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5阅读
  • 7回复

[族谱]聂摄就这样挂起钩来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族谱○班派○排行诗 移动到本区(2012-05-07) —
聂金城[发贴]

聂摄就这样挂起钩来吗


7月底读到执着先生的一篇文章――《论中华聂姓起源楚大夫说的科学性》,他将聂姓与摄车挂起钩来,很有新意,特别是把“摄车”当聂,仅靠把一本聂氏族谱一句通顺的话随意断句,就将摄叔定为聂族先人,文章标题还冠于“科学性”,很令人不爽。我作为一个姓聂的人,岂敢立马相信,于是不得不打几个问号。本来小子想四处翻寻古籍,认真考证一番聂与摄,无奈却为五斗米折腰,没有时间去做,现只好谈点浅见。


一、聂是一个复合字根,摄是以聂为音加意后造的字,聂、摄都可是一个姓。通过查词典发现聂摄有很大区别,据查百度词典,得聂摄两字的解释如下:


【聂】 【动】1 (会意。从三耳。本义:附耳小语)2、 同本义 聂,附耳私小语也。——《说文》。乃效女儿咕嗫私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又如:聂许(附耳私语);聂聂(轻小,轻虚平和的样子)4、 假借为“摄”。握持。为人两手聂其耳。——《山海经海外北经聂耳国》。 【名】1、古代地名。在今山东省聊城县东北。2、姓。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战国策魏策》。


【摄】 【动】1(形声。从手,聂声。本义:牵曳)2、同本义摄,引持也。——《说文》。摄车从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3、 又如:摄力(引力);摄弓(张弓注矢作射击准备);摄水(引水)4、 执;持。庭实皮,则摄之。——《礼记聘礼》。注:“右手并执前足,左手并后足也。”摄少马兹。——《国语吴语》。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司马相如《喻巴蜀檄》。······25、 通“慑”。恐惧,威胁,使慑服。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左传襄公十一年》。时屈时伸,弱柔如薄苇,非摄夺也。——《淮南子汜论》。 【名】1、缘,边。如:摄服(有缘饰的衣服)


根据词典解释,聂摄是很不相同的,他们的基本字义有别,但有时聂可假借为摄。摄则只可通慑。聂作为姓氏已很久远,摄作为姓氏也应很久远,没有听到有聂改摄姓的,有无摄改为聂姓的也没听到过,若改为聂,有可能,则不是正宗聂姓。


二、摄叔只是摄叔,摄是不是姓没有依据,聂摄各为一姓当更有可能。摄叔到底姓不姓摄,无任何依据。也许摄仅仅是摄叔的名而已,春秋时期许多人只有名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姓。若摄为姓,古时聂摄同音是实,但春秋三传作者都不是泛泛之辈,不可能不知道聂摄为不同的字,既不同则知道聂摄是两个姓,各为一派,因此摄就是摄,聂就是聂,各有源头。


三、摄车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动词词组,不可能是聂。此话有据为证。就以百度词典为证:“摄,引持也。——《说文》。摄车从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摄车既是一个动词词组,历史上就没有摄车这个人,何来摄车又成了摄叔的子辈,何来摄车又改姓聂?何来车和又扯在一起?何来第十四世叫聂平(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即公元前210巳时生······东大夫)?


四、“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十三世孙”断句要讲语法,不能乱断,乱断还可断出秦始皇是聂族人。执着将该段文字加注标点断句如下: “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十分荒唐。活生生的一句话被断成两句话,且语句拗口不通,太不应该。古时修谱之人文学素养就这样低下?为什么不干脆把这句话断成这样――“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秦始皇也成为聂家人!!


五、科学论证“楚大夫食采于聂得姓”应该从地名和考古上去论证。欲论证聂得姓于楚,其实可以找到许多“证据”,鄙人也从来不拒绝有根有据的各种说法,鄙人也曾在楚地寻觅过祖源,发现楚地有滠水、聂山、聂城等······这可不是该鄙人说的了。


写这些可能不讨好,但愿宗亲们原谅。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0-13
聂光永[回贴]金城宗亲兄弟,论文是作者深入聂氏文化,智慧如夜幕中星斗而发熠熠之光,论文不要讲任何其他的话。特别是使别人多心的话。就事论是。引经据典。望切切。希将此文再研墨,发挥,重登陆,审美后上传主版,对以前所发邮箱之大作,亦请斧正,修辞藻饰词曲而歌。兄意何如………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3
相逢一[回贴]

楼主辛苦了,这样的批评不够深刻,可分章节论述如一论,二论等:


1.查找到现今中华姓氏或百家姓中的"摄"氏,并且用家族资料来论证聂和摄不是一回事,不能混肴视听;


2.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用白话文翻译下来,真凭实据考证摄车不是人名而是一动词词组而已;


3。按作者的意图,大胆考证秦始皇是卫大夫的十三世孙,是聂家人。我们师母已呆!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0-13
聂金城[回贴]  光永宗亲望铁成钢,情深意长,无奈小子工作较忙,短期难达美意;相逢一兄指导有益,也是本人的想法,可实在没有时间写成论文了,只得留下遗憾。“秦始皇是卫大夫的十三世孙,是聂家人”不是作者意图,师母看过全文应不会惊呆。盼望聂氏宗亲共同努力,好好厘清聂氏历史。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0-13
聂荣[回贴]

金城君:你好。


拙文《聂姓源流探考》,2008年在中华聂网发表,后引起争议。近来,你几次间接引用,为避免讹传,今将原文主要内容概述如后:


聂姓同其他200多个姓氏,共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炎帝裔孙伯夷,助禹治水有功,“秩宗以礼”,被封于吕。伯夷裔孙姜尚辅佐姬发(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纣,西周建立,姜尚被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武王在位4年,子姬诵在周公、召公、姜太公辅佐下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在位22年(公元前1042——公元前1021年),其间,姜太公嫡子吕伋继太公为齐侯(史称齐丁公),丁公辅佐成、康两朝,封支子(史称聂伯)于聂国,为齐附庸,镇守齐之西陲,聂氏肇姓于斯,至今已3000多年。


父传子绾,聂国存在了400多年。公元前659年,“邢蒙狄难”,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这一年,齐桓公不但帮邢国迁到夷仪,还“悯其式微,爰畀以聂”,他同情邢国衰败的境遇,把聂国送给它。


公元前635年,卫侯燬举兵灭邢,聂随入卫,成为卫国的领属,“幸先大夫奭犹获守其故土,服役于卫”,聂伯的裔孙奭公,成为卫国的大夫。六年以后,卫国迁都帝丘,此后,聂地又被晋国占领。


400多年后,奭公13代裔孙昭公叔平,为汉文帝太傅,被封为河东大夫,聂姓在河东形成第一个郡望(山西西南部)。


宗亲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0-13
聂荣[回贴]上文中“六年以后”,应为“三十年以后”。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0-13
聂金城[回贴]感谢聂容君,鄙人地处湘西山区,难得广泛收集资料,请多多支持指教。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0-15
luoyangnie[回贴]

答春生金城诸宗亲书
    近闻众宗亲对《论中华聂姓起源楚大夫说的科学性》一文疑义颇多,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先贤曾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对距离自己2300多年前的遗闻故事的仓促杀青、不成敬意之文章呢?我由衷感谢宗亲们批评意见,使我能够认真反思行文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尽管笔者一直在苦苦寻觅较为真实可信的宋代以前的古籍来论述一个心目中的祖先生活的“乐土”,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也应该考虑到本家宗亲的文化认同感,以致众宗亲读拙文后得出“很令人不爽”的感觉。由此我想到2004年的拙作《聂姓起源初探》中提到的“聂姓出自姬姓不可信一说”纯属无稽之谈。就连中华民族的百家姓氏都公认黄帝是人文始祖姬姓,而笔者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人民公敌”,实在不可饶恕,罪过、罪过。在诸宗亲面前这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笔者再次郑重声明:以后论文决不再提“聂姓出自姬姓一说不可信”2004年写的文章是作者25岁时对中华姓氏文化了解太少的年轻气盛之词,敬请原谅。
    对以后文章中的关于家谱的资料尽量不提、不引用,以免引起大家误会,因笔者本人并没有对江西的家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也不知江西的聂氏家谱最早修于何时,历经何人之手,所以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今后我的文章将为“学术”而生。笔者深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人们对世间万物“真善美”追求必将浩浩荡荡、滔滔不绝、趋之若鹜。
    单就学术(也许笔者对学术的理解很浅薄)而言对江西谱的理解断句“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 。。。。。” 按此划分世系表如下:一世:聂叔,乳名爵
二世:聂奭(大夫)(和聂車实为一人详见《奭和弼古音考》)
。。。。。
十四世:聂平(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即公元前210巳时生。。。。河东大夫)注:此公有考古资料汉代印章可证。
“昭”不是人名而是先祖神主在家庙中的位置。不管是按照20年为一代或30年为一代,从“十四世:聂平”往上推算在时间上都可以与史迹正史中的“摄叔、摄车”活动的年代相吻合。摄叔是楚国的军人,而《广韵》和《康熙字典》等古籍记载为“楚大夫食采于聂”不是没有一点原由的。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不要轻易否定楚说。


       这是允许存在的,也是可以成立的。完全符合我们论辩“谁提出,谁举证”的原则。好在笔者举证了“聂平”的古印来佐证此说,并非把论辩引入虚无飘渺的幻景。
    至于先人印章上的“聂平”究竟是生于那一年,我也不得而知。即使见到了这个印章,我想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眼里,也只是一个铜疙瘩,离开了印章主人的环境有谁能说的清呢?就象今年洛阳考古发掘的曹操侄子曹休墓一样,没有其他文物就只有一枚印章,如果有人说“曹休的印章是假冒的或胡编乱造的”那考古工作者该如何解释呢?社科院的专家们最后还不是通过研究定下了是三国时期的曹休吗?对于文化考古我想应该先实证,后否定。
    我引用故我信。如果这个有确切纪年的聂氏先人就这样不被证实,则“于我心有戚戚焉”。金石学上有个通例,那就是宋代以后的东西是不能称得上“古”的,当前就连《千唐志斋》这样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宋代及以后的墓志都是不感兴趣,不予征集的。科学的精神在于把传说证实作以合理的解释,而民间老百姓的做法恰恰相反。我想就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13亿人口当中又有几亿人有印章呢?更何况在中古时期那极不发达的年代呢?铜印章属于“吉金”的范畴,在古代那个“官凭文书私凭印”的年代,我想印章中“聂平”这个人不会晚于东汉,他是一个客观存在,实实在在的人。至少不会出现没有“聂平”这个人而后人去伪造一枚一章吧。
   对中国人的名字研究有一个基本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人名基本上是单字如“尧、舜、鲧、禹 启”等等不一而足,夏商周三代到汉代,基本上以两字为主,即姓加名如“刘邦、项羽、韩信、张良、陈胜、吴广。。。。”枚不胜举,三国两晋以前三字名很少见诸史册(旧字数而言复姓除外)。(在此也斗胆向诸宗亲推荐一本书《起名有学问》)
     对江西谱的理解,为什么会在这里产生了歧义呢?从古籍校勘的角度来看“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的出现是让人产生疑惑的根源。如果删去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是不会让人产生疑问地。正如宗亲所言“我从未见过有这样的修谱,将叔平一个一世,一个十四世列在一起来讳的”将一世和始祖搅和在一起,混起来讲,确实不符合古人的行文习惯。对始祖的叙述大可在家谱序言中说清楚就行了,为什么要加在“一世”的生平中呢?是不是后人在修谱时妄加上的呢,我不得而知。
    关于“摄車”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有金城宗亲认为是一个“动词词组”,笔者恳请希望金城宗亲通读古籍全文,最好按“相逢一”的方法,翻译成白话文单篇论述。笔者期待金城宗亲佳作问世,以文会友。如需《四书五经(宋元人注)》(繁体刻板图书)或《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繁体字的)相关篇目,只要告诉笔者邮政地址,不取分文,复印相送。声明笔者手头可没有简化字的版本啊。
    近来有凤海宗亲发现山东聊城有古摄国古城这很有意义,但有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就是宗亲们对笔者的拙作《聂姓起源初探》中关于“聂”和“摄”的认同。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对聂姓起源而言,论辩毫无意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一点笔者需要声明,我是抱着一腔热血,无私地来考证的,作为河南人我大可牵强附会老家谱的记载,或许能为中原地区创造一点文化资源,可是学识、良心使我不能那样做,“横平竖直”实事求是才是咱聂家人的本色所在。(邮箱:lynxg@126.com学术讨论热烈欢迎,拒绝人身攻击)洛阳旭光敬上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