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重温聂政故事,弘扬聂政精神
a聂心爱发表于 2017-11-10 13:27
重温聂政故事,弘扬聂政精神湖北聂心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我们全国聂氏后裔在这里公祭聂政,就在这座塚内埋葬着战国时期的义士聂政和他的姐姐烈女聂荣(也有记作“嫈”)的遗骸。两千四百年前,这里曾上演过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聂政刺韩”历史活剧。聂大侠“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和聂荣冒死为弟扬名的烈女故事,从古代战国传至当今网络时代,数千载不衰。聂氏姐弟的故事感动着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又为之阐发或演绎了许许多多经典宏论和千古绝唱。一. 司马迁与聂政《史记·刺客列传·聂政》(中学语文教材)韩哀侯时,大臣严仲子与丞相侠累“二人相害”,严仲子为躲避侠累的迫害逃亡齐地濮阳。在这里,他结识了从轵深井里(今济源轵城)来此以“狗屠”为业的聂政。聂政仗义豪爽,“勇敢士也”,严氏便“奉黄金百镒”,“具酒觞聂政母前”。聂政惊讶,问严何以厚礼待我一穷“狗屠”之人?严答“臣有雠”,“闻足下义甚高”,故相交,求助也。聂政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谢绝了严仲子的厚礼。过了许久,老母下世。聂政服孝完毕,就主动找到严仲子,坦言相告:阁下如此善待下人,令人感动。前不敢答应您的求助,是因为家有老母;“老母今以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严仲子把他与侠累的仇怨告诉了聂政,请他刺杀侠累。二人经过筹划,聂政只身携剑赴韩城,利用“东孟之会”的机会,杀进韩宫,一举刺杀了丞相侠累,并“兼中哀侯”。随后聂政毁容自杀,为的是不让人知其真面,牵连他人。韩当局把聂政遗体陈于市井,“县购之千金”,以查清刺客身份。政姊闻之,认为不能“灭吾弟之命”,就远道而来韩城认尸。她抱尸大哭,当众诉说道:“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他做了如此英勇的事,又毁容自杀,是因为担心姐姐受牵连。但是,“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她为弟扬名之后,亦自杀在弟尸之旁。 这就是《战国策》所记聂政故事的梗概。《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文献汇编,时有许多名称和本子在社会上流传。《战国策》所记聂政的故事,为二百年后司马迁著《史记》给聂政立传,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史学、文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是在悲愤人生中撰著《史记》的。由于他深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就更加敬重和怀念那些舍生取义、信守承诺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为这些英雄立传。在《史记》中他以浓墨重笔和饱满的热情,写出了千古传颂的《刺客列传》。在《刺客列传》中,共记述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英雄,集中宣扬了一个主题思想,即“士为知已者死”。特别是在聂政、荆轲两传中,司马迁把这一主题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司马迁著《史记》,不仅要参阅国家的文书档案和当时流传的文献资料,还走遍祖国名河大川,考察古迹,采集民间传说,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因此他笔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就更完整、更准确、更生动。我们把他撰写的聂政的故事与《战国策》的记述相比较,我们就可深感如此。《战国策》记述聂政故事,是在叙述“韩累相韩”,侠累、严仲子“二人相害”事件时展开的。全文不及千字,故事情节亦显平淡。而太史公则是明确地为聂政立传,开首就点明传主大名,“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然后再交待严、侠矛盾,以聂政刺韩为主线层层展开。故事跌宕,情节生动,把聂政“士为知己者用”、“士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