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9阅读
  • 1回复

[族谱]聂学锋—永丰聂氏源考证(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9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族谱○班派○排行诗 移动到本区(2012-05-07) —
聂学锋[发贴]

一、为了便于考证,我们不妨先说一下姓氏。在现代社会,姓和氏没有什么区别,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含义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什么是姓氏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是女字旁,比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古姓多从女字旁,说明了姓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了"知母不知父"的事实.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类按照母系血缘分成不同的氏族,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也变为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主,不再从""旁了.氏的产生晚于姓,先有姓,后有氏.随着属于同一氏族的子孙的繁衍,同一母族往往分出若干支族,每个氏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名称,这个称就是“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后,姓氏逐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和宗法色彩,天子分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们始祖出生的情况给他们赐姓,赏赐给他们土地.并因此而确定他们的氏.就是说,这时的姓氏都是天子赏赐的,是非同一般的,姓氏已经成了贵族的标记,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因此周代出现众多的与姓不同的“氏”。族姓不仅是家族的标记,同时也是人们在家族社会安身立命的“护照”。与此相应的是古代社会攀附名人,认祖联宗的文化习性。这种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不仅家族势力的较量中要动用这些象征性的家族历史资源,即使是在族内活动中,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正是这种虚构反映了民众心理的真实。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撑。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正是因为姓氏在周代、春秋时期有区别,所以我的标题探讨的是聂氏的来源。我们了解了氏的特点,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下面文章的分析。


二、《永丰聂氏谱源》明确记载“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奭”公是我们永丰聂氏的始祖是肯定的,但是“奭”公何人,究竟出自何姓,出生哪个年代,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永丰聂氏谱源》只记载了“豹曰,谱源者,何原受姓,原所自出,原迁徒之由。我先大夫水云府君,盖拳拳于故手授,是编三致意焉。按聂氏著姓于永丰新干清江者,凡三族皆以丹阳太守友为显祖,而永丰又自新干之拿埠,徒然不详。太守为何,此人又自太守而上,不知受姓为谁。始自太守而下,不知凡几世而居拿埠徒永丰。及考先大夫所授乃知,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其一世祖讳昭者,为代王太傅,距于奭已十三世,后七世祖讳良为汉颖州太守,十四世祖讳友为吴丹阳太守,至十七世祖讳达义为新干尹,晋明帝太宁三年弃官拿埠。。。。。。”我们不知“奭”公的出生年月,但从以上我们知道“均之为丹阳之裔”。丹阳,即我们谱上的十四世公志远,乳名友,讳辅仁,为吴丹阳太守。知道了我们的十四世祖,我们还从谱上知道了我们的一世祖昭。一世祖昭,乳名爵,讳叔平,为代王太傅,卫大夫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6年)丙寅四月初四已时生,文帝十五年后元六年(公元前157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殁,葬霍山。我们的一世祖昭是“奭”公的十三世孙。按每代25---30年推测,奭公应该是公元前626年——561年出生,算奭公高寿80岁,那么历史就应该推至于公元前546年——481年以前的事了。也就是公元前626年——481年之间的事了。


“奭”公是卫大夫,这在我们谱上明确记载。卫,卫国也。卫国:姬姓,侯爵,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西北),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康叔下传七代到卫顷侯,顷侯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卫国成为侯爵。顷侯下传两代到卫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时,卫国帮助周室东迁有功,升为公爵。武公时期卫国比较强盛,政治也很清明。武公在位55年去世,儿子庄公即位。庄公在位23年去世,儿子桓公继位。桓公溺爱弟弟州吁,导致他在桓公十六年(前717年)被州吁杀死。后来卫众大夫杀州吁,桓公弟宣公完即位,十九年后去世。卫宣公时卫国诸公子争夺君位,导致继承宣公的惠公刚登基3年就被赶走。8年后惠公复国,曾结集燕国攻打周天子惠王。惠公在位31年去世,儿子卫懿公接替君位。懿公穷奢极欲,喜好仙鹤,不理朝政,在位第九年北狄侵犯卫国,懿公被杀,卫国差点亡国。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文公在位25年(前659年——前635年)去世,儿子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当初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导致成公三年(前632年)晋灭卫,自己差点被毒死。成公回国后做了35年的国君。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之后是卫穆公。穆公在位十一年(前599年——前589年)去世,儿子卫定公即位9588年——前577)。定公即位12(588年——前577)去世,儿子卫献公即位。献公十八年被赶走,十二年后复辟。献公在位33(前576年——前559年)去世,儿子卫襄公即位(543年——前535)。襄公在位9年去世,儿子卫灵公即位(前534年——前493年)。灵公在位42年去世,孙子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492年——前480). “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应该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492年——前480)时的事。


三、“卫大夫食采于聂”。聂在何地?翻阅资料,出处有:1.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春秋为齐国附庸,称聂国;2.山东省聊城春秋属齐国,茌平属聊城管辖;3.聂城北(今河南省清丰县北聂城)春秋属卫国;4.河南省濮阳春秋属卫国,清丰属濮阳管辖。


从春秋属地来看河南省清丰县和濮阳都属卫国,更合理一点。翻开历史地图清丰县的聂城在卫国,春秋时清丰县属濮阳市管辖,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因此可以说食采于聂,聂是在河南省濮阳的清丰县聂城。也就是说永丰聂氏的来源于河南省濮阳的清丰县聂城。依据是199812月第一版第4页《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18年(鲁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城北(今清丰县北聂城)救邢。春秋卫大夫采于聂,其后以地名为氏,始有聂姓。还有前面所列资料来源:(为了节约篇幅我只列序号)1.2.3.4.6.7.8.10.14.15.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这些所列都可以说明。


四、有的人可能不会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其后以地名“聂”为氏。也有的说,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聂在邢卫之间,今山东省聊城东北有聂城,为其地。其后,子孙以邑为氏。还有的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更有的人说,奭,是山东聊城东北的卫国聂城人,春秋鲁僖元年,多国出兵于聂北(在邢卫之间),卫大夫奭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后以聂城封赐于他,后人也就以聂为氏。不数代,卫为齐所灭,聂姓则逃往太原,即山西的晋阳。再过数代则迁至霍州,并向永济、河南济源方向繁衍。至第七代孙聂政刺韩相,其子轵避祸再迁郑州管城深井里,再过数代,至大汉,有聂良任颖川太守,再过数代有聂友任丹阳太守,聂姓开始进入吴地。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西),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11
聂学锋[回贴]

由于网络有文字字数的限制,只好请聂网编辑帮我将【永丰聂氏源考证】分列,请一、二、三、四、五、六连续看,给大家带来了不便,请予谅解,并请斧正。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