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阅读
  • 0回复

重温聂政故事,弘扬聂政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重温聂政故事,弘扬聂政精神
                                        湖北聂心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我们全国聂氏后裔在这里公祭聂政,就在这座塚内埋葬着战国时期的义士聂政和他的姐姐烈女聂荣(也有记作)的遗骸。两千四百年前,这里曾上演过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聂政刺韩历史活剧。聂大侠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和聂荣冒死为弟扬名的烈女故事,从古代战国传至当今网络时代,数千载不衰。聂氏姐弟的故事感动着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又为之阐发或演绎了许许多多经典宏论和千古绝唱。
. 司马迁与聂政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中学语文教材)韩哀侯时,大臣严仲子与丞相侠累二人相害,严仲子为躲避侠累的迫害逃亡齐地濮阳。在这里,他结识了从轵深井里(今济源轵城)来此以狗屠为业的聂政。聂政仗义豪爽,勇敢士也,严氏便奉黄金百镒具酒觞聂政母前。聂政惊讶,问严何以厚礼待我一穷狗屠之人?严答臣有雠闻足下义甚高,故相交,求助也。聂政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谢绝了严仲子的厚礼。过了许久,老母下世。聂政服孝完毕,就主动找到严仲子,坦言相告:阁下如此善待下人,令人感动。前不敢答应您的求助,是因为家有老母;老母今以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严仲子把他与侠累的仇怨告诉了聂政,请他刺杀侠累。二人经过筹划,聂政只身携剑赴韩城,利用东孟之会的机会,杀进韩宫,一举刺杀了丞相侠累,并兼中哀侯。随后聂政毁容自杀,为的是不让人知其真面,牵连他人。韩当局把聂政遗体陈于市井,县购之千金,以查清刺客身份。政姊闻之,认为不能灭吾弟之命,就远道而来韩城认尸。她抱尸大哭,当众诉说道: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他做了如此英勇的事,又毁容自杀,是因为担心姐姐受牵连。但是,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她为弟扬名之后,亦自杀在弟尸之旁。
   这就是《战国策》所记聂政故事的梗概。《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文献汇编,时有许多名称和本子在社会上流传。《战国策》所记聂政的故事,为二百年后司马迁著《史记》给聂政立传,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史学、文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是在悲愤人生中撰著《史记》的。由于他深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就更加敬重和怀念那些舍生取义、信守承诺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为这些英雄立传。在《史记》中他以浓墨重笔和饱满的热情,写出了千古传颂的《刺客列传》。在《刺客列传》中,共记述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英雄,集中宣扬了一个主题思想,即士为知已者死。特别是在聂政、荆轲两传中,司马迁把这一主题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司马迁著《史记》,不仅要参阅国家的文书档案和当时流传的文献资料,还走遍祖国名河大川,考察古迹,采集民间传说,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因此他笔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就更完整、更准确、更生动。我们把他撰写的聂政的故事与《战国策》的记述相比较,我们就可深感如此。
《战国策》记述聂政故事,是在叙述韩累相韩,侠累、严仲子二人相害事件时展开的。全文不及千字,故事情节亦显平淡。而太史公则是明确地为聂政立传,开首就点明传主大名,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然后再交待严、侠矛盾,以聂政刺韩为主线层层展开。故事跌宕,情节生动,把聂政士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和聂荣为弟扬名而捐驱的烈女形象,深刻植于读者心中。这是一篇有叙述有评论的完整传记,也是一篇有头尾有情义的生动故事。全文洋洋洒洒一千二百余言,比《战国策》中的记述增加了三分之一。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史学、文学之典范。
. 蔡邕与聂政
   在楚国的广陵地区(今苏、皖北部),有一种民间流行乐曲,称之为广陵散散曲,与官廷里或祭祀时演奏的雅曲相区分。早在秦汉之际,聂政刺韩的故事就被改变成《广陵散》曲,在民间流行。因为此琴曲激昂慷慨,大受群众欢迎,就有了一个更能体现内容的曲名《聂政刺韩王》。东汉中期有一位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和大音乐家叫蔡邕(132—192年)。他著述颇丰,在他所著的《琴操》一书中,就收有时已广为流传民间的《聂政刺韩王曲》。令人感兴趣的是,经后学考证,此曲就是前述的《广陵散》曲;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蔡邕在此曲的题解中,对聂政故事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叙述,犹如又出了一个新的版本。
蔡邕说:“‘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作为也。蔡邕笔下的聂政,似乎不是《史记》载的轵深井里(今河南济源)人氏,而是韩都(今河南禹州)居民。其父为韩王铸剑,因误了工期而被杀害。当时聂政还未出生,母亲正怀着他。聂政降生、长大后,问父何在?母告知其原委,政自此立下为父报仇之志。他学得了剑术,曾以泥瓦匠人身份进韩官刺王,未遂,就隐姓埋名逃往太山。在太山,遇仙人,学鼓琴,寻机再图。为避人认出自己,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随后潜入韩城,巧遇妻子,不禁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不解,问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聂政由此顿悟,为使人不辩自已的真面目,还需打掉牙齿。于是,他又回到山中,援石击落其齿,再三年习琴。历时十载,聂政终学得一手好琴法,遂入韩城,以卖艺为掩护,寻机报仇。聂政琴艺高超,听者成行,马牛止行,很快引起韩王的关注。不久,韩王令他进宫献艺,政感时机已到,便把短剑藏在琴腹,顺利进入宫内。韩王听琴正如醉如痴时,聂政突然中止操琴,逼近韩王,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随后,政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自杀而亡。因为刺客毁容,人莫能识,当局就把尸体陈于街头,悬赏指认。聂母得信哭往认之,当众宣告此所为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遂亦自杀于儿尸之旁。
《琴操》作者蔡邕在叙说了上述故事之后,最后为此曲破题,故曰:聂政刺韩王曲
这说明,发生在今禹州西关外的聂政故事,其影响是多么巨大、多么深远!英雄聂政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创造的壮烈历史,不仅在《战国策》、《史记》中有专文记载,还在民间以广陵散形式广为传唱,四百年不绝。到西汉中期,又有琴家蔡邕对聂政刺韩王琴曲进行编录题解,更加焕发了聂政的英姿。
.嵇康与聂政
往事越过六百年,魏武挥鞭,历史不觉进入魏晋时代。
魏末晋初,中原又出了个大才子,他就是著名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州)人,三国魏末著名的诗人、音乐家。嵇康尤喜聂政刺韩王曲《广陵散》,经常演奏,每每感动亲朋四座。他把聂政士为知已者死的侠义精神、反抗暴君的英勇壮举,与自己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个性相融合,琴声心声合一,凄婉激昂相济,无论是世人或他自己,都把嵇康与《广陵散》曲、嵇康与聂政视为一体了。嵇康就是魏晋时代的聂政。
公元262年的一个秋日,嵇康被押往洛阳东市刑场。这里已有三千太学生向当局请愿,请求刀下留人,并拜嵇康为师。这种请愿活动,令统治者更感嵇康的可怕,非置其死地而后快。嵇康则浩气贯虹,深为三千弟子而自豪。他想起了当年阳翟(今禹州)聂政刺韩的壮举,《广陵散》激昂慷慨的旋律震荡于胸。嵇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在高高的刑台上,气宇轩昂,面向成千上万为他送行的民众,最后高奏了一曲《广陵散》。那铮铮琴声,铺天盖地,震憾着所有在场人的心。台上之人是嵇康?还是聂政?大家已难辩清。曲毕,嵇康环顾四周,仰望苍天,曰:《广陵散》于今绝矣!遂从容引首就戳,时年三十九岁。
这首因聂政在今禹州西关外的壮举而诞生的《广陵散》,又由竹林七贤之嵇康用生命对之进行了诠释,成为他生命的绝唱,让聂政、《广陵散》、嵇康齐名而流芳百代。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的《广陵散》曲谱,进行整理、打谱,使这首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琴曲,更加发扬光大,深植于民众之中。其演奏形式,也由单一的古琴独奏发展为多种乐器合奏,音绕华夏大地。
近年又由中央电视台再把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放,使聂政的英名和《广陵散》名扬到了全世界。
当年由聂政大侠在今禹州西关唱响的慷慨之歌,响彻了颍洛,响彻了中原,从古代响到现代,从旧中国响到新中国,两千四百年不绝,真乃惊天动地!
.郭沫若与聂政
郭沫若(18921978年)是当代中国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学识渊博,才华卓具,毕生著述和创作极为丰富。
      早在1920年日本留学时,二十八岁的郭沫若就计划把聂政的故事戏剧化搬上舞台。他先是依据《史记》和《战国策》,计划写成十幕现代话剧,后又调整为五幕,并很快写出了其中的两幕(濮阳桥头东孟之会),回国后,郭沫若在上海亲历了1925年爆发的五卅惨案,亲眼目睹了英国巡捕弹压中国人的暴行。上海工人反帝爱国的激情,大大触发了他的创作欲,用十天时间写成了两幕话剧剧本《聂荣》。该剧主要是讲聂政牺牲后,其姊聂荣赴韩城认尸、为弟扬名的故事。剧情惨烈悲壮,与当时由五卅惨案引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之气氛十分契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赶排了此剧,并向正进行罢工斗争的工友们作慰问演出,反响非常热烈。19264月北伐战争的夕,由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领导的一个剧团,把《聂荣》剧本和已发表的两幕合并,以《棠棣之花》为名,在广州演出,又大受欢迎。
1927年春夏之交,大革命失败,国共分裂。郭沫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南昌八一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国民党以三万银元悬赏通缉他。后经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郭沫若东渡日本流亡。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抛妻舍子,只身秘密回到上海。上海八一三抗战失利后,身居租界孤岛的郭沫若,又念起聂政义士,奋笔把《棠棣之花》作通盘整编,另加写了一幕,终成一个完整的五幕现代话剧剧本。聂政故事缠绕了他十七年,于今方一吐为快。
1941年,抗日战争处在相持阶段最困难时期。这年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亲痛仇快,国人十分担忧国共分裂。在此背景下,身居重庆的郭沫若又对《棠棣之花》作了修改和润色,突出了抗暴大义和同胞手足的主题,并于十一月在重庆抗建堂连续上演。时有万人空巷争看的报导。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非常关心此剧的创作,提出过许多修改建议,公演后连续观看了七次。五十初度的郭沫若,乘兴又以不及十日的时间,奋力创作了五幕话剧《屈原》,并于1942年春在重庆上演。此两剧的上演以及在重庆引发的轰动效应,有力配合了中共反击国民党右派分裂主义行径。周恩来在一次庆功上表扬说: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场斗争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
风流倜傥的郭沫若他把史前禹州西关曾发生过的聂政刺韩的故事,经他前后二十余年不断地妙笔升华,使之成为反帝、反封的武器,还成为鼓动团结抗敌的号角。
可以这样认为,《棠棣之花》是继前述《聂政刺韩王》曲即《广陵散》之后,后人对聂政又创造的一个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听觉的音乐形象,后者则是集表演、造型、语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象,具有更深、更大的感染力。以聂政故事为内容的《棠棣之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禹州与聂政
在禹州,更有千古流传的生动传说:
相传聂氏姐弟牺牲后,当局把他们的尸体暴陈于田野,不准入土。可是禹州的先民们非常敬慕义士和烈女,就趁黑夜大家你一筐我一担地用黄土掩埋了他们的遗体,形成南北两个坟冢。其后,凡有冤屈无处诉者,都来冢前烧香祷告,为坟冢添土加高,乞求聂大侠显灵为之报仇雪恨。久而久之,坟冢越添越大、越加越高,两冢连为一个大冢,高十米,占地达千余平方米,人称聂政台。它是禹州的先民自发为英雄修建的一座功德碑!
大约到了宋代,统治者察觉到聂政冢喊冤的人越来越多,坟冢也越来越大,深切感到它是多事之地。当时封建统治的卫道士朱熹(11301200年),就曾对民间流行的聂政刺韩王曲《广陵散》很是反感,说:琴家最取《广陵散》,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对于越来越大的聂政台,当然也令统治者很是不安。于是,就在台上建了真武庙,以镇妖邪。两千多年来,禹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聂政台,始终维护着这座葬有聂氏姐弟遗骸的大冢。
乾隆年间的知州高鉴有诗云:
     身许因亲游,形屠冀姊留。双坟分侠烈,一剑判恩仇。
     阔野青磷断,高台碧树秋。长河同易水,隐隐咽寒流。
此诗情真意切,把聂氏姐弟的故乡黄河之北的轵深井里韩城阳翟相连,把荆轲刺秦王的潇潇易水与聂故刺韩王的颍水长河共咽,很是感人。
聂政、聂荣在禹州牺牲以后,他们的故乡很快得知了消息,在其故里今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村的聂氏故园,修建了聂政、聂荣的衣冠冢。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为祭祀日,四面八方百姓来此烧香膜拜者,络绎不绝。1956年,济源第一中学师生借聂政故里之缘,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郭沫若致函,对他著《棠棣之花》褒扬聂政表示敬佩,并请为学校题写校名。郭老欣然应许,这位大书法家手书的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九个大字,至今仍镌刻在校门上。改革开放后,济源轵城的人民重修了聂政祠,并树碑纪念,曰:聂政一屠夫耳,所以名垂后世者,在其人格。士遇知己,感恩图报,仗剑而行,志在必达…”如今,这里已成为洛阳地区一个闻名的旅游胜地。
   聂政精神就是我中华民族的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公祭聂政就是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应积极借鉴聂政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复兴中国梦谱写新篇章。

                           20171110
聂心爱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