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7阅读
  • 3回复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之一《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读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5-11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之一
  《 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读后感
    皖南宣城  聂猷轩
       一、这份《 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的显著特征,不是一脉单线单传,而是始于一脉多支多线并传。太湖族亲属于师道公--崇义公的三礼堂脉系,而这份世系图包含了起始于师德公的部分脉系以及其他一些未明堂号的脉系。像这样的历代世系图,必然需要更多牢靠的古代族谱资料才有可能形成。这种历代世系图,既可强化本脉谱系传承的史证基础,亦可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的寻根拜祖线路。
  二、《 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与太湖聂族支脉各分支谱册相互辉映,组成了一份以太湖聂族群体为底座的中华聂姓历代世系图。这份世系图虽然只是整个中华聂姓历代世系图的一小部份,但她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聂族自古至今的辉煌发展史及其顺应社会文明进步有所作为的恢弘历史画面。正因如此,身为聂族后裔看到这份《 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就自然感到亲切、荣幸和自豪。  
  三、《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截止于第六十九世,当然有其撰写族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太湖族亲在清朝康熙年代第一次续修族谱时,没有把他们康熙年代之前历代支脉祖先列入其中,维系古谱记载的原始面貌,则是一种非常有远见的思考。假如他们将《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再下延三到五代,就会出现后裔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或者在他们的族谱中出现多种不同底座的《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或者只有个别特殊支脉的祖先率先进入《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非此支脉的许多祖先英名,都排除在外。这两种结局,无论是哪一种,都会给人们带来某些不够完美的感觉。唯有继续维持《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的古来面貌,将太湖聂族支脉各分支谱册做为《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的延伸发展,才可避免上述两种结局。太湖族亲撰修族谱的精到思考及其形成的族谱模式,对于当代续修《聂氏族谱》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在此《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中,出现了一些同名的祖先。例如:三个"良公"(第十一世,第十九世,第六十一世),两个"壹公"(第十七世,第三十一世),两个"经公"(第三十五世,第五十七世),两个"仁公"(第六十世,第六十二世),等等。

  谱内同名,应该看作是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即使同一脉系、同一时代,也都普遍存在。例如,在我们新修族谱内,就有三个"家太",两个"太贵",三个"世华",等等。在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祖辈,就更加难以避免。世系图有多个同名,正说明撰图者有正版文献可依。否则,单凭记忆或其他零星素材,一般都难以使同名者各安其位。正因如此,祖先同名所衍生的问题,都须正确面对,实事求是地分析论证。在这份《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中,有两个"良公"(第十一世,第十九世)都注明是"颖川太守",两位"壹公"都注明是"雁门马邑豪"(此次转录,已根据史实予以改正)。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族谱一再转抄转刻,出现如此不准确地加注,实在难以避免。即使如此,为了保证历史古籍本来面貌完好无损,也不宜在古本上直接改动。在转录此类史籍时,当然应该据实改动。

  五,在世系图的全部祖先名讳中,只有很少注明了生卒年月或社会活动年代。经初步核对,凡已注明生卒年月或社会活动年代的祖先,他们之间的代际间隔年份,均在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例如十三世昭公,生于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前235年),第六十六世豹公,生于明宣宗成化丁未(公元1487年),相隔53代,相差1722年,每代相隔32.5年。第五十四世昌公,生于宋神宗元丰戊午(公元1078年),小于昭公四十一世,小于昭公1313年,每代相隔32年;长于豹公十二世,大于豹公409岁,每代相隔34岁。其他凡已注明生卒年月或社会活动年代的祖先,相互间的代际间隔年份,大多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同时,世系图列出的从师德公到达义公历代祖先的生卒年月,与江西永丰《聂氏族谱》的记载完全相同。这从一个侧面再一次证明,撰写如此准确的世系图,一定有正版文献可依。
  六,从始祖奭公到西汉昭公相隔十三代,这与其他很多不同版本的中华聂姓世系总图基本一致。其中历代祖先具体名讳,与现已面世的问政堂、三礼堂版本大体相同。但是,与其他很多不同版本相对照,仍然存在太多的差异。有的把昭公列在第十九代,有的所载名讳大多与此相异。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又很难找到更多的史证,要想把所有这类差异逐一厘清,还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更多古谱原件和多种世系图的不断涌现,中华聂族终将有朝一日在这方面达成原则上的共识。这当然要依赖于众多聂族立志于此者的长久不懈地努力。

  就目前已在互联网或其他书面形式公布的族谱资料而言,至少也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初步的共识:

  第一,从始祖到十二世祖先,都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中原大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当时的史书(包括流传至今的《春秋三传》以及"六艺"等等),只能由专业人士凭着简单文字提纲,以耳闻口传的方式世代相袭。当时的宗谱传承,也不可能超出这个水平。用这种方式传下来的同一版本宗谱,就有可能形成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版本。因此,就真实的从始祖奭公到西汉昭公的族脉传承而言,只要标明是相沿十三代,就不必强求名讳的绝对一致。

  第二,从始祖奭公而后,绝对不可能是一脉单传。在通常情况下,必定是始于一脉而多支并传。尤其是古代历史名人,一般都有多妻多房,更易出现一脉而多支并传。正因如此,当前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世系图,乃是不可避免的。不能也不应该要求聂姓世系图归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统一的模式。也就是说,这份《 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只是《中华聂氏历代本源总图》中的一种。厘清各种不同版本世系图的族脉传承系统,是成就《中华聂姓通谱》的必要前提。

  第三,同一祖先名讳,出现在多种不同版本的世系图中,而且所处的世系辈分各不相同(例如,同是"昭公",有的是十三世,有的是十九世),这正是前文所述说的不同的祖先而同名所致。这类不同版本的世系图如何考证和据实校正,应该尊重所属脉系的自主努力。虽然其他所有聂姓族亲都有义务应约提供帮助,但都不要也不应该越俎代庖。总之,已经出现和将要陆续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世系图,都要受到应有的尊重。

  七、太湖族亲撰修的《聂氏族谱》模式,能够给人以很多新的启示。他们以历代世系图和本支脉规范谱册相配套,形成了一套完整谱系。既能展现清晰的族脉祖根,又能反映本脉本支谱系的整体面貌。既是思源敬祖,感恩祖德庇荫,弘扬祖传优良传统,又是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谱教德育,激励当代族亲联络感情,增进族谊,互尊互信,互帮互学,共同奔向光明的未来。类似太湖族亲的《聂氏族谱》,必然还有很多散藏于海内外。所有这些,都是当代聂族接受祖训德育的极好教材。

  我们坚信: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类似祖训教材面世日益增多,必将进一步强化海内外聂姓族亲互尊互信互帮互学的精神纽带,我们聂族正在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有无可能修成以及如何修成《中华聂氏通谱》,正在讨论之中。随着类似太湖《聂氏族谱》面世日益增多,赞成者也会逐渐增多。

  本人认为:既然认定"中华聂姓同祖根",则修成《中华聂氏通谱》只是一个时间早晚问题。其进展速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第一,古本《聂氏族谱》(宗谱、家谱)的公开面世。

  修撰《中华聂氏通谱》,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或文化理论建构,仅凭亲身感受加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均无济于事,需要充分的史料依据。只有收集到大量古版族谱和相关历史典籍,才能使《中华聂氏通谱》有立足之地。

  第二,族谱研究的进展。

  把单个的古版族谱集中起来,不可能自然显现出《中华聂氏通谱》,需要进行大量分类梳理和考证核对工作。此项工作现在就应该广泛展开,因为她能够与古版族谱面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族谱研究的展开,必然会有古版族谱的不断涌现;古版族谱的陆续面世,必然会进一步扩大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而且此项工作的积极进展,不能仅仅依靠少数文化精英,需要更多族亲(尤其需要更多青年族亲)踊跃参加。参加者越多,进展就越快,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第三,众多族亲寻根认祖的愿望逐步得到满足。

  长期以来,已有很多族亲,在互联网上发出了充满激情寻根认祖的呼唤。虽然由于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很多都未如愿。但由此可证,我们聂族的敬祖重孝美德,依然深深扎根于当代族亲的心灵之中。这是推动各地聂族首先新修、续修好各自家谱(宗谱),进而实现《中华聂氏通谱》的牢靠思想基础。很显然,这第三项因素与第一、第二项因素紧密相关。前两项工作取得进展,更易于满足众多族亲寻根认祖的愿望;众多族亲寻根认祖愿望的实现,必将给前两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奠定资料基础和增添精神鼓舞力量。上面这些论述,虽然只是一种理论阐释,同时也是当代很多族亲实际行动的真实写照。既已有人开头,就必然有更多族亲积极响应。这正是我们聂族能够办成族内任何公益事业的信心所在。

  以上几点,是在多次拜读《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之后产生的联想和感悟。限于学识水平,失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族亲和学界同仁指正!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5-31
          怎样复制内容?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5-31
表格是图片,可以点右键“图片另存为”
文档可以自由复制。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