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洪流中两个百年家族的交集与传承(1)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聂崇彬 2021-01-20 11:49
聂缉规1855-1911 我曾祖父聂公缉规是近代一位人物,出生湖南衡山的他,是清末封疆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民族资本家。历任江南机器製造 ..


聂缉规1855-1911

 
 
我曾祖父聂公缉规是近代一位人物,出生湖南衡山的他,是清末封疆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民族资本家。历任江南机器製造局总办,苏松太道(上海道台),接着又先后任浙江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北巡抚,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生平重视实业,创办私有上海恒丰纺织新局。而他的而另一个身份是曾国藩的女婿,他娶了曾文正公的小女儿,后来的大湘商家族—聂氏家族的领袖,朝廷诰封的一品夫人曾纪芬。



聂缉规墓志铭手稿
 
2015年的5月,我带着海外聂家人的嘱託,带着自己的心愿,从美国抵达香港,开始採访整理研究家庭文化和寻觅先人历史痕迹,先后去了湖南北京南京安庆,继而又转战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再回到北京上海,两年多时间,沿着祖先的遗迹,居然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藏书院,找回了太婆百年前的著作和太公遗失的602封朝廷奏摺。
 
固然,祖先的珍贵文字记录失而复得令我很安慰,但令我激动得想留下这几年多经历的文字,却是一路上见证了祖先们留下脚印的山山水水的变化没有辜负他们之前为之的艰辛付出,而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也没有忘记他们的曾经的努力,且更加努力地在之前的成果上再接再厉,令我们现今世界更趋美满。
 
 
 
一,一切从湖南开始
 
聂家人非常低调,打我记事时候起,从来没有从长辈口中听说过聂家的故事。很小很小的时候, 就感觉到自己家的亲戚特别多. 尤其是逢年过节,出出进进的人络绎不绝。
略大一点 , 被弄堂裡玩伴认定 , 我们家裡很有钱 . 因为我们一家住在一幢房子裡 , 独门独户 ; 而他们却是一幢房子裡住了许多家 , 很多户。
到了社会上做事后 , 许多次别人一见我的名字 , 就会问我 , 你是不是湖南衡山人 , 当我点头称是时 , 马上会引来对方一长篇的言论,从中知道我们家曾几何时也有过名望。而真正认识我们家的历史,要感谢宋路霞女士 , 从她写的“聂家花园百年春秋”一文,连载在《上海滩》杂志上后,才开始瞭解了我们家怎麽会有厂, 怎麽会有田, 为什麽捐地办学校, 为什麽会丢公馆。也是因为我们低调,她把写聂家详细故事的任务交给了我,尤其当宋路霞女士有此把她手中所掌握的多方寻觅得到的聂家资料交到我手中,嘱託我继续,我感到了一份信任和责任的重托。
 
当匆匆的岁月几乎要把当年写书决心磨砺一空的时候,我发现家人们依然在为卫护聂家的点滴而赴全力。泽芳表哥秉承瞿家优秀品行,为聂家打创及维护了家庭网站,一个维繫家庭的平台,十几年如一日,而瞿家已是第四代为聂家的故事做继承文字的工作。
 
从不依照传统做事的我爸聂光禹,居然冒严寒,去为祖坟的落成主持典礼,并因此知道了崇嘉崇玲堂哥等为修缮祖坟做出的种种努力。在中国上海,退休后依旧为自己的专业忙碌的崇嘉哥,居然能流利地叙述整个衡山聂氏的来龙去脉,由此可看出他为此倾力的强度;在美国德州,看到崇镒哥如何设法学会中文输入法,把厚厚的家谱上的油墨符号变成电脑上跳动的字迹,为得是能为家谱修正任何一个错误。
家人们想法设法收集并专研聂家历史,感恩今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因祖宗的积德和造化。
 
而此时,匆匆的岁月已经把我因文革从未能在学校接受过系统正规学习的一介伤残女子,打造成受过世界级专业媒体训练的的华文女作家协会的终身会员。而这整个过程,和家族文化息息相关,是家族的传统公德和人际脉搏的惠益。
 
每个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就会有了许多过去,每个家, 随着时代的延续, 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而聂家的历史要从衡山讲起。
 
衡山
 
湖南衡山县开云镇环溪村是衡山荆林聂氏家族聚居地、祖坟地。过去,从环溪村出来至西门城外今人民西路北望桥不无处,有一座高高挺立的牌坊,叫“聂家牌楼”,嘉庆皇帝下旨修建的。牌坊正中有一匾额,上写“重上蓬莱”四字,也是嘉庆皇帝亲笔题赠,以表彰聂家两次点中翰林。可惜这座牌坊在六十年代因兴修水利被毁。由这座牌坊向城内走来,至西街四牌楼今宜家百货处,又可见一座灿烂辉煌、极具气派的“聂氏家庙”,内有三进,前两进为楼房,包括戏台、钟鼓楼、厢房、穿堂、天井、水井、族校等;后进为正殿享堂,主要供奉聂氏家族先祖神位。古制规定,祭祀祖先的场所分两类,一为一般家族普通的祭祀场所,叫宗祠;一为士大夫家族特殊的祭祀场所,叫家庙。家庙者,表示在朝为官者众,家族显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聂氏家族确实非同一般,这座家庙在1944年沦陷时,被日本鬼子毁掉。循着当地人们记录的衡山聂氏家族这些历史印迹,可见昔日的辉煌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
 
衡山聂氏家族由江西清江荆林聂氏迁徙而来。其开籍始祖乐山公(“乐”在此处念yao),生于清康熙十一年八月初三,殁于清乾隆三十年正月初五,享寿93岁。他盛德卓识,性格仁慈,治学严谨,事亲至孝,精通医道,救死扶伤,在衡山美名盛传。他写给儿子——陕西省镇安县县令聂焘(先焘公)的《诫子书》,是千古不朽的传世瑰宝,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达之士。在这篇《诫子书》中,他教育儿子安心山区小县的供职,并要有所作为,为民造福,他写道:“尔在官,不宜数问家事,道远鸿稀,徒乱人意,正以无家信为平安耳!”
 
这篇以一届布衣草民之《诫子书》而入《皇清经世文编》的“乐山公”给儿子的家书,被誉为永恒历史意义的传世警言。时任陕西巡抚陈弘谋将《诫子书》转发给陕西省官吏精读,历代的《镇安县志》、《陕西省志》、《衡山县志》、《衡州府志》乃至大清国史,都将其作为重要文献全文刊载。即使是当今社会,仍对《诫子书》高度重视。1991年,安徽省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萃》一书,从汉至清各个朝代浩如烟海的家训中只精选了76篇,其中不仅全文刊载了《诫子书》,而且强调“这一不朽作品所言居官之道,可供今人借鉴,在历代家训之中,可称上乘之作。”《陕西日报》、《人民日报》都曾发表专文阐述《诫子书》的现实意义,“为父当比乐山公,做官要赛聂家郎。”被传为佳话。。(诫子书的内容详见本文附录)
 
聂焘公生养了三个儿子,都是当时着名的学者,各有不同凡响的建树,其中的第三子肇奎,曾经担任益阳教谕,岳麓书院监管,是乾隆壬子(1792)乡试亚魁。他共生育了7个儿子:镐敏、镜敏、铣敏、镇敏、及敏、惠敏、钰敏、均学有所成:或中举人、或中进士,或点翰林,并在朝廷担任要职,嘉庆皇帝曾先后9次询问其兄弟七人的情况,在当时衡山,产生了“七子登科”的轰动。
 
「七子登科」中人丁兴旺且事业有成者要算镇敏。排行第四的他,生育了三个儿子,其后人特别发达,其次子有豫聂亦峰是清咸丰 (1853) 进士,钦点翰林,外放广东三十馀年,历任石城、新会、南海等县县令,累官至高州知府、奏奖道员。他继承祖德,为官公正清廉,尽心民事,每至一地,必捐出薪俸建设牛痘局、育婴堂、清节堂(为贫苦寡妇而设)、宾兴馆(资助贫困学生),凡地方应办之公益,无不尽力为之,尤其是在新会县正确处理余姓和李姓戒斗大桉,拯救了众多人命,百姓代代感激,所建生人祠至今香火不断。李姓甚至在李家祠堂设「聂恩公」牌位,每年均进行祭祀,说是没有聂恩公,李家的后代就没有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就是他出色工作的记录,读过人的感言均为除了钦佩就是敬佩,怪不得扉页上有十个大字给与的豪气的评定「法官之模范县令之准绳」。
 
他的为人,被曾国藩极为看重,函信往来,以愚弟自谦。并看中其儿聂缉椝为自己的女婿。
 
有豫公聂亦峰的次子就是我的太公聂缉规仲芳公了。
 
光绪元年(1875),聂缉槼迎娶夫人曾纪芬。
 
双峰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富坨村(原属湘乡县),有一座富厚堂,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佩服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家族的府第。曾氏家族在富坨村本有祖业田庄,清咸丰七年曾国藩于此建立家庙,田宅后分归其弟曾国荃,同治四年移归曾国藩所有,同治五年竣工,曾国藩家属移居于此。至光绪元年,富厚堂建设全面完成,曾氏家族世代居住于此。2006年富厚堂藏书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曾国藩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大典,他的故居富厚堂就是最精致的封面。
 
[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文正公, 曾祖母曾纪芬的亲生父亲终生倡导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名望人士240余人。用最通俗的话说,没有出过一个坏人。正如他希望的那样,子孙都是才德双修的君子。
 
文正公将祖父星冈公的遗训,编成家规,即“八字家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书,是指读书;蔬,是指种菜;鱼,是指养鱼;猪,则是指养猪;“早”,是指早起;“扫”,是指“扫屋也”;“考”,是指祭祀祖先;“宝”,最是重要,是指正确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曾氏认为一家运势取决于家中气象,书、蔬、鱼、猪所形成生发之气,早、扫、考、宝所形成的收敛之气。
 
“八字家训”中把“书”列为生发气象之首,以此来形成独特的耕读家风。关于如何读好书,曾国藩认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并要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要求兄弟子侄遵循“八诀”家规,就如同吃饭一样每天必做必行,并强调“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
 
有史观之,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富贵之家很难逾越的瓶颈。而曾家却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曾宝荪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文正公对家风家教的重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咸丰六年 (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家庭教育显得境界更高”,媒体的评价如是。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不壹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壹定规矩。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食事则每日验壹次,衣事则三日验壹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细工则五日验壹次,粗工则每月验壹次。每月须做成男鞋壹双,女鞋不验。
上验功课单谕儿妇侄妇满女知之,甥妇到日亦照此遵行。”
曾国藩对家中妇女所定的「功课单」是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并特别注明了「满女」知之。“满女”即曾国藩最小之女儿曾纪芬.「相习成风」,崇德老人把曾国藩的教导用于行动,并传播至衡山聂家。 18岁时由叔父曾国荃做主定亲衡山聂家。衡山聂家,是个三代进士、两代翰林的书香门第,乐善好施,门风极好。曾纪芬的婚事,由于曾国藩的染病、去世,一直拖到光绪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进行,这年曾纪芬已经二十四岁,带去的嫁妆中就有文正公发给她的“功课单”。
 
 
杨家桥
 
湘潭县杨嘉桥镇的旷家山东约三华里处的杉树山,当地的老百姓称这里为石人石马,其实,石人石马并不能称为地名的,只是这里曾经有过很多石人石马而已,当时此地称之为湘潭南六都四甲杉树山庄。清宣统四年壬子年(1912年)三月初二下葬于我的高太祖母、晚清翰林聂亦峰的夫人张氏,聂母张氏夫人墓庐始建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
 
聂母张氏夫人,她的名字并不为历史所熟知。尽管聂氏家族在近代史上是那样显赫。但是,张氏却主持了一场旷世婚礼,让晚清着名的曾国藩家族与聂氏家族联姻,从此后,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近代湘商史。也正因为曾、聂两个显赫的家族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我们不能回避这个平凡的女性。
 
 
文正公有五个女儿,他择婿自然会与众不同,首选的就是女婿家世。而曾国藩至爱的满女儿曾纪芬更是他特别关注的。当时的聂亦峰,因秉公处理广东余李积桉,其气节深受士林推重,曾国藩亦为之动容,决定把曾纪芬嫁到聂家。并由当时的广东巡抚亲自提亲。聂家公子,也就是聂亦峰和张氏夫人的儿子聂辑规,聂缉规,字仲芳,长得一表人才,生平好经世之学,酷似乃父。
 
1872年,亲事订了下来,可是,这时的文正公却因病于二月初四日逝世。那时,曾纪芬21岁。当时正要举办婚礼了,新郎官聂缉规千里迢迢从广东赶到上海曾纪芬所住的地方,正是曾国藩逝世一周后,大丧期间,婚事自然不能办了,只好将婚期推迟。谁知返广东后的第三天,他自己的父亲聂亦峰也去世了。直到曾纪芬23岁时,两家又议嫁娶,八月间,她的母亲欧阳太夫人又去世了,结婚的事,又只好继续向后推。第二年九月,「欧阳太夫人之丧已逾小祥」,总算可以出嫁了,这时,他们夫妻两人的上辈,只剩下婆婆张太夫人在世了。
1875年,聂家方面,在母亲张太夫人主持下,曾家方面,在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主持下,聂缉规与曾纪芬终于完满联姻。儘管结婚仪式极其简朴,未事铺陈,但是,这一场联姻,却对中国近代商业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巨大的湘商家族——聂氏家族随着精神领袖曾纪芬的到来,而叱吒风云,盛极一时。
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有一段曾纪芬对其婆婆张太夫人的描述:先姑张太夫人家本湖南安乡籍。其祖官奉天锦州,殁后诸子奉丧归,侨居京师。太夫人自少明敏,持门户,应宾客,理家务,皆一身任之;作男子装,豪迈倜傥,无闺阁态。亦峰公时以举人困春闱,留官京师,适前姑甘太夫人逝世,求主中馈者,媒妁乙太夫人生庚进。公初殊无意,属二伯翁春帆公退还;而春帆公忘,未送往也。公久而始觉,念其已久未决,难于终却,遂毅然许之。既成婚,相敬殊甚。公一以家事委之太夫人,且谢绝友朋征逐,未几遂第春宫,入翰林,家自兹兴矣。从曾纪芬对张太夫人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张氏是湖南安乡人,也是出身名门,在聂亦峰前妻甘氏去世后,与聂亦峰机缘巧合,成为伉俪。她一身主持着聂氏大小家务,让夫君安心读书做官,在主持聂家门户时,一介女流,竟有男人气派,行事明敏,使聂家「自兹兴矣」。可见张氏也非一般人物。
根据曾纪芬后来对张太夫人的记载,我们得以知道:张氏的丈夫聂亦峰在广东去世后,手头仅有六万两现银,别无其他产业。张氏扶聂亦峰灵柩回湘时,得知衡山原籍不宜居住,就带着家眷直接到长沙。在姻家子曾纪泽的帮助下,在长沙购买了住宅,安顿下来。后又陆续购置田地,嫁三女,娶二媳,非常辛劳地主持家务,培养着聂家子孙。她是在北京长大的,操京语,又因幼时患病,耳朵不便,有重听,使她在湖南生活极不习惯,特别是语言障碍。但她还是把聂家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也为儿媳曾纪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墓庐在四面稻田环绕之中,几间农舍相伴,丝毫不引人注目。如果不是当地老人对当年这里的石人石马有着深刻的记忆,如果不是墓碑上刻的清诰封一品夫人聂母张太夫人字样,显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没有人会来追寻这段历史,尽管这历史还并不遥远。”
 
当时写以上故事说这些话的的刘安定先生,当时没能预料到,诺干年之后,他亲自陪着聂家的后代寻根来此墓庐。
 
还愿
 
2015年明媚的五月,我带着满腹的信心和寻根究底的好奇,踏上了回国的寻根之路途。回到了湖南,但并没有去祖籍地衡山,而是先去了双峰富厚堂。
 
作为聂家人,我熟悉曾祖母崇德老人的故事却要早过曾祖父仲芳公很早很早,因为是我的奶奶。她老是在我们孙女辈前提起这位和她相处了二十年的婆婆,给她做人的典范和榜样。
 
我奶奶亲笔写下的有自己和的婆婆的故事:“我在她身边为媳将近20年,未见过她老人家发过一次怒,她的一言一行,使我得到了良好的知识,为人之道至今不忘。”
 
奶奶过世也很久了,但她慈祥的英容笑貌,至今常在我眼前出现,从来没见过她发脾气,忍让是她展露的最好品格了,所以我一直希望,了解一下能影响奶奶的人,我们聂家的精神领袖,亲眼去看看曾家的源头,了解一下聂家的规矩家训文化和曾家有多大的关系呢?为此从美国我来到了曾文公的故居富厚堂。带我去的一位是未曾见过面的网友彭志,自愿开车做向导陪同前往,他一直钟情湖湘文化和乡村历史建筑,用业余时间去发现去维护。至今他的乡村发现已经做到了133期!
 
  崇德老人九十大寿
彭志的网名叫志大少爷,我们都叫他大少,我和他相识因都是石九让的粉丝,但他对湖南美食的瞭解更是我所欣赏的,谁要咱们都是“民以食为天”的信徒呢?!他出钱出力做义工,我实在不好意思,说,汽油钱应该我付的吧?别说汽油钱,到了富厚堂,他买票都是自己的,我有香港伤残证,享受到国家待遇,免票!另一位朋友正在就读大学博士,有学生证,也优待半票。这时飞驰来了一辆轿车,停稳后下来一位健壮男士,他就是曾国藩研究会主任刘建海,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票房把票钱全部退回给我们,豪气地反问说,回自己家还要买票?!太Man啦!
 
也是因为自家人的关係,我们上去了不对外开放的藏书楼,虽然没见到一本藏书,但藏书楼的设计,这空间内在隐藏的内涵,给了我无限的遐想,更是因为自家人的关係,我们被招待了家宴,曾家油豆腐的美味,难忘啊!
 
那天的日记被坏在移动硬碟裡了,征得刘主任的同意,在下面节录他发表在《曾国藩研究》季刊」的文章“聂崇彬富厚堂寻根记”,也让我自己再回味一下那天的情景:
“6月3日上午九点,我接到富厚堂资深讲解员廖静电话,她说曾国藩女婿聂缉椝的后裔聂崇彬今天要来,她要出差,能不能辛苦我接待下。我答:这是好事啊,我们印象中聂氏后裔是第一次来曾国藩故居,我们正想与他们建立联系,多加交流。
 
在半月台“毅勇侯第”匾下,聂崇彬面向富厚堂,毕恭毕敬的双手合十鞠躬。从爷爷到她们父辈,再到她们堂姐妹五人,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崇德老人的深远影响。富厚堂是崇德老人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今天,她特地来瞻仰朝圣,她是来还愿的。
 
这一天有点迟,但她终于来了。在富厚堂里,聂崇彬仔仔细细的听取讲解,认认真真的观察每一个角落,时不时的发声刨根究底。她觉得这栋老房子精巧实用,充满了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由于腿脚有疾,当她乏了,便随意的在台阶边或是门槛上静坐小会,她说这里真是太亲切了,有回家的感觉,恬静舒服。
 
中午在机关食堂的午餐也让品尝过无数美食的她赞不绝口,紫苏鱼汤以捕捞溪涧的新鲜小鱼熬煮而成,鲜美无比,她一连喝了几碗。而席间的一道“曾家油豆腐”,则让她吃出了奶奶的味道。她告诉我们,过去家里每年所吃的湖南特色菜“腊八豆”和“剁辣椒”,都是奶奶亲手做的。她做出来的腊八豆,总是软硬适中。奶奶说,其中的窍门是一定不能出现黄霉,而白霉越厚,效果越好;而做剁辣椒的关键,是买回来的辣椒在“剁”之前不能洗,要用干净毛巾一个个抹干抹净。
 
聂崇彬的奶奶是晚清浙江藩司颜筱夏的长孙女,四书五经、吟诗作画、针织刺绣,无不精晓。奶奶虽然是聂家最小的媳妇,但她恭敬婆婆,伺奉丈夫,善待下人,与妯娌和睦相处,深得崇德老人的喜爱。聂崇彬对崇德老人的认知和敬仰,来自于奶奶的述说。她回忆,奶奶经常和她们说起崇德老人,语气敬重无比。说她持家处世是怎么怎么做的,她们在一起生活将近二十年,从未见过崇德老人发过一次火,那是她的偶像。聂崇彬说崇德老人不仅仅生前和媳妇们婆媳关系好,去世数十年后也依然能够得到媳妇们的敬重;而且,受崇德老人的熏陶,他们家族到现在的婆媳关系都是很好的,这就是好家风的一个重要表现!
 
美好的时光总会觉得短暂,真挚的感情也会充满每一个心房。下午在查阅过《大界曾氏族谱》之后,也是她们返回告别之时,聂崇彬心生感慨,每一个家族,在时代的变迁之中,都会有自己的历史。经历无数的打拼之后,她才发现今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原来源自于家族那份深厚悠远的传承。她很感恩祖辈们对她的潜移默化,因而也愿意把自己余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令她受益匪浅的家族精神文化遗产上,通过收集并整理家族的历史,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好地滋润后辈。
 
富厚堂,她还会再来的!”
 
说真的,刘主任太理解我了,所以在我寻根路上大大助力。因为走进了富厚堂,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因为他的引荐,我加入了有关历史探究学术研究的群组,认识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已经研究了曾家和湘军历史二十多年或十几年的专家学者同好,我面向的不再是聂家曾家故事,而是波澜壮阔的湖湘文化,浩瀚的历史洪流一直在暗涌激荡,从来没有停止。
 
 
寻根
 
因潘多拉盒子的打开,我认识了广州诗词杂志社刘社长,那时还是诗词报社长兼总编的刘安定先生,见到了他着文详细介绍的湘潭聂氏张太夫人,我的高太祖母的文章“一个牵系两个湖湘文化世家的人物——从湘潭县杨嘉桥镇旷家山聂母张太夫人墓葬谈起”,决定跟他回乡去办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时去拜祭,以为是低调的寻根,但不知怎的惊动了湘潭当地宣传部和统战部,以及以研究曾氏家族女性为优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热情接待。
话说那天还以为吃不上中午饭,因为从深圳开去广州的高铁12:00之前的班车没有座位,但天下居然有那么好心人,当然是刘社长的面子,广州将总,居然开定柴火煮开鱼热腾腾地等着我们开吃了。见到刘社长的办公室不禁肃然起敬,自家的后代未必做到呢,衣服聚福的曾文宫画像挂在他的办公室墙面上。
 
晚上人文科技学院的教授亲自火车站接人,小酒咪咪,谈今论古人生几何,尤其对手是专家教授,经不住一阵轻飘飘。一直以为娄底是农村小地方去,原来和国际紧密接轨,连苹果4的连接线都拿得出,服了。早上吃的是砂锅粉,湖南人的习俗。感谢湖南人文科技大学在我停留娄底的热情招待,连住宿都包了,感谢刘社长陪同下和石校长陈教授马教授陈老师一见如故的会面,我们座谈女性题目有相同的感知,虽然在学校食堂包房大吃一餐,还是眼馋学生穿的美食,获石校长首肯,以后再去娄底可以发学生饭票给我。
 
在去杨家桥之前有一插曲,为第二天的活动跟着刘社长去长沙提书,居然看似有规模的印刷厂的厕所,居然可以在五十米开外地方,浓烈的味道就干呕大作。当我准备找一处地方就地解决的时候,下决心前真的反复考虑过的,因那天石校长给我的身分,同时具备聂家灵气和曾家书香气的海外鬼子,以这样的身份这样做是否恰当?但想想老祖宗是不会看我受罪的吧。果然,当我宣布这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时,同行的一位男士挺身而出去附近的民居借厕所,就在附近小房子里,太高兴有这样无味的厕所,用完狠狠舀两大勺水冲好厕。原来祖宗是这样不让我受罪的,寻根路上处处有贵人啊!
 
杨家桥,地处湘潭的一个400人的村子,见过父母官,聂村长和他帅气的公子志勇,居然红酒招待。同时也见证了刘社长的辛苦奋斗,凌晨10分,我们一行人才能跟着他回到镇上小旅社歇息,迎接明天的大活动,他领导的独山诗社为纪念大诗圣谭半农200周年的活动的召开的大会。早上在杨家桥、刘社长气宇轩昂地带领我们吃早餐,桌上放着的瓶瓶罐罐都是拌面的调料交头,猪油香的面好吃。
 
乡间小路,通向寻根深处,聂氏母亲文化的始祖,高太祖母,一品浩夫人的安身之地,虽然经历大跃进文革的两次破坏,由原来的100亩地的诗人石马墓麓到现在几尺之方,依然给于后代力量,我一站停于墓前,眼泪流了出来,不管世界的风云如何反复,有根在,聂家定会生生不息!
 
感动,惊动乡亲们帮我准备,杀鸡放炮长上高香感恩,县统战部和宣传部领导陪同拜祭,祖宗脸上有光!那天很特别,有了第一次走乡村田耕小道的记录。当年的墓庐有着丈多高的围墙。至于墓庐为何变成现在的样子,当然是经过浩劫之后的简单修复啦。
在村长的摩托车陪同下,访问了当年太太婆,聂氏张太夫人的守墓人。有录音记录了当年见证词。太太婆墓地被毁两次,第一次只是外围的泥土墙被破坏,第二次把棺材都打开了。守墓人夫妇都大赞出奇,因为棺木是指南木作的,不但太婆身上的绸缎衣服依然鲜亮,肉身也是好好的。楠木是含有的宝物,清朝期间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如果被朝廷知道,重者杀头,轻者坐牢。我太太婆是朝廷赐予的一品夫人,当然可以用。当年聂家买了100亩地,修墓卢只用去了20亩,余下就分给了守墓人。当年赵地守墓人房子有几百平方米,住了12家。告诉我的老人就一直住在里面。在八几年的时候政府把房子拆了,把地分给了住在里面的人,这一点我倒是可以接受,不管怎样,他们也是为了我们也家做了多年的事。以前的墓地基建大概还能看到,是八角外开的,这次拜祭祖宗的三处墓地,都不是原装的了,历史还真需要多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吧,连文正公曾国藩的墓地,都可以被炸开,在对祖宗先人都没有敬畏之心。回到香港,居然还从鞋底清出很多家乡的泥土,全部来自三处墓地,我想留一下。等汇集曾祖父等等的,以后带去美国,清明就可以年年祭拜了,非常的接地气。
 
往事如风。当年的聂氏家族,如今已绵延四五代了。地方官员诚意,邀请我县城吃饭,但被聂姓村长拒绝,说:如果来家不在家吃饭,那就代表没有家,于是,连父母官县统战部和宣传部领导一起被请到村长的大屋,大家嗑嗑瓜子喝喝茶,没有多久开出了11道菜的两桌,吃上了地道的农家菜,看不出来志勇烧菜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手艺。全部都是他烧的。那晚我也以家人身分住他家了。这位16岁就开始做生意的民选,村长,虽然也是衡山人,但从乐山公那一代开始就和我们分了枝。可以说出了两次五服了。他依然热情关注好像亲兄妹,饭后三代聂氏送走客人关起门来了场小小讨论:留在了湖南和外出上海聂氏的不同生活。认为,我们那一支不可否认要强,并搬出一件史料佐证, 30年代的时候,他们盖祠堂,我们去资助,拿去的不是钞票,而是黄金。不过我觉得,曾经的辉煌不代表什么,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你会说,平澹是福,尤其是饭后大家开车离去,问路让路那一幕十足和在美国去亲友家聚餐后势必发生的情景一模一样,你会完完全会忘了自己是身处在中国内地普通的一个小山村。
 
聂村长是民选的,趁他出去解决村务实,和他的村民聊聊,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说他建树很多,做人从不吹牛重不自私,到处筹款搞乡下基建。被选上村长后,国家给他的工资并不多,才1000人民币出头一点。
村长家养猪养鱼养鸡呀,出入会经过他的鱼塘,打听了一下,养猪的收益并不是很高,猪仔买回来要¥500一支,途中看到的是四个月和两个月的猪,饲料并不便宜的好,所以一头猪连¥1000都赚不到,还有会死猪,有风险和损失。他之所以养猪是觉得并不累事。他鱼塘里养的鱼很好吃家宴吃的,这种黄嘴鸦的鱼看看很小,但很嫩很鲜。第二天中午的草鱼拿猪油减后再烧特别香华。特意拍了一大盆猪油,在美国香港不容易买到呢,天天吃猪油,村长太太和两个媳妇都很苗条了。说起来,在湘潭和长沙都没见过胖女人。
 
他其实是是做大生意的,自己拥有四辆挖掘机专门出租,每小时200元人民币。在村里还有门市铺头呢,他是一个勤俭持家的生意人。
 
好人有好报,村长两个儿子都继承他的事业,大儿子9年前还在他只有40多岁的时候,就给他添了孙子。孙子从6岁开始就自己起身吃饭上幼儿园,相当独立,小小湘军一枚啊!小儿子是当第出名的无名救人英雄,后来派出所调查出来经电视台传播,大家才知道的。
 
每逢过年清明我们家,如果没有人去,他就会去替我们拜祭太太婆,而都没有向我提起,是春明告诉我的。这次知道我要回去,前一天把墓地整理过了。
 
他每天晚上都有看会书再睡的习惯。这次回乡最为震撼和感动的是感受到湖湘文化之深厚和普及。小小的一个杨家桥,以前出了三个举足轻重的大诗人,而今一个小小的独山诗社,不仅能让普通的并未走出过村庄的农民把吟诗书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的诗绝对不是目前所谓流行的新诗,而是很有深度内容的和遵守诗牌形式的上乘作品。刘社长的中学班主任张笃庆老师当场作诗赐我。
崇彬女士杨嘉桥寻根拜祖坟
寻根问祖到湘潭
万里河山一日还
杉树山庄松柏剪
石人石马断垣残
宗亲簇拥乡情笃
跪拜心香一寸丹
好趁清时圆夙梦
天涯芳草路漫漫
注:石人石马即杉树山庄。
 
 
这次亲眼目睹经历他们庆祝谭半农200周年的活动,组织紧凑有效,感动的是中午几大桌酒席,都是村里九零后年轻人在帮手,味道好极了。小小诗词社出版的书,在内容和装帧方面绝不输给各大城市的出版人。很自豪,可以自称为湖南人,但很惭愧没有好好的浸淫在湖湘文化中,此次回乡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空间,我要赶上故乡的步伐。
 
在杨家桥终于见到了纪录片《曾国藩》的导演曾海波,他带着团队用摄影机记录了当天的活动和我的拜祭。并向我展示了10米的世界上最长卷的联姻关系图—湘军联姻图, 150个影响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的家族2000多个名字历历在目。是他2013年耗费半年手绘和印刷装订的。从2016年起,计划每年更新数据,出版书籍,拍摄故事。欢迎合作!曾导在杨家桥向我展示了聂家部分,本人榜上有名呢,荣幸!
 
如果杨嘉桥文情诗意的文化内涵之深厚让我惊叹,张笃庆先生的《我的人生三部曲》回忆录里所写的杨嘉桥故事,让我从中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那是我几经想补回的乡愁缺少的那一角;家乡人那坚韧的身影,和我梦中的南岳一样挺拔。
 
 
二,仲芳公的朝廷奏折
 
一串鞭炮声告慰着当年清庭一品大官,曾孙女崇彬前来拜祭您了,跪拜感谢仲芳公他为我们树立了真诚做人效力社会的榜样,感谢他把我们从湖南的小山庄走上了世界,感谢他教育我们如何看待权贵,把守住做人的厚实,我们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一定做到不愧为是他的子孙。
以上的文字发布于那年那月那天的本人微信圈,不过那天没有预计到,那开头描述的“一串鞭炮声”和他的奏折发生了密切关系。
 
太公聂公缉椝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篇幅有限,对他老人家的出场介绍就从上海开始。
 
光绪八年(1882),聂缉椝任江南制造局会办。两年后,升任总办(相当于总裁或总经理)。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创设于上海县称南之高昌庙,是清朝洋务运动领导人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建立的最早的国营军工企业,也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制造兵轮和军火,制造总局的负责人称为总办,江南制造总局也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奏折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Kennedy所写的一书《The Arms of Kiangnan: Modernization in theChiese OrdnanceIndustry.1860-1895》里曾提及太公,“1879年至1895年,推荐总办的南洋大臣都是湖南人。不仅如此,在江南制造局还立有纪念其湖南创始人曾国藩的祠庙,曾国藩的神主排位供在其中,每逢曾国藩的忌辰,从总办开始一切官员聚集祠庙举行纪念仪式。
这10年间,江南制造局的总办之一,是聂辑槼,此人是湖南衡山人,曾国荃的侄女婿,未经任何科举考试便开始当官。1882年,左宗棠被提为两江总督,27岁聂辑槼在金陵机器局当上了一名小官。聂初次与左谈话时,左宗棠引用了自己20年前便熟记在心的《皇室经世文编》中的一段文字。聂纠正了他的错误,这使得左对他的能力有了深刻的印象。结果,左任命他为军事幕僚。他们两人经常共进晚餐,后来聂被任命为江南制造局的助理总办,再后来在当时也是在颇为成功的总办钟云谷去职之后。曾国荃任命他的侄女婿聂辑槼为总办,月薪破例为二百两银子。
聂的家庭以节俭而着名,在任总办期间,聂辑槼成功地在江南制造局建立起了一套健全的财务结算制度。”也是因此,并加上他的能干,这个连年亏损的“国营特大型企业”还甩掉了连年亏损的帽子,扭亏为盈,他卸任时还盈余十几万两银子。聂辑槼和其他湘军将领一起掌控制造总局前后长达二十年,在此期间,他并创立了上海湖南会馆。
 
光绪八年至十六年,在江南制造局会办和总办任内,主持完成国产的阿姆斯脱郎后膛钢炮的彷制,制造钢甲兵轮。光绪十年,由于法越战争,为防止法军进攻上海,聂缉槼协调组织水陆各军,以水雷在港口布防;并不断向前线供应军火。
 
光绪十六年(1890)任苏松太兵备道(因为机构驻上海,俗称上海道台,相当上海市长,正四品)。在苏松太兵备道任内,安徽芜湖发生毁损法国教士坟墓事件,法国索赔巨款,无理要求割偿两区土地,安徽官员没有能力办理此桉,朝廷将此桉件移交上海,聂缉槼在与法国领事的谈判中,坚持“款可偿而地不可给”的原则,维护国家领土,取得成功,最终“以捐给二千五百两(银子)”结案。
 
在他的努力下,上海扩大了公共租界的面积。上海历史博物馆都记载着他的事迹。
 
太公在上海,做过很多出色的业绩,其中有一项不为人知是他规范启用了华商道契,才有了之后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华人土地产权凭证。
 
1890年至 1894 年间, 道台聂辑椝接受绅商意见呈报南洋大臣核准办理华商道契。 1898年华商道契正式开始办理。华商道契的具体操作方法完全模彷洋商道契 ,其契证的设计与制作也与洋商道契完全相同。不论是在租界内外 , 华人买得土地都可以请领华商道契。申领程序也与洋商道契相同, 由会丈局首先丈量该块土地, 详细绘制地形图 ,订立契约, 禀道台 ,由道台进行覆核之后 ,盖印成立。华商道契在租税上的规定也与洋商道契相同 ,每亩缴纳 1500文年租 ,其余赋税如税契等则一律免除。
 
华商道契与外商道契办理方法几乎完全相同,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区别是 ,外国人所请领的道契中所写明的是“永租”, 而在华商道契中则不再有永租或出租字样, 在道契中写明的是“置地”和“给地契”。这就是说, 外商所领得的道契赋予外商的是永租权, 而华商道契所赋予华人的则是土地产权。华商道契是完全意义上的土地契证。
 
光绪十九年(1893)任浙江按察使(俗称臬台,主管刑狱,正三品)。台湾前线形势紧张,这时聂缉槼已经被任命为浙江按察使,台湾巡抚邵濂奏请朝廷,请求将聂缉槼暂时留任上海,办理筹集军火粮饷运往前线的事务,虽然当时日本军舰在海上干扰,运输任务非常艰险,但聂缉槼还是设法将这些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达台湾。
 
光绪二十年,聂缉槼在上海正忙于办理向台湾转运军火粮饷,当时浙江形势吃紧,实行戒严,巡抚廖寿丰打电报催促聂缉槼到浙江赴任督办海防,这时聂缉槼才到浙江履职。
 
光绪二十一年,朝廷与列强和议成立,苏杭新开商埠,浙江省奏派聂缉槼督办通商界务条约。在外交谈判中,聂缉槼力争捕房和管路完全主权,与外国领事签定十四条章程;但是苏州方面的谈判未成,使聂缉槼的外交成果仅被局限于杭州。
 
光绪二十二年(1893)任江苏布政使(俗称藩台,主管民政,从二品。当时浙江形势吃紧,实行戒严,聂缉槼在上海正忙于办理向台湾转运军火粮饷,巡抚廖寿丰打电报催促聂缉槼到浙江赴任督办海防,这时聂缉槼才到浙江履职。
 
光绪二十四年,法国人强占上海四明公所(宁波同乡会),宁波籍同乡奋起反抗,法兵开枪杀害十七人,伤二十余人,于是数十万宁波人罢市,群情激昂,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派聂缉槼到上海处理。聂缉槼亲自上街抚慰群众,劝说开市,同时照会法国领事馆,严词驳斥其谬论,经过交涉,终于收回被侵占地盘。
 
光绪二十五年奉朝廷命到北京与朝廷聘用的总税务司赫德会谈加税免厘事务。光绪二十五年(1896)调任湖北巡抚(正二品),尚未及上任,又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当年秋天,奉朝廷命到北京与朝廷聘用的总税务司赫德会谈加税免厘事务。
 
光绪二十六年(1897)再度任江苏巡抚。
 
光绪二十七年(1898)调任安徽巡抚。正值安徽沿江十九个州县严重水灾,溃堤数以百计,聂缉槼刚到任立即采取救灾措施,解决财政人力问题,组织修堤,开浚新河,不数月水灾就得以解决,民气大振。任内,聂缉槼发现前任巡抚与英商凯约翰签的开铜官山矿的合同中有“合同期六十年、积六万英亩”的不合理条款,指出“期太久,地太广”,需要缓发准照,因此在合同下面批示“此系勘矿合同,不得执为开矿之据”。并责令凯约翰向商务局先缴五万两银,限期一年勘矿,逾期则合同作废。合同期满时,聂缉槼已离任,凯约翰要求续约并扩约,不了解真相的人不但不理解聂缉槼维护国家利益的初衷,反而群起指责,由于继任巡抚查核合同和聂缉缉的奏履,认为聂缉槼处理无误,真相方始大白。
 
光绪二十九年(1900)调任浙江巡抚。
 
光绪三十一年,聂缉槼被御史姚舒以所谓任用私人和扩张铜元局参劾,朝廷令福州将军崇善查覆,虽据查明没有问题,但最后以一个所谓“听信随员”的罪名,让聂缉槼“奉旨开缺”。事实是:原浙江铜元局总办刘更新(道台)办事不力,聂缉槼改派朱幼鸿(也是道台)任铜元局总办。朱到任后,局中盈利十余万,聂缉槼对朱作出奖励,委任他署粮道。按原来规定,铜元局的余利,应有一部分留给巡抚署,但聂缉槼没有留,批做公派出洋留学生的经费和练兵经费,这本来是有利于国家的举措。由于其他不得志者妒忌怨恨,又刚巧有一个不称职的道台被聂缉槼参劾,怀恨报复,纠集仇恨聂缉槼的人,结纳御使参劾聂缉槼,朝廷查核结果是参劾并无依据,但因幕后原因,只得以类似莫需有的罪名——“听信随员”,将聂缉槼开缺。最后以一个所谓“听信随员”的罪名,让聂缉槼“奉旨开缺”,就是停止职务,虽然是一种处分,但是没有任何法律责任,可见聂缉槼是清白的。但在聂缉槼逝世时,朝廷还是以某种照顾朝廷体面的形式恢复了聂缉槼的名誉——“已故开缺浙江巡抚聂缉槼,着加恩照巡抚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聂缉槼在各省巡抚任内,想尽办法,使省的财政扭亏为盈,改革陋规,增加国家收入;体察民情,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和各种不合理的负担,这是大多数当年同级官员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做的事情。
 
聂缉槼在政务、涉外政事、军事后勤和财政等方面都是解决难题的能手,朝廷和当地总督、巡抚经常调派聂缉槼去处理本职以外的、朝廷的和外省的棘手事件,有时甚至要求聂缉槼在调任路途中留下临时就地处理问题。在涉外的政事上,虽然我国当时处于弱势,但聂缉槼总是坚持原则,做到有利、有理、有节,至多在经济上稍让出有限的利益,而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上,决不让步,因此得到朝廷和上级的信任和倚重,甚至令外国官员敬畏。这些方面,可以看到聂缉槼忠于祖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超人的胆识和出众的才干。
 
甲午战后,聂缉规历任浙江布政使、巡抚等职,由于办事精明,他已于浙江、江苏、安徽,“三权藩篆”矣。十九世纪末叶,聂缉规正在浙江巡抚任上。浙江一省担负了战争赔款每年达百万元,不堪重负,于是动脑筋开发财源。他发现铸制铜元获利甚厚,于是剔除各种杂乱货币而以颁布新型铜元为流通货币,一年下来,居然赢利上百万。至今在北京的中国钱币博物馆,有他老人家的,以及他发布的铜元照片和记录。
聂缉规毕竟出身于忠厚的诗书之家,从小受的是农业中国的传统熏陶,对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官场上呆久之后,就更加厌恶都市的尘嚣氛围,所以一旦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他便要回到老家去,置办农田,种稻种棉,过几天清闲日子,而把上海的产业交给他的三儿子聂其杰和四儿子聂其炜去打理。
1904年,聂缉规在洞庭湖边大规模地围湖造田。先是在南州淤田地带买得四万余亩,又陆续收买邻近刘公垸一带的湖田一万余亩,组成了聂家的领地:种福垸。这片湖田东西长十六华里,南北宽十华里,总面积达五万余亩,可称一个超级大庄园了。
 
聂缉槼正直坦荡,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得失,这方面的例子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在清廷政治腐败的当时,聂缉槼必然受到妒忌、报复、排挤,所以正当他政绩辉炳、最能发挥才能的时候,迎来的却是“奉旨开缺”的结局。对于仕途的险恶,聂缉槼深痛恶绝,训诫子孙:聂家子孙莫做官。从此,聂缉槼回到湖南,将精力放到侍奉老母张太夫人和考虑发展家族产业上去。
 
 
已有3851人阅读

聂长青:非常好!(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