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志与你谈外国美术 (前言及后记)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佚名 来源:信息来源 2011-04-02 23:07
文章摘要
何振志与你谈外国美术前言生活在思想开放,信息快捷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恐怕很难体会2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渴望了解外国美术知识和信息的艺术青年的急切,由于与西方的长期隔阂,外国美术知识的传授在我们这里几成盲点。整个社会艺术视觉的苍白和艺术创作的贫乏,使不甘于此,要求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年轻人寻寻觅觅,从报章杂志关注外国美术的译介文章,在学校、文化馆等地方听取西方艺术史的讲座,这是特殊年代的上海画坛。其时,身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更论研究室负责人、年愈五旬的何振志独挡一面,出色地承担了进行外国美术知识启蒙的工作,在这块田园进行了拓荒性的耕耘。在1980年到1987年间,她先后在《文汇月刊》、《外国文艺》、《艺术世界》等报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外国美术译介文章,并在学校和文化馆举办了上百次的西方艺术史系列讲座,其影响和魅力在上海无出其右。她的文章,不是外国美术材料的堆砌,而是在介绍中有分析,有取舍,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线索中穿起一个个画派、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予人以美术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艺术审美的修养,她的西方艺术史讲座,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几百年的艺术发展描述,一如其文采与风度,从容优雅,不矜持,不张扬,以娓娓国语,道出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个迷人篇章。如是,她成为上海艺术青年仰慕的师长,又以其对上海美术创作,尤其青年美术创作的关心和爱护,成为他们的挚友。去年春,当我们得悉何振志在旧金山不幸辞世后,便萌生一个想法:对她最好的忆念,莫过于出版她的文字,尤其是这一段维系着她与上海画坛的感情、映照着一代人青春岁月的文字。这一想法,与她丈夫聂光址先生的提议不约而同,并有幸得到了上海画报出版社社长、当年也是何振志的仰慕者邓明先生的支持。此书的出版,使这段绝不局限于文字的感情得以延续,也使今天的年轻人领略这一份独特的历史和艺术的享受。当然,何振志的成就远不仅仅在于对西方美术的研究和传授。优越的家庭出身,大学英文文学专业的根基,和在张充仁画室和从俄籍女画家习画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她的终生不倦有学习习惯,造就了她不同凡响的学识修养,卓越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力,与美术和谐一致的优雅气度,和真诚、宽容的为人。50年代中期,她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工作,参与了繁忙的组织工作,并担任绘画组组长,她的油画和色粉画体现了她独特的天赋和造诣,在当时颇有成就和社会影响。然而,命运对她也有不公,十年动乱,迫使她放下画笔,上好的色粉笔被人用脚碾粉碎。身心伤痛之余,她凭籍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英语根底,开始研究西方艺术史,并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参加《辞海》外国美术条目的编写工作。是金子终会发光,在改革开放之初,已年届退休之际,何振志的修养和才华终于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缘,并达到更高的成就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正是从那时起,讲课、写作,大量的社会活动,一直延续到她1990年年近七旬赴美定居,除了本书汇集的文章之外,她还发表了大量的当代美术评论,参加了《辞海》、《英汉大字典》、《二十世纪美术辞典》、《西方名人录》等的编译,编写了《塞尚》、《现代派美术作品集》、《美国水彩画》、《西洋绘画历程》、《艺术修养集成》等艺术书著,最脍炙人口的当数以艺术笔调撰写的西方艺术史《艺术——迷人的领域》,被作为向青年推荐书目,一版再版。她始终热心于上海美术创作的组织、研讨,关心美术新人的成长。在她周围,吸引了众多的艺术青年和画坛挚友,《海平线》等上海美协的重要活动,都留下了她耕拓的足迹,上海许多画展的举办,都以邀请她观摩和研讨为幸。直到去美国后多年,她还与上海画坛保持了广泛的联系,对上海绘画的发展寄予了深深的关切和厚望。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敬重的何振志先生。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2001年8月 后记振志走了。她走得那么突然,从发现染疾到离开,前后不足半年,恍然中我似乎还未及回过神来;她走得那么安然,除时感倦怠和后期的无力外,始终从容,最后平静地睡去,一如她以往的神态,使我难以接受这既成的事实。相依相携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在欢愉和困顿中她始终温情而细致地照料着我和这个家,也不改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画下、也写下了大量的作品。来美十年,我们的生活是轻松愉快而又丰富的,她基本不再写作,只趁兴画些小画,做些陶艺,同时在与上海美术界朋友的书信与往来中寄托着对艺术的牵挂,从中,我能感受到她与上海画坛相互间的真情。多年来,我一直收集和整理了她发表的艺术评论文章,希望有机会为她出版文集,这个愿望在她得病后变得更为急切,虽未能在她有生之年完成宿愿,但以此作为深切的纪念,作为我奉献在她灵前的一瓣心香,已是我此生可为她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感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的真诚和热心,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朱国荣先生、施选青女士,以及上海画报社社长邓明先生,他们为这本文集的出版付诸了大量的心血。我真诚地希望,振志的艺术见解与文字魅力,不仅能唤起画坛朋友美好的回忆,而且能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如振志所愿望的,让迷人的艺术领域为更多人所领略。                                              聂光址                                              2000年深秋  
已有1172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