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5阅读
  • 3回复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之三 宋代永丰荆林《聂氏抄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5-11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之三
宋代永丰荆林《聂氏抄谱》
皖南  聂猷轩


  【谱文】
  一世昭,乳名爵,名叔平。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前235)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汉惠帝六年为代王大傅,文帝十五年(前165)上疏乞骸骨,诏赐河东霍邑田宅,号曰河东大夫。文帝后元六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故,葬霍山。夫人白昌娘岳阳县白琏女,始皇十五年己巳二月初一日卯时生,吕后十年壬戌正月十九日戌时故。寿年五十四岁,葬汾河边。生男一:清。
  二世清,乳名赞,名宁。汉高祖元年乙未八月十八日巳时生,读书善黄老言,文帝后元二年徵为河南守,以父老辞不就。景帝元年乙酉五月初三日申时故,葬彘县东莱草坪。孺人是冯安女,高祖四年戊戌三月十一日卯时生,景帝后元四年辛丑八月十六日戌时故。男二:宣威、宣武。
  三世宣武,名豪。文帝十六年丁丑四月初一日亥时生,武帝元朔六年戊午十一月二十四日已时故,葬彘县东。孺人陈氏迪娘,文帝后元元年戊寅二月十九日已时生,武帝太始二年丁亥五月三十日酉时故,葬汾河边。男一:名洪。
  四世洪,乳名侨,讳逢时。武帝建元六年丙子三月申时生,昭帝元凤六年丙子八月十九日巳时故。葬马耳山。孺人王氏戊娘,武帝元光二年戊申五月二十六日子时生,宣帝地节元年壬子九月初四日辰时故。葬于龙口。男四:奎、翰、诗、礼。
  五世翰,名宏元,武帝天汉元年辛已五月十九日丑时生,宣帝武凤四年丁卯九月十六日为杨恽党友当刑,帝深知其德,宥之。成帝初平元年癸已九月十九日未时故。孺人石氏断娘,武帝太始元年乙酉二月十五日亥时生,宣帝地节四年乙卯三月初六日巳时逝世。同葬汾河边。继孺人刘氏焕娘,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八月十五日巳时生,成帝元延元年已酉七月初七日酉时故。葬乌石岭。男五:敦、厚、温、宽、裕。
  六世温,乳名明,名直温。宣帝元康四年己未四月十三日午时生,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六月二十七日申时故。葬宝岭。孺人郭氏巧娘,王莽居摄元年丙寅十二月二十八日未时故。葬回龙坳。男一:良。
  七世良,乳名淑,名文通。成帝阳朔元年丁酉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光武建武三年除颖川太守,光武建武十三年丁酉五月十三日卯时故。葬马耳山。夫人姚氏七娘,成帝阳朔三年已亥时三月初三日未时生,光武建武二十三年丁未正月二十四日戌时故。葬覆船冈。男一:超。
  八世超,乳名升,名建礼。平帝元始二年壬戍三月二十七日申时生,明帝永平元年四月初八日寅时故。葬龙江口。孺人李氏永娘,平帝元始五年己丑七月三十日子时生,顺帝永平十五年壬申二月初四日丑时故。葬田家庄。男五:恂、悦、怀、性、情。
  九世怀,乳名思,名时若。光武建武十年乙未三月初五酉时生,和帝永元十三年辛丑七月十七日子时故。葬仙石坳。孺人李氏素娘,建武十四年己亥正月初四日未时生,和帝永元十年戊戌十二月十九日未时故。葬南坡。男六:一阳、二仪、三才、四灵、五常、六行。
  十世常,乳名尚,名用元。章帝建初二年七月三十日亥时生,安帝延光元年除获羌卫,顺帝汉安元年壬午二月十五日申时故。葬凤凰山。夫人姚氏高元,建初年庚辰十二月十五日丑时生,桓帝建和元年正月初十日未时故。葬七里原。男二:元勋、洪勋。
   十一世元勋,名本立、五常子。殇帝建〔延〕平丙午年五月初六日辰时生,桓帝建和二年己丑三月十二日午时故。葬炀谷。孺人郭氏定娘,安帝永初九年丁亥七月初七日子时生,桓帝延焘元年戊戌八月二十六日午时故。葬覆船冈。男一:雅望。
  十二世雅望,乳名商,名和乐。顺帝阳嘉元年壬申三月十三日丑时生,献帝永汉已巳年十一月初十六日亥时故。葬野湖边。孺人张氏琐娘,顺帝汉安二年癸未九月十六日卯时生,献帝建安十四年己丑五月初一日巳时故。葬坪上。男一:茂洪。
  十三世茂洪,名性哲。桓帝永康元年丁未十月十九日申时生,吴大帝黄龙三年辛亥二月十八日未时故。葬三山。孺人吕氏正娘,灵帝建宁四年辛亥二月二十四日酉时生,黄武元年壬寅二月十七日卯时故。葬马耳岭。男一:志远。
  十四世志远,乳名友,讳辅仁、茂洪子。献帝初平四年癸丑七月初六日子时生,吴大帝嘉和五年丙寅二月初十除丹阳太守,与诸葛恪友善。大元辛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卯时故。寿五十九岁。葬坪上。夫人颜氏节娘,谷口前颜英女。献帝初平四年癸酉六月十一日丑时生,吴鸟程侯元兴元年甲申二月十九日未时故。寿七十二。葬张家渡口。男二:师道、师德。
  十五世师德,乳名志,名元礼,友次子。吴大帝黄武五年丙午十一月初六日辰时生,晋武帝大康十年乙酉二月初七日酉时故。葬石虎坳。孺人盛氏,吴大帝黄龙二年庚戌月初六日巳时生,晋武帝大康六年乙已六月初三日亥时故。葬韦家湾。男一:丕绩。
十六世丕绩,乳名贤,克明。吴大帝伍凤二年乙亥九月十七日戌时生,惠帝永熹二年乙丑八月十一日未时故。葬于三山。夫人王氏,景帝永安二年已卯五月初五日子时生,怀帝永嘉五年辛未正月二十一日午时故。葬坪上。男二:达诚、达义。
十七世达义,晋惠帝永安庚戌(按:晋惠帝庚戌年,是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即公元290年)六月生,东晋无帝大兴三年除新淦县尹,欲致仕归霍州,因西北战争,遂卜居新淦。穆帝升平元年丁已十一月初九日未时故。葬峡口。夫人顾氏,惠帝永康庚申二月十一日卯时生,哀帝壬戌四月初九日戌时故。葬峡口。男二:大猷、大节。
  ……………………
  焘(聂焘自称)按:右十七世,自秦遁晋,系永丰水云先生所藏宋时抄本,授之贞襄公者。其第十四世志远,就是丹阳太守友也。友既为清江、新淦、永丰三族的显祖,宜其世系皆同。今取吾汲公所述源流合而考之,前后又不相符合。岂非历世久远,传闻互异之故耶?故熹既遂汲公所叙于篇中,因并附永丰所传于后,示不敢擅断耳。礼君子一重其始,信,而信之重也,疑,而疑之亦重也。贵洪公以来,五百多年世居板桥荆林,时不远,地又近,谱牒虽湮,承继相贯。然则以贵洪公为迁居清江始祖,公以前但存汲公所述世系;世愈远,则愈不敢历承焉。或夯(?)不害其为慎始之义欤。
  丹阳太守友庙,在樟树镇,称惠烈王庙,又称聂公庙。庚申(1740)冬,熹随父兄后展拜其中,读庙碑记,所称字号又与永丰谱所载异,其亦不尽记忆。当徐考之,吾族重修谱牒者或抄录其庙碑于谱之艺文类中,是亦存疑之一端矣!  戊辰(1748)二月初六日焘谨识
    焘因前论再谒丹阳太守庙,拜读碑记,系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重修所立,后载直隶顺德府同知赠奉直大夫云孙聂璜记。庙碑下半截多湮灭难识,兹谨录其可识者:云公名友,字文悌,生吴国赤乌年间,文武兼咨,曾逐鹿至淦阳封溪云;云人利于涉而祀之,名其地为樟树镇,一名鹿渚;又云诸葛恪礼公为上宾,嗣后为丹阳太守,有惠政。恪以兵胜魏复谋北伐,公以书谏不听,后果无功。时有忌公而诬于恪者,恪欲移公某处,公闻愤发篑志已殁,时年三十有二;又云,公至宋朝,神威孔章,曾在李远军国显神,屡邀敕封;又云,公于璜为始祖,璜家谱谍以公为首称。焘读而愈惑焉,汲公所述驭鹿也,碑记所载逐鹿也;汲公所述殁没于水也,碑文所载殁于官也;其称字永丰谱曰辅仁,碑记曰文悌;其纪年永丰谱曰五十九,碑记曰三十二。地之相去乡郡,何记载之殊焉?然则士各有志,迈迹自身,以公为神而敬之,无以世遥而附焉,谅友公之所不怪罪焉。  
  戊辰(1748)二月十三日焘又识。

  【附注】
    一,此份抄谱约在十个月之前从互联网上下载,但未见使之入网的族亲大名。再次上网核对时,奈何已被屏蔽。对此,望能得到入网族亲的谅解。
  二,因为是通过电脑下载,或不至于发生抄转差错。原文中的个别错字,已在其后的"〔〕"号中予以改正。个别存疑者,则用(?)号标明,以待高明勘正。
  三,为此抄谱作住的焘公,清代人,荆林聂族。曾任陕西省镇安、风翔知县,有政绩,在镇安县建有纪念祠,在凤翔县建有纪念碑。另据聂和钟·《中国聂姓名人录》记载:"清·湖南衡山人。乾隆七年(1742)登进士,父继模作诫子书三千言贻之,出任县令,遵父训诫,以治绩闻。"所谓"湖南衡山人",或指其出生地,或指其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古今名人源于何地,多有"祖籍地""出生地""长期居住地"各不相同的表述,只要所记载其他内容基本准确,对此类之不同就不必过于介意。

  【读后感】
  一、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聂族祖先,其生卒年月及卒后葬地都有详细地记载。这就证明,我们聂族具有撰修宗谱的悠久历史。这种古老而珍贵的记载,能够从远古传到今天,不仅验证了聂族的兴旺发达,更显现出了聂姓优良的族规家风,即:通过撰修宗谱,承前启后,牢记先祖恩德,传承祖训族风,启迪后生进取,为社会造福,为民族效力,为祖先争光,已成为聂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二,这份族谱,虽然只是抄本,未能反映全貌;只是一脉谱序,未能显现聂族自古至今整体发展脉络。但是,既然有抄本,就必然有原件;既然有一支完整的脉序,就不能排除存在更多支完整脉序的可能性。而且,大量网上信息已经表明,很多珍贵的《聂氏族谱》(宗谱、家谱)仍然深藏于各地图书馆和古旧书店。某地一古旧书店,正在以九万六千元的价格,出卖一套民国版的《聂氏族谱》。同时,还不断传出有《聂氏族谱》散藏于民间的消息。总之,这份族谱抄本,使我们信心倍增,即:绝大部分聂姓族亲,都有可能陆续找到各自的祖根,完善各自的祖谱脉序。我们追求《中华聂氏通谱》的愿望,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三,这分族谱对于聂族祖先道德人格和辉煌功业的记述,言简意赅,了了数语,饱含深邃寓意。例如,记载昭公"汉惠帝六年为代王大傅,文帝十五年上疏乞骸骨。"看起来,只有简单两句话。如果把它放在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中仔细比照,就能自然显现昭公当年的风采。
  昭公担当的"大傅", 古称"太傅",从西周开始,一直是辅佐天子执掌权力的三大高官(太师、太傅、太保,通称"三公")之一,同时又是传授学问知识、辅导太子成才的教官。其爵位高于宰相(相国、丞相),仅次于皇帝、君王。而且在通常情况下,皇帝、君王的人品、才能以及治国安邦方略,都会受到"三公"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汉朝,人们对皇帝、君王作出明与昏、贤与不肖的评价,都会把太傅绑在一起。例如,淮南王刘长,屡屡违抗朝廷法令,诛杀无辜,受到汉文帝严惩。而袁盎谏言说"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致此。"(《资治通鉴·卷十四·汉纪六》文帝六年)认为淮南王刘长犯错误,是因为汉文帝的骄宠,没有给他选派一位高明的太傅。再如,汉文帝的舅父薄昭,目无国法,杀害朝廷派去的命官。汉文帝逼其自杀。司马光评论说:"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资治通鉴·卷十四·汉纪六》文帝十年)意思是说,薄昭虽然是你汉文帝的亲舅父,你也不应该不给他派一个贤明的太傅,就交给他全国的兵权,招致他骄横犯上。由此可证当时太傅的高贵身份和重要作用。
  昭公当年事奉的代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刘恒是汉高祖刘邦与薄姬生的儿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派往代国为王。在刘恒出任代王的第七年,我们的昭公就被派去担任刘恒的太傅。此时正是吕后专权与刘姓夺权相互斗争最激烈的时期。非吕姬所生的刘邦之子(包括刘恒在内),都是吕后专权的监控、排挤对象。当时刘恒和我们昭公所处的险境,用"岌岌可危"来形容也不过份。但他们在此险境中磨炼了九年,到西汉少帝八年(前180年),就摧垮了吕后的专权,把代王刘恒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汉文帝。汉文帝的仁政德治佳绩,曾受到当时和后世的广泛赞许。后来史学家多认为,在前后汉时期乃至汉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超过汉文帝圣明之治者并不多见。在汉文帝仁政德治方略的政治背景里,自然少不了我们昭公的身影。然而我们的昭公,仅仅在谱文中留下"上疏乞骸骨、诏赐河东霍邑田宅"的记载(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以表示自己一生的完美结束,并未留下更多彰显自我的历史篇章。此乃聂族秉性刚正、心地善良、忠于民族、忠于国家、不图名利、不伐功邀赏的本质所在,亦是聂族倡导善良族规家风、弘扬光大祖德的必然归宿。当代聂族睹此谱文,都会引以为荣,并从中接受道德熏陶,使之成为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力量。

  四,早在二百多年以前,焘公看到不同宗谱文本对三国时期友公的名讳、经历、纪年、谱系等等,存在"记载之殊",并有人"以公为神而敬之",深感"读而愈惑"。不过他又认为,有些"记载之殊",
  是由于"世遥而附焉"。因此,他赞同对这些"记载之殊",采取"存疑之一端"的做法。
  我的理解是,读谱或修谱者,对于古谱上的"记载之殊",虽然可以作出弃或取的选择,但对不予采纳的"记载之殊",也不要一律抹掉,让其"存疑之一端"。因为继续保持古谱版本的原貌,对于后生正确理解谱文或许更有帮助。焘公的这些认识和做法,很值得今人借鉴。
  以上仅供读此谱文者参考。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7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