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振强、傅娇英:文化强国,开启姓氏家谱文化新征程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聂振强,傅娇英 2025-10-23 11:18
编者按:本文是聂振强、傅娇英专门为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撰写的论文。 概要:“姓氏宗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扩 ..
编者按:本文是聂振强、傅娇英专门为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撰写的论文。
 
概要:“姓氏宗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扩大海外联谊范围,拓展统战工作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政部2014-665号文件)。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姓氏家谱文化延绵不断,家管德制,国管法制,历朝历代,延绵不衰。体现在家谱、祠堂以及家风家教、家规家法,祖德祖训方面的优良传统。这就是在成家立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家庭的“法规”,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注重家庭建设,中华传统家谱家风文化建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隆重举办了十届家谱展评大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望姓氏家谱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丢掉祖先的文化传统,要继承要传承。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在当下”为原则,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谱祠堂文化融入姓氏家风建设之中,融入党风家风建设之中,文化强国,开启姓氏家谱文化新征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姓氏家谱文化,传承姓氏家谱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就堪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壮大,靠的还是姓名、地名。常言“您好,您贵姓?您是那里人?”姓氏源于地名,地名源于姓氏,二者相关缺一不可。姓氏、地名、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佐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浓厚的故乡故土观念,认祖归宗是中华儿女重要的文化品格。中华姓氏文化活动表现了人们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追求。

姓氏家谱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发展形成最长久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形态结构。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是由姓氏宗亲家族组成,以家谱、祠堂为代表,数千年来得以发展和传承。历朝历代改换年号,中华姓氏宗亲家谱辈份的排序一直延续至今。传统的中国是“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有家才有国,有国家兴旺。从氏族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家风、家教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姓氏家文化数千年不可磨灭的家文化。

传统的家规家训就是家教的范畴,无论是氏族大户富人家,还是贫民百姓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家庭育人是千古不变的。从氏族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教形式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在数千年形成姓氏谱牒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古为今用,立在当下,取其姓氏宗亲文化(及社会民间)中的好传统,融入现代家教家风之中。明确提出了“姓氏家风”文化的发展方向,姓氏指历史遗传,家风是当下所为。解决了“宗亲会”发展的闭环,打通了出囗,对接了当代好家风的建设,形成当代的姓氏家风文化的自信。

 
二、姓氏家谱文化蕴含了对人生价值观的培育与形成,是一门研究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学问
 
“责任与价值结合的完美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当你找到你在对方面前的价值点时,你离成功就不远了。体现“利他才能真正的利己”,才会实现和谐。人与人,男与女,父与子,母与子,人与家,家与家,家与国,国与国都一一涵盖。每个人都是独翼天使,只有相护拥抱才能飞翔,双方都在寻找缺失的另一半。相互温暖,彼此成就,这就是人生。

姓氏家谱文化将会成为一门“学科”现象,目前已经有了从“隐学”(不那么瞩目,较远)向“显学”(民间盛行,现实)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使然,同时也是国家决策层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历史必然。从更大的人类比较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遗传密码和珍贵文化遗产的记录,家谱文化既是我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资源。这个伟大宝库将为我们民族的当代复兴,激发和产生无可估量的作用。

寻根问祖,是指人们在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习俗传统等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寻根问祖的意义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海内外华人华侨掀起寻根问祖热潮,修家谱续家谱不断升温,出现了寻根续谱热潮,促使人的归属价值观有所改变。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姓氏宗亲文化就是联谊海外华人的最佳路径,使之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

 
三、传统养生文化在家风家教中的作用研究
 
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家谱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作用,“以传统的姓氏家谱文化与当代家风家教”相结合,体现当代文化强国的重要性作用,展示姓氏家谱文化的新时代、新风尚,逐步形成对“姓氏家谱文化”研究的学术理论成果。

我们在家风家教中要注重养生文化中的研究与践行,在姓氏家风调研中,其中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为一个标准。普遍的家庭对儿女的教育和培养都是非常重视的,对养生健康不被重视。要从娘胎里就注重胎儿的营养健康,养生在前,养生比养老更为关键。现在人们只强调养老而不从早期养生做起,忽略食品安全,不注重营养结构,要从前端源头做起。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泱泱数千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体生物工程学的出现,表明了人体工程生物力学与生物力学的交叉互融,其核心内容体现在:人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力学作用关系研究,通过分析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特征与机械系统的相互作用,解决人机环境系统中的效能、健康及舒适性问题。属于人体工程学的六大分支之一,即生物力学分支同时融合生物力学对人体运动、受力及损伤机制的研究。

养生,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是中医学的文化特色,中医学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有关健康长寿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现代养生的含义: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黄帝、老子、孔子、苏轼等多位圣人先贤从不同程度阐释了人生在“调气导引、节欲守静、起居规范”等领域的养生理念。在历代养生典籍中,按形体调摄、情志修养等进行分类整理,为传统养生学提供文献史料。黄帝内经里所说万病之源来自寒湿,传统养生文化空腹禅的原理是激发人身体,本自具足自我疗愈的功能。

 
四、提倡身心健康,养老先养生,养生助养老
 
“养老先养生,养生助养老”,养老先要学会养生,不能等到年老一身病时才关注养生。早养生就是防未病,养生是防养老、助养老。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养生生活化,生活养生化。

关于“温度治百病”的古代医学理论来源如下:中医经典理论“黄帝内经”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阳气(温度)对健康的核心起作用。提高身体温度有很多种方法,所以我们通过“空腹行走”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温度,因为运动就能提高我们人体的温度,所以空腹行调节身心的频率,让体内热量散发,燃烧脂肪,排出寒湿,打通经络,使身体通泰,感觉身心舒适愉悦。我们也可以通过上午晒背、下午光脚走路、艾灸等多种方法来高身体的温度,就能达到身体自我疗愈的功效。

调研中发现,在浙江义乌市君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中华人体生物应用养生指导师夏子文先生带领下,现已成功举办各种类型的养老养生训练营活动40多期,每期七天。取得一定成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大部分学员慢性病消除减弱,体胖腹大减小。养老服务行业存在较大人才缺口,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根椐我们多年来对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并结合空腹禅养生训练,以学员经训练见效果为例,认为在养老后应加养生二字,即“养老养生”更为贴切。我们不能等到年老了才关注养生,养老要前移到年青时甚至出生时、坐胎时,就要懂养生,优生优育。因此,养老,先要学会养生,不能等到年老一身病时才关注养生。年青时学会懂得养生,就是防未病,养生是防养老、助养老。

未来最值钱的三件事是:我很健康,我能让别人健康,我在传播健康的路上。宣传养生防养老,为防老年多病就得先养生,一句话:“养老先养生,养生助养老”。

作者简介

 
聂振强:现任中国新时代文化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姓氏家风首席研究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委员、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组组长,中国姓氏家风文化研究学者、副教授

傅娇英:中医全科医师、人体养生指导师,韩中姓氏文化交流中心"中华养生文化交流大使″
已有63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