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97阅读
  • 7回复

聂氏历代名人(补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1-02
聂自豪[发贴]

宋朝名人---聂冠卿





聂冠卿,字长孺,歙州新安人。五世祖师道,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迁大理寺丞,为集贤校理、通判蕲州。坐尝校《十代兴亡论》谬误落职。再迁太常博士,复集贤校理。言:“天下旬奏狱,虽笞、杖并覆,而徒、流不系狱者乃不以闻,非所以矜慎刑罚之意。请自今罢覆笞、杖罪,自徒以上虽不系狱,亦奏覆。”从之。判登闻鼓院,历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累迁尚书工部郎中。初,翰林侍讲学士冯元修大乐,命冠卿检新阅事迹。又预选《景祐广乐记》,特迁刑部郎中、直集贤院。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判太常礼院,纠察刑狱。奉使契丹,其主谓曰:“君家先世奉道,子孙固有昌者。”尝观所著《蕲春集》,词极清丽,因自击球纵饮,命冠卿赋诗,礼遇甚厚。还,同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入翰林为学士。母亡,起复,判昭文馆。未几,兼侍读学士。冠卿每进读《左氏春秋》,必引尊王黜霸之义以讽。一日,坠笏上前,帝悯冠卿丧毁羸瘠,既退,赐禁中汤剂。未几,告归葬亲,至扬州卒。诏以其弟太常博士世卿通判宣州。初,世卿监延丰仓,掘地得古砖,有隶书字,半漫灭。其可辨者云:“公先世饵霞栖云,高尚不仕,累石于江滨。”又云:“昭王大丞相聂。”又云:“水龙夜号,夕鸡骇飞。其年九月十二日卒,年五十有五。”冠卿始见而恶之,至是,校所卒岁月及其享年,无少异者。冠卿嗜学好古,手未尝释卷,尤工诗,有《蕲春集》十卷。论曰:学士大夫异于众人者,以操行修尔。《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君子不可不慎也。禹锡迂陋,不知止足之戒,取讥当世。绅急进喜倾。洙阿谀附会,晚节污变,卒忘平生之学。偃之恬正,植之廉介,冠卿之雅尚,其列侍从,庶亡愧焉。


 


 


摘自《宋史》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三


  


 



                          
宋朝名人---聂崇义


 


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祐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迁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庙祭器止由有司相承制造,年代浸久,无所规式,乃命崇义检讨摹画以闻。四年,崇义上之,乃命有司别造焉。五年,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援引故事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案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庙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未几,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诏颁行之。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
   
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非,于理未通。
   
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园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开元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
    
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鬲”,《春秋传》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对曰:“仆不能为诗,聊以一联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盖因其名以嘲之。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摘自《宋史》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


 


 


怀集大岗员珠居三代两进士


 


聂礼质,字雅言,广西怀集(今广东省怀集县)人,康熙?年进士,历任广西浔州桂平县学官兼摄府学等职,现怀集大岗聂族员珠居祖堂仍保存着其当年获赐“翰苑斯馨”、“跃泮澄瀛”之牌匾。妻“孔氏一待浩夫人”葬于开建县(今封开县)驴背山之墓茔也有碑文记载。


 


聂继儒,广西怀集人,(礼质之孙),康熙三十四年进士,自幼聪敏明慧、悟性超群,本来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因染患“天花”恶疾,中进士后未获授官衔而英年早逝。现怀集大岗聂族员珠居祖堂仍悬挂着加盖有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印鉴之“进士”牌匾。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1-02
聂自豪[回贴]

更正:


                                怀集大岗员珠居三代两进士


 


聂礼质,字雅言,广西怀集(今广东省怀集县)人,顺治?年进士,历任广西浔州桂平县学官兼摄府学等职。现广东省怀集县大岗聂族员珠居祖堂仍完好地保存着其当年获赐“翰苑斯馨”、“跃泮澄瀛”之牌匾。其妻孔氏“一待浩夫人”(生于大明丁巳年正月初一日辰时终于大清癸酉年九月廿八日巳时)于开建县(今广东封开县)金口驴背山之墓碑,不但记载了其本人之生辰八字、子孙名字、墓地风水坐向等,也清晰简明地记载了其阳上寿夫(雅言)一生之丰功伟绩。


 


聂继儒,广西怀集人,(礼质之孙),康熙三十四年进士,自幼聪敏明慧、悟性超群,本来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因染患“天花”恶疾,中进士后尚未获授官衔而英年早逝。现广东怀集大岗聂族员珠居祖堂,仍悬挂着由聂继儒获赠并加盖有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印鉴之“进士”牌匾。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1-03
聂自豪[回贴]

              宋朝名人聂昌


 


聂昌,字幸远,抚州临川人。始繇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用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钦宗立,吴敏用事,以昌猛厉径行为可助己,自散地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道拜兵部侍郎,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昌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帝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昌再尹京,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愿勿轻与,而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前有坚城,后有大河,劲兵四面而至,彼或南下,堕吾网中矣。臣愿激合勇义之士,设伏开关,出不意扫其营以报。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行次永安,与金将黏罕遇,其从者称閤门舍人,止昌彻伞,令用榜子赞名引见,昌不可,争辨移时,卒以客礼见。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父用之,年九十,以忧死。
      
昌为人疏隽,喜周人之急,然恩怨太明,睚眦必报。王黼之死,昌实遣客刺之,弃尸道旁。遂附耿南仲取显位,左右其说以误国,卒至祸变,而身亦不免焉。论曰:何栗、孙傅、聂昌皆疏俊之士,而器质窳薄,使当重任于艰难之秋,宋事盖可知矣,钦宗之再诣金营,栗实误之,一死不足偿也。傅匿太子之谋甚疏,昌河东之行尤谬,效死弗当,徒伤勇尔。过庭因方腊之乱,乞诛蔡京、王黼、朱勔以谢天下,庶几有敢谏之风焉。


 


 


摘自《宋史》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一十二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1-11
聂成万年[回贴]聂昌乃江西省万年县聂族的始族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1-13
聂自豪[回贴]

                 清朝爱国将领聂士成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初从袁甲三军讨捻,补把总。同治初,改隶淮军,从刘铭传分援江、浙、闽、皖,累迁至副将。东捻败,赐号力勇巴图鲁,擢总兵。西捻平,晋提督。光绪十年,法人据基隆,率师渡台湾,就志超。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屡战卻敌。还北洋,统庆军驻旅顺。十七年,海军大阅礼成,晋头品秩。调统芦台淮、练诸军,击热河朝阳教匪,擒斩其酋杨悦春,赏黄马褂,易勇号曰巴图隆阿。明年,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请单骑巡边,历东三省俄罗斯东境、朝鲜八道,图其山川厄塞,著东游纪程。


逾岁,日韩乱起,随提督叶志超军牙山。闻高升兵舰毁,语志超曰:海道梗,牙山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势便利。从之。士成乃先诸军发,次成欢,遇伏,迷失道,吏士无人色。士成见二鹤立冈阜,语众曰:彼处无隐兵也!遂出险,往陷,得免议。志超逮问,宋庆接统诸军,遣士成守虎山。未几,铭军溃,诸军皆走,士成犹悉力以御。日军大集,力不支,退扼大高岭。是时辽西危棘,士成请奇兵出敌后截其运道,诸帅不从,乃自率师偪雪里站而阵。除夕,置酒饮将士,预设伏以待,日军果来袭,大败之分水岭,斩日将富刚三造。优诏褒勉,授直隶提督。


和议成,还驻芦台。北洋创立武卫军,改所部三十营为前军,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并为统帅。庆、福祥用旧法训练,世凯军仿日式,士成军则半仿德式,是为武卫四军。


二十六年,拳匪乱,戕总兵杨福同,命士成相机剿办。匪焚黄村、廊坊铁轨,士成阻止之,弗应,击杀数十人。其党大恨,诉诸朝,朝旨诃责士成。时匪麕集天津可二万,遇武卫军辄诟辱,士成检勒部下毋妄动。荣禄虑激变,驰书慰解之,士成覆书曰:匪害民,必至害国!身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职何?乃郁郁驻杨村观变。会英、法诸国联军至,士成三分其军,一护铁路,一留芦台,而自率兵守天津。连夺陈家沟、跑马厂、八里台,径攻紫竹林,喋血八昼夜,敌来益众,燃毒烟砲,我军稍卻。士成立桥上手刃退卒,顾诸将曰: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遂殒於阵,肠胃洞流。诏赐恤。阅二载,以世凯言,赠太子少保,谥忠节,建专祠。


 


以上摘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四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1-13
聂自豪[回贴]

 


聂士成部武毅军资料


 


     为了更多地了解晚清爱国将领聂士成,摘录其有关资料供作参考。  


以下是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并称帝国双璧的武毅军(后改称武卫前军)聂士成部的资料及武器配备情况,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头品顶戴,总统武卫前军、直隶淮军、直隶练军、直隶提督。咸丰晚年,由武童投袁甲三军营为兵。同治元年四月,随袁军攻太平军,克庐州,叙外委,八月平湖沟浍北捻巢,拔把总,加五品顶戴。同治二年,改隶淮军,随江苏巡抚李鸿章克太仓、镇洋、昆山、新阳、吴江、镇泽,擢守备,赏戴蓝翎。嗣以下苏州、江阴、无锡、金匮各城,升都司,加游击衔,赏换花翎。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平,论功超升参将。同治五年,追叙淮军战绩,以副将补用。旋从直隶提督刘铭传追击东捻任柱,屡获大捷,赏力勇巴圗鲁名号。同治七年,因功诏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简放,并赏给一品顶戴,七月再以剿平西捻,以提督记名简放,后驻防北洋,分统铭军。
      
光绪十年,中法战起,士成率精壮千人援台,连战皆捷,后统淮军驻防旅顺,修建炮台营垒,扼要坚守。光绪十七年,海军大阅礼成,赏加头品顶戴,调统芦台直隶淮、练各军,十月剿热河教匪,生擒教首杨悦春。十八年三月,热河全境肃清,论功赏穿黄马褂,换巴圗隆阿巴圗鲁勇号,五月实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统芦台淮、练各军。
      
光绪十九年冬至二十年春,士成以东防至要,亲赴东三省游历,为时半载,山川险要之地,皆用西法绘图说明,并编成《东游纪程》一书。光绪二十年五月,中日两国因朝鲜东学党乱起分别出兵,士成随直隶提督叶志超驰援朝鲜。战事初起,清军于成欢驿与日军遭遇,志超军败,士成力战以救全军。七月赏穿黄马褂,换刚安巴圗鲁勇号,奉召回津募兵。行至中途,上以士成为前敌得力之员,令回平壤。士成回至安州,平壤军已溃,士成收集溃卒,扼鸭绿江,守大高岭,屡败日军,并乘胜收复连山关、分水岭等要隘。十月捕授直隶提督。是年除夕,士成大破日军于分水岭,斩日将富刚三造,优诏勖勉。二十一年正月,调士成残军功字十营回芦台整训,士成遂接直隶提督印,遍巡海口,严密战守。
     
光绪二十一年,马关议成,士成奉命并编可战之淮军三十营,组成武毅军,驻芦台,为拱卫京师之第一线部队。二十四年十二月,士成再度奉命总统直隶淮军与直隶练军。连同直隶绿营在内,此时士成统领之部队已逾六万三千人。光绪二十五年二月,清廷正式成立武卫军,士成所部武毅军改称武卫前军。
   
   武卫前军的渊源:


 武卫前军是由淮军演变而成,淮军最盛时有:开(程学启)、盛(周盛传)、铭(刘铭传)、庆(吴长庆)、鼎(潘鼎新)、树(张树声)、勋(杨鼎勋)、松(郭松林)、奇(刘士奇)、仁(唐仁廉)等十大军,及稍后由李昭庆所统之武毅军,此批淮军于甲午战前变化已大,战后除编武毅军由聂士成统带外,其它淮军编入直隶淮、练两军中,亦由聂士成兼统。八国联军时,士成阵亡,武卫前军几经波折,最后编回直隶淮军。
     
 武卫前军之营制
     
总部营制: 武卫前军设总统一员,分设(一)总理营务处;(二)教习处,包括德俄教官若干人,附设随营步、炮、马队学堂;(三)粮饷局;(四)军械局;(五)军医局,设有军中医院,用西医诊病及疗治伤患。
     
步炮队营制:武卫前军仍保持淮军传统,采步炮混合编组。共分五路,中、前、后、左、右(分由冯义和、周鼎臣、胡殿甲、杨慕时、姚良才统领)。其中中路辖炮队一营、步队六营,其余各路辖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各路均设指挥部,分设营务、粮饷、军械、军医等局处总办委员,以期各路均可负担方面作战之责任。
     
 步队营制:步队一营设管带一员,帮带一员,营教习一员。营辖前、后、左、右四哨,每哨正副哨官各一员。哨辖三排,每排设排长一员,领三棚,每棚头目一名,正兵十二名。此外,营直属部队尚有:鼓号长一名,鼓号手十名,巡兵长一名,巡兵二十名;总计全营官长二十三员,士兵五百名。另,文案、医官、委员、书识各二人,长夫一百八十人,分配全营供差使或补充正勇。
     
 炮队营制 炮营编制员额与步营完全相同,亦为一营四哨。因每哨配备火炮口径大小不一,每哨火炮数量亦随之不同。以七五炮为例,每哨配备四门,每排配炮两门,另一排为护勇。每门炮正副车二辆,每车配马六匹,炮目骑马一匹,每炮兵勇二十四名。另炮营尚有铁工、木工、拖炮车、辎重车、与骑用马匹等。各营火炮口径虽不一致,但其总员额不变。
      
马队营制:武卫前军马队,除总统与各路统领皆有亲军马队一哨外,余自编一路,由马队统领指挥,共五营。每营设管带一员,帮带一员,分辖中、前、后、左、右五哨;每哨设正副哨官各一员,中哨管带自统,另设副哨官二员,每哨马勇五十名,全营官兵二百六十二人,另长夫五十名分配全营供差使。工程队营制武卫前军工程队由总统直辖,计有桥梁队、地垒队、雷电队、修械队、测绘队、电报队等,总计官兵四百余名,长夫不详。
     
 武卫前军之武器配备
    
 步枪与马枪:以德制旧毛瑟步枪为训练用枪,奥制曼利夏步枪、马枪、新式小口径毛瑟枪为备战用枪,并装备其它各类少量步枪与马枪,配合训练及作战使用。
   
   火炮与炮弹:据武卫前军营务处汪声玲于芦杨剩稿中记述,武卫前军实有火炮数量为:
    
克虏伯七五炮十六门
    
克鲁伯六炮三十二门
    
格鲁森五七陆路快炮与过山快炮共约三十二门
    
克鲁伯三七快炮
    
麦克心炮二门(即马克沁重机枪)
    
炮弹约分四种:
    
开花弹:摧毁炮台、营垒、城墙
    
子母弹:攻击敌人密集队形
    
葡萄弹:攻击冲锋散兵
    
实心钢弹:击穿钢甲铁甲船使用
    武卫前军之训练:武卫前军的训练极为认真,除单兵之战技训练外,并讲求战术及实兵演练。据荣禄于光绪二十二年及二十四年两次校阅武毅军的奏稿指出:步队延用精于中西操者,派充教习。凡枪炮取准,测量远近,阶实力讲求,常操而外,兼习身法手法,一切杂技,必令矫健便捷。并限以课程,教授兵法十日一次练习行军,每岁春秋两季轮派各军至山海关内外暨沿海一带操练战守各法。凡扼要据险,以及可攻可守之处,务使了然心目遇有河道阻拦,则令工程队排设布船,支搭浮桥,瞬息立济至于平原旷野,辄设为敌兵,彼此袭取,攻其不备,练习既久,不惟进退坐作俱极娴熟,即使临机应变,不致张惶失措马队则以登山、越岭、踰涧、涉沟、不介而驰,人人有操纵自如之势,设遇警急,立即成行,不致稍有延误。此则训练马步队着有成效之实在情形。由此可知武卫前军训练之精实。
     
武卫前军与义和团:义和拳在经过袁世凯的强硬剿办后,在山东存身不住,于是大举流入直隶。在一开始,直隶总督裕禄对义和团也是主剿,派遣记名提督梅东益率淮军三营在直鲁边界围捕,后续调淮军三营由候补道张莲芬统率增援,但因拳众兵寡,续派武卫前军马队二营(由统领邢长春率领)及淮军步队一营前往扫荡。此九营机动部队纵横扫荡,除捕获拳首四十余人外,并解散拳民三千余众。义和拳经此打击,渐向西移,进入正定镇防区之内,正定镇总兵董履高亦统直隶练军四营加入补剿。惟此时清廷中枢对义和拳的态度开始转变,决心利用拳民排外,军机处指示裕禄不准强硬剿办民间学习拳技,自卫身家,以止论其匪不匪,不必论其会不会。于是义和拳大受鼓舞,大股拳众再度聚集,蠢蠢欲动。
      
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奉命在涞水劝散义和拳民的直历练军分统杨福同,在高洛村外中伏被杀,裕禄上奏,朝廷反拟将杨福同革职,并诏责地方官吏纵兵扰民。于是拳民气焰大炽,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抗官军、拆铁路、砍电线、焚车站、杀洋人、毁教堂,裕禄见事态扩大,急调武卫前军剿办。前军左路统领杨慕时统兵三营进驻高碑店,保护铁路,并配合原先派往的邢长春马队,相机进剿。聂士成并亲率马步三营及炮兵一哨由芦台乘夜车赶往丰台护路,并与荣禄、裕禄在丰台会商,决心分三路进剿。奏上,诏不许,并严斥荣禄不得孟浪行事。
     
此谕一发,拳众大受鼓舞,于是毁黄村车站,攻击护路之武卫前军左路后营,并焚毁廊坊车站。士成决意用兵,五月十日上电荣禄:拳匪迭毁黄村、安定、廊坊车站,阻隔津京大道,猖獗实甚,非捕击不能了事,士成奉旨保护,责有攸归,大局所关,实深悚疚,已亲督马步队沿铁道迎头痛击,不及请旨,俟大局底定,如何责备,所不敢辞。乞代奏。电报发出,即赴廊坊。
      
士成约正午到达廊坊,拳民列于道旁,预备迎击聂军,聂军从车上放三排枪,拳民散走村林间。因站台已毁,聂军又退回落垡。士成向北侦查虚实,知拳民甚众,即电调前路步队三营,马队二营增援。傍晚,义和团由东北来犯,士成一面令本地士绅前往晓谕,一面将马步五百人伏道两旁,同时增援之前路步队三营亦适时赶到,拳民恃众,猛扑官军,战至夜半,拳民不支而退。次日晨,探报拳众来攻,士成上马应战,匪约六七千人,前后抄袭,势凶猛,士成令步队西冲据铁道之股匪亲率马队驰击东面匪股,匪众崩溃,死伤千计。此时,杨村站送到荣相电,有旨:派刚相开导,乃回军杨村
     
五月十三日,津京铁路不通,次日电讯亦断,聂士成在北仓,再出击毁坏铁路电线之拳民,杀伤近千人,并阻拳民进入天津。此时,荣禄派遣武卫中军前路统领孙万林率部至长辛店弹压,并阻止聂军与拳民再发生冲突。杨慕时与邢长春在高碑店、定兴、涞水颇有进展,并击溃拳民一部,但此时先受刚毅警告,再遭孙万林告诫,因而处于完全被动。五月二十日,杨邢决定向天津转移,沿路遭拳民伏击围攻,冲杀数日,终抵天津西沽加入对联军作战。
      
朝中亲贵怨恨士成认真剿办拳民,阴令裕禄设法陷害,或秘密处死。裕禄爱才,仅奏将聂士成革职留任,以观后效,杨慕时调回芦台免职,梅东益开缺(贵州提督)了事。裕禄见拳民进京,得到慈禧太后及当朝之重视,遂一改初衷,改剿为抚,并将静海独流自称天下第一坛之拳首张德成,以八抬大轿请进督辕待为上宾。数日之内,天津神坛林立,拳民多至数万人,并由补用道谭文焕带领,进入武库,抢取新式枪炮。自此,拳民于天津城内,烧教堂,杀洋人,并多次与官军发生冲突。一日,聂军门骑马行至河东兴隆街,适有拳匪百余人,结队而来,一见军门,挥刀即进,大呼曰:吾等正在寻你,今竟遇上,非杀你不可。士成寡不敌众,在亲兵保护下,驰骋而去。
   
   武卫前军与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之役,聂士成所部参战者为:
      
武卫前军前路统领总兵周鼎臣,辖亲军马队一哨,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共二千五百人。
      
武卫前军后路统领守备胡殿甲,辖亲军马队一哨,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共二千五百人。


     (以上前后两路,为武卫前军最先进入天津之部队,联军进攻天津时,仅此十营武卫军及何永盛三营天津练军参战,其它武卫军及淮练军均不在天津。)
     
武卫前军左路统领副将杨慕时,辖亲军马队一哨,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共二千五百人。
      
武卫前军右路统领副将姚良才,辖亲军马队一哨,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共二千五百人。
     
武卫前军中路统领总兵冯义和,辖亲军马队一哨,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开战后,新募二营,共七营,与工程队一队,官兵共三千八百人,驻芦台大营。
      
武卫前军马队统领副将邢长春,辖马队五营,其中一营调归士成亲军,共官兵一千二百五十人。
      
直隶淮军左翼前路统领总兵李安堂,辖步队四营,炮马队各半营,勤勇卫队三棚,官兵二千二百九十人,驻北塘。
      
直隶淮军左翼后路统领记名提督郑才盛,辖步队四营,炮马队各半营,勤勇卫队二棚,官兵二千二百七十人,驻山海关。
     
直隶淮军右翼左路统领提督罗荣光,辖步队四营,炮马队各半营,勤勇卫队二棚,官兵二千二百七十人,驻大沽。
     
直隶淮军右翼右路统领提督梅东益,辖步队四营,炮马队各半营,勤勇卫队二棚,官兵二千二百七十人,驻盐田,兼顾沧州。
      
直隶练军步队左翼翼长总兵王三连,辖步队三营,马队一营,官兵一千七百五十人,驻大名。
      
直隶练军步队右翼翼长总兵董履高,辖步队四营,马队一营,官兵二千二百五十人,驻正定。
      
直隶练军马队左翼翼长杨玉书,辖马队四营,步队二营,官兵二千人,驻热河,战事起后进驻山海关。
      
直隶练军马队右翼翼长提督吕本元,辖马队十营,官兵二千五百人,为游击之兵,驻马厂。
      
天津练军统领总兵何永盛,辖步队一营,马队二营,官兵一千人,驻天津。
      
保定练军统领副将张士翰,辖步队一营,马队二营,官兵一千人,驻保定。
      
以上总计官兵三万四千六百五十名。
      
除上述武卫前军及直隶淮练军外,归聂士成统领者尚有直隶绿营官兵两万八千人,分布热、察、奉、吉各地,为地方守备部队。
    
 京津线上的战斗
     
拳民大闹北京之际,天津驻防联军为援救北京使馆,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集结联军两千零三十二人,于五月十四日乘火车开往北京,并携行工匠物料等,准备沿路修护通行。联军于北仓及杨村,均与聂军遭遇,士成立主干涉,惟津海关道黄建筦及铁路局总办唐绍仪以总署电准洋兵入督相告,且裕禄命士成勿阻止启衅,因而未加腰击。士成是日密奏荣禄:前奉电饬保护铁路,迎护洋人,业经电请知照各国钦使,令洋人在京者暂缓出京,在大沽口外者暂缓登岸,以免保护不及,另生枝节,一俟内讧平靖,再照常往来。又迭次晓谕,人民均言铁路系我国家造成,今洋兵忽来兴修铁路,民情惊疑,必生他变,本军逼处洋兵拳匪之间,尤犯兵家之忌,一身不足惜,为大局何?在四筹思,唯有率军队移驻天津,恭候朝命,乞代奏。十五日,士成电令马队统领邢长春及左路统带杨慕时率队来津,以备不虞。次日,乘专车返津布置战守。是日,西摩所统联军在落垡与拳民遭遇,杀拳民三十余人。十七日,大队进驻廊坊,留一支队防守落垡车站。
      
十八日,士成奉旨:调集所部在天津附近铁道一带地方,扼要驻扎,如有外兵阑入畿辅,惟该提督是问。晚间聂军攻落垡车站,迫使联军回援。此时廊坊以北,杨村以南,铁路全毁,联军被困在两站之间。二十二日,武卫后军姚旺部与拳民攻击联军,西摩退至落垡,且自知被聂、董两军夹击,乃决心退回天津。
     
二十四日清晨,联军沿北运河从杨村向天津转移,九时许遭淮军右翼徐得标部迎头截击,联军冲过后,聂士成于武库小庙亲自指挥拦阻,苦战十一时之久。次日,联军继续攻击前进,聂军马队统领邢长春及后路统领胡殿甲均赶到参战,聂军沿河两岸,全力阻击,联军毫无进展,受创甚重,且部分遭击溃,重炮丢失。西摩乃决定拋弃辎重,夜间突围。第三日夜二时,联军潜行至西沽,趁清军不备,夜袭武库,武库陷。
     
第四日晨,杨慕时率兵三营,进攻武库西南,战况激烈,杨部左营营官徐照德、中营帮带吕光烈、哨官王玉山等一百三十人阵亡。联军方面死伤亦众,能战之兵已不满千人。二十九日,天津租界援军二千人,意图接应被围武库之联军,但遭练军卞长胜部及武卫前军胡殿甲部奋力击退。是日夜,胡殿甲奉令夺回武库,联军趁夜纵火突围,逃入天津租借。
   
  大沽炮台陷落
      
拳民乱及京津后,大沽港外集结各国大小船舰三十七艘,其中大型巡洋舰二十二艘,炮艇十艘,鱼雷艇五艘。
      
大沽炮台守将为罗荣光,守军计有:炮台兵四营,二千人:副将韩照琦,守南岸大营炮台;卞长胜,守南滩营炮台,配十五生新式大炮五门;李忠纯,守南营门炮台;封得胜,守北岸左营炮台。海军统领叶祖珪,率海容号巡洋舰及渔雷艇四艘,泊大沽。另,罗荣光统带天津镇标兵及淮军右翼中营张祥瑞部,与韩照琦同守南岸大营炮台;淮军右翼守万年桥营地。
      
五月十九、二十日,联军派遣数百名部队由塘沽登岸,并占据塘沽车站,预作战争准备,并由俄国海军副司令海尔德布朗领衔通知罗荣光,令其于二十一日晨二时让出炮台,否则将予攻占。罗荣光立予拒绝,并通报直督裕禄,同时于水面布雷,预备战斗。
      
晚十二时五十分,炮战发生。海军五艘舰艇被俘。罗荣光指挥大营炮台,韩照琦指挥海宇炮台,向联军船舰轰击。大沽炮台守军训练精良,炮击甚准,联军船舰退去。登岸之联军步兵,先向北岸左营炮台进攻,守军极力防御,联军统领保赫遭击毙,血战数小时,彼此伤亡均重,左营管带封得胜亦阵亡。五时许,该营库爆炸,炮台遂被日军攻陷。联军再进攻左副营炮台,约六时,清军放弃抵抗,英军进入。联军据此二炮台与南滩营炮台互击,七时,联军舰炮击中南岸右副营子弹库,弹药被焚起火,营官李忠纯以南门炮台轰击,弹尽而陷。淮军各营退至新城,大估陷落,津京门户洞开。
      
此役,大估守军伤亡官兵一千余人,击沉俄炮艇一艘,重创俄巡洋舰、德国炮艇各一艘,伤英、法炮艇各一艘,联军伤亡二百五十五人。大沽守军,淮军右翼部份,由罗荣光统带约千余人到津参战,后由徐得标指挥;练军部份,先由韩照琦与卞长胜统领在大沽联军游击战,后由卞长胜指挥赴津作战。
       未完待续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1-13
聂自豪[回贴]

      天津争夺战:
     
大沽陷落当天(五月二十一日),联军二千八百名由大沽进援天津,聂士成与前路统领周鼎臣部,在军粮城与陈家沟之间截击。当时天津城内守军仅有聂军马步炮十营七哨,练军步马三营,及总督亲兵五百名,共计六千五百人。因聂士成在军粮城督战,裕禄亲统武卫前军后路统领胡殿甲率兵五营进攻租界。翌日,洋兵出战,胡部杀伤联军百余人,夺炮两门,何永盛统率练军,战绩亦佳。二十四日起,聂军两面作战,聂士成率胡殿甲于北仓大战西摩,周鼎臣与姚良才在军粮城阻击联军,表现极为英勇。二十七日,联军一再增援,聂军于血战七昼夜后,终于让大沽援军进入租界,与困守租界联军会合。
      
聂军右路统领姚良才于五月二十三日进驻东机器局,断大沽与天津租界间通路,并于二十四日起与联军大战,毙敌甚多。左路统领杨慕时与马队统领邢长春部,于二十五日抵达西沽一带,即奉命分兵参加北仓与海光寺战斗。炮台练军千余人,由卞长胜统带,防守西沽。此时天津守军共计一万三千人,而联军亦集结约一万四千人。
     
联军从五月二十七日起,为打通大沽通路,连续四天猛攻东机器局,并以八门野炮支持,势在必得,结果被姚良才部逐次击退。六月一日,联军再度集结猛攻,并由军粮城出动马队千余包抄,血战近五小时,终因局内棉花库起火,姚部退守堤头。此役聂军营官潘金山重伤,姚部伤亡三百余人,潘金山营官兵几乎全数阵亡于东机器局阵地。 联军进攻东机器局时,亦分别攻击海光寺、陈家沟、马家口一带,分遭胡殿甲、周鼎臣部击退。六月二日,左路统领杨慕时部因在涞水剿拳民获罪,奉命统所部三营返芦台大营。至此,聂军已与联军血战十二日,据外人记载:华兵虽众,皆不足为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
    
 马玉昆率军增援
     
六月三日,马玉昆统兵五千一百人抵津。裕禄随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必须先解决紫竹林租界洋兵,然后节节进剿,收复大沽。会中并将天津防务重新分配,聂军负责天津西、北、南三面,以南面为主,并监视租界;马军驻东站,负责东面,并阻止大沽援军。六月五日至八日,马玉昆率所部轮番与俄军日军大战,日俄军不敌,伤亡惨重,退回租界,马玉昆收复东站。同时,聂士成亦率左路前营炮兵与前路左后两营步兵,击退陈家沟铁桥洋兵,夺回闹口。聂军前路周鼎臣部在盐坨与联军苦战,连续八昼夜,彼此伤亡均重。后路胡殿甲率炮兵四面游击,增援各部,对联军杀伤甚重。罗荣光、何永盛分派淮练军在巷隘严防。此时,梅东益率淮军六营抵津,天津守军,士气大振。
   
  聂士成奋战阵亡


    六月九日拂晓,聂军于海光寺南路修筑炮台,三面猛攻租界。次日,士成以八七重炮再攻,日军以野炮十二门,法军以山炮六门还击,何永盛部练军趁机冲入日军炮兵阵地,俘日军十一人,夺炮三门。士成命前军左右各路炮营在八里台布阵,对租界之包围线,从跑马场起至芦台河止。同日,马军亦于火车站与洋兵鏖战,并配合聂军胡殿甲部围攻东机器局,周鼎臣军亦来助战。次日,再度三面围攻东机器局,双方互有伤亡。六月十一日,联军援军一万三千人进入租界,并在小营门架炮向城内轰击。士成亲自率兵夜袭小营门,临行,告裕禄: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见大帅。士成攻击至小营门,洋兵撤退。第二天,聂马两军,复合力三面进攻租界。六月十三日,联军分三路反攻,一路一千五百人由大沽攻跑马场;一路约六千人,先攻跑马场,再攻八里台。士成亲于八里台督战,冠服立桥上,手刃退兵,并对左右言曰:此致命遂志之日也,虽及死不得退此一步,未几,遍体鳞伤,衣襦尽赤,犹奋臂指挥督战,最后飞炮洞胸,肠胃溃流,殁于阵。同时殉难者尚有营官宋占标,哨官范振仙、栗成章、费鸿顺、王继华、李福星、张罗富。
      
自士成阵亡后,武卫前军士气低落,战力大减,又全军交由马玉昆统带指挥,将弁不服,多数将领不愿归马玉昆指挥,于是造成聂军崩溃,将领自由行动。
   
  武卫前军的发展
     
武卫前军因力剿义和团而不见谅于当朝权贵,在天津作战伤亡惨重,聂士成阵亡后,不见朝廷优加抚恤,反命前军交由马玉昆统带,各路将领多有不服,军心不稳。
     
天津陷,右路统领姚良才部大半损失而溃散,姚亦阵亡。
      
后路统领胡殿甲部,在天津作战表现杰出,胡殿甲堪称士成所部表现最佳之将领,因不服马玉昆指挥,自率残部五营,返回芦台大营。
      
左路统领杨慕时,奉命返芦台交接统领予苏绪谟,后马玉昆奏准将此军交淮军分统范天贵接掌,故此军由范天贵带领赴北仓抗击联军,再带往定兴附近剿击义和团。
      
中路统领冯义和所部七营留芦台大营未动,尔后又收容近八营之各路武卫前军残部。
      
跟随马玉昆退往北仓继续抵抗者唯有前路统领周鼎臣及马队统领邢长春部,邢长春于天津陷后即脱离部队,周鼎臣于北仓阵亡,步队亡失,马玉昆指派马金叙统带前军马队各营。
      
集结于芦台大营之武卫前军约分三部:冯义和之中路军,七营,约四千人;胡殿甲之后路军,约二千人;前、右两路残军,约一千五百人。为避免部队交由马玉昆统领,驻芦台之将领联名上书荣禄,请另成一军。几经周折后,于七月十七日,奉督办军务处札,此军改由冯义和接统。此军组成后,有械无饷,处境十分艰困。芦台失守后,退往遵化,在该地剿匪,维持地方治安,但粮饷断绝,有哗变之虞。十月十四、十六两夜,胡殿甲部在霍各庄溃去士兵三千余人,带去快炮两门,快枪二千余只。剩余之冯军被联军所迫退往关外,后被总兵郭学海接管,改编为直隶淮军。胡殿甲部溃去之残兵,历尽艰辛,经口外草地,退入山西,后遭遣散回籍。
      
马金叙统带之前军马队于光绪二十七年一月脱离武卫左军,归山西巡抚岑春煊节制,至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奉旨调回直隶,由袁世凯差遣。马金叙率军回到直隶,袁世凯将此军改编为直隶淮军先锋队,交张勋统带。落叶归根,又回到淮军之中。 武卫前军(武毅军)前后十年,从此结束。
   


  后记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日,直督袁世凯笃念旧情,依翰林院庶吉士陈骧、胡浚,直隶司道周馥、杨士骧、张莲芬,北洋各军统领,程允和、章高元、李安堂等联名禀呈,奏聂士成生平勋绩,及死事惨烈等情臣查该提督秉性忠贞,践履纯笃,事亲极孝,居官极廉,驭众严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断,沉毅果敢,威重绝伦前岁拳匪事起,环球震动,仓促用兵,以身殉难,迹其苦战授命,武臣中实惟该故提督一人。上谕追赠太子少保,照提督阵亡例赐恤,赏骑都尉兼一等云骑世职,袭次完时,以恩骑尉世袭罔替,准于立功省份、死事地方及原籍,建立专祠,谥忠节。长子汝魁、次子宪藩、三子树屏,均经朝廷加恩擢用。老母八十三岁,由部属杨慕时由古北口接往迁安奉养。
     
以上参考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之「中日战争」、「义和团」,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刘凤翰著「武卫军」


 (个人简评)晚清时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弱民贫,处处挨打,那段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而在这黑暗的年代里,爱国将领可谓为数不多,邓世昌血洒黄海,留给后人的是家国共存亡的悲壮气概,左宝贵平壤殉国,但一腔热血也终难挽大厦于将倾。相比之下,聂士成的人格魅力却格外的突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聂士成是清末中国将军中除了袁世凯外最具现代战争观念的将领,而他朴实的生活作风与廉洁的品行,更为后人所称道。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1-14
聂自豪[回贴]

(续上)


  天津争夺战:
     
大沽陷落当天(五月二十一日),联军二千八百名由大沽进援天津,聂士成与前路统领周鼎臣部,在军粮城与陈家沟之间截击。当时天津城内守军仅有聂军马步炮十营七哨,练军步马三营,及总督亲兵五百名,共计六千五百人。因聂士成在军粮城督战,裕禄亲统武卫前军后路统领胡殿甲率兵五营进攻租界。翌日,洋兵出战,胡部杀伤联军百余人,夺炮两门,何永盛统率练军,战绩亦佳。二十四日起,聂军两面作战,聂士成率胡殿甲于北仓大战西摩,周鼎臣与姚良才在军粮城阻击联军,表现极为英勇。二十七日,联军一再增援,聂军于血战七昼夜后,终于让大沽援军进入租界,与困守租界联军会合。
      
聂军右路统领姚良才于五月二十三日进驻东机器局,断大沽与天津租界间通路,并于二十四日起与联军大战,毙敌甚多。左路统领杨慕时与马队统领邢长春部,于二十五日抵达西沽一带,即奉命分兵参加北仓与海光寺战斗。炮台练军千余人,由卞长胜统带,防守西沽。此时天津守军共计一万三千人,而联军亦集结约一万四千人。
     
联军从五月二十七日起,为打通大沽通路,连续四天猛攻东机器局,并以八门野炮支持,势在必得,结果被姚良才部逐次击退。六月一日,联军再度集结猛攻,并由军粮城出动马队千余包抄,血战近五小时,终因局内棉花库起火,姚部退守堤头。此役聂军营官潘金山重伤,姚部伤亡三百余人,潘金山营官兵几乎全数阵亡于东机器局阵地。 联军进攻东机器局时,亦分别攻击海光寺、陈家沟、马家口一带,分遭胡殿甲、周鼎臣部击退。六月二日,左路统领杨慕时部因在涞水剿拳民获罪,奉命统所部三营返芦台大营。至此,聂军已与联军血战十二日,据外人记载:华兵虽众,皆不足为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
    
 马玉昆率军增援
     
六月三日,马玉昆统兵五千一百人抵津。裕禄随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必须先解决紫竹林租界洋兵,然后节节进剿,收复大沽。会中并将天津防务重新分配,聂军负责天津西、北、南三面,以南面为主,并监视租界;马军驻东站,负责东面,并阻止大沽援军。六月五日至八日,马玉昆率所部轮番与俄军日军大战,日俄军不敌,伤亡惨重,退回租界,马玉昆收复东站。同时,聂士成亦率左路前营炮兵与前路左后两营步兵,击退陈家沟铁桥洋兵,夺回闹口。聂军前路周鼎臣部在盐坨与联军苦战,连续八昼夜,彼此伤亡均重。后路胡殿甲率炮兵四面游击,增援各部,对联军杀伤甚重。罗荣光、何永盛分派淮练军在巷隘严防。此时,梅东益率淮军六营抵津,天津守军,士气大振。
   
  聂士成奋战阵亡


    六月九日拂晓,聂军于海光寺南路修筑炮台,三面猛攻租界。次日,士成以八七重炮再攻,日军以野炮十二门,法军以山炮六门还击,何永盛部练军趁机冲入日军炮兵阵地,俘日军十一人,夺炮三门。士成命前军左右各路炮营在八里台布阵,对租界之包围线,从跑马场起至芦台河止。同日,马军亦于火车站与洋兵鏖战,并配合聂军胡殿甲部围攻东机器局,周鼎臣军亦来助战。次日,再度三面围攻东机器局,双方互有伤亡。六月十一日,联军援军一万三千人进入租界,并在小营门架炮向城内轰击。士成亲自率兵夜袭小营门,临行,告裕禄: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见大帅。士成攻击至小营门,洋兵撤退。第二天,聂马两军,复合力三面进攻租界。六月十三日,联军分三路反攻,一路一千五百人由大沽攻跑马场;一路约六千人,先攻跑马场,再攻八里台。士成亲于八里台督战,冠服立桥上,手刃退兵,并对左右言曰:此致命遂志之日也,虽及死不得退此一步,未几,遍体鳞伤,衣襦尽赤,犹奋臂指挥督战,最后飞炮洞胸,肠胃溃流,殁于阵。同时殉难者尚有营官宋占标,哨官范振仙、栗成章、费鸿顺、王继华、李福星、张罗富。
      
自士成阵亡后,武卫前军士气低落,战力大减,又全军交由马玉昆统带指挥,将弁不服,多数将领不愿归马玉昆指挥,于是造成聂军崩溃,将领自由行动。
   
  武卫前军的发展
     
武卫前军因力剿义和团而不见谅于当朝权贵,在天津作战伤亡惨重,聂士成阵亡后,不见朝廷优加抚恤,反命前军交由马玉昆统带,各路将领多有不服,军心不稳。
     
天津陷,右路统领姚良才部大半损失而溃散,姚亦阵亡。
      
后路统领胡殿甲部,在天津作战表现杰出,胡殿甲堪称士成所部表现最佳之将领,因不服马玉昆指挥,自率残部五营,返回芦台大营。
      
左路统领杨慕时,奉命返芦台交接统领予苏绪谟,后马玉昆奏准将此军交淮军分统范天贵接掌,故此军由范天贵带领赴北仓抗击联军,再带往定兴附近剿击义和团。
      
中路统领冯义和所部七营留芦台大营未动,尔后又收容近八营之各路武卫前军残部。
      
跟随马玉昆退往北仓继续抵抗者唯有前路统领周鼎臣及马队统领邢长春部,邢长春于天津陷后即脱离部队,周鼎臣于北仓阵亡,步队亡失,马玉昆指派马金叙统带前军马队各营。
      
集结于芦台大营之武卫前军约分三部:冯义和之中路军,七营,约四千人;胡殿甲之后路军,约二千人;前、右两路残军,约一千五百人。为避免部队交由马玉昆统领,驻芦台之将领联名上书荣禄,请另成一军。几经周折后,于七月十七日,奉督办军务处札,此军改由冯义和接统。此军组成后,有械无饷,处境十分艰困。芦台失守后,退往遵化,在该地剿匪,维持地方治安,但粮饷断绝,有哗变之虞。十月十四、十六两夜,胡殿甲部在霍各庄溃去士兵三千余人,带去快炮两门,快枪二千余只。剩余之冯军被联军所迫退往关外,后被总兵郭学海接管,改编为直隶淮军。胡殿甲部溃去之残兵,历尽艰辛,经口外草地,退入山西,后遭遣散回籍。
      
马金叙统带之前军马队于光绪二十七年一月脱离武卫左军,归山西巡抚岑春煊节制,至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奉旨调回直隶,由袁世凯差遣。马金叙率军回到直隶,袁世凯将此军改编为直隶淮军先锋队,交张勋统带。落叶归根,又回到淮军之中。 武卫前军(武毅军)前后十年,从此结束。
   


  后记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日,直督袁世凯笃念旧情,依翰林院庶吉士陈骧、胡浚,直隶司道周馥、杨士骧、张莲芬,北洋各军统领,程允和、章高元、李安堂等联名禀呈,奏聂士成生平勋绩,及死事惨烈等情臣查该提督秉性忠贞,践履纯笃,事亲极孝,居官极廉,驭众严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断,沉毅果敢,威重绝伦前岁拳匪事起,环球震动,仓促用兵,以身殉难,迹其苦战授命,武臣中实惟该故提督一人。上谕追赠太子少保,照提督阵亡例赐恤,赏骑都尉兼一等云骑世职,袭次完时,以恩骑尉世袭罔替,准于立功省份、死事地方及原籍,建立专祠,谥忠节。长子汝魁、次子宪藩、三子树屏,均经朝廷加恩擢用。老母八十三岁,由部属杨慕时由古北口接往迁安奉养。
     
以上资料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之「中日战争」、「义和团」,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刘凤翰著「武卫军」


 (个人简评)晚清时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弱民贫,处处挨打,那段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而在这黑暗的年代里,爱国将领可谓为数不多,邓世昌血洒黄海,留给后人的是家国共存亡的悲壮气概,左宝贵平壤殉国,但一腔热血也终难挽大厦于将倾。相比之下,聂士成的人格魅力却格外的突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聂士成是清末中国将军中除了袁世凯外最具现代战争观念的将领,而他朴实的生活作风与廉洁的品行,更为后人所称道。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