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阅读
  • 4回复

Re: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之三点说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之三点说明
                                
                                               聂 微      撰

        2015年12月21日,本人将自己的考证论文《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发在《中华聂网》后,聂辽亮同志对此文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很好,在辨析和争论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这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学术风气。
       下面就聂辽亮之辨析作如下三点说明。


                                第1点:关于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针对本文引用的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全文,指出了两处错误。
       1.  指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是作者断句错误。
       2. 指出“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的地方”。
    关于第1点,我的说明如下:
    我的断句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辽亮同志认为正确断句当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我认为我的断句是没有问题的,符合明末江西四大才子“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艾南英是一位大家,是个神童,七岁就会作诗,写文章很少打草稿,下笔如神,是明末的“文坛领袖”,曾协助汤显祖编《宋史》,他虽然在科举屡屡受挫,但却在八股文的出版方面大放异彩,大力批评当时八股文的千篇一律,抄袭模拟的文风,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
    艾南英的文章朗朗上口,在他所撰的文章中存在多处“而......之”的行文格式,聂辽亮同志生搬硬套,明清八股文风格毒害较深,说吾之断句:完全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说什么句中的“而”是连词,前后词性必须一致,还说 “站溪”一词显然不能与动词“始”并列。最后说句中的“之”要充当助词,置于偏正短语之间,即“站溪之聂”。因此聂辽亮同志得出正确断句应当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在此建议聂辽亮同志多读读艾南英的原文和后人对他的研究文章,体会艾南英是怎样抨击明代中后期“八股文风” 的,下面引用一段艾南英的原文,请校读。


       在艾南英的原文中,出现“弟谓之此后宜精核而严汰之”的断句,句中的“而严汰之”跟吾断句“而站溪之”是相同的行文风格。
       下面再把吾的断句跟聂辽亮的断句对比一下:
       聂微的断句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聂辽亮断句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吾之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辽亮同志的断句生搬硬套,读起来磕磕巴巴,且不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
       关于第2点,我的说明如下:
       聂辽亮同志说“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的地方”,这句话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了,说“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大量错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大量断句不当”是一个什么概念?吾引用的艾南英“谱序”没有一个错字,断句倒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是第一稿,后面的一些断句我没有仔细推敲,是用三天时间赶出来的一篇文章,加之吾水平有限,确实出现了3—4处的断句错误,这点要谢谢你的指正。


                                        第2点:关于熊泗撰《站溪聂氏二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的断句不对。
       我的断句是: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聂辽亮指出:我的断句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说“......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一种基本类型,又说“尊祖也合站溪之”一句完全读不通。作者(聂微)据此认为,“这里提到的‘子经公’,就是聂昌的曾祖父,说明站溪下聂不但是聂昌的出生地,他的曾祖父子经公就是站溪下聂的第一始祖(鼻祖),站溪下聂这块风水宝地是他的曾祖父聂子经买下的,在封建社会,这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聂辽亮修正后的句为: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关于这句话的断句,我想有以下5个概念要厘清。
       1. 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
       2. 祖祢:其意是指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3. “千有其人”之中的“千”的含义,这里的“千”,是一个泛称,不是一千的意思。
       4. “云耳”同“云尔”,是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5. 古汉语里,“也”如果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或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这5个概念厘清了,断句就清楚了,我认为两个人的断句都错了,现将两人的断句对比如下。
       聂微的断句: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聂辽亮断句: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我认为正确的断句是: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把这句话译成白话文是:断定宋代的“子经公”为站溪的始祖,尊“子经公”为始祖是符合站溪聂族祖位排序的,站溪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千有其人”,只不过是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递相沿袭罢了。
       这里的“千有其人”中的“千”是泛称,喻极多。“千有其人”意思是临汝聂氏流传多代后也尊“子经公”为第一代传人,这个辈次排列是很清楚的。
       我还是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有的聂氏族谱记载“子经公”居住南城(但还需考证),即使“子经公”居住南城,也不影响“子经公”买下临川的这处风水宝地,我们知道,在唐宋的古驿道,站溪下聂是临川通往南城的必由之路,“子经公”来临川看到这处风水宝地,是有可能动念买下此地的。买下后“子经公”有没有在此居住?这是要考证的,不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再来,1810年,清朝嘉庆进士,江淮海通布政使“扬頀”在站溪下聂族谱三修谱序中有提到:汝水聂氏,其先世自子经公始,至用之公迁临川。这句话的意思是:汝水(其实是指临汝,也就是临川)的聂氏,其先祖是从“子经公”开始的,到“用之公”迁临川(站溪下聂)。
       我们推测一下,“用之公”迁临川站溪的动机是什么?可能是“子经公”买的这处风水宝地,当然这个推测是无法考证的。
       由此我个人最低限度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用之公”是站溪下聂的“开山鼻祖”,站溪下聂的第一块处女地是“用之公”用锄头开辟的。


                                         第3点:关于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误读了“迨九世万一公復徙居站溪”这句话,认为“復徙”就是从一个地方再迁到另一个地方,并不是中断再回来,并且用《孟母三迁》中的“復徙”一词进行辨析,说我的理解有点片面(有点片面这个词用得比较恰当,没有完全否认我的理解)。
       《孟母三迁》中的“復徙”是战国时代的用语,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復徙”一词的意义有了一些变化,有“中断再开始”的意思。《汉典》对“復”字的解释有四种: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词语的解释要放到当时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放到整个一句话中去理解。我们来看看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的整句话是:迨九世万一公徙居站溪。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意思,而《汉典》对“迨”的解释是:等到,达到。
       如果按聂辽亮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子孙“万一公”迁移到站溪。这样翻译,不觉得别扭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一般的迁徙,为什么要用一个“迨(等)”字,不是多此一举吗?还要等九代吗?
       我认为:“復徙”要放在“迨九世万一公徙居站溪”整句话的环境中去理解,在整句话里“復徙”的意思就是“中断再开始”。如果把“中断再开始”放到整个语言环境,这句话的解释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我的解释是:这块地是子经公买下的,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万一公再回迁,当然是叶落归根,重回老家。
       感谢杨䕶的“迨九世万一公徙居站溪”,其用词之精准,逻辑之严密,是语言大家也!不愧为层层考试大浪淘沙出来的清代进士!哦也!
       最后,感谢同宗聂辽亮的用心辨析及指正,感谢把三篇序言重新断句,我会参考之。
                                          
                                                                                                                  聂微2015年11月28日于临川








               关于聂辽亮对“聂昌出生地考”三处误读之三点说明
                                
                                                   聂 微      撰

        2015年12月21日,本人将自己的考证论文《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发在《中华聂网》后,聂辽亮同志对此文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很好,在辨析和争论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这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学术风气。
       下面就聂辽亮之辨析作如下三点说明。


                                第1点:关于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针对本文引用的艾南英《站溪聂氏重修族谱序》全文,指出了两处错误。
       1.  指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是作者断句错误。
       2. 指出“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的地方”。
    关于第1点,我的说明如下:
    我的断句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辽亮同志认为正确断句当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我认为我的断句是没有问题的,符合明末江西四大才子“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艾南英是一位大家,是个神童,七岁就会作诗,写文章很少打草稿,下笔如神,是明末的“文坛领袖”,曾协助汤显祖编《宋史》,他虽然在科举屡屡受挫,但却在八股文的出版方面大放异彩,大力批评当时八股文的千篇一律,抄袭模拟的文风,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
    艾南英的文章朗朗上口,在他所撰的文章中存在多处“而......之”的行文格式,聂辽亮同志生搬硬套,明清八股文风格毒害较深,说吾之断句:完全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说什么句中的“而”是连词,前后词性必须一致,还说 “站溪”一词显然不能与动词“始”并列。最后说句中的“之”要充当助词,置于偏正短语之间,即“站溪之聂”。因此聂辽亮同志得出正确断句应当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在此建议聂辽亮同志多读读艾南英的原文和后人对他的研究文章,体会艾南英是怎样抨击明代中后期“八股文风” 的,下面引用一段艾南英的原文,请校读。


       在艾南英的原文中,出现“弟谓之此后宜精核而严汰之”的断句,句中的“而严汰之”跟吾断句“而站溪之”是相同的行文风格。
       下面再把吾的断句跟聂辽亮的断句对比一下:
       聂微的断句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聂辽亮断句为:临川之有聂氏,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聂实为其苗裔。
       吾之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辽亮同志的断句生搬硬套,读起来磕磕巴巴,且不符合艾南英的行文风格。
       关于第2点,我的说明如下:
       聂辽亮同志说“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断句不当的地方”,这句话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了,说“此篇谱序中仍然有大量错字”,“大量错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大量断句不当”是一个什么概念?吾引用的艾南英“谱序”没有一个错字,断句倒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是第一稿,后面的一些断句我没有仔细推敲,是用三天时间赶出来的一篇文章,加之吾水平有限,确实出现了3—4处的断句错误,这点要谢谢你的指正。


                                        第2点:关于熊泗撰《站溪聂氏二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的断句不对。
       我的断句是: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聂辽亮指出:我的断句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说“......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一种基本类型,又说“尊祖也合站溪之”一句完全读不通。作者(聂微)据此认为,“这里提到的‘子经公’,就是聂昌的曾祖父,说明站溪下聂不但是聂昌的出生地,他的曾祖父子经公就是站溪下聂的第一始祖(鼻祖),站溪下聂这块风水宝地是他的曾祖父聂子经买下的,在封建社会,这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聂辽亮修正后的句为: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关于这句话的断句,我想有以下5个概念要厘清。
       1. 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
       2. 祖祢:其意是指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3. “千有其人”之中的“千”的含义,这里的“千”,是一个泛称,不是一千的意思。
       4. “云耳”同“云尔”,是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5. 古汉语里,“也”如果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或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这5个概念厘清了,断句就清楚了,我认为两个人的断句都错了,现将两人的断句对比如下。
       聂微的断句: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聂辽亮断句: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我认为正确的断句是:断自赵宋子经公为始祖者,尊祖也合站溪之,昭穆千有其人,祖祢相沿云耳
       把这句话译成白话文是:断定宋代的“子经公”为站溪的始祖,尊“子经公”为始祖是符合站溪聂族祖位排序的,站溪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千有其人”,只不过是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递相沿袭罢了。
       这里的“千有其人”中的“千”是泛称,喻极多。“千有其人”意思是临汝聂氏流传多代后也尊“子经公”为第一代传人,这个辈次排列是很清楚的。
       我还是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有的聂氏族谱记载“子经公”居住南城(但还需考证),即使“子经公”居住南城,也不影响“子经公”买下临川的这处风水宝地,我们知道,在唐宋的古驿道,站溪下聂是临川通往南城的必由之路,“子经公”来临川看到这处风水宝地,是有可能动念买下此地的。买下后“子经公”有没有在此居住?这是要考证的,不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再来,1810年,清朝嘉庆进士,江淮海通布政使“扬頀”在站溪下聂族谱三修谱序中有提到:汝水聂氏,其先世自子经公始,至用之公迁临川。这句话的意思是:汝水(其实是指临汝,也就是临川)的聂氏,其先祖是从“子经公”开始的,到“用之公”迁临川(站溪下聂)。
       我们推测一下,“用之公”迁临川站溪的动机是什么?可能是“子经公”买的这处风水宝地,当然这个推测是无法考证的。
       由此我个人最低限度认为,“子经公”是站溪下聂的始祖,“用之公”是站溪下聂的“开山鼻祖”,站溪下聂的第一块处女地是“用之公”用锄头开辟的。


                                         第3点:关于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误读之说明


        聂辽亮认为我误读了“迨九世万一公復徙居站溪”这句话,认为“復徙”就是从一个地方再迁到另一个地方,并不是中断再回来,并且用《孟母三迁》中的“復徙”一词进行辨析,说我的理解有点片面(有点片面这个词用得比较恰当,没有完全否认我的理解)。
       《孟母三迁》中的“復徙”是战国时代的用语,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復徙”一词的意义有了一些变化,有“中断再开始”的意思。《汉典》对“復”字的解释有四种: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词语的解释要放到当时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放到整个一句话中去理解。我们来看看杨䕶撰《站溪聂氏三修宗谱序》的整句话是:迨九世万一公徙居站溪。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意思,而《汉典》对“迨”的解释是:等到,达到。
       如果按聂辽亮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子孙“万一公”迁移到站溪。这样翻译,不觉得别扭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一般的迁徙,为什么要用一个“迨(等)”字,不是多此一举吗?还要等九代吗?
       我认为:“復徙”要放在“迨九世万一公徙居站溪”整句话的环境中去理解,在整句话里“復徙”的意思就是“中断再开始”。如果把“中断再开始”放到整个语言环境,这句话的解释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我的解释是:这块地是子经公买下的,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万一公再回迁,当然是叶落归根,重回老家。
       感谢杨䕶的“迨九世万一公徙居站溪”,其用词之精准,逻辑之严密,是语言大家也!不愧为层层考试大浪淘沙出来的清代进士!哦也!
       最后,感谢同宗聂辽亮的用心辨析及指正,感谢把三篇序言重新断句,我会参考之。
                                          
                                                                                                                  聂微2015年11月28日于临川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2-01
“精核而严汰之”这句确实没有断错,两个动词并列,用“而”可以连接,“之”是代词,作宾语。但是“自宋忠愍公始而站溪之”,请教“站溪”是动词吗?“之”的词性作何解释呢?您断句的商榷之处我已经在《辨析》一文后面标注出来,聂姓宗亲们都可以参考。您的断句主要是犯了“当断不断,不当断却断了、正确断句标点却有错误”一类的问题,原因是在于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规律和表达要求,仅凭借主观断句。我虽然不是语言学家,但是四年的中文本科、三年的古代汉语研究生、四年的大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经历,起码的语文常识我还是有的。我从读初中开始就接触族谱,2006年开始参加宗亲活动,手头上也有很多支脉的家谱,并且用家谱资料引入课堂教学,正确断句对于正确解读家谱至关重要,而不是仅仅为了说明“站溪”是聂昌的出生地,就可以随意不尊重语言事实。仅供参考!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12-01
   “如果按聂辽亮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等到“子经公”的第九代子孙“万一公”迁移到站溪。这样翻译,不觉得别扭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一般的迁徙,为什么要用一个“迨(等)”字,不是多此一举吗?还要等九代吗?”并非是“迨”多此一举,“迨”和“及”、“至”是同义词,作连词,并非是动词,您理解是动词。这句话是在向后推及时间,意思是“到了子经公的第九世孙万一公,他才迁徙到站溪”。如果按照您的看法,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迨至菡萏成花”(等到菡萏开成花),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等到各位叔伯分家),这样的解释都是别扭不可取的。问题是“迨”不是动词,并且这个词根不能作动词,既然作连词,“迨”就不别扭。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12-01
“尊祖也合站溪之”,你不会认为句子“也”是现代汉语的“也”(副词)吧,“合”您怎么理解呢?您认为是“符合”吗?这不免有点望文生义。“也”是古代汉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既然是句末语气词,是绝对不可以和后面的句子粘连在一起的。况且此句~~~者,~~~也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相连一起的。“之”的词性您又当如何解释呢?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作代词,充当宾语,置于句末;可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如“之二虫又何之”;可作助词,置于偏正短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可作动词,“到”义。您觉得这句的“之”作何词性呢?难道是作“站溪”的宾语,那“站溪”岂不成了动词。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1-19
  
恒心搭地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