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0阅读
  • 0回复

中秋感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9-16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聂胞风貌 移动到本区(2013-05-07) —
北京聂凯丰[发贴]

中秋感怀


 聂凯丰


 


中秋节之夜,我代表中华聂氏北京联谊会写了一篇祝福中华聂氏宗亲节日快乐的祝词,当时候我正收看浙江卫视转播钱塘江赏月观潮的节目,甚为壮观。钱塘江和富春江同为一条江,富春江是上游,钱塘江是下游,整个河流落差不大,比较平稳,由西向东流入东海。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由于受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旋力影响,从东海的深处涌起潮汐,一浪高过一浪,铺天盖地向钱塘江口冲来,顷刻之间,钱塘江江水倒流,潮汐顺着钱塘江朔流而上,一直涌到富春江,江水和海潮混为一体,蔚为壮观。这就是著名诗人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意境的由来。


不曾想,我们中华聂族宗亲会法律部有位不敢留真名字的宗亲看了我的祝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您行。”后,不以为然,还带有些许讥讽的味道给我回帖说“都已经秋天了,哪来春江潮水啊?”,鄙人看后连肚子都笑破了。这充分说明,这位宗亲的文化水平还停留在“暗送秋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的笑料年代,真是令人堪忧。


今天看到钟秀宗亲阁下发表的“中秋宗亲互致问候赋诗”, 说明宗亲里面懂诗会诗的还大有人在,甚为宽慰。


然想想那些“已经是秋天了,哪有春江潮水啊”的宗亲,恐怕也不在少数,故将初唐著名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全诗刊录于后,同时综合历代文人的解析和鄙人的肤浅见解,提供给宗亲们分赏,通过抛砖引玉,以期能对提高宗亲们的整体欣赏水平有一点点帮助那就谢天谢地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