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20阅读
  • 1回复

[族谱]聂学锋—永丰聂氏源考证(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9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族谱○班派○排行诗 移动到本区(2012-05-07) —
聂学锋[发贴]

第七、历史上丁公没有去齐国。很多出处说,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众所周知,姜太公作为周师齐祖,在周王朝开创时期是要负两个方面的责任的。一方面他作为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要辅佐天子、平定天下;另一方面他作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要安邦定国,迅速使齐国走向稳定和繁荣。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一个人去做,而且同时进行,这对于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是勉为其难的。(太公封齐建国时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了)针对这种情况,太公推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丁公和丘穆公。他把大儿子丁公安置到“中央”,让丁公成为自己在“中央”的忠实代表和与周王室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三儿子丘穆公安置到“地方”——营丘(临淄),让丘穆公成为自己在齐国的“留守”和治齐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这样就解决了两方面兼顾会误大事、年龄大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姜太公的大儿子叫姜及,虽然他承袭了太公的君位,号为丁公,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既然丁公没有去齐,他的子孙怎么会到齐国去。当时的丁公权势显赫。我非常质疑丁公后裔,为何不随丁公兼能人的祖先姜太公,姓姜或姓吕为荣。或封到齐国条件好的地方,而要以封地另立小姓,而且到弹丸之地去。无论是封到濮阳、清丰的聂城还是封到聊城、茌平的聂城都是弹丸之地,这在氏族社会是难于想象的。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没有人会这样做。


第八、有的人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这段话本身矛盾重重。其一,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我们先弄清支子的意思。支子:宗法制度下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的儿子为支子。子是妾的儿子。那么支子,或支子就是丁公的儿子。我们来看一下齐国的年代表:齐太公姜子牙(1046--1000) 47年,齐丁公姜伋 (999--???) ,齐乙公姜得 (???--???) ,齐癸公姜慈母 (???--???) 齐哀公姜不辰 (???--863) ,齐胡公姜静 (862--860) 3年 ,齐献公姜山 (859--851) 9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齐丁公姜伋 是前999年,虽然齐乙公没有具体时间,退后一步,至少丁公的支子应该早于齐哀公姜不辰 (???--863)但是“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应该是卫成公即位(前631——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492——480)时的事。相差200多年,年份对不到。这里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始祖要么是丁公支子,时间是970年之间的事。要么是“奭”公,二者只可择一。但是我们的谱上记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奭”公,而没有丁公支子。因而不存在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之说。如果有聂伯之说,我们谱上肯定有记载。退一步来说,假如我们的先祖是聂伯,我们的历史就应该改为先祖是齐国聂伯,而不是卫大夫“奭”公了。可是大家都公推是“奭”,如何解释呢?其二,据历史资料记载,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这里的资料证明卫是独立的,不存在人家瓜分国土的问题。其三,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这个聂在何地?卫国清丰县的聂城与邢国交界,从这个故事来看,应该是把卫国清丰县的聂城送给的邢国。但是清丰县的聂城是卫国的领土,不存在送给的邢国。把山东省茌平县西聂城送给邢那更是不可能,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说齐国的茌平它属齐国,不存在送人,齐国不会那么蠢,将自己的领土送给别人。何况历史上,齐国的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像齐国那样扩大领土,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领土送给别人。也不可能不兼并聂城。其四,持这种观点的人还嫌不够,还举例说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对此救邢迁邢城邢三事,《左传》也有相应的补充记载。称: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容不得信口雌黄。既然是师无私焉,那么根本不存在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这个编造是离奇的。其五,历史资料显示,清丰县的聂城一直是卫国管辖,它不存在夹在邢国和卫国之间。卫当时是一个强国,它连邢国都可以消灭,不可能允许聂城独立在那里。聂城它从来也没有被邢国管辖过。根本不存在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的余地。所以,所谓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是不可信的。历史上,根本不是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其六,何况在时间上,公元前635年我们奭公还没有出生。


这个编造的故事正是印记了自魏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魏书》崔亮传),吏部选官,也主要根据家谱。由于家谱成为选举官员的依据,于是士族赖以保持和维护其地位,庶族则群起伪造或攀附望族,以提高地位。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或世族官僚集团,至魏由九品制,从法律上按门第分配官位,相互排挤,以上欺下.“一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宋书》王弘传).士庶的等级不同,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也不同。更印证了周朝以来,族姓不仅是家族的标记,同时也是人们在家族社会安身立命的“护照”。与此相应的是古代社会攀附名人,认祖联宗的文化习性。这种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不仅家族势力的较量中要动用这些象征性的家族历史资源,即使是在族内活动中,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正是这种虚构反映了民众心理的真实。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撑。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在一种姓源说形成后,封建保守思想下的士子秀才,人云亦云,不加深究,以讹传讹地延传下来,甚至直到现在,出版的不少姓氏辞典之类书中,各姓氏起源等资料,多只是照录旧书,未加考究其矛盾和客观可能性,当然也有偶尔疏忽误传的,我们为什么要人云亦云。还补白一句,现在记载姜姓族裔有169个姓氏,169个,简直是令人难以相信。所以现在很多姓都在推翻来源于姜姓的说法。当然我们不是跟风,我们是有依据的。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10
聂学锋[回贴]

由于网络有文字字数的限制,只好请聂网编辑帮我将【永丰聂氏源考证】分列,请一、二、三、四、五、六连续看,给大家带来了不便,请予谅解,并请斧正。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