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聚焦】德乡古韵今犹在 百年风雨写春秋 -- 怀仁桑干河畔城郊有一座经历600年峥嵘岁月的古堡--全景纪实(图文)

怀仁
王皓疃古堡,位于怀仁县桑干河畔的河头乡。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甲子年(1385年),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大顶山北麓,与大同、应县、浑源三县接壤,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历来是商品交换的中心,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已形成为山西省怀仁县的一个城郊型新农村。追寻历史文化,观赏自然风光,开发旅游景点,建设综合经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17年6月我三次走进了怀仁历史名村河头乡王皓疃村,对这个历史名村进行了拍摄。

王皓疃村古堡:四面被高高的土墙围抱,如今还能看的出当年的风采。

民间传说:先有王皓疃,后有大同城。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根无据的。1991年,怀仁县文物管理所在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这个村传说的一户农家院内保留的一块特大建城铭文砖,与2010年其村东城门坍塌下的一块建城铭文砖,尺寸、规格、重量一模一样(75*43*26cm,重26斤)。砖上的铭文为大明宏武甲子(1384)武节将军张桂创此城。铭文共24字,为模制阳文楷体字。明确记载了当年王皓疃城堡先是按城的规模建设的。这区区的几个宇,为怀仁县文史留不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怀仁县新誌》记载。在明代,怀仁的建城指挥官就叫桑桂,王皓疃的建城,仅比怀仁城晚一个年份。"桑"姓,是否是"张"姓的口误,或者"张"是"桑"的口误,现已不得而知了。不管怎么说,但张桂建设王皓疃城堡铭文砖的出现,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经考查,当年武甲将军张桂,建设的王皓疃城堡,实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卸设施。城墙高三丈有六,底宽二丈有余,封顶丈许。城堡基本呈正方形,周长800余米,占地60多亩。东、西城墙正中,各开一门。门外又各建有半圆形的瓮城,占地约1亩。城外,围城墙还建有约一丈高的罗城。城墙与罗城之间的夹道宽约三丈有余。便于巡守兵卒,骑马、射箭所用。现今,城堡的城墙四圹基本完好。只是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消灭王皓疃村警察署的日军,在城墙顶部刨下了几个壑口。而东、西城门,现今已残缺不全。城外的罗城,也已不复存在。如保留历史遗迹,修葺城墙、城门工程不大,但作为参观、旅游、历史、军事防御设施的景点,其意义重大。


王皓疃城堡内的街道布局十分整齐。东、西开设的五道街(习称北街、北二道街、大街、南二道街、南街),南、北开设的一条中轴路,也十分精当。中轴路与连接东、西城门的大街,成+字形交汇。交汇处,还建有一个台基高约2米、楼高约5米的标志型建筑物习称乐楼。这个乐楼,与怀仁县境内所有乐楼相比较,特殊之处有三一是独立成景,不与通用寺庙的乐楼与神殿相照应二是东、西、南、北四方敞开(现北方封闭,是因为后有民宅建筑相堵);三是楼高超常,结构坚实,十分宽大,占地约半亩。鉴于这些特点,民间传说是当年张桂将军的点将台,只是后改为民用,称为乐楼罢了。现今,这个乐楼,经过近几年的修缮,基本保持原貌,完好如初。其建筑艺术,飞檐斗拱,在当地堪称一绝,极有欣赏价值。王皓疃城堡内的民居建筑,更有特色。特点是街道两旁的民居都为一宅联两院,五街分十排。前院民宅的南院墙,为后院民宅正房的北后墙。联院开设的院门,全部临街。民宅高低一致,整齐划一。居住人口,可纳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