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原家谱展评暨互联网家谱研讨会在郑州隆重举行

作者:admin 2015-10-27 15:01
聂振强宗亲应邀做主题发言 2015年10月18日,由河南省社科院姓氏文化究会主办的“首届中原家谱展评与互联网家谱研讨会”在郑州中州国际饭店隆重 ..
聂振强宗亲应邀做主题发言

 
20151018日,由河南省社科院姓氏文化究会主办的首届中原家谱展评与互联网家谱研讨会在郑州中州国际饭店隆重举行,可容纳300人的会议厅聚满了来自全国各地16个省近500位家谱主编、家谱研究专家、家谱爱好者,热闹非凡。此次参展的家谱共计18665637册,参评家谱5381879册,捐赠家谱3191023册。经过专家评委的反复考量,共评出最古老家谱奖最丰富内容奖编排格式创新奖等十个家谱奖项。
当天的会议,群贤毕至,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贾连朝、河南省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葛纪谦、河南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魏一明等省市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卫绍生、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新、郑州大学教授赵长海、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组组长聂振强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评谱。

   聂振强宗亲做“谱牒传承中华姓氏文化 构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谈家谱文化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好抓手”的主题发言,首次公开发布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另悉,大会组委会向中华聂族宗亲协会会长聂光永发来参会邀请及征论文函,经研究回复,因时间仓促待下次参会,将聂谱展评。
现载如下:
 
 
谱牒传承中华姓氏文化  构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谈家谱文化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好抓手”
聂 振 强
 

一、谱牒传承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谱牒是记载姓氏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家谱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门当大户记载其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家谱起到维系近代家族制度的作用,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族权统治。长期以来,谱牒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予以简单的否定,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将家谱和“变天账”联系在一起,“文革”中无知的红卫兵更是将家谱当作“四旧”加以焚毁。
家谱亦称族谱,现存的族谱,主要是北宋以来民间编修的,是以特殊形式记载一姓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由于时代、地域或记载范围的不同,又有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宗世谱、房谱、支谱等称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家谱、方志和正史,构成了史籍大厦的三大支柱,就数量而言,家谱独占鳌头。
家谱首先是确认族众的血缘关系亲疏、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世系图表中详细记载着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等,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有进学中举、为官作宦者还要记其简历。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就可以据此确定族众的地位,赈济贫困族众,解决世系纠纷,防止血缘关系的混乱。载入家谱的用意是便于平时向子孙宣讲,要求族人永远恪守,并使族长能依据此类家法来惩罚不服统治的族众。
在世界上,有的国家也有编制家谱的习俗,但他们大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华家谱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就有一万二千多部(九万余册),是目前世界上收藏民间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  
由于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由於家谱记载的内容又可反映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及经历,往往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谱牒不为封建家族和剥削阶级所独有,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代代下传。
近年网络更为分布世界各地的族人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络手段。“数字家谱”的出现;“姓氏网站”的不断诞生;家谱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用计算机网络汇总“炎黄子孙的脉络”成为便捷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谱在因特网上发布,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
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谱牒学,姓氏学,姓氏社会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8月至10月份,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开展了《中华姓氏宗亲文化问卷调查》的实践活动。本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社会公众对当下“姓氏宗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特点以及看法、建议,通过农工党中央已上全国“两会”提案建议,成为民主党派开创“姓氏宗亲”研究的先河。为今后我国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政策、应策研究,法规制定,管理和服务,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依据。本次调查对象以北京、河南、江西、陕西、山东等省市随机市民为主,兼有美籍华人、台湾同胞,涉及家族分布全国17个省,近百个姓氏,从事职业无定向,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人群范围。资料搜集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07份,回收203份是有效答卷,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问卷有效。通过数据整理、汇总、分析,形成本次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卷内容结果统计(共15个题)其中:
6、姓氏宗亲文化的组成(多选题)

 

频数(次/49人)

百分比

 
 
 

 
 

 

家谱  

151

74.38

姓氏图腾标徽 

22

10.83

词堂、堂号

48

23.64

楹联

16

7.88

祖德、祖训

32

15.76

历史人物

38

18.71

需论证认定 

32

15.76

8、姓氏宗亲家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将会成为社会新的一个阶层

 

频数(人)

百分比

 

 

 

赞同

61

30.04

不清楚  

39

19.21

应引起关注

53

26.10

有待研究认定

46

22.66

 
问卷调查结果结论分析:
(一)公众对中华姓氏宗亲的重视程度
公众对姓氏文化普遍比较尊重与支持,特别是此次被调查的一位台湾同胞和一位海外侨胞,他们对民族的姓氏文化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表现出极大兴趣。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认为姓氏很重要,是中国人的传统占到50.24%;认为无所谓,只占到5.41%,这一数据为今后开展姓氏宗亲文化工作研究、落实与实施奠定了很好民众基础。
(二)姓氏宗亲文化社会认知程度
1、目前公众对姓氏宗亲文化是认可的,报有支持与主张态度。在对“姓氏宗亲文化的认识”的选题中大部分公众选择了多选,认为姓氏宗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是由姓氏家族组成的占27.09%,认为封建迷信只占2.95%。对“家族(庭)是人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础”,持肯定意见并认为应引起关注的公众占65.02%,认为应引起关注占15.27%,表示不清楚的占4.92%。
2、对于姓氏宗亲文化总体来讲是表示认同,但是对于是否能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则表示出关注和不确定。
在“姓氏宗亲家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将会成为社会新的一个阶层”这一选题中,30.04%表示出完全肯定态度,应引起关注占26.10而对有待研究者占22.66%,只有19.21%表示不清楚。此数据表明了大多公众对姓氏宗亲文化的发展内容及方向等概念有很高的期盼。
关于“姓氏宗亲文化的组成”,部分答卷公众选择了多项,家谱占74.38%、姓氏图腾标徽占10.83%、祠堂、堂号占23.64%、楹联占7.88%、祖德、祖训占15.76%、历史人物占18.71%、需论证认定占15.76%,此项调查有多人是多项填写,还有个别被调查公众选择了所有选项。充分表现出公众对姓氏宗亲文化的涵义范围抱有探讨与有待研究的态度。
(三)目前姓氏宗亲文化在民间的发展现状
1、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会各宗亲家族族长(俗称家中“老大”)人选一般是辈份最大的老人占41.87%,其次是有地位身份的族人占19.70%,选择推选26.10%,自荐占到5.41%,体现了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展露出现代家族尊重人才的观念。
2、公众普遍认为家族宗亲活动的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数据显示选择参加人自愿出钱的占50.24%,同族人募捐占23.15%由族中经济较富有的人出资占22.16%,认为应由政府资助(或认为该政府资助)的情况仅占2.46%。
3、目前姓氏宗亲文化家族建设社会公众普遍淡化,重视不足。此次调查对于“家族中修缮祠堂、编修族谱”表示非常重视的为0人次,即比例是0%,比较重视的占28.57%,不重视、没听说过的占到71.43%。
4、姓氏宗亲族人之间的来往和联系目前处于自发式的普通、常规的人与人联系方式,而对于有组织的、专门针对族人、宗亲活动较少,以刊物传阅的沟通方式更是显得空缺。“你们姓氏宗亲之间是怎么来往和联系的?”这一选题部分公众采取了多选,选择宗亲族人之间采用定期拜访占35.96%,几乎没有联系占31.03%,在同乡、宗亲聚会联谊活动联系的占23.96%,利用宗祠举办宗族活动占12.31%,通过通信录发放消息的占9.35%,有内部自办小报占2.95%”。
(四)社会公众对姓氏宗亲文化政府工作的认知与期望
1、社会公众认为在姓氏宗亲文化发展方面,政府所做工作较少,没有成文政策,或不被社会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您的宗亲家族组织在中国省、市注册登记了吗?有批准文件吗?”,61.28%认为没登记,23.15%认为没文件,认为登记过的14.28%,认为有文件的占4.92%;对于“地方政府对姓氏宗亲活动有哪些规定和举措”,53.20%表示不了解,但想知道,了解知道的占19.21%,10.83%略知一点,14.28%表示一点不感兴趣。
2、公众希望政府可以从政策方面、宣传导向方面给予推进。关于“姓氏宗亲组织应否到当地政府登记?如何登记”的问题,部分公众采取多选,有31.52%的人们认为现在的法规不完善,有26.60%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登记,有26.10%的人们认为需出台政策,认为应该采取登记或备案的占12.80%,认为可在境外登记和放宽境外在华明见组织的登记标准只占不到6%。(五)关于如何发挥形式宗亲文化在和谐社会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作用,谈建议看法的总结
1、姓氏宗亲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对早日实现中国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姓氏宗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其形式过于陈旧和固化,很难跟上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姓氏宗亲文化在社会当中的作用也在逐步被削弱。
3、在姓氏宗亲领域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用以规范宗亲文化的活动标准,引导姓氏宗亲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姓氏宗亲文化的传承。
4、应充分发挥姓氏宗亲的凝聚作用,使之成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沟通的纽带与桥梁。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5、建议建立国家级的权威机构或部门来规范、指导、帮助姓氏宗亲建立沟通与交流渠道,如:寻根指导办公室、姓氏宗亲博物馆等。
6、应鼓励、加强同族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通过姓氏宗亲文化加强海内外同族间的往来,把海内外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统一做贡献。
7、建议在地方设立姓氏普查员队伍,做好备案登记等工作,参与地方志的调查与编写工作。
 8、加强姓氏宗亲文化的研究、教育工作。
 9、姓氏宗亲文化不能偏离当前城镇化的建设,不能成为宗族势力的利用的口实。通过本次《姓氏宗亲文化》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见,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普遍社会公众的认同与尊重,但随着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姓氏宗亲文化已逐渐从公众文化活动中悄然淡去,面对几千年来的民族传统文化,民众的感情是深厚的,多数人希望了解和发展姓氏宗亲文化。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意见:1、今后能有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姓氏宗亲文化理论作更深度、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为民间开展、组织姓氏宗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2、希望政府能从国家、地方政策等层面给予重视、支持和大力推动。3、希望姓氏宗亲文化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得到广泛宣传。4、对民间甚至海外组织、发展良好的姓氏宗亲活动成功案例开展广泛交流,借鉴经验,推动发展。
在中国经济市场大繁荣的今天是重故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繁衍华夏子孙文化精髓,实现全球华人大融合的最好契机,当姓氏宗亲文化发展系统化的呈现于人们眼前时,更多的华夏儿女会关注它的发展,参与它的建设,寻根问祖、追寻祖迹的活动将成为全球华人的情感时尚,精神升华。
姓氏宗亲,寻根问祖;华夏儿女,血脉相承!
 
作者:
聂振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委员、农工党中央《姓氏宗亲文化发展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应策研究》课题组组长、农工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基地专家;泰国.东盟国际《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与经济研究贡献奖》获奖者,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杭生指导下,开创“姓氏社会学”学科研究领域,在人民大学首招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政党政治;参政党在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中的监督作用研究;姓氏宗亲文化研究等。主任记者(副教授级)。

 
   (注:本调查问卷分析数据,为首次公开发布;为报告原文中的一部分)
 
















 
 
已有952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