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81阅读
  • 1回复

拜读《安徽太湖·聂氏宗谱》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5-11
  拜读《安徽太湖·聂氏宗谱》有感
皖南宣城    聂猷轩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安徽太湖·聂氏宗谱》全文,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亦深受教诲。特别是太湖族亲为续修、珍藏宗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胸怀全局、面向海内外聂族同胞无私奉献的创举,令我十分感动。这主要是指:
  第一,安徽安庆太湖族亲,自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704)年新修《聂氏宗谱》,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连续八次修谱,平均29年续修一次,保持了安徽安庆太湖聂族谱系的完整性。
  第二,康熙年代第一次修谱时,收集到很多明代以前的聂姓族谱资料。例如《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苏轼撰《聂氏宗谱原序》、明代著名学者罗洪先撰《江西贞襄公五修宗谱序》等等,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安徽安庆太湖聂族谱系的传承脉络提供了大量的考证依据。当代太湖族亲(包括由此迁往安庆、潜山、望江的族亲),不仅知晓太湖迁始祖和各自的支系祖先,而且知晓自迁始祖志明公以上直到中华聂姓始祖聂奭公的历代祖先。可以想像,以如此完整系统的宗谱作为族亲之间联络感情、互帮互助的精神纽带,其相互间的浓浓亲切感是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无可比拟的。
  第三,这部宗谱自古至今都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所有同脉族人,包括众多最普通的平民百姓,都能够永载谱册。翻开《安徽太湖·聂氏宗谱》,从古到今,既有聂姓名人精英的范式,更有众多普通平民祖先的芳名。常识告诉人们:宗谱祖训亲情的德教作用及其感召力,决定于她的群众基础。试问,如果所修宗谱漏掉了很多同脉同根的族亲,其德教作用和感召力能有几何?《安徽太湖·聂氏宗谱》经受多重磨难仍能完整地传承至今,当然要有多种因素的配合。而其具有深厚的聂姓群众基础,则是关键的因素。
  第四,历史进入到近现代,安庆太湖一带,战乱连绵,且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浩劫之损失,极其严重。上世纪六十年代刮起的"极左"风潮,更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劫难逃。然而太湖族亲却能使一部完整的《聂氏族谱》,安然无恙地保存至今。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他们世世代代为此所付出的辛劳代价是可想而知的。太湖族亲的尊祖重孝、爱宗重情之美德,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与我们已经发现的十多种《聂氏历代本源总图》相比较,太湖《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有一显著特色:不是一脉单线单传,而是多脉多线并传。自五世祖茂公以后,历代都有多位祖先与其后裔相传承。到第六十八世还注明有八位祖先从祖籍迁往他乡。这种多线并传的世系图,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据,是不可能撰写出来的。由于这种特色,不仅显现出了太湖族亲祖脉传承的系统完整性,强化了宗谱资料的可靠性,而且也为很多与之相连结的族亲,提供了寻根认祖的重要线索。
  第六,太湖族亲没有把祖上传下来的《聂氏宗谱》,视为本脉本支的独享精神财富,而是把她当作全体中华聂族共受祖训、共享祖德庇荫的宝贵精神资源。他们不仅全文在网上公布,而且运用高科技手段,能够让人们一页一页地翻开拜读。我是带着十分感激的心情读完宗谱全文的。我的这种感激之情将会陪伴终身,牢记在心。我还相信,凡是已经认真读过宗谱全文的族亲,都会有如此同样的心情。
  此外,对于《安徽太湖·聂氏宗谱》有关内容的文献价值,将择机另作介绍,与族亲共享。以上不妥之处,望多指正!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7-07
̩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