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洪流中两个百年家族的交集与传承(三)
作者:admin
2025-01-19 20:30
百年家族,百年教育
对于聂家,我从爷爷娓娓道来的故事里,从曾纪芬老姑奶奶的回忆录里略有了解,与聂家亲戚却从未谋面。感谢互联网的迅勐 ..
百年家族,百年教育 对于聂家,我从爷爷娓娓道来的故事里,从曾纪芬老姑奶奶的回忆录里略有了解,与聂家亲戚却从未谋面。感谢互联网的迅勐发展,在亲友微信群里,我认识了聂家姑姑崇彬。她向我热情地介绍了曾纪芬老姑奶奶住过的聂家花园以及在聂家花园基础上建设的上海市东中学。因为骨肉亲情,我对聂家花园颇为向往。2017年春节,我带女儿到上海观光,怕麻烦亲戚们,我要崇彬姑姑把聂家花园和市东中学的地址发给我,我和女儿去好好参观一番。崇彬姑姑不在上海,却执意把她的两个表姐妹媃媃、均均介绍给我,让她们带我去参观。2017年大年初二的上海,春风拂面、阳光灿烂。媃媃姑姑和姑父开车接我们到了上海市东中学。市东中学的老校长金辉先生已在校门口迎接。均均姑姑带着孙子,推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走过来。介绍后方知老人是曾纪芬老姑奶奶的孙女聂光来,她是李鸿章家和聂家的后代,已经93岁了。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澹澹微笑的脸庞看不出多少皱纹。最让我吃惊的是她说一口地道的长沙话,原来老人小时候随父母在长沙长大。她和我亲切地回忆起长沙的岳麓山、落星田、楚怡小学......遗憾2014年去长沙时没有找到儿时熟悉的小巷。互相熟悉后,金辉校长带着我们参观市东中学。上海市东中学位于杨浦区,是聂云台先生为纪念父亲仲芳公捐地、上海工部局出资于1916年建立的学校。经历百年发展,校名从缉槼中学变更为市东中学,现在已成为上海一所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重点完全学校。百年前的教学楼依然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老式建筑的高窗长廊厚重沉朴,校史馆的陈列叙述着学校的辉煌。学校一隅,安静地立着一栋红砖房。亲戚们向我介绍,这就是曾纪芬老人居住过的聂家花园老房子。我略有些惊讶,这栋两层楼的洋房外表朴实、里面也不见得敞阔,简单的木质门窗上更没有繁复的装饰。和聂家当年的财力比起来,这栋房子显得太过低调朴素。或许这也是曾家和聂家的性格使然,不张扬、不炫耀。在学校久久流连,我们拍了很多合影,记录下美好的瞬间。照片是存放记忆最有效的载体,亲人之间初见的亲切、百年老屋与人的和谐均在照片中长存。聂光来老人已辞世,虽觉遗憾,却也感慨将近百岁的老人历经坎坷依然心地纯良、乐观开朗。脑海中老人的身影定格在了红砖房前那个云澹风清的上午。时光如梭,均均的孙子聂瑀均已成为聂家第四代入读市东中学的学生,我女儿今年也考入长沙市实验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曾宝荪姑奶奶于1918从伦敦大学学成归来后发誓终身不婚以教育救国而创立的艺芳女中,学校培养了一代代自立自强、勤奋好学的女子。历经百年,学校已变为男女同校的省级示范性中学。沪湘两地,曾聂两家分别创立了两所百年名校,两家的后代都在百年之后入读自家创办的学校,足见繁华褪去之后,教育才是家族延续的根本,教育也是国家、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保障。百年树人,诚不我欺也。 以上的文字,是文正公曾国藩的第六代孙女,也是崇德老人哥哥曾纪泽的曾孙女曾梦佳所写。 是的,聂家和曾家一样,视教育为头等大事,曾祖父仲芳公一有机会就造诣教育,在做安徽巡抚时,安徽大学堂就是他建立的,可以说是安徽省的高等教育起源,即便是没时间,他也会托付他人代劳。1901年苏州江苏武备学堂就是他委托丁翘山创办,当时他是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这只是朱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看到的,估计是冰山一角。 说起教育延续,除了自家的必须,其实社会也有此需要。就拿市东中学来说,建国后的两任校长都是由着名的教育家段力佩、吕型伟担任,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市东中学校长都要由特级教师来担任,也就是说,校长本人就要优之为教。果然市东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涌现出众多党政领导、科学家、外交家。 2016年的金秋九月,上海市市东中学迎来了百岁华诞,来自海内外的三千多名市东校友从四面八方齐聚,为母校建校100周年庆贺。很荣幸我们聂家被邀请参加,还有特别的贵宾房提供给我们家使用。 百年校庆庆典仪式由市东中学高缨书记主持,市东中学校长金辉、校友代表王基铭、杨浦区区长谢坚钢分别致辞。庆典演出分“立魂”、“传情”、“追梦”三个篇章展开。老校友龚学平,他是上海市政府领导,为母校赠送了“世纪基石,光耀市东”的匾额,市东不同时代的校友代表讲述了市东之魂对他们各自人生的引领和启迪,校友们把自己有影响力的书画、诗作、研究着作等捐赠给母校。“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精神就是市东的基石,永远有其独特的价值,耀眼的光辉。 市东中学百年校庆 2017年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项目,我被邀请主讲家风和教育的关系。记得当时站在讲台上,我特别地有感触,这是曾祖们为之热爱和付出过的地方啊,一个家族的价值,不就是该家族的的价值观经历了过岁月的洗涤,年代的激荡,依然被社会需要,值得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完) 附录一 巡抚聂府君行述 府君讳缉槼,字仲芳,湖南衡山人。其先有周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南宋之季,奏议大夫贵洪自抚州迁清江之板桥,植荆成林,号荆林聂氏。十二传曰应禅,以崇祯间迁衡山,六传至府君曾祖,讳肇奎,乾隆庚子优贡,壬子举人,益阳教谕,敕授文林郎,崇文林郎;妣康氏;封孺人。祖镇敏,优增生官中城、南城兵马司副指挥,选用知县,敕授文林郎;妣李氏、王氏、王氏俱封孺人。考讳尔康,道光丙午顺天乡试举人,咸丰癸丑进士,翰林院吉庶士,历官广东石城新会知县,南雄直隶州知州,高州知府,赏戴花翎升用道加三级,诰授通奉大夫;妣甘氏、张氏,诰封夫人。三世以府君贵,皆累赠光禄大夫,妣氏皆累封一品夫人。 家世素封乡贤,有子七人,两入翰林、两举于乡、一登选拔、一举孝廉方正,惟指挥公以诸生入官。至高州公復以翰林显,有子四人,府君其仲也。少警敏,有至行,待高州公官粤,勤习举业,尤留意经世之学,好法家言。年十六尝最钞律案成帙,高州公与幕僚论疑狱,适府君待侧,举律案以相质証,共惊异之。同治壬申,高州公卒于官府,君年十八,哀慕备至,奉大母扶梓归长沙居卢,习孔学,日淹贯。 先是高州公官粤,所至有政声,外王父曾文正公,夙相推重,约为婚姻,闻府君贤,以吾母许字焉。乙亥岁,吾母来归,府君再应己卯秋试,中而復绌,遂弃举业,究心政学,博观约取,以蕲实用。郭待郎嵩焘、傅方伯寿彤,交相引重,以高州公倾廉俸助饷,例得叙官,分部郎中。奉刘武慎公(刘长佑)檄,筹捐援滇,岁益钜万。 光绪七年,谒左文襄公(宗堂)于江南,文襄与谈时事,洞若观火,委办营务处,随同巡阅军政,学举先世诫子书以相勖勉(太高祖乐山府君所着见经世文编)。明年,檄委总理上海江南製造局务,同日奉檄诣谢者六人,皆榷鹾,文襄留府君命之:『若辈仕皆为贫,独汝堪重寄耳。』府君莅事,夙夜经营,殚精製造,理财剔弊,厂务大兴。(光绪)十年法越之战,沪上人心惶然,府君联络水陆各军,以水雷防港,昼夜工作,援边军火饷用不竭,先后八年。彷造阿姆斯脱郎后膛钢炮(Breech-load Armstrong gun)及保民钢甲兵轮,皆自府君始。 江督曾忠襄公(国荃),两次以才大心细,精檄廉明,为守兼优,局量远大等语,奏保。十五年,以道员留江苏补用,并交军机处存记;会滇督岑(毓英)襄勤公亦荐其才。 十六年春,简授苏松太道。沪上交涉繁难,芜湖教案毁教士塚见尸,即惩犯魁,而法主教索偿巨款,并索给地两区,皖议不决,移案至沪办理。府君坚持款可偿而地不可给,办与其领事磋商,卒以捐给二千五百两议结。 21358荆林聶氏衡山四修族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