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桥风光(随笔)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聂玉文 2025-03-18 12:35
铜铃桥风光 (随笔) 忆念起故乡的铜铃桥,立即让我默念起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抒情元曲。可是,我没有见到“枯藤”“昏鸦 ..
铜铃桥风光 (随笔)


忆念起故乡的铜铃桥,立即让我默念起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抒情元曲。可是,我没有见到“枯藤”“昏鸦”,也没有
那元曲中浮现的”秋思“愁苦,忆念的意境却总是一片美丽的风光,一段儿时的欢乐,一节变美的篇章!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十多岁
的我,每天清早背着书包从世诵先芬家中出门,经过新屋里屋场,经过樟树垴下那黑洞般的新煤窑,走几步就登上了铜铃桥。站在桥
上,我总爱欣赏一番眼前的风光。桥下无名小溪的涓涓流水从神古寨那方流来,静静地穿过端庄、坚实的桥下,大约三四十米远就涌入
了母亲河涟水的“怀抱”。在这小溪岸边,直立着一个小宝塔,还有一个小土地庙,庙小得比我的个子差不多。庙中小小的神龛里黑黑
的,因为常有人来在内烧纸钱求福、拜菩萨。我清晰地记得,庙门上的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里产黄金”,对联工巧、严整不算,还
将“土地”二字镶嵌于联首,可见故乡农人对土地菩萨的崇敬,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在桥下小溪的下方岸边,一棵千年古树令我一生难
忘,我们一些小朋友常常三四个人怀抱着古树,手接着手,嘴皮亲吻着树身,朝上望着蓝天下疏密的树枝、树叶,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
的恩赐。再往下看,小溪涌入涟水“怀抱”的入口处,一根砍刨平了的独木横亘于小溪上,连接在小溪两岸的土石上。这里有坚实、端庄
的铜铃桥,这独木桥干什么用啊?这独木桥用处好大啊,是为了涟河中的船只向上,在河岸上的纤夫就是拉纤从这独木桥上过身向上而
去。我试探着走过几次,胆战心惊的还是没有掉进数米深的溪水里。我哥哥玉迪为了生活攒一两升米的工钱,也当过纤夫,为大伯父的
船只拉纤上蓝田,就多次走过这独木桥。站在这独木桥前的涟河岸边,放眼远望,上方就是涟水、湄水二水相交汇的双江口。双江口风
光绮丽,在涟水北岸,陡峭的石壁像用刀削过一样光滑,可能有一两百米高啊!石壁顶上头就是茂密的树林,直达远处。石壁下面,有
一只渡船,来回摆渡,接送着我们效古村人到划船塘去砍柴、伐木,或者接送直向桥头河街上去办事的人们。我记得小时候常来过渡,
去砍柴啊,到桥头河去啊,撑渡船的老船夫,我常常喊他叫金芬阿公。眼光再向右边察看涟、湄二水交汇之处,山土与沙石堆积成了一
片杨柳芳洲,杨柳树林和绿草连成一片。我记得,我的伯父曾经穿一条短裤涉水过了涟河,到这芳洲上开垦荒地,种上棉花苗,多年种
植真还有很大收获,种出的棉花很多,为两个女儿打成多床棉被做了嫁妆。站在铜铃桥前,再往左手边一看,有个龙船亭,里面空放着
一只龙船。每年端午节来临时,效古村的村民就推着龙船下水,与涟河对面东风村的龙船进行龙舟竞赛。龙船亭过去一点,就是我们诸
多聂姓族亲人家,像我最亲近的宝光、秋和等宗亲,皆住在不远处-----浏览一番眼前景色,岂不是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绮丽风光?!
在那儿时的岁月里,我经常来欣赏,还经常来“玩味”这绮丽风光。有一次,我和一些兄弟踏入铜铃桥下的小溪里去“玩味'。啊,双脚
蹚入溪里,溪水凉爽爽的,舒服极了,许多小鱼虾游动,我用双手去抓,抓不到小鱼,却有一只螃蟹抓到手啦,好高兴啊,可是螃蟹
作”反抗“了,用它的夹子夹了我的手指头,啊,痛得该死,”食指痛肝心“啊,我立即甩到岸上。”好啊,我将你烧着吃!“那时,家中煮
饭菜是烧柴火或者烧煤火,我就邀上堂兄弟们上樟树垴砍柴,有几次还走到两里路远的划船塘去砍。那次我们从划船塘山那面登上山
顶,站在那涟河岸边石壁上的顶端,登高望远观景色。啊,看到了铜铃桥,不过已是”小小的“,过桥的人也只有蚂蚁般大小了。为了家
里有火,我也常到樟树垴下煤窑前的油土堆中去捡寻煤块,一把小锄头挖啊挖啊,将一些带有油土的小煤块挖进背篓里,背回家中烧炭
火煮饭菜。最有印象的是我们高小毕业的那一天,我和同班同学普耀、作如及划船塘的颜玉生,接到毕业证书回家时,一同走过铜铃
桥,有人提议”到涟河里游泳一次做过留念吧“,我们全皆同意。于是,我们步向铜铃桥前边一点的涟河岸畔,齐刷刷脱衣下水。天热的
七月,下到水里凉爽爽的好舒服。他们都比我大,早已笑哈哈地游到河中心了。我是初次下河,只是踏着砾石在水中玩,游啊游啊,水
流推着我到河中心了,脚也触不到砾石了-----啊,下面不远处就是深潭啊,会要命的啊,我只得理智地连声叫喊”救命啊救命“,游到河
中心的同学们立即向我游来,推着我向岸边游回-----啊,堂兄普耀、作如及同学颜玉生终于救上了我,故乡涟河也恩赐了我这条人命----
- 后来,在故乡铜铃桥不远处的渡头塘中小学及农业中学教书多年后,我终于丢掉了”粉笔头“,被文化部门领导选调进入了县、市文
化馆,从此开始专业“耍笔杆子'"玩文字游戏“了。退休以后,我又迁居到过广州番禺洛溪桥边,还迁居到过英国伦敦”后花园"肯特郡,
再又迁居回长沙开福区马栏山之小区。无论到何处,脑海里总是忆念起故乡铜铃桥的绮丽风光。每逢节日,或者有便车接送,我也总
是“常回家看看”。多少次站在铜铃桥上来观光,也常常引起我的诸多忆念。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铜铃桥前的涟河几十
年变化真大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回来,走过铜铃桥来看涟河,满眼是波光粼粼的水面,直达划船塘山脚下,杨柳芳洲也淹没啦,像
我伯父一样的村民岂能再去种棉花?!再往下游看去,在渡头塘镇机关前也是碧波荡漾,在驾船厂前曾有一片很宽阔的沙洲,我小时候
常到沙洲上来玩,向涟河中丢砾石啊,用瓦片打水漂啊!有天下午放学出校,走到这沙洲前,正看见这沙洲上枪毙人,好几个恶霸地主
面朝着涟河跪在砾石上,几声枪响之后,一个犯人扑地倒下,其他几个犯人没有倒,这些陪斩的后来就拉着走了,倒下的后来我听大人
说是“大恶霸鹏伍长子”。如今这片沙洲却漾成了一片碧波啊!原来在那些年,这涟河上修起了东风大坝和东风大桥,故水面漾到了双江
口,一片碧波荡漾,兴修了水利,又沟通了两岸,为渡头塘人民造福啦!去年,我们聂氏宗祠重修落成典礼,我这捐款立柱者被邀请赴
会,又一次回了故乡铜铃桥。啊,新修的公路沿着涟河而上,汽车还平稳地通过坚实、端庄的铜铃桥,越过新屋里,直达我的祖屋世诵
先芬前的地坪中-----那天下午,我的堂弟喜田陪我重游了一遍故土,从世诵先芬祖屋出发,越过新屋里,到樟树垴下一看,煤窑早已没
有了,满眼一片绿树成林,直达山顶。再向杨家冲走去,见到在绿林中建起了多栋别墅式的民居。“啊,聂老师请进,来喝杯茶!”我曾
经见过的聂姓宗亲和学生们邀我进门。哗,后花园中鸡鸭成群,叽叽呱呱地欢叫着,好像是在迎接我这故乡人啊!接着,我们兄弟俩又
向上逛去,直达杨家冲里头,望得见肖家冲了。啊,多栋别墅式的民居掩映在绿林中------从杨家冲出来,再登铜铃桥。啊,记忆中的那
棵千年古树早已经没了。听人介绍,那还是“大炼钢铁”之岁月里,被砍掉塞进土高炉里,炼成了“铁托”。小溪前面的独木桥自然也消失
了,因为涟河中不划船只了。再往双江口逛去,沿河一带栽上了一线绿树,直达渡口。啊,记忆中金芬阿公撑过的渡船还挽在河边没
用,渡口处架起了临时竹木桥,正在其下之河底打造桥墩,要建大石桥啦!喜田堂弟向我介绍,政府投资,大家集资,捐款捐工,大石
桥很快就可建成啦----- 啊,我们铜铃桥故乡风光更美啦!我们铜铃村村民的幸福感更多啦! 我并非“断肠人在天崖”,而是思
乡“人在天涯”,不算是“天涯”,而只是几百里外的长沙马栏山。因此,在“玩味”马栏山时,也就常常忆念起故乡铜铃桥“小桥流水人
家”的绮丽风光,也就常常动念“常回家看看”,总想再来欣赏、”玩味”一番铜铃桥一带的新变化、新景色,饱赏我这耄耋老者的幸福人
生! 附注:参加完重修聂氏宗祠落成典礼后,随记于2018年年底.
已有15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