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9阅读
  • 0回复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之九 聂心如公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5-11
《聂氏族谱》重要文献荐誉之九
聂心如公传
皖南    聂猷轩


  【原文】
            聂心如公传
  公讳镜敏,号心如,字泰开。乾隆丁巳恩科进士、宰陕西镇安县环溪公次孙,邑名孝廉,藻庭前辈次子也。公幼聪慧,颖悟过人,读书目数行下。其姿分与兄京圃弟蓉峰两太史相颉颃,同为祖若父所钟爱。甫弱冠,府县试均列前茅。学使石琢堂先生按临衡郡,於点名时,奇公品貌特优,异之呼近案前,询其家世,知公家学渊源,竟以玉堂人物相期许。是年,游於庠食饩。嘉庆辛酉,膺选拨入都廷试,列一等。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擢军机章。京行与銮跸橐笔相随,罔不称旨。时京圃、蓉峰两前辈已联登词垣,昆仲同官京华,何荣如之!曾闻公兄弟趋朝,诗有"鹤龄衍庆瞻依切,雁序联欢笑语亲"之句,真艺林佳话也。嗣充会典方略诸馆,簨修告成,阶升累晋。然退食之馀,犹勤习举业,不甘以成均终。惜官卷额少,屡不售未尝愤懑意。壬申岁丁外艰,匍匐南归,家门读礼,依依慈帏,无间晨夕,惟日以课读诸弟及子侄为事。所以令弟辈登贤书,噪膠庠,庸仕版,均有政声,公之力居多焉,而哲嗣亦补博士弟子员。服阕后,京圃、蓉峰两太史入都供职,而公则以太夫人晚景宜娱,不欲远违。因屡奉召不应,其天性纯孝何如也!家居十年,不出门干,惟以人品经术见重於当道诸公。故数应讲席之聘,如邑之雯峰,湘之昭潭,两粤之端溪各书院,一时从游之士,得其一体者,皆擢高第而去,益以信公之遗泽长也。性豪迈,嗜酒虽一斗,固醉而不及乱。尤好客,居官则与名公巨卿相往还,居家则与文人学士相晤对。酒食肴核未当少,辍阔如也。乃负不羁才,未克大用,年四十九,以疾先太夫人终,于可叹也!鑫振生晚,未克亲瞻道范,幸与公曾孙敬亭同学,麓山论文之暇,询及懿行嘉言,响往久之。兹当公族兴修家乘,余适添宴琼林,南旋省墓,麇城聚首,嘱为公传,余本末学,讵即能赞公高厚,惟即所闻於敬亭兄及得之乡先辈者,略陈梗概,以识不朽。至公制品学,巳详载邑乘人物儒林,毋俟琐琐云。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同里谭鑫振丽生氏敬撰


  【附注】
    一,此《聂心如公传》,原登于《聂氏论坛》,由福建福州闽清聂志雨宗亲,于2009年7月8日发文入网。
    二,全文内容显示,福建福州闽清聂族,早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并在清朝乾嘉年代趋于鼎盛。由此可证,福建福州闽清地区,一定蕴藏有丰富的聂姓族谱资源。希望聂志雨宗亲以及其他闽清聂姓宗亲,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多在网上交流,给我们以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为便于阅读,在全文转录之后,迳为断句。失当之处,敬请教正!


  【读后感】
    此篇《聂心如公传》,实际是一则彰显聂族"往日兴业治家,奉献于国家民族"的光辉史章,更像是一篇精深典雅的古代纪实文学,读后获益颇丰。
    一,心如公,幼怀远志,勤奋进取,功课扎实,品学兼优。正因如此,才相继取得了"甫弱冠,府县试均列前茅"和"入都廷试,列一等"的优异成绩。年仅"弱冠",就能"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擢军机章。"不过是二十刚出头的青年,就握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正司级长官的职权。更有甚者是"京行与銮跸橐笔相随,罔不称旨。"所谓"銮跸",就是"銮驾"。所谓"橐笔",就是手持"囊橐","簪笔于头",侍立于帝王左右,以备随时记事。这就是说,他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正司级长官",而已进入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随皇帝"京行","罔不称旨"。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位高权重了。但是,他在完成了多项文官任务并连连升级(簨修告成,阶升累晋)之后,"犹勤习举业,不甘以成均终"。"成均"是指古之大学,亦称最高学府。所谓"不甘以成均终",单从字面理解,是说"不甘心在教育领域了此一生",实际内心是:要依照自己的人生志向,对国家民族奉献自己的全部能量,不甘心在"御用文人"的岗位上,虚度一生的光阴。正因如此,他多次以孝敬"慈帏"(母亲)和"太夫人晚景宜娱,不欲远违"为借口,推辞了不合心意的文官岗位,沉潜于民间学界,默默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心如公这种忠于国家民族、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为后生承传聂族祖训、弘扬聂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起了光辉的典范。
    二,这篇传记文学,展现出了我们聂族"诗书传家"的悠久文明家风。心如公是"乾隆丁巳恩科进士、宰陕西镇安县环溪公次孙",而委托"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谭鑫振先生撰写《聂心如公传》的敬亭公,则是心如公的曾孙。前后六世的家学渊源,不仅门第书香甚浓,而且人才辈出。就在心如公入朝授任之时,其兄京圃、弟蓉峰"联登词垣(翰林院),昆仲同官京华"。兄弟三人同在当朝为官,正说明了聂族的家学兴旺。当然,家学之兴旺,不能只看到当朝有人为官,更要看到族人的才学,对国家社会有何积极面的影响。心如公的理论实践效应,生动地体现了聂族家学当时所已达到的兴旺水平。"居官则与名公巨卿相往还,居家则与文人学士相晤对。"他返乡之后,"家居十年,不出门干,惟以人品经术见重於当道诸公。故数应讲席之聘"。讲席场所,除本地的雯峰书院以外,还常到湖南的昭潭书院和两广的端溪书院。"一时从游之士,得其一体者,皆擢高第而去,益以信公之遗泽长也。"心如公的丰公伟绩,多已载入"邑乘(地方志)人物儒林"。同时还要认识到,家学之兴旺与践行"忠于国家民族"的祖训紧密相关。如果只是为了追逐名利,久而久之,不仅家学难继,甚至家族亦难保住。只有把家学之兴旺,牢固建立在"忠于国家民族"的思想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世代绵延相继。今人细读此文,都能深切感悟到:我们聂族"处世仁德为本,传家诗书当先"的祖训,不仅适应于中国古代,同样适应于中国的当代。
    三,深受诗书熏陶的中国古代士子,不仅多能忠心报国,而且皆能孝慈治家。心如公正是这样一位中国古代士子。他在摆脱了高官厚禄诱惑、决心服务于乡梓之后,依然显现出了对国家民族的一片丹心和对家族老幼的孝慈深情。一方面潜心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研与传播,另一方面又肩负起了家族的孝慈重任。他"依依慈帏(母亲),无间晨夕",直到"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并且"日以课读诸弟及子侄为事","令弟辈""均有政声","而哲嗣(自己的儿子)亦补博士弟子员"。弟辈和儿、侄的个个成才,既需要他学问方面的循循善诱,更需要他仁德处世方面的言传身教。他对自己的发妻,更是充满忠贞深情。他最后一次婉拒外出当官的理由是:"以太夫人晚景宜娱,不欲远违"。此处的"太夫人",是传记作者对其爱妻的尊称。传记作者最后甚为敬佩地说:"因屡奉召不应,其天性纯孝何如也!"心如公孝慈治家的光辉典范,早已载入聂族文化发展史册。今人追思祖先的最好选择,就是以心如公为榜样,在孝慈治家方面,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上感悟,十分粗浅,不当之处,敬请教正!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