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坤华:戴眼镜的唐·吉柯德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佚名 来源:信息来源 2011-05-12 15:40
文章摘要
 戴眼镜的唐·吉柯德 http://www.yeguang315.com   2007年9月27日《商界》 付小渝     在中国大地上成批涌现的个人打假者中,叶光恐怕是内心体验着最深刻孤独感的一位。叶光不同于用法律武装到牙齿但其行为却充满了功利动机的“刁民”王海;也不同于依食无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伦理风范保持着高度一致的雷锋式打假良民郭振清。如果说,王海是在法律的海岸受尽了人们的攻讦,而郭振清则高蹈于道德的云端享用着老百姓的膜拜的话--那么叶光则是在现实的大地上挺着丈八蛇矛,朝船坚炮利的售假商家们发动着一轮轮坚韧而壮烈的冲锋。出 山    叶光的模样其实很酷,剃小平头,戴眼镜,身材如玉树临风,静则绅士动则猛男,颇像被中央电 视台从春节联欢晚会放逐的歌星李春波.     叶光是聂荣臻元帅的乡党和后裔,其本名亦姓聂--聂坤华。    “叶光”只是传媒包装出来的一个符号。重庆人把叶光看作是一位土著打假人士,以别于王海那种“流窜”江湖的“入侵者”。直至1997年1月之前,叶光的身份尚是重庆市酒类专卖局的一位干部,一位官方的热潮人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卧底”,所以后来有传媒称其为“探子”,称其为早已受我党委派打入敌巢的杨子荣式的铁血英雄。是王海改变了叶光的人生轨迹     1996年10月,王海入川打假。10月下旬,这位相貌敦厚的山东青年连续4次乘车经成渝高速公路潜抵重庆,让风声鹤唳的重庆商家摸不着魂头。重庆,本是王海为其打假生涯选定的“终点”--在此前他即放出风来,称自己将于这次打假结束后即金盘洗手,不再干这徒有虚名的勾当了。他希望挟“王海现象”的新闻效应转业去搞一家咨询公司。但没想到,他在这里品尝到了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滋味。     其原因,是因他拒绝记者拍照而得罪了当地传媒。     1997年1月,重庆《商界》杂志上刊出了一篇题为《王海输于谁之手》的文章,对曾经在全国打假所向披靡但最后兵败重庆的王海作了一番总结与点评:    “……王海之所以成为王海,与他的爹妈无关,甚至也与他的打假实践无关;王海是新闻传媒包装出来的一件向不法商业行为宣战的武器,他所‘表演’的,应是新闻界的思考与激情、挫折与愤怒、理智与呐喊。如果没有王海,在全国新闻传媒宣传‘消法’的声浪中,也一定会有嗅觉敏税的记者捕捉到一个别的什么‘海’:张海李海汪海。所以归根结底,王海只是一件道具。”     这篇文章的作者即是当初参与了将王海由成都“引入”重庆打假整个新闻策划过程的《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站长。重庆酒类专卖局执法干部聂坤华很偶然读到这篇文章,而后,他直接打电话给《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他说:我有一个“想法”。     这个想法,便导致了“叶光”的出山。     聂坤华说,我愿成为挺在新闻界手中的一杆铁矛。 笑傲江湖    叶光出山的动机有二:其一,得知王海赴渝打假失败,他说--我无法相信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一件既有法律撑腰又顺乎民心的好事,实施起来竟那么难!其二,作为一名拿国家俸禄,职业打假官员,他想实证一下,假若他放弃自己的执法者身份甚至姓名,不依靠自己的证件,不依靠国家机器的授权与保护,而彻彻底底地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色”,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等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为武器,他到底能在这条打假路上走多远.      当然,他比一般消费者具备更多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的专业打假知识、经验,以及他在长期“卧底”生涯中磨砺出来的一身侠胆和英雄主义的激情。     他从未料到,他正在踏上一条荆棘丛生,猛兽出没、夜色茫茫的不归路。叶光出击的目标仍然是他的“老对手”:假酒;而他行动的路数则是--冒充假酒贩子,卧底探营或直接大批量要货,而后以普通公民身份向执法部门举报,再利用新闻媒介营选声势--首先有必要用舆论包装出一个让制假售假者闻声丧胆,暗夜惊心的土著打假斗士叶光。这个符号化的游侠叶光,将成为鼓舞重庆市民奋起揭发、抵制、打击制售假劣商品行为的一个精神象征;成为王海兵败之后可以让重庆新闻界握在手里满怀着巴人式的自豪与不法奸商重新较量的一件利器。     1997年1月22日,初冬的绵绵细雨使重庆的街景看上去像一幅缺少灵气的蹩脚中国画。下午3时许,身穿浅色西装的叶光在南坪电信大楼营业厅门外与一个制售假冒名酒的团伙接上了头。     叶光从接头人手里接过一瓶包装豪华足以乱真的礼品装五粮液酒,开盒辩认了一番。而后,递送样品者撑了伞不动声色地离开,另一拨人又在叶光身边聚拢并与他搭话交谈。     当夜,已取得假酒贩子信任的叶光被请入一卡厅“与狼共舞”,他利用上厕所的机会给其配合行动的几位报社记者拨通手机称:对方已和他约定次日交货--20件全兴大曲,10件礼品装豪华五粮液,交货付款具体时间地点临时通知。     几位记者迅即与工商、公安、酒专卖等有关方面取得联系。两路执法人马整装待发。     23日下午,已坐进一辆无标记采访车中待命出击,整整半天都在南坪附近缓缓游弋的记者们,忽然接到叶光用手机发出的暗号:当日交货方案取消。时至深夜,又一条信息出现在记者们的传呼上:明日交货,备足现金。     24日中午12点40分,打扮得象个阔少,又像个30年代地下工作者的叶光出现在交货地点。在其四周150余米范围内,执法布控人员和手握长焦距镜头的记者们混迹于熙攘攘往的人流中,监控着现场的局面。下午1时,陆续有两批可疑人员在神态自若的叶光身边晃来荡去,似在用目光“探雷”清场。又是1小时过去之后,而露焦虑之色的叶光终于得到了一个传呼指令:“请跟一个穿红毛衣的女人走。”果然,就有一个穿红毛衣的女人出现在叶的视域内,并径直朝南岸四公里方向而去。     叶光依约尾随,穿过大转盘十字路口,快到南坪饭店时,一身穿紫红羽绒服的中年男人挤拢来拍了一下叶光的肩膀。随后,紫衣人带叶光穿过南坪饭店,出后门,又拐进南坪汽配交易市场。在这里,样装恼怒的叶光对紫衣人--外号“老鬼”的假酒贩子头目说:昨天晚上搓麻将输了“两方”(万),我打个电话喊“丘二”(手下人)再送点钱来,不然手头的钱可能还差些。边说,边把其大哥大提袋中塞得鼓鼓的几扎百圆大钞向老鬼亮了一亮:借机,向布控人员和潜伏记者发出了行动暗号。     这是一次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行动,又是一场空前成功、空前刺激、空前闹热、卖点火爆的新闻策划。次日,“导演”了整部“剧情”的《华西都市报》以《惊天擒鬼记》为题刊发出了该报记者采写的现场目击通讯和多幅照片。     这是叶光通过传媒向重庆市民所作的首次“亮相”--这“亮相”的轰动效应太漂亮也太戏剧化了。舆论的喝彩     叶光出山首战告捷。为了避免“操纵新闻”之嫌,同时让这位“土著游侠”真正成为一个让重庆商家、市民与政府官员都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在最短时间内扩大叶光其人的社会知名度,这次《华西都市报》放弃了搞“独家”新闻的奢望,于《惊天擒鬼记》刊发当天即邀请重庆各大传媒全面介入“叶光行动”。因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处于商家销售高档名酒的最大旺季,考虑到若在此一时机“刮”出名酒打假的新闻台风可能引起消费者普遍的“杯弓蛇影”,使大型国有或合资商场这类商誉卓著的名酒销售主渠道被舆论所误毁--应邀参与叶光打假新闻笄的几家传媒记者共同拟定了一个战略方案:让叶光向重庆周边各地县级中小城市全面出击,重点是假货猖獗的农贸批发市场,声东击西,八面开花,保护国营主渠道市场,取得政府执法部门支持。     1997年1月17日,叶光“潜往’南川市,以顾客的身份查访了市内数十字批发、零售商场及个体摊点,查访结果令他目瞪口呆:在偌大一座南川城中,几乎找不到一瓶真货五粮液、茅台、全兴等国家级名酒。在某百货公司,被叶光投诉的该公司一负责人甚至请求:我们可以退货,但我们没有“假一赔几”的承诺,希望你们别上电视,我们公司200多人要吃饭的……     在毗邻南川的万盛区酒类专卖局对面两家商场内,叶光发现,连这里所售的五粮液、全兴和茅台酒也找不到一瓶真货!     19日,叶光转战綦江;26日,叶光移师长寿,所到之处……假酒生意之公开、兴旺、泛滥到了令人触目惊心、匪夷所思的程度。用叶光的话来说即是--真品名酒在重庆周边各地几近绝迹,几近全军覆没!     这一结果,肯定是作为一名酒类专卖执法干部的聂坤华在成为叶光之前不愿从统计报表上看到,更不愿向新闻界披露的。     这一次,新闻界被由他们自己所“策划”出的这个现实激怒了。在“3.15”国际消费者公益日临近之前,《重庆晨报》、《重庆商报》、《华西都市报》、重庆商业广播电台等传媒以铺天盖地的规模与声势报道了叶光的每一次出击,每一次探取物,每一次所向无敌。一家报纸竟使用了《国家名酒蒙难南川城》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与新闻界的怒发冲冠和售假商家的失魂落魄相比,官方对这位“来历不明”的叶光却台终保持着沉默。虽然叶光每一次以消费者身份进行的举报都在“新闻界到场”的情况下得到了地方执法部门的积极配合,售假门点及假货库存均被及时“查封”;但却从未听说有因假货横行到了某一地面真货绝种的某地相关人员因此丢官的传闻。叶光,这位道德上的谦谦君子也不知道,被他“冲击”又被新闻界曝光的售假商家们是不是已“倾家荡产”,或者已洗心革面。因为他的主要武器是举报,而极少依法索赔,所以售假商家们在“世人均浊”的一派乌烟瘴气中也并不觉得“丢脸”是件多么要命的事情--毕竟,它们不必承担多少经济上的损失。     但叶光的名声却日甚一日地火了起来。     1月下旬,远在广州筹备“大海商务有限公司”的王海注意到了他的这位重庆同仁在当地掀起的舆论旋风并借传媒向叶光发出了愿与其结盟,联手扫荡假货市场的信息。     1997年2月1日晚9点15分,叶光与王海,这两位被中国新闻界隆重推出的打假斗士在成都市红星中路克拉玛依大酒店里进行了第一次见面。《华西都市报》关于这次会面的新闻用了《王海叶光蓉城论剑》这样一个火爆的大标题。在这次“论剑”中,叶光向王海表示,他之所以不愿仿效王海向售假商家依法索赔,是因为不希望被公众过早在道德上判处“死刑”,不希望给地方保护主义者和假货贩子一个“谋利小人”的口实。他的目的,是要让这种孤军奋战的打假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动员的群众性“护法”运动。两人“论剑”次日,作为南北“大侠”的首次联手,王海叶光共同对春节前夕的蓉城酒品市场作了一次“飞行商检”。     这是叶光打假生涯的辉煌顶点。跨越顶点之后,叶光也要步王海的后尘,开始在他的家乡“败走麦城”了。“焦点访谈”聚焦叶光   1997年4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组记者刘年、张利二人不动声色地飞抵重庆。    二人首先约见了叶光和当地传媒的几位记者之后,希望叶光再度出击,行装买假,随后以消费者身份向有关职能部门举报,让其依法查处,直至追出制假窝点。9日,叶光与“焦点访谈”两位记者赴江津,在电视摄像机镜头的暗中“窥视”下,对江津购物中心和江津市斑竹巷糖酒副食批发市场进行了“新闻商检”。在斑竹巷一家个体批发点上,叶光谈妥以4300元的价格订购了一件剑南春、一件五粮液;在购物中心他花90元买了两瓶全兴大曲。     当日下午3点40分,与刘年等商议好跟踪拍摄方案的叶光再次向斑竹巷从容踱去。吊在他身后30多米开外,一辆长安面包车像影子一样滑行着,贴有深褐色防太阳反光塑膜的车窗内,张利正肩扛摄像机聚精会神地瞄准前方移动的目标。     当叶光拐进那家已谈定交货数量及价格的个体批发点时,藏在面包车内的记者们通过揣在叶手袋内的无线话筒听到了他与店老板的交谈:“老板,我要的货准备齐没有?”“嘿嘿,早准备好了,久等你不来,还以为你变卦了……”验货交钱开票后,老板从街头招来一辆人力三轮车,把两件货扛了上去。老板娘从批发点门内露出的那张意味深长的笑脸被张利手中的摄像机暗中摄入了镜头……叶光坐上三轮车,像一位生怕上当的傻商人一样,边念叨“会不会买到假货”,边招呼那蹬车人,把三轮车直接向江津市酒类专卖局蹬去。叶光的身后,跟着放心不下的假酒贩子和他的自行车;而自行车后,又撵着那辆不紧不慢的面包车。这真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啊。     这次中央电视台记者与叶光联手对江津假酒的突然袭击,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节目如期播出后,竟成为叶光从政府公务员向“自由职业者”转化的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他被告知,自己再也不适宜于呆在执法人员的队伍中。被放逐的斗士    几乎与“焦点访谈”记者赴渝采访的时间同步,有细心的读者留意到,重庆市酒类专卖局在当地媒体上刊出了一则《严正声明》,该“声明”称:“近来,少数报刊连续报道了叶光酒类打假行动,不少篇幅涉及我局且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有损我局形象。为此,我局声明,我局无叶光其人,其行为概与我局无关。如再出现类似报道,我局将诉诸法律。”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重庆市酒类专卖局确无叶光其人,而只有一个聂坤华;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新闻媒体对叶光传奇生涯的报道中,披露了大量由重庆酒类专卖局执法干部聂坤华卧底经历的真实素材。这一则《严正声明》有指而来,它的潜台词其实是--叶光不能继续以酒类执法干部的身份,向新闻界提供对酒专卖部门形象不利的炮弹;而酒专卖部门也不愿成为一个自由打假者的某种后盾。     换句话说,酒类专卖部门不愿承认叶光是它所培养、所暗中成为后盾的执法暗器,就等于拒绝舆论将这位平空冒出的打假斗士的任何战果算在自己帐上。这“谦虚”固然“谦虚”--却实实在在损害了“酒专卖”一直在为净化重庆酒类市场面默默努力的形象。如果说此时,叶光的身份颇像那位白天作总督而夜里作游侠的佐罗的话,那么,在《严正声明》和“焦点访谈”事件这后,他就失去了双重身份,只能论落为王海一类的“草寇”了。     1996年,叶光协助有关部门罚没的假酒价值超过百万元,不论是“草寇”与否,他总算是为净化中国消费品市场作了一点结结实实的贡献。     但叶光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叶光的初衷,本欲是不依靠索赔,只采取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形式,走出一条与王海根本不同的打假之路,重新改写因高额索赔而被老百姓贴在王海们脸上那张“替自己挣钱”的“不道德”标签--只有两次,他向商家索取了法定的加倍赔偿,因为这两家中靶者都是大名鼎鼎的“主渠道”。叶光认为,应给他们一次教训。这两次索赔所得,一次仅够他的差旅取证费用,另一次他捐给了希望工程。叶光的此一战术未免使一些官方人士难堪,他的为民除害却不谋利让人实在抓不着什么可以讨伐的把柄。     但现在,这个“不谋利”的形象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他成了重庆酒类专卖局的一名“富余人员”。他在政府机关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十分令人不可理喻地下岗了。     那些因他的打假而受惠无穷的国内名酒厂家始终对叶光行动保持沉默.受惠者不给叶光以财力上的点滴支撑,国家也不再发放他的薪水,而老百姓只替他戴了一顶打假英雄的“纸帽子”--热血斗士叶光,如今怎么像与风车作战的精神狂人唐·吉柯德了。 只有传媒,仍一如既往地在援助着叶光    1997年7月23日,王海、叶光、邱建东、臧家平、郭振清等全国十几名个人打假斗士齐聚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组织的打假座谈。在会上,遭受了一次次误解、挫折、诬陷、威胁的叶光感慨万千。     这次座谈,成为叶光打假生涯的又一次转向:已失去国家公务员执法身份的他被迫地、别无选择地,要与王海殊途同归了。他将重新祭起了被“刁民”王海扛在肩头很久的那杆依法索赔的杏黄旗,再出江湖,为自己的生计而战、为孩子的学费而战、为等在医院中属于自己的某一张病床而战、为不垮的信念而战。     同时,也就是为誉而战,为中国消费者权益运动的神圣精神而战!     路漫漫其修远兮,风萧萧而易水寒。     谁愿与吾同行?书剑飘零    1997年岁末,失去生计的叶光携一本《民法通则》、一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上路了。除一套简单的行李,他随身还带着一部一天至少16小时都开着的手提电话、现在,他身上的装束不再是西装革履了。而改成了黑皮夹克牛仔裤。他沿长江而下,由重庆、万县、巫山、宜昌一路往北,再折向中原。他的“套路”一般是每到一地,先与当地新闻传媒联系。他自己设计了一套非常特别的名片,正面是“自由打假者打叶光”,背面则印着《消法》条款。与新闻传媒取得联系后,再到市场购假而后再向工商、技质监部门举报。他在云阳、巫山等地索赔时遭到身份不明者的电话威胁。甚至有人要请他去公安局走一趟。在秭归。他从围攻者的拳脚下几乎是落荒而逃……。在郑州,他以一个正宗“游侠”的身份上少林寺进香、少林寺第31代掌门法师向他赠送了宝剑一口。叶光便真正成了山野之人、新年之际,这位聂帅的后裔、血气方刚的重庆崽儿、唐.吉柯德的中国传人,剃平头穿牛仔裤的精神超人给他的催生婆─新闻界的朋友寄出了一张贺卡,现摘录如下:     “…….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时常扪心自问:整天漂泊、流浪、忙忙碌碌、紧张兮兮、最终却一无所有,也许还将负债累累。我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我又想;地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下面的落款是:“叶光流浪驿站山西太原 联系电话:0139835xxxx                                                1997.岁末      寄这张贺卡的人,比收到这张贺卡的人更像一条汉子。 
已有369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