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9阅读
  • 1回复

[族谱]聂学锋—永丰聂氏源考证(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9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族谱○班派○排行诗 移动到本区(2012-05-07) —
聂学锋[发贴]

第一、从地里位置来看,一是,卫国:姬姓,侯爵,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西北),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二是,春秋时河南省濮阳是卫国领土。历史资料说,濮阳是卫国的都城。历史资料记载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就是最好的证据。据中国濮阳介绍,西周时期 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三是,清丰县是卫国领土。清丰县春秋属卫,聂城北在清丰县,离濮阳不远。199812月第一版第4页《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春秋卫大夫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据资料记载,“清丰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春秋属卫,古称顿丘”。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聂城北是卫国领土(不是像有人说的处在邢卫之间)。现在的濮阳市仍管辖着清丰县。资料说,至2003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下辖64个乡,14个镇,11个办事处,共有2946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81个居民委员会”。四是,山东茌平西聂城为齐国领土,即聂国,不属卫国领土。据聊城网介绍,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 聊城属兖州之域。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据茌平县政区沿革简况介绍: 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 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 (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唐武德4)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195211,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所以说,聊城、茌平是齐国的领土,濮阳、清丰是卫国的领土,聊城、茌平与卫国没有一点瓜葛,清丰和茌平两个地方,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卫国是康叔所建,卫国是独立的。康叔是姬姓的后代,卫国是姬姓的天下,姜姓是进不了的。即使,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时期,卫国也没有被齐国占领。齐桓公只是帮助复国,没有分封其支庶子孙到卫国。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140多年间,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可见卫国是独立的,而且经常是会盟地,姜姓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是不可能的。


第三、在时间上对不到。即使,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时期,这个时期是前659年,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但是“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应该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492年——前480)时的事。相差28年——59年,卫文公在前,卫成公在后,是两个不同时期,时间上对不到。


第四、“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无私的。首先,次于聂北是指齐师、宋师、曹师驻兵在今清丰县北聂城,而不是驻兵在山东省茌平县西聂城,方向不对。其次,是无私的。历史上记载,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对邢国的救援,公元前661年“齐人救邢”只是暂时遏制了狄人的进攻,并没有彻底解决戎狄对邢国的威胁。到了公元前659年春,狄人再度大举伐邢。邢国遭受空前惨败。《春秋》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对此都有记载,称: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记载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对邢国的救援;“邢迁于夷仪”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迁移;“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修筑新的邢都。对此“救邢”、“迁邢”、“城邢”三事,《左传》也有相应的补充记载。称:“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由此可见,邢国在狄人的进攻下遭到了惨败,幸亏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及时救援,邢国才得以突围而出,并在诸侯的协助下迁都于夷仪,诸侯之师还帮助邢国修筑了新的都城。从上述记载看,在迁移过程中,诸侯之师表现了高度的无私,使邢国得以“具邢器用而迁之”。既然是高度的无私,因此不可能姜姓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


第五、历史上卫和齐并不是都是一致的。邢国迁都之后,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迁夷仪,苟安于齐国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众多人民,实际地位接近于齐国的附庸,邢国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于齐国的保护而生存。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国的衰亡。前642年,宋襄公率领曹、卫、邾诸侯兵伐齐,因卫军参与了宋师伐齐之战,听命于齐的邢人又不惜联合以前的宿敌狄人伐卫,《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条记此役称:“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本来是邢、狄联合伐卫,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独力支持可想而知。邢人的行为第二年就遭到了卫国的报复。 面对卫国的反攻,邢国又谋求联合齐国和狄人共同对付卫国。前640年,“齐、狄盟邢,为邢谋卫难也。于是卫方病邢。公元前635年,卫国大举出兵,“卫侯毁灭邢。”邢国最终灭于卫国之手。如果姜姓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在卫国,卫国不可能参与宋师伐齐。

第六、历史上卫不是被齐所灭。有的人说,“奭,是山东聊城东北的卫国聂城人。而且编故事,什么春秋鲁僖元年,多国出兵于聂北(在邢卫之间),卫茌平大夫奭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后以聂城封赐于他,后人也就以聂为氏。不数代,卫为齐所灭,聂姓则逃往太原,即山西的晋阳。再过数代则迁至霍州,并向永济、河南济源方向繁衍。至第七代孙聂政刺韩相,其子轵避祸再迁郑州管城深井里,再过数代,至大汉,有聂良任颖川太守,再过数代有聂友任丹阳太守,聂姓开始进入吴地。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这个故事太离奇了,牵强附会,而且连历史都搞错了,历史上卫明明是秦所灭,他却说成是齐所灭。我们前面说了,历史上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聂城北是卫国领土,而不是像有人说的处在邢卫之间。我们知道,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进入战国,卫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迁到野王县(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是最后灭亡的周朝封国。卫国灭亡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不是为齐国所灭。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13
聂学锋[回贴]

由于网络有文字字数的限制,只好请聂网编辑帮我将【永丰聂氏源考证】分列,请一、二、三、四、五、六连续看,给大家带来了不便,请予谅解,并请斧正。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