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18阅读
  • 4回复

[族谱]四论聂姓应源于“山西霍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02
— 本帖被 宗亲法律部 从 族谱○班派○排行诗 移动到本区(2012-05-07) —
聂学锋[发贴]





我的《聂姓应源于山西霍州》发表后,接着我又发表了《第二论》和《再论》,从而在网上引起了争议。今天我再写《四论》谈点看法。
    “
公作为我聂姓始祖似乎已被众人接受。奭食采於聂,因氏焉。以封地为聂姓似乎为多数说法。聂姓源于何地,却争的不亦难乎。其中争议封地地点有:山西霍州聂地、河南清丰县北聂城、、山东省茌平西地聂北、河南省濮阳、山东省聊城东北聂城等地。而且似乎都有出处:据江西《永丰聂氏族谱》中的《永丰聂氏谱源》记载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得以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聂(河南清丰县北)。据《姓氏急就篇》介绍,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荏平西),《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再加上什么出于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聂姓的来源几乎变成了一个大杂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这么多说法,使人不得不问,聂姓究竟是来自一支,还是多支?其他的聂姓来之于哪里我不敢说,但是我们永丰这支的来源于山西霍州是有依据的。
据《永丰聂氏八修家谱》中的《永丰聂氏重修家谱原叙》记载:豹(聂豹,明朝兵部尚书)曰,我永丰下市之聂,徒自磊源,自拿埠,自晋阳之霍邑者,载诸谱原可考。《永丰聂氏谱原》又云:但下市之祖磊源,磊源之祖拿埠,拿埠之徒自霍邑,均之为丹阳之裔,则无复有可疑者。这些记载,明确肯定永丰聂氏下市的先祖来自于磊源(今永丰谭城乡),磊源的先祖来自于拿埠(今新干县麦斜镇拿埠村),拿埠的先祖来自于霍邑(今山西省汾河边的霍州市),均为十四世祖讳友(吴丹阳太守)的后裔。山西省的霍州无可置疑是聂氏的发源地。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们永丰的族谱是经过明朝聂豹和聂静亲撰亲审。聂豹和聂静都是进士出身。聂豹是个比较谨慎的人,他做事严谨,从不放过一点疑点。只要他有疑点,他宁愿摆在那里,也不会妄下结论。比如我们《永丰聂氏族谱》中有关四十四郎奇甫`文甫、恭甫、衡甫这段历史,是三代还是七代,存在着许多疑点,他就不下结论,用几个圈来表示,只记载有几种说法,一云什么,一云什么,又一云什么,等我们后人来完成。可见他十分慎重。如果他们对聂姓源于哪里不太清楚,他肯定要留疑问,不会说的那样肯定。还会说自晋阳之霍邑者,载诸谱原可考吗,还会用上了拿埠之徒自霍邑,均之为丹阳之裔,则无复有可疑者这样的词语吗。何况他是在明朝找聂姓源于哪里的依据,比我们现在要方便准确的多。                           
   
在《三论》中我也说了,谱是记载一个宗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它 同国史,地方志一样是有着其它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资料理所当然是真实可靠的,比任何载体都具有权威性。何况我们的老祖宗说的那么肯切,那么无容置疑,相信我们的老祖宗是不会乱认祖先的。
我国的姓氏来源至今都还没有下定论,包括我们聂氏。既然还没有下定论,就允许别人挑战网上的资料和有关的书籍论说。在学术界是没有权威可言,只有不同的论说。有的人在答复我《再论》时说,封地山东即卫。望族山西即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河东郡一词源于山西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封地山东即卫对与错。上面我已说了,当前被人们论说的封地有:山西霍州聂地、河南清丰县北聂城、、山东省茌平西地聂北、河南省濮阳、山东省聊城东北聂城等多种说法,按他的逻辑,如果说封地在山东,那么山西霍州、河南清丰、河南濮阳之说 就排除了。封地在山东,那么又是山东哪里呢,此人没有交待。山东封地有两处:茌平西地聂北和聊城东北聂城,选哪一处,让人茫然。我们再来看封地山东即卫,他这里是说山东就是卫,卫就是山东。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的卫,据史料记载,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山东即卫,肯定错了,卫还应包括河南。
     
其实,当前被人们论说的封地,基本上都还不能自圆其说,都还处在一个探讨阶段。我想留到《五论》中来谈。
   
在这里我还想提醒宗亲,在续谱时,应尊重历史,谱上是怎么记载,还是怎么记载,除非有充分的依据才去修改。有的地方,随意修改原谱上聂的来源;有的把网上和某书上的有关姓氏来源资料收集进了谱。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网上的资料和有关的书籍论说,只是一家之说,作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作为谱上资料万万不可,它会搞乱我们的思想,一害今人,更害子孙后代,请大家三思。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03
实践出真理[回贴]

        读君之四论,聂豹也没说过聂氏的发源地是霍邑!


       “下市之祖磊源,磊源之祖拿埠,拿埠之徒自霍邑,均之为丹阳之裔,则无复有可疑者”。霍邑之祖不可以是山东聊城吗?如果硬把霍邑定为聂的发源地这个极点,那依君之引言,聂姓第一位受姓始祖岂不是丹阳太守聂友了。


        再说这一引言中的“无复有可疑者”也存在疑惑。大家都知道聂友是樟树的显祖。樟树离霍州那可是远隔千山万水哦!


        再说,聂友也不大可能是霍州出生的人氏。永丰的谱上记载住霍州的先祖生没,是有准确纪年的(记得有一人的夫人是湖南岳阳人,姓白),应该都是聂友的祖先或长辈。


        大家读过樟树鳌溪聂族的谱没有?其本源总图至今直系未漏一人。该谱称受姓始祖名弼、字奭,是山东聊城东北的卫国聂城人,春秋鲁僖元年,多国出兵于聂北(在邢卫之间),卫大夫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后以聂城封赐于他,后人也就以聂为氏。


    不数代,卫为齐所灭,聂姓则逃往太原,即山西的晋阳。再过数代则迁至霍州,并向永济、河南济源方向繁衍。至第七代孙聂政刺韩相,其子轵避祸再迁郑州管城深井里,再过数代,至大汉,有聂良任颖川太守,再过数代有聂友任丹阳太守,聂姓开始进入吴地。


     这一记载史证力最强。一是按历史朝代的更换情况平均以30年一代计算,聂姓繁衍速度基本是呼实一致;二是符合聂姓的发展规律。因为迁移频繁,所以,聂友之前大多单传,以至聂姓历史悠久而至今仍人口不大。聂姓真正成为大宗派,是宋初“五昌”之后,说得也在理;三是目前没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史料来推翻这一史料。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02
聂金城[回贴]

聂氏出于聂地绝对不会错。古人以地为姓最多,汉族聂氏当以此论断,别无证据。聂地并不是只有一人,因此可断聂族人祖源乃是一个地域的人群。聂政乃当时聂族一分子,不知当时姓聂者几何。聂友亦当时聂族一分子,不知当时姓聂者又几何,寻根问祖要实事求是,不要以偏概全,我乃姓聂者,族谱只能追溯到宋代,宋之前茫然无知,我不愿意乱认祖归宗。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15
十八生[回贴]永丰聂姓源霍洲,无异;       其他聂姓源霍洲,无考;霍洲聂姓源何处,无证;同探聂源而来气,无羞 !!!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21
宜宾南溪聂学超[回贴]

你好:我的字辈也是学字辈,我们是否同宗。


    我是聂学超,四川宜宾南溪人。


    我祖自清末明初,从湖南衡阳县新城乡宣塘里下山岗泉塘入川。


族谱因火焚而失传,由段氏祖婆口述有一定记载。明朝聂久公任后宰门将军,有四子朝南;朝北;朝东;朝西。朝南公长子聂禹公,禹公子兴让公,兴让公子荣魁公,荣显公,荣圣公。荣圣公娶段氏祖婆,荣魁公子国美公,国羡公,国义公,国羲公。国美公回湖南衡阳新城乡宣塘里下山岗泉塘告终并葬于此地。有族谱记载。
按禹公派字辈曰:兴荣国希宗,廷光有儒鸿,才敏懋学士,明德应世崇。因上川约300多年,与衡阳断去联系。因现在查谱仅限于上面所记载聂久公。有知道的宗亲请告知,不胜感谢!
有可能在26日左右来湖南衡阳寻根问祖。联系电话13990930085.
我们这里约有10000多聂氏族人。

快速回复
限10000000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