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分栏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首页
捐1元求聂网
新闻中心
聂氏名人录
各地动态
通谱工程
聂豹专题
聂胞风貌
聂家花园
文化经贸
图片视频
聂网论坛
群组
资讯
广场
大舜皇集团
拉菲国际酒庄
爱心商城
国珍健康产业
宗亲诗词汇
克罗恩病友俱乐部
功德榜
聂荣臻专题
长沙通谱会议
通谱资讯
聂氏调查
寻根问祖
宗亲报到
聂胞留言
印溪聂氏
贵州专栏
斐斌论家谱
百姓通谱网
四川聂网
宗亲动态
协会介绍
新闻公告
组织机构
活动联谊
法律事务部
征稿方案文件
名人自荐举荐
征稿工作动态
名人稿件选登
我的建议
江西省
贵州省
安徽省
河南省
山西省
四川省
湖南省
湖北省
云南
聂祖探源
我说通谱
站长专栏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
当代人物
革命先烈
文艺作品
易学风水
聂氏中医药
经贸发展
聂家文苑
聂存正禅修
视频专区
帖子
文章
日志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3:
中华聂网
聂氏宗亲协会
聂胞
聂显
聂网论坛
>
中华聂氏脉络分布调查
>
江西
>
Re: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 ..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3827
阅读
4
回复
Re: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之三点说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聂昌后裔
UID:2831
注册时间
2015-11-16
最后登录
2016-01-20
在线时间
24小时
发帖
4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4
威望
4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新手上路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之三点说明
聂 微 撰
2015年12月21日,本人将自己的考证论文《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发在《中华聂网》后,聂辽亮同志对此文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很好,在辨析和争论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这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学术风气。
下面就聂辽亮之辨析作如下三点说明。
第
1
点:关于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针对本文引用的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全文,指出了两处错误。
1.
指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是作者断句错误。
2.
指出“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的地方”。
关于第1点,我的说明如下:
我的断句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辽亮同志认为正确断句当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我认为我的断句是没有问题的,符合明末江西四大才子“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艾南英是一位大家,是个神童,七岁就会作诗,写文章很少打草稿,下笔如神,是明末的“文坛领袖”,曾协助汤显祖编《宋史》,他虽然在科举屡屡受挫,但却在八股文的出版方面大放异彩,大力批评当时八股文的千篇一律,抄袭模拟的文风,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
艾南英的文章朗朗上口,在他所撰的文章中存在多处“而
......
之”的行文格式,聂辽亮同志生搬硬套,明清八股文风格毒害较深,说吾之断句:
“
完全不符合
”古代汉语语法。说什么句中的“而”是连词,前后词性必须一致,还说 “站溪”一词显然不能与动词“始”并列。最后说句中的“之”要充当助词,置于偏正短语之间,即“站溪之聂”。
因此聂辽亮同志得出正确断句应当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在此建议聂辽亮同志多读读艾南英的原文和后人对他的研究文章,体会艾南英是怎样抨击明代中后期“八股文风” 的,下面引用一段艾南英的原文,请校读。
图片:关于聂辽亮对“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辨析的三点说明..png
在艾南英的原文中,出现“弟谓之此后宜精核
而严汰之
”的断句,句中的“
而严汰之
”跟吾断句“
而站溪之
”是相同的行文风格。
下面再把吾的断句跟聂辽亮的断句对比一下:
聂微的断句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聂辽亮断句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吾之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辽亮同志的断句生搬硬套,读起来磕磕巴巴,且不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
关于第2点,我的说明如下:
聂辽亮同志说“此篇谱序中仍然
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
的地方”,这句话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了,说“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
大量错字
”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量断句不当
”是一个什么概念?吾引用的艾南英“谱序”没有一个错字,断句倒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是第一稿,后面的一些断句我没有仔细推敲,是用三天时间赶出来的一篇文章,加之吾水平有限,确实出现了3—4处的断句错误,这点要谢谢你的指正。
第
2
点:关于熊泗撰《站溪聂氏二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的断句不对。
我的断句是: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
祖祢相沿,云耳
......
聂辽亮指出:我的断句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说“
......
者,
......
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一种基本类型,又说“尊祖也合站溪之”一句
完全读不通
。作者(聂微)据此认为,“这里提到的‘子经公’,就是聂昌的曾祖父,说明站溪下聂不但是聂昌的出生地,他的曾祖父子经公就是站溪下聂的第一始祖(鼻祖),站溪下聂这块风水宝地是他的曾祖父聂子经买下的,在封建社会,这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聂辽亮修正后的句为: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
关于这句话的断句,我想有以下5个概念要厘清。
1.
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
始祖
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
2.
祖祢:其意是指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3.
“千有其人”之中的“千”的含义,这里的“千”,是一个泛称,不是一千的意思。
4.
“云耳”同“云尔”,是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5.
古汉语里,“也”如果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
或疑问语
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这5个概念厘清了,断句就清楚了,我认为两个人的断句都错了,现将两人的断句对比如下。
聂微的断句: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
祖祢相沿,云耳
......
聂辽亮断句: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我认为正确的断句是: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
把这句话译成白话文是:断定宋代的“子经公”为站溪的始祖,尊“子经公”为始祖是符合站溪聂族祖位排序的,站溪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千有其人”,只不过是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递相沿袭罢了。
这里的“千有其人”中的“千”是泛称,喻极多。“千有其人”意思是临汝聂氏流传多代后也尊“子经公”为第一代传人,这个辈次排列是很清楚的。
我还是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有的聂氏族谱记载“子经公”居住南城(但还需考证),即使“子经公”居住南城,也不影响“子经公”买下临川的这处风水宝地,我们知道,在唐宋的古驿道,站溪下聂是临川通往南城的必由之路,“子经公”来临川看到这处风水宝地,是有可能动念买下此地的。买下后“子经公”有没有在此居住?这是要考证的,不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再来,1810年,清朝嘉庆进士,江淮海通布政使“扬頀”在站溪下聂族谱三修谱序中有提到:
汝水聂氏,其先世自子经公始,至用之公迁临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汝水(其实是指临汝,也就是临川)的聂氏,其先祖是从“子经公”开始的,到“用之公”迁临川(站溪下聂)。
我们推测一下,“用之公”迁临川站溪的动机是什么?可能是“子经公”买的这处风水宝地,当然这个推测是无法考证的。
由此我个人最低限度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用之公”是站溪下聂的“开山鼻祖”,站溪下聂的第一块处女地是“用之公”用锄头开辟的。
第
3
点:关于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误读了“迨九世万一公復徙居站溪”这句话,认为“復徙”就是从一个地方再迁到另一个地方,并不是中断再回来,并且用《孟母三迁》中的“復徙”一词进行辨析,说我的理解有点片面(有点片面这个词用得比较恰当,没有完全否认我的理解)。
《孟母三迁》中的“復徙”是战国时代的用语,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復徙”一词的意义有了一些变化,有“中断再开始”的意思。《汉典》对“復”字的解释有四种: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词语的解释要放到当时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放到整个一句话中去理解。我们来看看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的整句话是:
迨九世万一公
復
徙居站溪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理解“
迨
”的意思,而《汉典》对“迨”的解释是:等到,达到。
如果按聂辽亮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
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子孙“万一公”迁移到站溪
。这样翻译,不觉得别扭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一般的迁徙,为什么要用一个“
迨(
等)”字,不是多此一举吗?还要等九代吗?
我认为:“復
徙”要放在“迨九世万一公
復
徙居站溪”整句话的环境中去理解,在整句话里
“復
徙”的意思就是
“中断再开始”
。如果把“中断再开始”放到整个语言环境,这句话的解释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我的解释是:这块地是子经公买下的,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万一公再回迁,当然是叶落归根,重回老家。
感谢杨䕶的“
迨九世万一公
復
徙居站溪
”,
其用词之精准,逻辑之严密,是语言大家也!不愧为层层考试大浪淘沙出来的清代进士!哦也!
最后,感谢同宗聂辽亮的用心辨析及指正,感谢把三篇序言重新断句,我会参考之。
聂微2015年11月28日于临川
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之三点说明
聂 微 撰
2015年12月21日,本人将自己的考证论文《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发在《中华聂网》后,聂辽亮同志对此文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很好,在辨析和争论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这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学术风气。
下面就聂辽亮之辨析作如下三点说明。
第
1
点:关于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针对本文引用的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全文,指出了两处错误。
1.
指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是作者断句错误。
2.
指出“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的地方”。
关于第1点,我的说明如下:
我的断句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辽亮同志认为正确断句当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我认为我的断句是没有问题的,符合明末江西四大才子“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艾南英是一位大家,是个神童,七岁就会作诗,写文章很少打草稿,下笔如神,是明末的“文坛领袖”,曾协助汤显祖编《宋史》,他虽然在科举屡屡受挫,但却在八股文的出版方面大放异彩,大力批评当时八股文的千篇一律,抄袭模拟的文风,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
艾南英的文章朗朗上口,在他所撰的文章中存在多处“而
......
之”的行文格式,聂辽亮同志生搬硬套,明清八股文风格毒害较深,说吾之断句:
“
完全不符合
”古代汉语语法。说什么句中的“而”是连词,前后词性必须一致,还说 “站溪”一词显然不能与动词“始”并列。最后说句中的“之”要充当助词,置于偏正短语之间,即“站溪之聂”。
因此聂辽亮同志得出正确断句应当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在此建议聂辽亮同志多读读艾南英的原文和后人对他的研究文章,体会艾南英是怎样抨击明代中后期“八股文风” 的,下面引用一段艾南英的原文,请校读。
图片:关于聂辽亮对“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辨析的三点说明..png
在艾南英的原文中,出现“弟谓之此后宜精核
而严汰之
”的断句,句中的“
而严汰之
”跟吾断句“
而站溪之
”是相同的行文风格。
下面再把吾的断句跟聂辽亮的断句对比一下:
聂微的断句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聂辽亮断句为:
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吾之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辽亮同志的断句生搬硬套,读起来磕磕巴巴,且不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
关于第2点,我的说明如下:
聂辽亮同志说“此篇谱序中仍然
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
的地方”,这句话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了,说“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
大量错字
”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量断句不当
”是一个什么概念?吾引用的艾南英“谱序”没有一个错字,断句倒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是第一稿,后面的一些断句我没有仔细推敲,是用三天时间赶出来的一篇文章,加之吾水平有限,确实出现了3—4处的断句错误,这点要谢谢你的指正。
第
2
点:关于熊泗撰《站溪聂氏二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的断句不对。
我的断句是: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
祖祢相沿,云耳
......
聂辽亮指出:我的断句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说“
......
者,
......
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一种基本类型,又说“尊祖也合站溪之”一句
完全读不通
。作者(聂微)据此认为,“这里提到的‘子经公’,就是聂昌的曾祖父,说明站溪下聂不但是聂昌的出生地,他的曾祖父子经公就是站溪下聂的第一始祖(鼻祖),站溪下聂这块风水宝地是他的曾祖父聂子经买下的,在封建社会,这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聂辽亮修正后的句为: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
关于这句话的断句,我想有以下5个概念要厘清。
1.
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
始祖
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
2.
祖祢:其意是指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3.
“千有其人”之中的“千”的含义,这里的“千”,是一个泛称,不是一千的意思。
4.
“云耳”同“云尔”,是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5.
古汉语里,“也”如果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
或疑问语
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这5个概念厘清了,断句就清楚了,我认为两个人的断句都错了,现将两人的断句对比如下。
聂微的断句: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
祖祢相沿,云耳
......
聂辽亮断句: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我认为正确的断句是:
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
把这句话译成白话文是:断定宋代的“子经公”为站溪的始祖,尊“子经公”为始祖是符合站溪聂族祖位排序的,站溪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千有其人”,只不过是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递相沿袭罢了。
这里的“千有其人”中的“千”是泛称,喻极多。“千有其人”意思是临汝聂氏流传多代后也尊“子经公”为第一代传人,这个辈次排列是很清楚的。
我还是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有的聂氏族谱记载“子经公”居住南城(但还需考证),即使“子经公”居住南城,也不影响“子经公”买下临川的这处风水宝地,我们知道,在唐宋的古驿道,站溪下聂是临川通往南城的必由之路,“子经公”来临川看到这处风水宝地,是有可能动念买下此地的。买下后“子经公”有没有在此居住?这是要考证的,不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再来,1810年,清朝嘉庆进士,江淮海通布政使“扬頀”在站溪下聂族谱三修谱序中有提到:
汝水聂氏,其先世自子经公始,至用之公迁临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汝水(其实是指临汝,也就是临川)的聂氏,其先祖是从“子经公”开始的,到“用之公”迁临川(站溪下聂)。
我们推测一下,“用之公”迁临川站溪的动机是什么?可能是“子经公”买的这处风水宝地,当然这个推测是无法考证的。
由此我个人最低限度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用之公”是站溪下聂的“开山鼻祖”,站溪下聂的第一块处女地是“用之公”用锄头开辟的。
第
3
点:关于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误读了“迨九世万一公復徙居站溪”这句话,认为“復徙”就是从一个地方再迁到另一个地方,并不是中断再回来,并且用《孟母三迁》中的“復徙”一词进行辨析,说我的理解有点片面(有点片面这个词用得比较恰当,没有完全否认我的理解)。
《孟母三迁》中的“復徙”是战国时代的用语,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復徙”一词的意义有了一些变化,有“中断再开始”的意思。《汉典》对“復”字的解释有四种: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词语的解释要放到当时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放到整个一句话中去理解。我们来看看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的整句话是:
迨九世万一公
復
徙居站溪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理解“
迨
”的意思,而《汉典》对“迨”的解释是:等到,达到。
如果按聂辽亮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
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子孙“万一公”迁移到站溪
。这样翻译,不觉得别扭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一般的迁徙,为什么要用一个“
迨(
等)”字,不是多此一举吗?还要等九代吗?
我认为:“復
徙”要放在“迨九世万一公
復
徙居站溪”整句话的环境中去理解,在整句话里
“復
徙”的意思就是
“中断再开始”
。如果把“中断再开始”放到整个语言环境,这句话的解释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我的解释是:这块地是子经公买下的,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万一公再回迁,当然是叶落归根,重回老家。
感谢杨䕶的“
迨九世万一公
復
徙居站溪
”,
其用词之精准,逻辑之严密,是语言大家也!不愧为层层考试大浪淘沙出来的清代进士!哦也!
最后,感谢同宗聂辽亮的用心辨析及指正,感谢把三篇序言重新断句,我会参考之。
聂微2015年11月28日于临川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聂辽亮
UID:1358
注册时间
2013-02-19
最后登录
2017-05-25
在线时间
45小时
发帖
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40
威望
4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文章发表员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2-01
“精核而严汰之”这句确实没有断错,两个动词并列,用“而”可以连接,“之”是代词,作宾语。但是“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请教“站溪”是动词吗?“之”的词性作何解释呢?您断句的商榷之处我已经在《辨析》一文后面标注出来,聂姓宗亲们都可以参考。您的断句主要是犯了“当断不断,不当断却断了、正确断句标点却有错误”一类的问题,原因是在于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规律和表达要求,仅凭借主观断句。我虽然不是语言学家,但是四年的中文本科、三年的古代汉语研究生、四年的大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经历,起码的语文常识我还是有的。我从读初中开始就接触族谱,2006年开始参加宗亲活动,手头上也有很多支脉的家谱,并且用家谱资料引入课堂教学,正确断句对于正确解读家谱至关重要,而不是仅仅为了说明“站溪”是聂昌的出生地,就可以随意不尊重语言事实。仅供参考!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聂辽亮
UID:1358
注册时间
2013-02-19
最后登录
2017-05-25
在线时间
45小时
发帖
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40
威望
4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文章发表员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12-01
“如果按聂辽亮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子孙“万一公”迁移到站溪。这样翻译,不觉得别扭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一般的迁徙,为什么要用一个“迨(等)”字,不是多此一举吗?还要等九代吗?”并非是“迨”多此一举,“迨”和“及”、“至”是同义词,作连词,并非是动词,您理解是动词。这句话是在向后推及时间,意思是“到了子经公的第九世孙万一公,他才迁徙到站溪”。如果按照您的看法,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迨至菡萏成花”(等到菡萏开成花),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等到各位叔伯分家),这样的解释都是别扭不可取的。问题是“迨”不是动词,并且这个词根不能作动词,既然作连词,“迨”就不别扭。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聂辽亮
UID:1358
注册时间
2013-02-19
最后登录
2017-05-25
在线时间
45小时
发帖
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40
威望
4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文章发表员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12-01
“尊祖也合站溪之”,你不会认为句子“也”是现代汉语的“也”(副词)吧,“合”您怎么理解呢?您认为是“符合”吗?这不免有点望文生义。“也”是古代汉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既然是句末语气词,是绝对不可以和后面的句子粘连在一起的。况且此句~~~者,~~~也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相连一起的。“之”的词性您又当如何解释呢?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作代词,充当宾语,置于句末;可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如“之二虫又何之”;可作助词,置于偏正短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可作动词,“到”义。您觉得这句的“之”作何词性呢?难道是作“站溪”的宾语,那“站溪”岂不成了动词。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聂治楠
UID:1574
注册时间
2013-07-11
最后登录
2025-03-05
在线时间
129小时
发帖
17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54
威望
3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文章发表员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1-19
共
条评分
恒心搭地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宗亲专区
宗亲报到
寻根.互助
族谱○班派○排行诗
联谊祭祖活动
两岸寻亲
中华聂氏通谱工程
中华聂氏脉络分布调查
聂氏通谱资讯
我说修通谱
聂祖探源
源流研究与探讨
各省聂族频道
吉林省
辽宁省
黑龙江省
贵州省
四川省
重庆市
云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东省
安徽省
江西
福建
江苏
北京市
聂胞风貌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
现代人物
革命烈士
当代楷模
文化教育
政治军事
司法
科技医疗
艺术体育
农工商企
综合
中华聂族宗亲协会 中华聂网
抚州会议
长沙通谱会议
中华聂报
中华聂网QQ群
文化教育
艺术
经贸发展
经贸信息发布
聂族网店发布
管理专区
意见与建议
帮助与反馈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