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74阅读
  • 13回复

[族谱]论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可能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族谱○班派○排行诗 移动到本区(2012-05-07) —
聂金城[发贴]

中华聂姓,从春秋先祖得姓开始,经近3000年时间繁衍发展至今,人口约140万,比照孔氏家族(200万),发展并不算快,倒也说明了血统的单一纯正。查阅众多较早聂氏族谱,大多数说聂氏得姓于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于聂城,其后人奭(弼)公以国为氏。但是也有一些族谱称聂姓得姓于卫国康叔后人,或楚国公族,大夫奭(弼)公以采邑聂地为氏;或魏国大夫、或聂地人以地为氏。最耐人寻味的是,宋代以后修的聂氏族谱,都认战国时期一刺客聂政为族人,大都以河东大夫昭公为先祖,这说明一个问题,聂姓是高度认同源出一祖的。源出于谁?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聂姓何其衍也?


现在追溯3000年前的事,只能从近及远,从我们聂姓现在居住地往前追溯,先祖们从何地迁来。聂族许多先贤都是这样寻根的。明朝兵部尚书聂豹追寻先祖就是由近及远:“我永丰下市之聂,徒自磊源,自拿埠,自晋阳之霍邑者,载诸谱原可考


聂姓是现行较常见的姓氏,按人口普查资料看,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千分之一。全国各省市都有分布,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上溯清代,川黔桂聂姓多由湖广迁入。原因是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时,有江西聂姓入湘,两湖之聂姓入川。故湘黔贵川渝滇聂氏寻祖大多要到湖北、湖南、江西寻。


上溯明代,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原因是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故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多山西迁来的聂人,由此,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台湾许多聂族人寻祖要到山西、江西、安徽寻祖。


上溯元代,聂姓没有大的迁徙行动,原因在于汉族属于被管制对象。


上溯两宋之际,聂姓在南方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发展。南宋偏安,中原一带的聂氏族人更是纷纷南下避乱,尤其是江西成为聂氏族人主要的居住地。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许多聂姓从江西、湖北等地迁往湘川黔贵闽粤等远离行政中心地区。故湘川黔贵闽粤之聂族寻根要找江西、福建、湖南、湖北。


上溯隋唐之际,聂姓在山西(河东郡)、安徽(新安郡)形成两大郡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其余省市极少聂姓。故聂姓祖源在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安徽。


上溯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安徽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聂姓集中于山西、安徽两省。故聂姓祖源在山西、安徽。


上溯汉代,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长江以南很少在史书中见到记载。属望仅山西晋阳一地。由此看,聂姓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


上溯周秦,秦朝太短可以不计,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人得姓(现在姓氏)时期。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济源西南)人。聂族族谱、姓氏词典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虽众说纷纭,但都止于今晋豫鲁一带。聂族寻根当在晋豫鲁一带找寻。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为王京,豫为卫晋魏地,鲁为齐鲁地。聂地在其间。


二、聂地何其地也?


聂族源于长江以北,史料多载源于今晋豫鲁一带。族谱、姓氏词典多言因地得姓。那么聂地在哪里?鄙人曾发表文章讨论聂地――《聂族得姓的聂地到底在哪里》。查阅古籍,对聂氏得姓之地或论定为河南清丰,或山东聊城、茌平一带,或邢地聂北,也有山西晋阳说。聂族得姓的聂地到底在哪里》漏掉论证山西晋阳说,也漏掉一个关于聂城的史料。已论证的不重复只叙述,未论证的现予补正。


1、聂地不在河南清丰。河南清丰北有乜城,《大名府志》十六卷记载(清丰县元、明、清时期隶属大名府):“春秋僖元,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志以为即此城也。”《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十八年,即鲁僖公元年(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即今聂城,在今清丰县北聂城)北救邢。春秋卫大夫食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若是聂或聂北,不该叫乜城,乜城为乜大夫得姓之地,聂乜只同音不同字更非同姓,而聂姓得姓于聂地,故古乜地不应是古聂地。


2、聂地不在山东茌平。山东茌平北有摄城,王菜瓜遗址原为博平故城遗址,旧垒颓垣,高出地面约五米 多的沙丘成鱼鳞状。王菜瓜遗址1980年调查时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文化堆积厚约2.5 米,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出土有盆、罐、砖等战国、汉代器物。据历史记载:这里原为邢地,春秋时并入齐国。许多资料称此为古聂北,入齐后称摄城。摄聂有别,改聂北为摄,更说明齐国已有一个地方叫聂,不能让两地重名,且有以摄地得摄姓者,摄聂不同姓。按聂北地名判断,聂在摄城以南,故鄙人认为摄城不是聂地。


3、聂地即在又不在山东聊城。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因春秋时期曾称聊邑(国)故名,一说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有以聊得姓者,《風俗通》:聊倉,爲漢侍中。即已有以聊为姓者,则与聂无关,聊城不是聂地。聊城附近呢?找到可考资料了。


4、聂地在山东聊城县东北。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卷三十四山东五东昌府聊城县附郭载:“古聊摄地,齐之西境也。秦置聊城县,属东郡。汉因之。魏、晋俱属平原郡。后魏为平原郡及南冀州治。隋为博州治。大业初,州废,县属武阳郡。唐仍为博州治。后因之。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括地志》:聊城故城,在今县西十五里。是前此已经徙治也。·····聂城在县东北。《左传》:僖元年,齐人、宋人、曹人师次于聂,北救邢。又昭二十年,齐晏子云:聊、聂以东,姑、尤以西。聊、聂,盖二邑也。《水经注》:聂城西去聊城二十一里。《寰宇记》:聂城,在博平县(注:摄城)西南二十五里。······夷仪城府西南十二里。《左传》:僖元年,齐迁邢于夷仪。又襄二十四年,晋及诸侯会于夷仪,将伐齐。明年,复会于夷仪。又是岁,卫侯入于夷仪,复归于卫。时卫已灭邢也。后又为晋邑。定九年,齐侯伐晋夷仪。《史记•卫世家》:献公自夷仪反于卫。又后汉建武初,范升为聊城令,保于夷仪。《后汉志》:聊城有夷仪聚。今亦见直隶邢台县。”


根据此段史料,聊城故城在今县西十五里。按《括地志》聂城在县(新聊城)东北,按《水经注》聂城西去聊城二十一里,寰宇记》聂城往东北去二十五里则是摄城(博平县),根据夷仪城在新聊城西南十二里,则古聂城应与夷仪城在同一纬度线上,南北夹在聊城、摄城之间,或在夷仪东或在夷仪西。无奈此地是黄泛区,古迹可能荡然无存,三千年当物非人亦非。寻找聂地当靠掘地考古。但是,此地应是聂姓得姓之地。


5、山西晋阳说也有可能成立。《永丰聂氏谱源》曰: “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查周礼:供职于周天子的大臣、卿大夫,可以在朝廷京郊获得食采地,方伯朝天子有汤沐地。周天子有六大、五官、六府,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就是说天子臣属可在京郊获得采地。大夫奭在朝廷为官完全有可能,故聂大夫可能在山西晋阳获得采地,地名可以是王封,或者就叫原来封地一样的聂,子孙以地为氏。这种可能性在下节论述中还要论证。


三、奭公何许人也?


查众多族谱及姓氏词典,追溯到聂姓得姓始祖的并不多,提到的则不是奭公,就是弼公。有的谱直言奭、弼为一人。奭公何许人也?


第一种有源头的说法:据《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皖、贑、鄂三省历届宗谱《姓源总括》载:聂氏之先本姜姓也。盖自太公股肱周室,始封于齐,其子继世象贤就齐,开国为周虎贲氏。历五月而报政而齐始盛焉。下造丁公泱泱乎大风国;犹未可量也。因以齐地聂城(今山东聊城聂城镇),封其支子为其附庸,后遂以国为氏,此聂氏得姓之源也。湖北黄梅谱:聂氏之先本姜姓也,盖自太公股肱,周室始封于齐,因以齐地聂城,封其支子为齐附庸,后遂以国为氏,此聂氏得姓之源也,(齐丁公支子,名衡),周平王时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此为姓之源也。湖北通城谱:河东郡糸出姜姓,周武王有天下,封姜太公丁公支子奭于聂城,为齐附庸,以国为氏,而姓始焉。《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谱牒》:“鼻祖讳奭公名衡系齐丁公支子周平王时为卫大夫官食采于聂地因以地赐姓故为聂氏得姓始祖。”湖南娄底印渓族谱载:姜尚封于齐(齐丁公)封支子于山西聂城,以邑为氏,郡河东,聂受姓始祖弼。山东蓬莱聂氏宗谱:自春秋齐丁公封姜氏之子于聂城,因地得姓,源远流长。


第二种有源头的说法:有湖北族谱载:遽伯玉支庶子封于聂,子孙以地为氏。


第三种无源头的说法,只讲了得姓者,找不到上代源流:江西川塘谱:我姓实始春秋,卫大夫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食采于聂邑,因以为姓,肇自河东,受姓始祖奭。江西吉水县大巷谱载:受姓始祖奭,齐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姓为焉,地属河南开封原武县。重庆云阳聂氏源流综序:聂姓源於楚地聂北(今山东聊城境内)、楚大夫食采於聂,因以聂姓。还有谱载魏大夫食采於聂,以聂地为姓。


以上几种说法,归纳起来有一点相同,就是春秋时一个大夫以聂地得姓。不同点是分为四国大夫:一说源于姜子牙的齐、卫大夫,一说源于周康叔的卫大夫,一说不知源的楚大夫,一说不知源的魏大夫。为分析方便起见,现就把这个得姓大夫叫奭公”,按四个不同国大夫来历分析一下。看哪种说法证据最足。


1奭公源于姜子牙(齐丁公)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妻:申姜。有子:13名(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 1名(息:邑姜:周武王妃、皇后)


丁为嫡子,继姜子牙爵为齐丁公,但不在国而在朝为方伯、顾命大臣。丁公有伯仲叔季数子。季为嫡子,封于崔邑,伯封于聂称聂国,镇齐西鄙,号聂伯,因地狭不符周制(周制:不计山林川泽原湿,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田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其国只能为齐附庸,仲封于何处不予考究。丁公死,季让国与叔乙,叔乙子孙得姜姓。


按当时规矩,大夫不世爵禄,有大功才可世爵或世禄(失禄后,所封田归公为闲田,以另封他人),聂为附庸国方得世爵禄,有族谱曰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公元前659年,齐桓公无私地将邢国迁到齐国内夷仪,夷仪距聂城仅十来里地,邢聂相接,有可能被齐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聂伯成为控制邢的邢大夫,也不一定送给邢,但聂必定承担着控邢职责。古制亲、功不过五代,此时的聂,齐已不论亲了,聂听不听齐的话已不知道。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夷仪、聂城都成为卫国的领地。聂人尽归卫国,流落他国者肯定也有。聂伯可能失爵失禄,聂地由卫新任命了大夫,也可能聂伯被卫任命为大夫(因为上古灭国不灭祀,尧舜夏商后人皆封国保祀,卫国失地多年,国号一直保存到秦代)。依此推断,奭公源于姜子牙可能性比较大。


另外,齐丁公作为周方伯、顾命大臣,应该在周有采邑,他可能还会带有子弟在身边。他的采邑叫什么?带在身边的子弟是谁?从姜子牙家族资料分析,丁公嫡子季封于崔,且不肯继爵,叔乙在管理齐国且继承爵位,伯仲二人无记载,可能跟在丁公身边,跟在丁公身边绝对食周俸禄,有采地,其采地就是山西晋阳聂地否?采地得名,可以是王封,可以是家封,可以把家封于聂城的聂带到王封地,若是,则山西晋阳之聂与聂城之聂同根,山西晋阳之聂就有源于姜子牙的可能性。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可能性,本文不予探讨。


2奭公源于遽伯玉(周康叔)


遽伯玉,为春秋战国时卫国上大夫,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康叔姬封被分封于卫,由此建立了卫国。至春秋时期,卫国出现了一位贤德的公族子弟,名为伯玉,被卫献公封于蘧邑(今河南浚县),贵为伯爵,史称蘧伯,又称蘧伯玉。蘧伯玉曾先后侍奉过献、襄、灵三公。他以贤德之名闻达于诸侯,被封为“先贤”。据说孔子几次造访卫国都居住在蘧伯玉家里,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蘧伯玉墓早在汉代就有一定规模。东汉文学家班昭曾作《东征赋》,其中有“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唯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的诗句。唐代开元37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在长垣建祠对他进行祭祀。祠建在墓前,祠内有“君子堂”“及圣堂”“知非轩”“寡过轩”等。


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因此璩、蘧、遽姓同源,并存于世。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省。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阳,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带。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遽伯玉有几子不可考,支子被封于聂不见史料,不可考。蘧姓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避祸而改姓。第一次是在蘧伯玉的第七代世孙,即改蘧为璩。第二次该姓是在蘧伯玉第27世孙,侧改蘧为 瞿姓。两次改姓,且都有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蘧姓。但没有发现有改为姓聂的。


卫有乜城,在现今河南濮阳清丰,有大夫被封于乜城者,以地得乜姓。此乜不是彼聂,千万不要搞混。鄙人曾在中华聂网发表文章――《要注意严格区分聂姓和乜姓》,可以参考。


但是,当邢国被卫灭以后,聂地和夷仪同被卫占领,卫国必然任命了聂地大夫,其聂大夫出自卫公族是有可能的,聂地人以地得姓的事是有可能的,聂大夫继续当聂大夫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聂氏源流就复杂化了。这里,我们要注意看一个聂族家谱的叙述――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 “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这样看来,聂大夫可以是卫大夫,但不一定是卫公族,却可以是齐公族,因此,奭公源于遽伯玉(周康叔)可能性小,而源于姜子牙(齐丁公)可能性仍然很大。


3奭公源于楚公族


查史料,楚无聂地,楚极盛时占到聊城边,但未见占领聂城,楚有摄叔,不见聂叔,可能有误,史料一直对聂源于楚大夫有疑义。鄙人也不采信。


4奭公源于魏世家


魏占领过卫绝大部分土地,可能包括聂城,可能封过聂大夫。但此时聂姓已得姓。魏大夫之聂,可能是已得姓之聂。如此的话,奭公源于姜子牙(齐丁公)可能性仍然大。


因目前未发现先祖得姓后留存下来的老谱谍,很难确证聂姓源于何人(这是个遗憾事。古人其实很重视谱牒,三代不修视为不孝。依此看来,只要我们有心,当今应该还会找到宋代以前的老谱谍。寻找方向可能要到山西晋阳、安徽等地)。本文只敢提出问题进行研究,不敢枉下结论误己误人,盼望聂族众人都来探讨,早日厘清聂氏源流。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7-16
聂老实[回贴]

    “聂伯封于聂称聂国”的说法,首见于《中华姓氏故事 》一书,书籍作者张人元(电视系列剧《中国百家姓》的编剧),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9ISBN9787534731150。


    现代人的说法(准确的说是2003年开始的一家之言),有多少可信度?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7-16
山东聂[回贴]请问姜庙建于哪一年?是不是当地政府为拉动经济,促进旅游的一个“杰作”?哎!乱认、冒认名人故里、姓源地......依然是当今社会各地政府的一股潮流,势不可挡。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7-16
山东聂[回贴]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浮躁。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7-17
聂学锋[回贴]是呀,我们对待聂氏来源必须慎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的东西尤其要分析,不要让假象混淆了真相,我赞成你上次的观点,尽量找到宋代的老谱来证实。现在苦于我的文上不了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7-18
聂金城[回贴]学锋宗亲:请将你的文章从QQ发给我,好好拜读拜读,若同意,我发上网。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7-18
聂金城[回贴]我的QQ:njc1188@sina.com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7-19
聂学锋[回贴]金城 宗亲,你的QQ号是多少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1-04
聂金城[回贴]回复学锋宗亲:近几天才能看到你的留言,请原谅,我的QQ号是:130789603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11-08
聂学锋[回贴]金城宗亲,你的大作我再次拜读,我很仰慕。但是,我认为光从史料上是很难厘清奭公源于姜子牙(齐丁公)可能性仍然大这一说法,没有说服力。因为很多史料的真伪性值得商榷,还待科学甄别。再说从时间上是很难联系上的。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追溯到聂姓得姓始祖暂时就到奭公为止,再追溯上去也许是个难解的迷,谁都说不清,道不明。谁也说服不了谁。待找到宋代以前的老谱谍再往上溯。你说呢?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11-08
聂金城[回贴]我同意学锋宗亲的意见,同时允许百家争鸣。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11-30
NLY[回贴]

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中华姓氏起源,最早的人没有姓只有氏有二,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后世所有姓氏都是有此衍生而来。聂姓确由姜姓演化而来,有兴趣的人可以查询史书!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10-23
nxj[回贴]姜姓说聂有两支,一为姜姓后人,一为卫国姬姓后人。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11-01
东营*聂[回贴]金城宗亲论证的好;我们【聂族】是姜太公的后代变姓来的证据最可信***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