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邵东周官桥聂氏就是双厚聂杞祥公后裔的说明

作者:admin 2015-07-15 14:13
关于邵东周官桥聂氏就是双厚聂杞祥公后裔的说明聂斐斌 2013年8月18日,我到邵东县城与周官桥镇聂族代表聂诗顺先生就该脉的来源进行了交流,最 ..
关于邵东周官桥聂氏就是双厚聂杞祥公后裔的说明
聂斐斌

 
2013年8月18日,我到邵东县城与周官桥镇聂族代表聂顺先生就该脉的来源进行了交流,最终凭多项依据确定该脉就是双厚聂族聂杞祥公的后裔。
一、聂杞祥公离开双厚故土的史料介绍
1、源流。双厚聂族位于湖南衡阳县金兰镇,今原籍总人口5万余,始祖聂祥发公,行二郎,于北宋淳化4年即公元993年迁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早禾冲。尔后繁衍情况是:祥发—汉富—和安—荣稠(长子时政,裔居双厚、四川达州)次子宋大学士时教(长子大开裔住双厚)—次子大举(行51郎)—禄祖(行小七郎)—庆阳(行千八郎)—朝远(行正九郎)—杞祥(名聂祥,行宝八郎,老谱标注:“徙邵阳长塘立户,子孙后遂未入本谱”)。
2、聂杞祥公是元末明初人士,因其是双厚“杞”字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所以,他的实际年龄应该与时政公房和时教公房排郎靠前的永相当。杞祥公为什么要离开双厚故土,并且自己另立门户再搞一套字辈不与双厚同谱呢?
根据从双厚迁居湖南常宁的千户侯、仲十郎聂仲楚公房的史料对照、考证,双厚在元末时,有仲二郎聂原洪及其儿子贤五郎聂永恭“相继为大元帅”,其之下大将军、将军、千户侯等高、中、低级军官,不计其数,且均与朱元璋为敌对阵营。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创建明朝,聂仲楚等为防止“灭九族”而纷纷外迁隐居了。
谱上虽无记载,但可以肯定,与聂永恭公年龄相当的聂杞祥公,即使不是军官,也是抱有回避之心而外迁“邵阳长塘”。聂杞祥公的辈份是聂永恭公的叔曾祖父。
“邵阳长塘”到底在哪里?我们双厚曾进行过多方考证,但都无果。从今天收集到的信息看,邵阳有六七百年历史以上的群居聂族不多。大概也只有隆回县高坪镇的印溪聂族元光四子聂敷公的后裔、武冈县杨柳镇的聂元大公后裔。
二、周官桥聂氏已情况简介
1、原来有谱,但文化大革命后毁了。只知道按读音判断出来的字辈诗是:“圣前启后,裕今有光;诗书知义,百世其昌”。今最高“有”字辈,最低“书”字辈。因为没有老谱,本支人口分布情况和曾经的家谱发行情况均不知晓。但新近发现同县火厂坪镇的100余聂姓,辈分诗和所述老坟山位置相同,可惜的是也没有了老谱
2、从位于棠下桥镇的聂氏最古老坟山查访,目前只查到“四世祖应龙公坟墓”的碑刻,还有一块碑已不识名字,只有“雍正某年后裔立”字样。
3、老一辈流传的祖籍地是江西吉安,具体县乡已记不清。
4、长辈曾传说本族有三支人。另两支分别迁去了衡阳和四川,四川那支的房屋后来倒塌了改成了一丘田,取名“屋场丘”。
5、相传与邵东县黄陂桥聂氏为同宗,两边红白喜事都相互帮忙,长辈曾传告后人说周官桥聂家的谱“与黄陂桥的套得到”。
6、民国时,衡阳的聂家派来周官桥商量过合谱事宜,后因周官桥聂家人认为衡阳聂家也是先迁来这里再迁去衡阳的,应该以邵东这边为主,故而拒绝了合,但长辈确认“与衡阳能够套得到谱”
7、与本支聂族有关的两个重要典故。一是聂姓在此很发达,曾经出售居住屋后的一座山给徐姓,因为山上有一株柿子树,担心日后小孩偷摘产生矛盾,而特提出“柿树不卖”,但双方立契约时则书为“自树不卖”。数代后,聂家人看了契约认为祖先当时是“卖山没卖树”,于是与徐姓后人发生争执,后来经官方处理,仍以聂家获胜。对此,徐姓不满,导致两姓械斗,徐姓死了一大堆人,当时停放尸体的山至今仍叫“尸场排”;二是发达的聂姓因为地仙作孽而“挖断龙脉”,最终衰败,并特别提到当时是很多人白天挖,晚上则自然又长满了。地仙于是杀了一条狗,把狗血喷淋上去,后来就不长了。
8、棠下桥老屋场和老坟山位置,确实有一个条形的很长的塘,至今还有姓聂的住在此塘旁边。
三、周官桥聂氏的始迁祖就是聂杞祥公的理由
1、时代吻合。“雍正某年后裔立”的墓主人如果是“四世祖应龙公”的长辈,那绝对会说明是二世或三世祖,显然,他属于聂应龙公的后裔或者晚辈。这彰显了两点,一是应龙公至少比该墓主人高三辈以上,即相差近100岁,不然,后人会在立碑时注明“七世”或“八世”,只是隔远了后人也不多,即没有成为公共祖先,也就没有在碑上刻其代数。按照四代的差距,那应龙公应该是明朝正德年间或更早时期。如此,计算四代,则周官桥聂氏的始祖正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人氏,这与聂杞祥公刚好吻合。二是物质条件吻合。周官桥聂氏初期是很富有的,那证明其始祖迁来时不是逃荒落难前来,而是在原籍是有家底的这就与双厚“隐居”的大环境相吻合。聂杞祥公之所以当时要外迁自立门户,按常理是有家财,不然按照中国的古话“天上玉帝大,地上冒的大”(冒的即什么也没有,穷光蛋的意思),他无所畏惧也就不会外迁。
2、双边的存在都具有唯一性。双厚肯定有与周官桥始祖同时代的聂杞祥一支迁居了邵阳境内(过去没有邵东辖区),而且至今在邵阳境内除了这一支,未发现“来路不明”的具有近700年历史的第二支聂族。衡阳的聂族也很明晰,除了双厚是唯一一支外,没有第二支聂姓的历史达到近700年,衡山、常宁等均是明朝中后期从江西丰城、樟树迁入。
3、从“双厚”的实际占地不足10亩的命名习惯可见,“长塘”应不是一个乡镇的行政区划,很可能就是一个村组小地名,甚至就是那口“很长的塘”。
4、双厚在民国30年是修了第七次谱,从“老谱套得到”的表述可知,两谱不完全一样,完全一样那会说“就是一支的”,能够“套得到”即指的最前面的一代或几代祖先是一致的。另外,这一表述也证明黄陂桥聂氏长辈曾经是研究或者至少是阅读过周官桥聂氏的老谱的,而黄陂桥聂氏正是从双厚迁,是仲十二郎聂原兴公的后裔。
5、故乡一致。双方都是从江西吉安迁入,衡阳在700年前发源于吉安的只有双厚,明朝万历年间泰和县聂汉荣一支迁居了衡山后山,但人口很少已经于清朝与后山的聂元光公后裔“湘南聂族”合谱了,不存在民国时期再来周官桥联系合谱事宜。
6、典故相同。这两个典故都在双厚流传过,但“柿树不卖”没有说是聂家的事。地仙作孽则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事,是指的双厚聂必达公,当时他的富甲程度是“从衡阳到双厚的70多公里距离,只有三条半田梗是走别人的路”。后来为破坏双厚香炉山下的香炉石与狮子山的风水,特编儿歌让儿童们唱:“掀翻香炉石(双厚读石为“Xia”音),贵享荣华;担断狮子腰,金银用箩挑。后来依计做了,果然败家。其中担断狮子山腰时,相传是“日里千人挖,夜里万人填”,也是挖了又长满了。据说,地仙无奈,最后也是杀狗淋血而止。如果事件真实,则两家实际上就是一家;如果事件不真实,也证明两家同源,因为曾经接受了共同的文化。
四、双方的合谱办法
周官桥聂家以聂杞祥公后裔全族合并加盟双厚聂族,论据论证上都是成立的,原则上不会有“冒宗”之嫌,但由于该脉这700年来断代较多,因而也给直接对接造成了困难,但是根据孔、孟、颜、曾姓大通谱的“逆向对接”方式,合谱是完全能成功的。
1、“逆向对接”介绍。所谓“逆向对接”,就是祖宗至今代远年烟无法直接对接的支脉,到祖籍地通过比较“以最低辈为兄弟倒推排列”。这是符合人类社会繁衍规律的,即通常情况下,老大的大儿子的大儿子开出来的“长房”,与老弟的大儿子的大儿子开出来的“长房”,繁衍速度是一致的,代数是相同的。以常宁仲10郎聂仲楚公后裔为例,他们没有断代,顺排至最低辈“绍”刚好是他的第25代,而查双厚的最低辈“焕”,也刚好是仲19郎聂原真的第25代孙。
2、“周官桥房”的辈份确认。按照“逆向对接”的办法,周官桥房的最低辈“书”,应该与双厚的“焕”同辈。但因聂杞祥公是杞字辈中年龄最少的,他比今天“焕”字辈而上的仲19郎原真公高三辈,那么,“书”字辈应该比“焕”字辈高三辈。即“书”字辈实际上是双厚的“鸿”字辈,则聂诗顺先生实是双厚的“献”字辈。邵东县人民医院原科长聂铁生先生现是周官桥房的最高辈“有”字辈,是“诗”的爷爷辈,也就是双厚的“东”字辈,符合双厚“廷”辈当旺的繁衍节律(此前周官桥房长辈不同意合谱,估计是在辈份的高低上意见不一)
3、双厚的字辈诗介绍:肇祥汉、安荣时、大祖庆、朝杞良(以上江西带入,以下双厚自编);原永文世通,必显志均公;泰元思汝道,天宝福如东;廷献鸿猷焕,一心喜效忠;芳名光典策,弈叶定昌隆(待续)······今最高“天”字辈,最低“焕”字辈。
(2013年8月20日撰)

 
 
附:
聂铁生电话:13507392656
聂诗顺电话:13517422985
已有1909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