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0阅读
  • 0回复

司马光之母(聂氏):一生的忠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1-15
聂自豪[发贴]

世上最伟大的人---母亲


 


母亲是万千儿女心灵的归宿,心舟在起落万丈的思潮中震荡时,纵使母亲在千里之外,每每落笔在纸上写下“母亲”二字,我们漂浮的心也便有了着落。母亲,是世界上所有文字中最温馨的一个词,因为母亲给了我们太多的爱。分娩时,母亲承受着难以言语的痛苦,但内心却是快乐的;呀呀学语时,母亲手把手地牵着我们,内心是幸福的;长大后,母亲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内心是愉悦的。母亲,是一本厚重的书,承载着岁月之痕。母亲,是一条涓涓的细流,流淌着百转千回,那流逝的岁月,是回眸时的一盏盏街灯,婷婷于身后,莹润亮洁,娓娓滴落成卷册中一段段的平凡和辉煌。阅读母亲,让我们一次次地感怀于心,一次次心潮澎湃,母爱的港湾,永远是那样的温情脉脉。沉甸甸的爱,我们从她手上接过;暖融融的情,我们从她身上掠走。母亲用无私的爱与博大的胸怀宽容着我们,如雨露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母爱无悔、母爱无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母亲为了我们,穷极一生竭心尽力,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泪。一生有母爱相随,风雨中,我们有温暖;坎坷中,我们有鼓励;失意中,我们有爱抚。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母亲。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我们生命中的启明星,永远照耀着、鞭策着我们不断地向前进!


 


司马光之母(聂氏):一生的忠告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山西夏县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中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是一位仙风道骨的知识分子,虽家藏万金,却专心读书,锐意进取,曾长期任掌管皇家藏书阁的三司副使。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她像其他母亲一样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但又教导有方。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司马光成长为宋代宰相。
  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由于父亲忙于公务,母亲便承担起儿子的启蒙教育。司马光是个急脾气,读书学习常常只图进度而不求甚解,比如一篇文章连读几遍也不能牢记在心。常常是同窗们都背课文了,可他心中却了无痕迹。小小的司马光为此事非常烦恼,总觉得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孩子。
  母亲聂氏知道了儿子读书的毛病,耐心地劝导他说,学习,一是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启蒙阶段应打好牢固的基础;二是要有自信和耐性,不可抱怨和泄气,这也是做人的道理。父亲也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
  为了培养自己的耐心,司马光在别人游戏的时候,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心无旁骛地苦苦攻读,直到能在母亲面前把书全部背诵下来才去玩。
  母亲看到儿子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便着手循序渐进地加深课文的内容,并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司马光7岁时不仅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解《左氏春秋》,而且能自编故事逗母亲。
  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同伴在庭院玩耍,一个同伴不慎掉进一只大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吓得不知如何只好慌忙逃走,而司马光在水瓮外转了几圈突然想到一个办法,他捧起路边的一块石头砸开了水瓮,水流出来,同伴也得救了。小司马光这个机智的表现后来被画工绘成《小儿击瓮图》在汴梁张贴。
  司马光在母亲教诲下,学习进步很快,已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自觉性的学习,阅读量不断增大。15岁时,他不但饱读诗书,而且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时人称其“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这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聂氏不仅关心司马光的学业,而且从小注重培养他的人格,要求他做人要求实、有气节、光明磊落。
  大概在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富有生活经验的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可女仆烫核桃的情景被父亲看得清清楚楚,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的不诚实。这件事后来也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对他说:“谁剥开了核桃是一件小事,可撒谎的恶习却是一件大事。撒谎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司马光终于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他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成年后的司马光沿着读书做官仕进之路节节高升,多数时间是任学士、翰林等闲职。他一生光明廉洁,反对纳妾,夫人亡后坚持不续娶,历来传为佳话。
  后来司马光受神宗皇帝之托呕心沥血十九个春秋,完成了卷帙浩繁、纪事广博的编年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人学士,因而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家双绝“两司马”。
  10861011受中风折磨多时的一代史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已在杭州刊刻的《资治通鉴》尚未完成付印。他死后殓入早就备好的薄棺,遗体仅盖一旧布被,随葬的只是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萧然,满屋图书,床上铺一领旧竹席,都慨叹不已。朝廷送来两千两丧葬银,其子遵父遗命全部退回。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