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中华聂族“一谱一图”蕴藏大合谱信息
宗亲法律部发表于 2013-07-17 20:33
中华聂族“一谱一图”蕴藏大合谱信息 聂斐斌

  中华聂族大合谱是全体同胞共同的夙愿,但多数脉派打开史料都是“别子为祖”各谱其谱,对于数千年来的远古祖先也只记载了数位名人的名字,有些甚至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本以为中华聂族因史料不一合谱甚难,然而,近年通过阅读、研究迁自江西樟树鳌溪的湖南隆回县六都寨族谱中的《聂氏历代本源总图》和迁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的双厚聂族之谱,感觉大合谱之期不远了。因这“一谱一图”蕴藏了大合谱的重要信息。
  一、“一谱一图”说明
  1、“一图”即邵隆聂族所刊的江西鳌溪版《聂氏历代本源总图》,其从第一位汉人先祖卫大夫弼(又称“奭”,可能是一字一号,有些人指为错讹是不对的)受姓至今,直系未漏一人。此后又传出了安徽六安、江西上饶珠山、江西九江等族谱载的《历代本源总图》,但从人物曾经生活的时间段推算偏差甚多。总之,无论如何,能有邵隆这样一张完整的世系图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祖先代代相传总是有其依据的。现在,只要把所有聂氏群居地的族谱和传说收集到一起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接国史,应该说是不难确证的。如历史上的聂友、聂师道、聂夷中、聂昌、聂冠卿、聂致尧等,到底是何关系,因为是历史名人,真伪易辨。
  这个图遗憾的是没有先人的出生年月与墓地记载,但让人欣慰的是,江西永丰恩江聂族苗裔、明正德皇帝的老师(太子太傅)聂豹公曾进行过考证,并为秦汉以来的多数先祖确定了籍贯、配氏、生年卒月和墓地等信息。这一史料在江西泰和县桃源、湖南衡山等聂谱中有记载,衡山特记为《永丰抄谱录》。
  2、“一谱”即双厚聂族通谱。双厚聂族于北宋淳化4年即公元993年从江西太和县早禾冲迁入,已传36代,今人口5万余,且都是元朝末年4位原字辈族兄弟的后裔,而属第12代的原字辈不包括祖上迁外而在双厚出生的就有40多人。该谱从始祖聂祥发而下至第14代文字辈,即约明朝永乐1402年末期,历410年,所有人员都既有名、字、号,又有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的具有不重复性能的郎号。双厚聂族老谱对未来大合谱的贡献就在于,他们的这个郎号不是双厚独立编制的,而是江西吉安老家家族统一编制的,双厚只不过抄录了老家的资料,并完整保留到现在。
  双厚聂族从吉安太和县(包括今泰和及周边县的部分乡镇)迁到湖南衡阳县金兰镇的,人口真正稳定下来是清朝乾隆年代即公元1799年之后,1799年之前,大量人口象“走马灯”一般外迁。加之他们自正德4年二修谱后,一直等到294年后的乾隆38年才三修谱,所以,中间大面积的人员被在父母名下记载为“失考”。
  这800年间的大量人口外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政府的强制移民,即“湖广填四川”,外迁同胞主要以云贵川陕鄂桂为目的地。这次移民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当事人不诚愿,结果如同后来国民党“抓壮丁”一般,把手“捆绑于背后”,全部弄到湖北的麻城、孝感两地集散;其次是估计有钱人都花钱打点官差,结果移去的大多是不识字的文盲。以致过了200来年的三四代之后,后人因无文字记录也就误把麻城和孝感当成了故乡。这在双厚聂族有一个很典型的故事记载了入川人员与家乡的亲情割舍之痛。聂思斗乾隆年间新婚不久即与妻邹氏分手而移民四川,当邹氏70岁苦等丈夫50年不回时,她写下了《聂贞妇辞》,现网上能搜到《我用一生
下一页 (1/6)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