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丨宗亲组织之间互访注意事项

作者:admin 2020-05-09 16:02
宗亲走访,是家族事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妨掌握如下原则。 一、履约原则 比较正规的宗亲组织之间,通常都有约定的互 ..
宗亲走访,是家族事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妨掌握如下原则。

一、履约原则
比较正规的宗亲组织之间,通常都有约定的互访事项。按“约定”办,就行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制定“约定”时,要客观务实。原则是花钱就低不就高。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样。
宗亲互访,一是会面议议家事,二是走动拉拉家常。当然也有别的原因,比如让老人们趁腿脚利索时,出去溜达溜达,也是做儿女应该想的事儿。
互访,除了议正事儿,还要考虑怎么花钱。
香火钱。通常这种有约定的互访活动,都要到当地祠堂或祖茔敬奉香火,不在花钱多少,这是礼节。按人头出线,交给东道主,人家置什么香火就不用管了,客随主便就行了。
吃饭钱。肯定是东道主出了,这个没商量。既是东道的心意,也是东道主的面子。“管饭”是宗亲交往的感情表达和必备礼仪。
应该注意的是,以食为食,东道主绝不可摆阔。如果摆阔,回访时就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不利于长久走动。
住宿钱。应该自己花。可以让东道主联系旅店,因为各地宿价差异较大,干脆提出“中下等的”就行了。
绝不可“哪好住哪儿”,这不是花钱多少的事儿,在东道主一亩三分地上客亲也不能摆阔。
观光费。最好把观光与访亲分开,别搅到一起。一是东道主不要提出观光招待,二是客亲更不能提出观光要求。若想观光,再见后自己去。若是盛情难却,主体费用自理为上。
总之,互访花钱以低调和节俭为主,别摆阔。其实这里还有一个“留下印象”问题。这不是宗亲会几个人的事儿,而是两地广大宗亲们的事儿。
如果让人感觉“就是败霍钱”,这会直接影响宗亲们以后的功德心。无论是集体出资还是个人出资,低调和节俭,不丢面子。
例行的约定互访,在制订规则之时,一定要事先有个客观务实的成文约定,并且要让广大宗亲知道这个约定。
【顺口溜】亲情要走动,互访不可少;事项应约定,节俭当为高。

(履约原则是针对集体性的互访,涉及的人数可能是数位,也可能是一位。其实,更多的访亲是个人行为,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二、礼仪原则
宗亲之间就是一家人,但别“不把自己当外人”。通常这种访亲带有寻亲、寻根、寻合作等意图。
不管是一回生还是二回熟,一定要礼仪在先。这是宗亲之间内心最在乎的细节。哪些礼仪重要呢?
主要是敬谱、拜祠、祭墓。不管是不是同支,甚至不是同宗,对当地的先祖怎样恭敬,都不为过。
有祠堂的,就进去拜一拜,留点香火,切忌空手进出。有老祖坟的,方便敬拜则敬拜,一切听从主人的安排,也别忘了香火。
想看家谱的,要尊重主人意见,内心要庄重,别以为那是“看资料”。家谱也是老祖宗,不是想看就可以随意看的,一定要敬谱。
这里的规矩,除了衣整手洁之外,也要有进香的心理准备。也可能当地宗亲不注重这些,很随意就把家谱拿出来让你看甚至复印。
如果是首次敬谱,看后在谱书里放一张票子,五十不少一百不多,道一句“过年替我上柱香”,主人是无法回绝的。
敬谱、拜祠、祭墓既是对先祖的礼仪,也是对当地主人的尊重,同时也是自己素质的展示。
如果当地没有家族的谱祠墓,以上这些可以省略。如果接待你的人,家中有神龛(家祖灵位),也应当行礼。
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敬老。花多少钱、带什么礼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思要到。初次见老,可以空手进,但别空手出,何况人家还招待你吃饭。
宗亲走访,确实是烧钱的事儿。而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是传播礼仪和家族文化的基本方式。“身教”永远重于“言传”。
【顺口溜】访亲礼为上,先祖必须拜;幸会谱祠墓,莫省香火钱。
  
 
三、文化原则
宗亲活动的主线永远是文化传承,所以访亲过程中,不可缺少家族文化交流。交流哪些家族文化呢?很简单,说说自己知道的,问问主人知道的,议议共同感兴趣的。
文化交流是一个互动过程,如果自己“一问三不知”,最好不要冒然访亲。没有家族文化传承的访亲,弄不好很可能落个混吃喝的臭名。
访亲,少不了饭局,但这仅仅是表象。没有家族文化交流的饭局,第一次是礼仪,第二次就是多余。
访亲者,可以抱有学习家族文化的愿望,如果不能给对方新的收获,遭到冷遇就十分正常了。
文化交流的内容,要尽量具体,比如开基祖从何而来、因何而来、何时而来、现有代数、字辈情况、外迁情况……等等。总之,交流时要尽量靠谱,这样主客双方都能有话可说。
当然,宏观的家族文化知识对走访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得姓来源、族人分布、民族构成、支派情况……等等。
当今社会最富贵的就是时间,急促的生活节奏已经让很多人失去了对家族文化的耐心。在这种大背景下,访亲中的文化传承,应该从具体做起、从身边做起,尽量不搞那些大项目、虚项目。
【顺口溜】宗亲多交流,文化站排头;言谈要靠谱,传承有理由。

四、避忌原则
以前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亲戚走动少,主要怕给亲戚添麻烦,时间一长外迁亲戚就失联了。
现在经济条件好的,所以寻根访亲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有一些忌讳之事,还是要避开的。
1、不用方言。方言本身是一种地域文化。普通话中的词汇,与方言中的含义,差异很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比如“老鬼”,在滇北和川南是指“和气的、可以开玩笑的老头”,而在皖北则是“没正事的、被人瞧不起的老头”。
再如“他妈的”,几乎全国都会认为这是骂人的脏话,但在东北夸孩子有出息时说“他妈的有出息”,贬孩子没出息时说“真他妈的有出息”。
形容“没有本事的人”,川滇用“锤子”,东北则用“吊”。邀请来做客,四川叫“耍”,东北叫“串门”。而“耍”在东北几乎就是没好事。如“赌博”叫“耍钱”,“不务正业”叫“穷耍”,“我要削你”叫“跟我耍耍”。
当然方言与语境关系很大。访亲往往更多的是与老年人交流,除了不用方言,还要注意交流中的语调、眼神以及肢体语言的规范。
2、不要冒访。也就是不要突然来访。访亲之前一定要与当地宗亲通个气,看看对方有没有时间,心测一下对方是否愿意接待你。
如果对方婉言回绝,肯定是有难言之处,不要误解为不认亲。同时应该先向对方说明此行的目的,以便对方有所准备。
再有,要考虑一下对方的破费。不论对方经济条件如何,“不给对方添麻烦”是访亲的通用前提。
花钱,是双方的面子,更是一种心情和心意,但一定要客气。简单的办法是,最大可能地不让对方破费,比如自己事先订好宾馆。当然,也要给足对方面子。
还要注意一件事:在不大了解的情况下,一般不产生借贷关系。没钱就憋着,别张嘴借;有钱也别大方,后悔药没有。
3、不能久留。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紧张,不是对方不愿意接待,而是难得有时间。年青人要工作,年老人也没几个闲着的。有时间的,不一定是你要找的。即使对方有时间,也要先办正事然后就再见。千万不要借机观光、玩耍。
这里还有二个“指标”需要自己掂量一下:
①年龄。在家族事务中,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资本,在初次接触中更容易受到尊重。这时,年老的不能摆老,年青的要处处礼让。总之,礼多不是坏事,不要大大咧咧的,更不能装牛叉。
②身份。这里是指带有宗亲会什么长的身份。通常,这种身份的获得,依据的是对家族的无私奉献。需要掂量的是,自己奉献了什么、无私到什么程度。
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把什么长当成官,到处指手画脚的,招人烦。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个什么长的身份,当成为家族服务的优先权。
其实,宗亲交往与平常人际交往一样,所谓的避忌,也就是为人处世的常识和原则。
【顺口溜】访亲有避忌,话语不能急,时间掌控好,逢事求低调。
补充:人口大姓与人口小姓的访亲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对而言,人口大姓寻根难度大,很少有冒然访亲的。同时,一旦建立了宗亲联系,因为能人多,活动规模较大、文化层次较高,但“大众接受度”不一定高。
人口小姓仅凭一个姓字,就容易建立亲情关系,至于是否同宗同脉并不重要,一个姓就是一家人,共识程度较高。
当然,无论是人口大姓还是人口小姓,访亲活动少不了文化主线。同时,文化的正向性必须把握好。
已有2982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