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阅读
  • 3回复

从《行衙聂氏世谱原序》看聂昌家族早期状况(未完待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7-27
从《行衙聂氏世谱原序》看聂昌家族早期状况(未完待续)


《行衙聂氏世谱原序》(以下简称“原序”)是聂昌九世孙聂彝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第三次编修《行衙聂氏世谱》时所撰写的序,是聂昌世系中比较早出现的谱序。现从《丰城敦本堂聂氏家谱》中谨录,阅读之后能获取不少聂昌后裔早期活动的信息,是一篇珍贵并且可靠的史料。
一、 迁临川始祖

关于迁临川始祖,绝大部分谱牒都赞成由南城徙居临川。然而,谁是始迁祖,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子经始迁临川,用之始迁临川,聂昌始迁临川。具体来说,丰城等地的家谱称子经世居临川,为始祖;南丰支谱称聂昌始迁临川;金溪崇阳、武宁上北等家谱称用之始迁临川。今读《原序》:“按砧基簿,……三世以前居建昌之南城雅俗乡,至四世祖昌,当宋徽宗朝贵显,赐居城内西团乡具庆坊,在今邑治之西也。”由此,首先排除子经公始迁临川一说,但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是聂昌始迁临川。细读原文,居临川具庆坊是聂昌做官贵显以后的事,聂昌在朝权倾一时,受宋徽宗重任,徽宗遂“赐居”城内西团乡具庆坊。那么,做官贵显之前,聂昌及其家人居住在哪里呢?细品上段文字的语境,“赐居”说明是由极其一般的居住地而入不一般的地方居住,并且永久享有此种居住权。“城内”并未冠以“临川”二字,言外之意已经认可聂昌做官之前居住在临川,且有鲜明的对比性,是从城外而来。由此可得一个推断:聂昌及其家人(比如其父用之)在入居临川具庆坊之前,应该居住在临川城外一个普通的地方。以上是借助于原始资料以及语用理论来阐述问题,并不一定完全可靠。再参照《金溪·崇阳聂氏宗谱》(明正统八年1443):“予观聂氏先居建昌南城雅俗乡廿七都株山里,名用之由南城徙居抚之郡城。”虽赞成用之始迁临川,但并未指出始居临川什么地方。结合多处资料,我认为“用之始迁临川”比较合理,“聂昌始迁临川”靠不太住。如果确有其事,那么聂昌应该是建昌军南城人,生在南城并长在南城。但《宋史·聂昌列传》称“聂昌,抚州临川人”,正史认可他即临川人,生于斯长于斯。另据《先兄荣愍公行状》载:“乃称庆曰:‘此儿精神满腹,临川殆未有也。’”这里更加明确地指出,聂昌童年时候就已经生活在临川,说他始迁临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综合多处阐述,加之个人的理解,我的观点是,用之公始由南城迁居临川,先是居住在城外,历经多年,当聂昌贵显后,宋徽宗赐居,再由城外迁居城内具庆坊,应该说是聂昌由城外始迁城内具庆坊,进而逐渐形成了有“行衙聂氏”之称的地方望族。当然,用之弟齐之、逸之并未一同随迁,逸之孙聂子述,南宋名人,史料记作建昌南城人。
二、行衙聂氏

自宋徽宗赐居具庆坊后,聂昌的亲属妻儿们便以具庆坊为聚居地,兴建屋宇,代代相传,以聂昌为荣,以赐居为耀,聂氏家族开始兴旺起来。“厥后子孙蕃盛,簪笏相继,文学行谊冠于当时,故时人有‘行衙聂氏’之称。”(原序)聂昌子孙们以读书为业,以做官为志,仿效祖先,继承德业。“用之生昌、崇,昌仕至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时称为‘行衙聂氏’。”(金溪崇阳聂氏宗谱)行衙是古代的行署衙门,现在临川仍保留有街名,古时具庆坊当是靠近行衙不远。一个家庭能冠以“行衙聂氏”的称呼,必定是这个家庭祖先荣耀,子孙繁盛,行孝布德之人,簪缨诗礼之家。说通俗点,就是人多,官多,粮多,宅大。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聂昌有子三,聂昂;聂昇;聂发(两广祖先)。孙10人,俊敷;友谅;元凯;师友;X友;友仁;X友;茂友;益友;丽寰(两广)。古人一般有名、字、排行,名是出生后便取,有乳名,也有正式名,字是成年后行弱冠礼请人取的名,行一般是指同曾祖的兄弟间排行。各地家谱记载祖先的名号侧重点有所不同,《原序》载:“至七世孙某某始成族谱,效题主之法,有官者则书某官,无官者则以名、字、行、生、卒疏于其下,逸者略之。”在聂昌子孙们一修族谱时,就有一个惯例,名字号不会少。今综合多支族谱认为,聂昌孙辈中某友可能是名,某臣可能是字,行某某、行某某郎、某某郎、小某某、千某某或孟某某都是排行。故聂昌之孙名号统一如下,俊敷(字、行无考);友谅(禹臣,行17);元凯(尧臣,行18);师友(舜臣,行20);某友(楚臣,行21);友仁(邦臣,或记作儒臣,行27);某友(汤臣,行29);茂友(晋臣,行23);益友(宋臣,行28);丽寰(两广)。聂昌曾孙23人,永良;纹英(小4);纹忠(小5);伯茂(小11);伯X(小3);伯通(小13);伯X(小2);伯光(小16);伯X(小18);纹毓(行无考);伯明(小6);伯瞻(小9);伯华(小14);伯荀(小17);伯阳(小10);伯达(小19);伯和(小20);仲华(小35);仲会(小8);仲节(小10);仲庄(小11);仲蓬(小7);申(两广)。聂昌玄孙32人,节民;济民;养民;光兴;光宗;光祖;仁夫;德夫;义夫;六二郎;民望;行之;光棋;光禧;应夫;惠夫;道夫;节夫;尧夫;章夫;同夫;明夫;杰夫;景震;景骞;景富;景普;景塞;景宓;可英;天锡;天银(两广)。
聂昌子、孙辈多为官,聂昂任荆湖北路安抚司参议,聂升任通州判官。孙辈中俊敷诰封永宁大夫,友谅任大理寺评事(有记作大理寺卿),元凯官临江军司户,师友官佥判,某友(楚臣)官提举,友仁官建康通判,茂友官评事。
聂昌子、孙多入仕途,门楣之光,这也是成为“行衙聂氏”望族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原序》所说,“子孙蕃盛,簪笏相继,文学行谊冠于当时”。聂昌孙、曾孙辈应该是“行衙聂氏”最鼎盛的时候,《原序》载,“则本府昨蒙朝廷赐居城内具庆坊,百口义居,积有年矣”,说的应该就是聂昌的孙辈。“百口义居”俨然一个大家庭,想必具庆坊应该还有一座聂家大屋,一进几重,门庭若市,经过几代人精心营造而成。然而随着南宋末年战乱频繁,子孙到处避难迁徙,“行衙聂氏”开始衰落。一则聂昌曾孙辈记载为官的不多,伯通为县丞,伯光为主簿,仲节为丰城县尉。二则南宋末年迁徙开始,“然当时族属甚衰,分离各处,不相统摄。上赖我高祖庆峰居士(昌玄孙)与从兄潜、涣三支子孙,世守祖宅”(原序),聂昌玄孙据载至少有32人,除开广东和江西武宁的,也应有27人,留居具庆坊聂氏大屋的仅3人,可见当时的荒凉凄清情景。到了元末,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战乱带来的迁徙又将开始。《原序》载:“至至正之变,宗族出乡避乱,吾祖(昌七世孙)携先代手泽独行,遭村民所掠。及王师入城,守臣杨达召民复业,而祖父以前者数被惊险,安于乡居,是致三百年之居第为乡邻之坏毁,师旅撤费荡为赤地。”文中“至正之变”应该指元末农民起义,发生在1351年——1367年。至正年间为元顺帝1340年——1367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候,饥荒水灾连年不断,饥民无数。经过元末战乱,具庆坊三百年居第毁于一旦,夷为平地,聂氏后裔再不愿回到曾经百口义居、荣耀一时的具庆坊行衙上老宅。至此,曾经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行衙聂氏”彻底衰落。临川区文广局局长介绍,具庆坊至今无一户聂姓人居住。

聂昌四十世孙江西武宁人氏聂辽亮沐手谨撰
2013.7.25
欢迎聂昌后裔有识之士加入聂昌后裔族群280016874交流讨论,非聂昌聂崇后裔者谨慎加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9-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6-30
丰城聂家路过
如歌般的岁月。。。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9-26
临川下聂聂微路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