义品德,高声宣告:这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市民问她:夫人难道不知道来认尸是要遭杀身之祸的呀!聂荣答曰:“闻之。”又说:弟早有此举的志愿,只是“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今老母“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便义无反顾地去兑现他的承诺,“士为知己者死”。他所以“自刑以绝从”毁容自杀,是因为“妾尚在之故”,担心被认出而连坐姐姐。可是,姐怎能怕遭杀身而泯灭贤弟之英名呢!韩城市民听了大受感动,聂荣“乃大呼天者三,悲哀而死政之旁”。事后,韩城的百姓就把聂氏姐弟的尸体掩埋在了该城的郊野。太史公写了这一大段文字之后,借晋、楚、齐、卫诸国人的反应和评论,又大大赞扬了一番聂氏姐弟的义举。聂政杀刺侠累的时间,从司马迁的记叙看,有两个:一个是韩列侯三年,一个是韩哀侯时期(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

由于是历史,无法严密考证,故都予以记载,并不作特别判断。下面,我们来分析分析到底哪个时间可靠。
 相关韩侯年代表公元前409年:壬申,韩景侯韩虔元年  (408-400)公元前397年:癸未,韩列侯韩取三年  (399-387)公元前386年:乙未,韩文侯韩某元年  (386-377)公元前376年:乙巳,韩哀侯韩某元年  (376-375)公元前374年:丁未,韩懿侯韩若山元年(374-363),按《竹书纪年》,周烈王二年(前374年)“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这年为懿侯元年。韩列侯三年为公元前397年。韩哀侯时期为公元前376-375年,韩哀侯根本就没有当六年侯,仅当两年就死了。从韩列侯三年到韩哀侯死时间跨度为22年。就22年来说,人类历史长河里为白驹过隙,在人的一生也不算长,20岁的少年也才40出头,韩傀、严遂可能也还没有到迟暮致仕(退休)之年。就是说在这22年间,侠累和严遂(仲子)几起几落当韩的相国大夫是可能有的,严仲子记仇一直想杀侠累也是可能的,聂政处理完一系列家事才完成行刺行动需20年还是可能的。
鉴于此,特就两个问题进行一点思考:

1、严仲子与侠累在韩共事的时期问题。据史料,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傀(号侠累)任相国,卫人严遂为大臣,就是说严遂与侠累共事。期间他两争权结怨。《资治通鉴》记载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水火不容·····,说明20年后到了韩哀候时期,又出现了一个韩廆一个严遂。韩傀是不是韩廆?此严遂是不是彼严遂?我看是的。他们原来同朝为官,现在又同朝为官了。韩廆作为韩候家亲族,老练的政治家,辅佐几代国君不是不可能,下台休息几年又上台也不是不可能,仗着辈分、威望、家庭势力,能左右韩国政局也不是不可能。严遂是客卿,从卫国跑到韩国去任大夫,肯定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前次任职工作肯定搞得很不错,只是因为与韩傀闹僵了自己害怕逃跑的,新国君又想用他的才能,叫他再出任官职有何不可能?!

 2、聂政杀狭累时间问题。《史记》言: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资治通鉴》记载前374年严遂指使杀手在朝中刺杀韩廆,韩廆走到哀侯处,哀侯抱之,结果杀手刺中韩廆时也连带杀了哀侯。聂政什么时间杀的狭累?
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A、公元前399年前后韩、严种下仇恨——韩列侯上任,任命了自己的叔父韩傀为相国,严遂为卿。韩与严之间共事一段时间,水火不容,《战国策》云:“韩傀相韩,严遂重於君,二人相害也。严遂举韩傀之过,韩傀叱之於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是有却之由也。严仲子“恐诛,亡去······”。此事当发生在共事一二年间,因为不可能共事不到一月就闹到如此地步,且能举出他人工作之过来。就是说在韩列侯二年左右,严仲子才离开官职。因此杀韩傀需在此后。

B、公元前397年结交聂政——严遂离开后四处寻找代他报仇之人,战国策云:“······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严遂离开韩国到了齐国才发现聂政,但聂政没有立即答应为其报仇,说要等母死以后才有可能。这印证了韩列侯三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但还不可能杀人。

C、公元前396-376年聂政母死姐嫁。按史料记载,“久之”——聂政姐“已嫁夫”,母“以天年下世”,既已葬,除服(当是守孝3年毕)——“久之”,这是多少时间呢?我们可以很吝啬地计算一下:聂政嫁姐当在严遂多次造访之后,即使原已定亲,至少是时间流走一个月以上。聂政母亲是以天年下世,则时间就不知道是过去多久了。“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我们对天年可以打个折,七十过后为天年。聂政在老家犯事是“二十郎当岁”(聂政老家的人说聂政“他二蛋!”“聂政那个时候最多二十啷当岁,火气正旺哩,三四十岁的人,就没那么大的火气啦!自古英雄出少年嘛!”),遇严遂时不过就二十多岁,聂政母亲可能就五十多岁。聂母若七十岁去世,就要等十几、二十年。母死后又是三年守孝,时间可能就从韩列侯时期到了韩哀侯时期了。

D、公元前375年聂政杀狭累。杀狭累的经过就不必啰嗦了。从聂政完成一系列家事任务到杀狭累,史书载的就是两个时间:公元前397年、公元前375年。我考证为是后一个时间。四、聂政族系考聂政的家族世系到底是怎样的?根本无法考证。有聂氏族谱说聂政家源于卫国,后迁韩魏;有聂氏族谱认为聂政家源于齐国,后迁卫再迁韩魏。还有聂氏谱言源于楚大夫,后迁魏地。也有族谱说聂政家就得姓于魏,几代一直在魏。目前,能追溯聂姓源头的聂氏族谱,都说聂政为聂族得姓第八代祖。就是说传到聂政这个人时,聂氏得姓已有八代。古时“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另立氏者,必是庶子之后,且要离姓五代才能立氏另立宗庙。另立宗庙时可以将离姓的第一代作始祖,可以将二、三、四、五代之一作始祖,关键看谁繁衍氏族功绩大,其氏则以始祖的名、字、谥号、官职、封爵、封地等为之。立氏必建宗庙,建庙后往往繁衍几代都在得姓地区居住。因为子孙还得守宗庙,勤祭祀,除非发生战争,或者特大变故被迫迁徙。查聂氏得姓(氏)之时(聂政上朔8代,等于上朔240来年,等于公元前600余年),尚值春秋时期,按当时的普遍情况,一般只有大夫才能得姓(氏),则聂之始祖必是一国的大夫。晋耶?卫耶?齐耶?楚耶?由于没有任何聂氏族谱说聂为晋大夫得姓,故晋大夫说可以略去(言魏大夫得姓是否时间上说不过去,因为有魏时,聂已存在很久了)。言为卫、齐、楚大夫得姓的值得纳入研究范围。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要先予肯定下来了——那就是聂政一家是外地迁来的。聂政家到底是不是外地搬来,且在轵地生活了多少代?由于目前大多数能够溯源的聂氏族谱,都认为聂氏不是发源于轵城,认为聂政一家是外地迁来的,所以上述问题就不予探讨,而是采取肯定外迁说。聂政家迁轵地,从客观环境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晋国的当权上大夫(卿)大势招兵买马(聂氏得姓时三家还没有分晋,韩国、赵国、魏国还没建立)。晋国的大夫是权高盖主的,韩赵魏智等卿大夫都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大量招揽士民,以发展生产,扩充政治经济实力,所以中国大地的老百姓不少都往他们那里跑,部分聂姓人必然亦步亦趋。这就有了聂政一家迁轵的情况。要详细探究聂政家族世系,本文承担不了如此重任。故只能提出问题,予各位宗亲共同研究。但源于头脑里的一个疑问,仅就聂政为什么要往齐国跑啰嗦几句。现就收笼一点来探讨聂政为什么要往齐国跑吧。聂政家既然是从外地搬来,且在轵地生活只有几代(鄙人认为至多不过两三代),那么,在老家应还有不出五代的亲人。聂政犯事后,逃跑的首选地应该是老家,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投亲靠友是人之常情,盘庚迁殷就阻力很大,现在卡扎菲还不是往老家逃?!似此,聂政逃亡齐国,是不是逃回老家?若卫、楚是老家,聂政应该是会逃去的,因为卫地濮阳、楚地离轵城更远,在有族人帮助的情况下更不怕追杀。聂政逃到齐国,到底逃到哪个具体县城?史料没有说,但从聂政母死姐嫁后跑到濮阳去找严仲子,史料没有说千里迢迢的情况看(严仲子从韩去找聂政,聂政可说了千里之远去找他),应该不是齐国国都或靠东边的地区,而是齐国的西边地区,齐西边离濮阳只几十数百里路程,够不上千里之遥,其西边恰好有聂城,也许就是他的祖居地。但是,刚才我这段话就有矛盾,因为聂城距离韩都也没有千里,又何来严仲子千里之遥在聂城找到聂政?此为一疑。
 
各位家人们好!
上面聂金诚家人的有关聂氏名人聂政先辈的介绍,我认为是很值得所有家人们的细思慎想的。本人也非常赞同聂金城家人的叙述。
今天再谈谈有关聂政公先辈的话题,在我们老家宋朝的谱序资料所叙述里面没有提到聂政先辈的有关叙述。本人看到过很多地方的族谱里面叙述聂政公先辈是我们先祖训公的弟,在九江鄱阳万年富林等等清朝修的族谱上记载的聂政公当时也只有母亲和姐姐,父亲早死,没有提到有妻儿老小的叙述!其谱资料上提到政公亲兄弟辈是训政理三兄弟,其父亲安公,其祖父春公从晋阳霍邑迁往河南济源帜深井里。
 
已有3084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