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95阅读
  • 0回复

安徽太湖《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的译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17
安徽太湖《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的译释
原创作者:聂 学 锋      来源:聂 学 锋     2013-01-17  


    〔原文〕今自千百世以后,欲遥溯千百世以上之地理姓氏,则将奚据乎?曰:据经耳。然或出于二说,疑不能明,则将奚据乎?曰:亦据经之可信并传注耳。
  〔译〕从现在开始一千百世以后,如果想追溯回忆探讨千百年以前的地理姓氏由来变迁,那么将根据什么呢?有的人说根据《经》书里面的记载而已。然而有的人说《经》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能让人明确无误。那么将根据什么呢?我认为还是根据《经》书可以信赖相信,并且还可参照解释经书的传注。

  〔原文〕粤稽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嬛、伊是也。历唐、虞、夏、商、周,迄春秋之际,孔子作《春秋》,左氏传之,其言姓氏特详。曰: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又别之以谥、以官、以邑。其见于经者:姬、姜、子、姒、风、祁、媯、姞、嬴、任、巳、偃、妘、芉、隗、允、?是也。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是姬姓之裔胄也,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以邑为氏者也。
  〔译〕查考古代能查考到黄帝的儿子得到姓氏的有十四人,他们是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嬛、伊这些。经过唐、虞、夏、商、周这些朝代,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孔子作了《春秋》,左丘明作了注解,他对姓氏注解的特别详细。天子建立国家,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赐给姓,根据分封的土地而分别赐给的姓和氏。还有死后追封的称号封赏的官爵分给的封地得姓的,在《经》书里面可以见到有有记载的有:姬、姜、子、姒、风、祁、媯、姞、嬴、任、巳、偃、妘、芉、隗、允。就是我们聂族得姓始祖说是卫大夫,是姬姓的后裔,封地在聂,是聂为卫国的城邑、以邑为氏。

  〔原文〕今即卫之疆域考之:南阳为卫边邑,在卫之西境,与晋接界。莘为卫边邑,在卫之东境,与齐接界。羊角为卫边邑,在卫之南境,与曹、宋错壤。其四封所域之地,如牧垂、越桃、邱莘、首止、域濮、鹹斂、盂襄、牛??。有莘之墟:宛濮、清邱、新筑、鞫居、马陵、柯商、任茅、氏圉、戏阳、厥慦、沙瓦、垂葮、铁牵。曹得地者二十九,而聂无之。所属之邑,如清蒲、鄄共、曹匡、五鹿、戚桑、中夷、仪懿、氏羊、角平、邱平、寿犁、外州、平阳。冷得邑者十八,而聂又无之。盖春秋之时势,列国之土壤,本绣错而瓜分。其见于经传者,皆关于征伐、会盟、蒐狩、城救。次遇之大,其无所关,缺而不书者,比比也。若见于经传,当时传信,而后人不能无疑者,亦间有之。而其中强弱之吞并,彼此之得失,先后之隶属,又因之。
  〔译〕现在以卫国的疆域来考证,南阳为卫边邑,在卫国之西境,与晋接界。莘为卫国边邑,在卫国之东境,与齐国接界。羊角为卫国边邑,在卫国之南境,与曹国、宋国交错接壤【考证它的四周具体位置是:西边是与晋国接界的南阳,东边是与齐国接界的莘,南边是与曹国、宋国交错接壤的羊角,北边没有讲】。其四方所封的域城,如牧垂、越桃、邱莘、首止、域濮、鹹斂、盂襄、牛??。有莘的遗址故城废墟:宛濮、清邱、新筑、鞫居、马陵、柯商、任茅、氏圉、戏阳、厥慦、沙瓦、垂葮、铁牵。曹得到的封地有二十九个,而聂封地没有记载到。曹属,如清蒲、鄄共、曹匡、五鹿、戚桑、中夷、仪懿、氏羊、角平、邱平、寿犁、外州、平阳。冷的封地有十八个,而聂又没有得到封地。大概是因为春秋当时的情势【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凡一百二十八个(亦有说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卫、宋、郑、陈、蔡、晋、燕、秦、楚、吴、越等十数国。今共知三十六国: 楚国 ,赵国 ,齐国 ,秦国 ,韩国 ,燕国 ,魏国 ,晋国 ,陈国 ,曹国 ,吴国 ,越国 ,宋国 ,鲁国 ,郑国 ,卫国 ,巴国 ,蜀国 ,邓国 ,莒国 ,邹国 ,杞国 ,蔡国 ,郯国 ,任国 ,滕国 ,薛国 ,费国 ,倪国 ,曾国 ,缯国 ,邳国 ,虞国 ,虢国 ,滑国 ,中山国】。各国的土壤,交错在一起而且经常被瓜分。能够在《经》书里面见到有记录的,都是关于征伐、会盟、蒐狩、城救等大事的记载。《经》书是挑大的,主要的记载,对没有所关联的、小的往往缺失而没有记载,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在《经》书里面见到的,当时把确信的事实传告于人,而使后人不会不怀疑的,有时也是有的。但是其中强弱相互吞并,彼此得与失,先后相互隶属,也是没有记载的原因所在。

  〔原文〕据僖元年:齐师次于聂北,救邢。杜注:近邢地。《左传》晏子曰:聊摄以东。杜注:齐西界聊城东北有摄城,摄亦作聂。《水经》注:聊城县二十五里有古聂邑。僖元年次于聂北救邢,即此聊城,今为东昌府治。似聊摄为两地,而摄与聂为一地,而究不知为谁属也。
  〔译〕据记载,鲁僖公元年【前659】,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率领军队驻扎在聂北,诸侯联军救援邢国。杜注【杜预注】:聂北接近邢国地【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35年卫灭邢】。《左传》晏子说:聂北在聊城摄以东。杜注:齐国的西界聊城的东北有摄城,摄也作聂。《水经》注:聊城县二十五里有古聂邑。僖元年驻扎聂北救邢,即此聊城,今为东昌府驻地治所。这里又好像聊城、摄城为两个地方,而摄与聂又为一地,各种说法,聂不知究竟属于谁,是属齐国呢?还是属卫国呢?

  〔原文〕惟桓十六年,卫宣公使伋子于齐,使盗待诸莘。杜注:卫地。今属东昌府莘县北有有莘亭,有二子争死处。则莘与聊摄,境迩地偏,在卫之东,为自卫适齐之道,是聂不归之卫不得也。
  〔译〕唯有见到有记载的是桓十六年,卫宣公【在位期间:前718年-前700年】想杀太子伋子,没有理由,便派太子伋子出使到齐国,然后买通凶手在莘这个地方等着伋子。杜注:莘是卫地。今属东昌府莘县北有莘亭,在县北十三里,有卫宣公二个儿子争着死的原址。聂在莘与聊城的摄之间,隔得比较近而且地偏僻,在卫国的东边,是从卫国前往齐国的必经之道。这也就是聂归卫国的依据,因此聂不归属卫国是说不过去的。【据查证,莘县,春秋时为卫国莘邑,战国时期,莘县改属魏国,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分为36郡,时属东郡,始置阳平县。后齐改为乐平县。后周设莘亭县。586年(隋开皇六年)复称阳平县。588年改称清邑。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至今。】【又查证,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原文〕总之,齐之西界即卫之东界,注聂北,既未指为何国地,而但曰近邢。注聊摄,亦未确指为齐国地,而只曰齐西界。其为卫地甚明。矧晏子之言,已为齐之叔世,当春秋之季,而非始封之旧哉!且聊摄齐西界,而曰以东,此自外及内之文也,不数聊摄也。亦欲召陵之言东至于海,桓公时,东至纪??耳。至公灭莱棠,始尽有登莱之地。管子盖概举其疆索而张大之。  
   〔译〕总之,齐国的西边界址就是卫国的东边界址,杜注解说聂北,没有讲明聂北是属于哪一个国家的土地,但是说了靠近接近邢国。注解说是聊摄,又没有明确指是齐国地,而只说了是齐国的西界。【反过来,齐国的西界,也就是卫国的东界】聂属卫国的地说的非常明确。况且根据晏子说,已为齐的衰落末期,当春秋的时候,而不是开始封的老地方。况且聊摄在齐国的西界,而且说在西界东边,是站在齐国西界而说的,是站在外面看内面而说的,不站在聊摄,不包括聊摄。同样想想在召陵【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说东至于海【东面,东海黄海】。桓公时,齐国东至纪??耳。到桓公灭莱棠,才有接近东海登莱的一个地方。【齐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与山东省昌乐县皆称为古营丘地,史学界尚有争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公元前567,齐灵公灭蔡国,齐国疆域扩展到山东东部,西到黄河,东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尽属齐国。】管子推测大略,总括举其疆界法度是夸张扩大,吹牛皮了。

  〔原文〕吾益信元凯注地理之慎,而叹道元发明之确也。由是言之,卫既有聂邑则必有大夫,有大夫则必有采地。有大夫有采地,则后之绳绳继继者以邑为氏复奚疑?
  〔译〕我更加相信贤臣﹑才士注地理的谨慎,而且赞叹道郦道元【北朝北魏地理学家】发现这个地方所注解的确切。由此可以说,卫国既然有聂邑就必然有大夫,有大夫就必然有封地。有大夫有封地,后代前后相承,延续不断,规规矩矩以封地为氏还有什么怀疑的呢?

  〔原文〕然则先大夫衡公受采,其故可得闻矣,乃姓谱则曰楚大夫,食采于聂。春秋时,楚地既无此邑,矧聊摄与齐接壤,与楚直风马牛不相及耶!夫有经可据,有传注可征,而反信无稽之口,以自瞀乱。则混姬于芉,不敢知亦不敢从。
  〔译〕既然如此,那么对先大夫衡公受封,其原由听的到、了解到吗。至于姓谱说衡公是楚大夫,受封于聂。春秋时,楚地既没有聂邑,况且聊摄与齐接壤,与楚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相隔太远了!他们有经书可作为根据,有经书传注可证,有些人反而相信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的话,以自己心绪纷乱。就好像混在茂盛的草中,眼花缭乱,不敢了解也不敢听从,不要再去怀疑了。

  〔原文〕或曰:聊摄即聂矣,其以邑为氏者,其后可得闻乎?曰:五伯之后,其雄为近。考《史记·政公传》,其姊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轵为河内,实王城地。《史记》正义:深井里在怀州府济源县南三十里,亦王城地,在卫西。据旧帙九世而得政公。
  〔译〕有些人说:聊城摄就是聂,其以城得到姓氏,他的后代听到了吗?【意思是说,听到过他们的后代吗】说:春秋五个霸主之后,有名的人和英雄接近记载,能上记载的。考证《史记·政公传》,聂政是后人,他的姐姐【聂政的姐姐聂荌】说: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河南省济源市东南。济源市上古时代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商代济源一带有向国、召国。西周、东周时期,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春秋战国 济源一带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韩、魏。 秦代(前221-前206 济源境内设轵县。一说属三川郡,一说属河内郡。 汉代(前206220 济源境内设轵县、波县(今裴城一带)、沁水县(今王寨一带)】。轵国属河内郡【故址在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 ,也是轵国诸侯的王城地。《史记》注解:深井里在怀州府济源县南三十里,是轵国王城地,在卫国西边。根据旧书记载先大夫衡公第九代孙子就是聂政公。

  〔原文〕岂聂既入于齐,其后遂居于此欤?  
    〔译〕难道是聂政先是齐国人,然后他的后代再到轵国【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居住吗?
    【聂政(?-----397),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又自挖双眼,再自刺腹部自杀,肠出满地。韩国政府把尸首拖到市场,公开示众,要求市人辨识刺客身份。聂政的姐姐聂荌 听到消息,赶到首府平阳(山西省临汾市),抚尸哀哭说:"他就是轵邑深井里(济源市东南十五千米)的聂政,只因为我这个姐姐尚在人间,恐怕连累我,才忍心重重的自我毁灭。弟弟啊,我怎么会贪生怕死,使你埋没英名?"就在尸旁,自杀殉难。 聂政的惊天之举,在韩国及周围诸侯国君臣、子民中影响极大。聂政的家乡(今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村)父老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纪念。至宋代,又在冢前建起聂政祠。历经几代修葺,保留至今。聂政的另一纪念地在河南禹州市,名曰聂政台。台高近10米,占地1100平方米。】
  
    〔原文〕或曰:春秋时大夫之食邑因以为氏者多矣,如:展氏之食邑于柳下,沈诸梁之食邑于葉,费庈父之食邑于费,羊舌氏之食邑于杨。类,皆在本国之中。亦有如聂在齐界乎?曰:有,如山东之濮州范县为晋士会邑,楚之子西为商公,今为陕西雒南县。比而观之,不岂然与?
  〔译〕有些人说::春秋时大夫靠封地,因此就以为是氏者很多,如:展氏之封地在柳下,沈诸梁之封地在葉,费庈父之封地在费,羊舌氏之封地在杨。这一类,都在本国之中。有没有像聂封地在齐国边界的呢?说:有,如山东的濮州范县为晋士会邑,楚之子西为商公,今为陕西雒南县。类比这样的情况,不是也是这个情况吗?

  〔原文〕至于世代之先后、源流之支分中更改革之频繁,数罹兵火之燹焰,其详固有不可得闻者。今惟断自志明公以上,而先代之彪炳史册者亦著录之。    
  〔译〕至于世代的先先后后、源流的各支分流中更是变动频繁,而且经过多次兵灾火灾的焚毁,其详细情况就当然有搞不清楚,不可能都知道的。我这个谱只能断定搞清志明公以上的源流,只有将自志明公以前的很有名的人都记载,志明公以后,我,乾隆五十六年以前的名人也在这里记录了。

  
  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菊月        谷旦
        胜漋祖裔孙、岁贡生、侯选儒学训导  韶府氏夔撰
  

    后记:
  一、我在中华聂网看了尊敬的猷轩宗亲向我们大家推荐的《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后太湖聂新华宗亲又给我邮来了复印件,我甚为高兴,细细拜读大作,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太低,有些地方很费解,于是便产生了全文翻译的念头。期间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完成。最近,我族倡导修通谱,我才重新完成了全文翻译。同时,为了慎重起见,我还登门请教了我县文言文水平较高的老师,请他们斧正。虽然他们之间对有个别字的翻译稍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意思都相同,应该说是忠于了原著。而且我采用了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没有采取全文翻译的方法,所以应该没有更改老祖的原意。当然,也许还有个别字,个别地方翻译的不恰当,敬请宗亲们指正。
  
  二、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用【】表示,以供宗亲们更好的理解老祖的论点论据。
  
  三、我翻译了老祖的大作后,肃然起敬。老祖在222年前能够引经据典,论证严谨,可见其学问的高深,手中资料的丰富详实。其探源重依据,论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急不躁,以理服人,论点当头,论据紧绕的探源方法,让人口服心服。老祖的崇高让我惭愧不已。也是我和我们全体聂氏后人必须学习仿效的楷模。
  
  四、《聂氏宗谱·聂氏得姓辨》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能拜读到的聂氏探源第一篇论文,是文献大作。老祖告诫我们聂姓:"夫有经可据,有传注可征,而反信无稽之口,以自瞀乱。则混姬于芉,不敢知亦不敢从"。他认为我们聂族得姓始祖是卫大夫,是姬姓的后裔,封地在聂,是聂为卫国的城邑、以邑为氏。是有经书可作为根据,有经书传注可证。有些人反而相信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的话,以自己心绪纷乱。就好像混在茂盛的草中,眼花缭乱,对我们祖宗的话反而不敢了解也不敢听从。这位老祖劝大家不要再去怀疑了。这位老祖在222年时就讲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当时,已经有些族人开始抛开了我们原来聂族得姓始祖说是卫大夫,是姬姓的后裔的定论。正是这些人,使我们现在整个聂姓心绪纷乱。就好像混在茂盛的草中,眼花缭乱。

  五、在翻译老祖大作中,我发现我们聂姓的谱,至今发现比较早的聂氏谱,都是论证聂姓始祖衡公(奭公名讳"")出身于卫大夫,聂地就在卫国疆域之内。如永丰谱宋朝抄本和目前存现明朝崇祯辛未(1631年)所续谱永丰三修谱,如修于宋熙宁年间,或晚一些,二修于洪武庚戌(1370年)吉水下欧保存的《聂氏大成族谱》,如熬溪、川塘、邵隆的谱,如《安徽太湖聂氏谱》,如吉水大巷、新干拿埠、泰和桃源、秋山、新干县寨下、吉水下欧等地的谱,翻开上述这些明宋时期的谱,我们的老祖几乎是异口同声:聂姓得姓始祖是卫大夫食采于聂,鼻祖是奭公,这是为什么?而比上述谱时间晚的多的诸多聂谱又说我们的老祖是姜尚(丁公),这又是为什么?况且,前者似乎证据更足,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后者,似乎就要欠缺的多,疑问不少,细品总有不妥,我真弄不明白?希望能见到更多像《安徽太湖聂氏谱》那样有参考价值的谱,希望能见到更多明宋以前的谱序,早日揭开聂源之谜。
                                  

                            江西永丰:     谨上
                               2013116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