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3阅读
  • 0回复

民族英雄——聂昌1126年殉难地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民族英雄——聂昌1126年殉难地考
                                                  
                                                 ——北宋“靖康之难”千古第一奇案破解记
                                                                  
                                                                             

       今年是2015年,我受族亲之托写本家族谱,对吾先祖,本村历史名人,曾任北宋户部尚书的聂昌(10781126年)产生无限的兴趣。我考证的事项有三项,一是聂昌的出生地,二是聂昌的出生日期,三是聂昌的殉难日期、殉难地及殉难情况。
       关于昌公(聂昌)的出生地。
       我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民族英雄——聂昌出生地考》,综合各方面史料考证,已证实聂昌的出生地是临川站溪聂家村(今临川嵩湖下聂村),昌公生于斯长于斯,是土生土长的临川嵩湖站溪下聂村人,也是站溪下聂村的第四代先祖。
       关于先祖聂昌的出生日期,史料有两处记载。
       1处《聂氏家谱》记载:聂昌,宋神宗元丰元年戊午八月初十辛亥日卯时生。
       2处史书《鸡肋编》也有记载:聂山,元丰元年戊午八月初十日卯时。
      《鸡肋编》是宋朝庄10791143年)编著的,庄和聂昌相差一岁,是同时代的人。史料两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的,聂氏家谱记载多了三个字:辛亥日。
       元丰元年即1178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昌公(聂昌)的出生日期可互详考,虽两处互证,还不是铁证,三证为铁,虽如此,但还是非常高兴。

                                                   一.聂昌的殉难日期、殉难地及殉难情况考

        在考证下面这个史料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11268月,金兵第二次大举进攻北宋, 93日,金西路军攻占了太原城。10月,金西路军攻下汾州(今山西汾阳),宋兵十二万守黄河,金兵徒涉过河,宋兵溃败。金东路军在宗望率领下,降魏县后。轻车熟路,先至汴京城下,随后金西路军的宗翰军抵开封。
       宋军节节败退,朝廷一片议和的声音。
       1015日,宋以工部待郎王云借尚书衔持书随金使王汭使于金军,要求以增加岁币的办法赎还三镇之地,结果被宗望所拒绝, 然后对汴京展开激烈攻击。
       1016日,宋钦宗遣派康王赵构以亲王身分进行太原、中山与河间三地割地议和,康王赵构带领王云走到磁州,当地人听说是去金国议和,人民蜂拥而上打死了王云,赵构不赴金军了,留在了河北一带。之后,宗翰派遣杨天吉、王汭、撒离母等13人持书来汴京,议以黄河为界等事。
       在这种情况下,宋钦宗答应表示愿以黄河为界,派耿南仲出使于宗翰军、聂昌(当时任枢密院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出使于宗望军进行割让河北与河东谈判。(《宋史钦宗赵桓大事记》原文:十一月,命耿南仲使斡离不军,聂昌使粘罕军,许画河为界)。汪藻所撰的《靖康要录》对聂昌谈判经过和双方斗智斗勇的画面有详细的描述(后文附录1)。
       先祖聂昌就是在这次议和中殉难的,我查遍所有史料,查到聂昌的殉难日期、殉难地及殉难情况,目前主要有4种记载。
       1种——聂氏族谱(聂昌胞弟聂崇撰)记载:
       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闰1121日,公至绛州,及城不入,欲候岑牧之来,天吉疑公变议,公义不可屈,遂执公曰,汝不过为疑兵计耳,遂遇害,公之秦使也!
       2种——南宋翰林学士,汪藻撰《靖康要录》记载:
       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闰1112日,昌至绛州城下,城门不开,郡官逃尽,惟有监军赵子野者领州事,郡城人闻割地,大怒,出兵掩杀。
       3种——宋代副相洪迈1123—1202年)著的《夷坚志》153记载:
       聂贲远(昌),靖康元年冬,以同知枢密院为和议使,割河东之地以赂北虏。闰1112日至绛州,州门已闭,郡人登诸城上,抉其目而脔之。
       4种——《宋史聂昌传》卷357记载:
       京师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扞敌之策。金人再议和,割两河。诏耿南仲及昌往,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年四十九。
       以上4种记载,各自不同,各自矛盾,请观下文三个对比:
       第一.殉难日基本不同
       1.《聂氏族谱》记载,聂昌殉难日为元年丙午(1126年)闰1121
       2.《靖康要录》记载聂昌殉难日为元年丙午(1126年)闰1112
       3.《夷坚志》153记载,聂昌殉难日为元年丙午(1126年)闰1112
       4.《宋史聂昌传》卷357没记载聂昌殉难日(不知道为什么,国家正史连个殉难日期都搞不清楚,写不出来,呜呼哀哉!)。
      《靖康要录》和《夷坚志》记载的殉难日都是1126年闰1112日。是不是可以确定1126年闰1112日为聂昌殉难日?两处互证,还不是铁证,待考。
       第二.殉难地点基本不同
       1.《聂氏族谱》记载的殉难地点不详,只有“遂遇害”三字。
       2.《靖康要录》记载“出兵掩杀”,说明殉难地是绛州的(今山西新绛市)城外,不是城里。
       3.《夷坚志》153记载:州门已闭,郡人登诸城上,抉其目而脔之。这个记载挺恐怖的,挖眼切块,如果是事实,那真是“靖康之耻”。“郡人登诸城上”说明聂昌的殉难地是“城墙上或城里”。
       4.《宋史聂昌传》卷353记载: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这段记载用白话说,就是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绛州兵马钤辖赵子清指挥士兵杀害聂昌。“缒而登”说明聂昌的殉难地是“城墙上或城里”。
       在这四处史料中,《夷坚志》和《宋史聂昌传》记载聂昌殉难地都是“城墙上或城里”,按互证原则,是不是可以定为聂昌为宋兵所杀?都在城墙杀死了,那墙壁上聂昌的七言血诗怎么解释呢?七言血诗是不是写在绛州城墙上?如果是,史料怎么没有一点记载。如果聂昌的七言血诗是写在离绛州城墙25公里的驿站墙壁上,那又如何解释?两处互证,还不是铁证,待考!迷!还是迷!千古之谜!
       第三.杀昌公(聂昌)之人亦不同
        1.《聂氏族谱》记载为金兵杨天吉杀。
        2. 《靖康要录》记载是赵子野杀。
        3.《夷坚志》都没记载是谁杀的。
        4.《宋史聂昌传》是赵子清杀。
        四种记载,四个答案,到底是谁杀的,我们相信哪一种呢?杀昌公(聂昌)之人都不同,呜呼哀哉!

                                          二.聂昌留下的唯一书面文化遗产——七言血诗

       聂昌临死前,写了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七言血诗,这首诗也是聂昌留下的唯一书面文化遗产,虽然《聂氏族谱》记录了他写过很多文章,比如《题胡民望碑铭》、《赠禅居僧诗序》、《潭州寿星记》、《袁州仰山王考祠记》、《论王黼》、《胡民墓铭》、《题欧阳文忠公书柬后》、《救陈东》、《檄两河出战》等等,但这些文献已经散失,都没有流传下来。
       聂昌这首诗有三处明确记载。
       1. 宋代副相洪迈1123—1202年)著的《夷坚志》153记载
       聂贲远(昌),靖康元年冬以同知枢密院为和议使,割河东之地以赂北虏。闰十一月十二日至绛州,州门已闭,郡人登诸城上,抉其目而脔之。时其父用之尚无恙。绍兴十一年,张铢自北方南归,过绛驿,见壁间有染血书诗一章,绛人言聂之灵所作也。其词曰:
       星流一箭五心摧,电彻双眸两胁开。
       车马践时头似粉,乌鸢啄处骨如灰。
       父兄有感空垂念,子弟无知不举哀。
       回首临川归不得,冥中筑望乡台。
       2. 明代万历年“蒋一葵”著《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六宋也有相同的记载:
       聂昌,靖康中登政府,出知绛州,遇害。绍兴中,张殊自北归过绛驿,见壁间有一血书,时以为聂之精魂所作,诗云:
       星流一箭五心摧,电掣双眸两臂开。
       车马践时头似粉,乌鸢啄处骨如灰。
       父兄有恨空垂泪,子弟无知不举哀。
       回首临川归未得,冥中空筑望乡台。
       3.《聂氏族谱》记载:
       初聂公昌被金杨天吉馆伴至绎,不屈遇害,英气不散,精魂题血诗于绛驿。绍兴中張殊自北过绛驿见公诗,始闻于朝,诗曰:
       星流一箭五心摧,电掣双眸两臂开。
       车马践时头似粉,乌鸢啄处骨如灰。
       父兄有恨空垂泪,子弟无知不举哀。
       回首临川归未得,冥中筑望乡台。
      《聂氏族谱》、《夷坚志》和《尧山堂外纪》记载的聂昌诗有3个字不同。《聂氏族谱》记载“空筑望乡台”, 《夷坚志》记载“虚筑望乡台”,一个“空”字,一个“虚”字;《聂氏族谱》记载“父兄有恨空垂泪”, 《夷坚志》记载“父兄有感空垂念”,一个“泪”,一个“念”。《夷坚志》记载的“回首临川归不得”,而 《聂氏族谱》和《尧山堂外纪》 记载的是“回首临川归未得”也有一个字不同,一个是“归不得”,一个是“归未得”。
       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七言血诗,写在绛州(今山西新绛)驿站墙壁上,有点蹊跷。我们知道,驿站(宋代及之前叫驿,元代叫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文书、传递军事情报、官员往来及运输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距一般为25公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驿站一般离城市较远。
       聂昌为什么会把血诗写在离城市25公里的驿站墙壁上?
       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当时的事件经过是什么?
       请看第三节北宋“靖康之难”千古第一奇案破解记,我们可从中发现一些历史端倪。

                                               三.北宋“靖康之难”千古第一奇案破解记

        破解北宋“靖康之难”千古第一奇案,还是要从李钢赞聂昌遗像题词着手。
        在分析李钢赞“聂昌”遗像题词之前,我们先关注一个问题,就是聂昌这首诗怎么写到绛州驿站墙壁上的?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记载。
        1.聂族人认为是昌公(聂昌)的精魂所作,《聂氏族谱》原话是“精魂题血诗于绛驿”。
        2.北宋绛州人(今山西运城市)认为是“聂之灵”所作,宋代副相洪迈著的《夷坚志》的原话是“绛人言聂之灵所作也!”。
        如果这首绛州驿站墙壁上的血诗是“聂昌精魂”所写,或“聂之灵”所作,那么它将成为北宋“靖康之难”千古第一奇案。
        为什么是奇案,因为死人是不会写诗的。当然,再奇的案也会留下蛛丝马迹的。
        这个奇案能不能破解呢?可以,我们从著名爱国宰相“李纲”为“聂昌”遗像42字的题词来破解。 “李纲”为“聂昌”遗像题词则很值得我们分析玩味。我们来看看李钢赞聂昌遗像的42字词原文。
       奋舌骂虜,刺血书壁。
       伟绩英功,垂天贯日。
       义胆忠肝,惟精惟一。
       处生死之际,存古今之纲。
       堂匕遗像,日月争光。
       李钢对聂昌遗像题词的第一句是“奋舌骂虜,刺血书壁”八个字。
       八个字里有一个虜(虏)字,这个“虜”字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聂昌“奋舌骂虜”的酣畅情节,在汪藻撰《靖康要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文附录1,《聂氏族谱》也有详细记载,有意思的是《聂氏族谱》把金军首领“粘罕”改成“粘殁罕”,可见聂族子孙是恨透了这个家伙。
       从“奋舌骂虜,刺血书壁”这八个字也可以看出,李钢认定他的战友聂昌同志是金人所杀。李钢是坚定的主战派,其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千古流芳,有的史料认为聂昌和投降派耿中南去议和,说聂昌是投降派,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怎么会跟一个投降派题赞词呢?
        李钢诗中所言的“刺血书壁”,也肯定了这首诗是聂昌在临死前写在墙壁上的血书,不是什么聂昌“精魂”所写,也不是什么“聂之灵”所写。古代老百姓比较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到处游荡,还会写字,写到离城外25公里的驿站墙壁上去。
李钢作为当朝的兵部尚书和宰相,对当时的整个事实经过是清楚的,所以他认定聂昌为金人所杀。
        在这个基础上(李钢赞聂昌词),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一下,当时金兵大臣杨天吉发现聂昌议和是缓兵之计,是拖延战术,遂动杀念,在绛州驿站(或驿站附近)将聂昌残酷杀害,金兵以为聂昌已经死了,然后逃之夭夭,其实聂昌并没有完全死,他苏醒过来后,爬到驿站的墙边,用自己最后一口气在驿站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千古流芳的诗,诗中的“星流一箭五心摧,电掣双眸两臂开”,说明金兵当时用剑刺过聂昌的心脏,用刀挖过聂昌的双眼,写完这首诗后,昌公殉难。
       另外,《宋史帝王本纪高宗》有如下原文记载:“同知枢密院事聂昌,为资政殿大学士,并主管宫观。时,已卒于金,昌为人所杀,朝廷未之知。。”这段原文中提到聂昌“时,已卒于金”,认可聂昌当时死在金兵手里,为金兵所杀。
       至于史料记载聂昌为“赵子野”杀,“赵子清”杀,还干脆不写谁杀的,杀人的名字都搞不清楚,这里面的水就太深了,任何的想象和推测都无解。

                                         四.范文澜鸿篇巨著《中国通史》对聂昌之记载

       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1151969729日)先生写的鸿篇巨著《中国通史》对聂昌的死有比较详尽的描述,范文澜的观点跟南宋兵部尚书李钢的观点一致,认为聂昌为金兵所杀。
       以下是范文澜的观点(原文大概意思,没找到原文,只能此):
       1126年11月,在王、蔡等主和派的怂恿下,宋钦宗派他和耿南仲为使者,到金营执行割让河北与河东这样一个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聂昌不敢违抗君命,只得含愤上路。
       行至永安,遇金将粘罕。粘罕盛气凌人,要他收起使节用的大蓬伞,以降臣的身份晋见。聂昌不亢不卑,据理力争,坚持以平等的身份相见,维护了国家尊严。粘罕即遣部将杨天吉、王芮分随聂、耿前往取地,自己则亲统大军,驻扎怀州(今河南沁阳),阴谋趋媾和之机,发动突然袭击。聂昌对粘罕的阴谋早有戒备,暗中派人回宋报信,要求作好防御准备;而在表面上却不露声色,与金将谈笑、饮宴如常。途中又多次借故拖延,为宋部署军事争取时间。
        至绛(今山西新绛),杨天吉发现上当,将他杀害。他在临死前,留下血诗一首:
        星流一箭五心推,电掣双眸两臂开。
        车马践时头似粉,鸟鸢啄处骨如灰。
        父兄有感空垂涕,子弟无知不举哀。
        回首临川归未得,冥中空筑望乡台。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赵构追封他为观文殿大学士,谥忠愍。
著名爱国宰相李纲为聂昌遗像题词:奋舌骂虏,刺血书壁。伟绩英功,垂天贯日。义胆忠肝,唯精唯一。持生死之书,存古分之纲,堂堂遗像,日月争光。

                                                              五:聂昌殉难结论

       由于史料太少,考证艰难,但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聂昌出生于1178810日(农历),殁于11261112日(农历),殉难地是绛州驿站附近,被金兵杨天吉杀,排除自杀,跟绛人杀没有半毛钱关系。
       聂昌殉难13天后,也就是1126年闰1125日,金兵攻下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这一天,是北宋灭亡的日期。121日宋钦宗正式在城外上降表,至此北宋宣告亡。        
                                                                                                                                                                    
                                                                                            聂微20151120日撰于临川

本文参考的4个史料附录,见后。
附录1:汪藻撰《靖康要录》载:《聂昌出使事》尤详,附录於此。
汪藻(10791154年),江西上饶人,1103年进士,翰林学士。
《靖康要录》云:
昌,十一月二十二日受命。昌入对曰:陛下委臣使事,臣不敢辞,但臣短见,深恐许和割地之后,金人失信,复来临城;臣若止传国书,实为无益。且两河之人素劲,至如太原守孤城经十年,隆德破而复守,人人战死者,盖不负祖宗积德之灵,陛下恢复之志。而今也下大王迁邠之令,用保生灵,第恐彼方之民,深恋国恩,不忍削朆左衽从夷狄之国,则未必可号令也。不从,则臣必为金人所执,不能为陛下努力,则臣死不瞑目。臣若诣军前议和不成,戎兵南渡,乞以便宜分遣徽猷阁直学士、参议官刘岑、朝议大夫、傒办官滕牧分路催勤王之师入卫,亦臣区区之愿。
上曰:甚好,当降指挥。
昌曰:一降指挥必喧传,喧传则泄漏,泄漏则机事不成矣。只乞降下密记渊衷。
上遂命取黄绢御书赐昌曰:聂昌议和不成,戎师南渡,取晋绛路入京兆,率先诸路人马入卫王室;刘岑、滕牧取岚宪路,催促陕西等路军勤王,军依奉使法,内滕牧与除直秘阁。体念宗社,朕不敢忘。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御押付聂昌。
是夜,昌同官属出宜秋门,宿琼林苑。明日,行至望京桥,逢游骑。
二十七日至永安军孝义桥,遇粘罕中军,约明日相见,粘罕随行至邠门。明日,盛甲兵之卫,接见使人。
其邠门舍人邱曰:徽用榜子赞名引见国相。
昌曰:国相者,金国何官也?
舍人曰:宰相元帅。
昌曰:既为宰相元帅,乃金国之臣;昌亦南朝大臣,止当以敌国臣子客礼相见,岂有南朝大臣以臣礼见金国之臣乎?
舍人曰:枢密宁不畏死?
昌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死不足畏,节不可屈。
争之移时。粘罕既不能夺,乃以客礼接见于毡帐中,往返议论者终日。
粘罕曰:我军已南渡,且到城下,俟枢密割地回日,此方旋师,盖以南朝曾失信也。
昌曰:皇帝仁圣,未尝失信於天下。顷以童贯、王黼徇利忘义,失信大辽,致今日国家有意外之难,非国家失信於大金。且国相今春歃誓结和,勒兵不渡,今复背约南侵,非金国失信邪?
粘罕曰:不敢废和议,止候得地。
昌曰:被命而来,不敢辄意;若国相兵不北还,昌虽死,地亦不敢割。
粘罕大怒,入后帐中约退昌,昌归馆,不给食者一日,加甲兵围其舍。
二十八日,以太师杨天吉拥千兵馆伴昌往河东,太师王汭以千兵馆伴耿南仲往河北。
二十九日,昌北行,不得复见粘罕。
至闰十一月初四日至泽州,昌召参议官刘岑、傒办官滕牧出,临行亲得御札,具说前降之语,曰:当与公等誓死成事。
是夜,召金馆伴太师,绐曰:国相待昌之还方肯归师,臣子之心急於星火,奈以道路遥远,莫得疾走。欲分遣属官往东路,昌行西路,会於河中,不二十日之间,此事毕矣。庶得国相早肯班师。
杨天吉等曰:谨诺。
遂分差戎使王敬、郭天信以五百兵馆伴刘岑、滕牧往河东,杨天吉亲伴昌行。其议遂定,明早分路而行。
十二日,昌至绛州城下,城门不开,郡官逃尽,惟有监军赵子野者领州事,郡城人闻割地,大怒,出兵掩杀。(是日,昌遇害,乃十二日也。)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