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故里,轵城纪事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金城 来源:信息来源 2011-05-05 23:00
文章摘要
(这是央视国际《轵城纪事》的电视报道文稿,因与聂政有关,特采集发表于中华聂网,以供聂族众人一阅。通过此文,我们可以知道聂政的生日,聂政为何辟祸齐国,聂荣的手艺等等。)   这里是济源的轵城镇,它位于济源市的南部,在济源的众多乡镇中,他是以农业为主的村镇,和别的村镇相比,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他名叫陈彦堂,并不是轵城人。可是,他对轵城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80年代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在济源建立了自己的考古工作站。对于陈彦堂来说,济源城市虽小,可地下太大、太厚了,下面埋藏着太多的宝贝。近几年,在工程施工中,经常在这里发现大型的古墓。   原来,就在那天早晨,工程队在施工中,行进的推土机压垮了地面,突然掉进一个大坑,卡在了坑口。没想到的是,这个大坑是一个千年汉墓。当陈彦堂走进古墓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在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有达官显贵的奢侈品,也有反映文化生活的艺术品。但是在这些珍贵的文物里,一件普通的陶罐引起了陈彦堂的兴趣。   这是一件汉代的盘盖罐,它上面有一个明显的戳记。这是一个清晰的“轵”字,这个“轵”字也就是轵城镇的“轵”。 “轵”是一个非常冷僻的汉字。那么,这个“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中国古代马车的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车轮辐条的汇集处,有一个突出的末端。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这个车轴的末端被称为轵。那么,轵城这样一座古镇为什么要以车轮上一个零件的名称做自己的名字呢?   这里是轵城镇东留养村村民黄庭芬的家。黄庭芬的剪纸在济源地区小有名气。乡亲们都说她的剪刀会说话,不管是日常生活里的事情,还是远古传说的人物故事,都能被她用一块镂空的红纸表现得活灵活现。在她众多的剪纸作品中,有一幅作品格外不同,它表现的内容与轵城的来历有关。   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的是距今2000多年的一段往事。公元前六百三十五年,由于长年的战乱和灾荒,周朝统治者的实力已经大为削减。就在这一年,周王室发生叛乱,为避难周襄王逃到郑国。晋文公出兵铲除了叛党,护送周襄王回国。周襄王为了酬谢晋文公的功劳,把阳樊、温、原等地,也就是今天河南济源、武陟一带赐给了晋文公。   这里位于济源市的西南方向,据说是古代阳樊城的遗址。当晋文公率领他的军队接收城池时才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简单。性格刚烈的阳樊人不愿接受晋文公的统治,他们紧闭了城门,不让晋文公的军队进城。   晋文公发誓要得到阳樊,他的军队把整座城池团团围住,准备强攻。阳樊人则是全体动员,坚守不出,准备誓死抵抗。   阳樊人认为周王封给晋文公的只是城池,并不包括城中的百姓,他们派出代表,要求晋文公放人。晋文公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阳樊人撤离了城池,一直退出20里以外,驻扎下来。他们担心晋文公会改变主意,还要追来攻打。于是,想出了一个防御的办法,用战车围成一个圈,车与车相依,轵与轵相连,当作临时的屏障。   往昔的轵城,只剩下田野里这道长满蒿草的土埂。这是古轵城的一段城墙,它已经经历了20多个世纪的风雨。据专家考证,轵城始建于春秋,占地面积5.18平方公里,有九门九关,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史书上也有记载,轵城是春秋时的天下名都之一。   两千年前的烽烟早已散去。然而,祖先的那股刚烈豪侠之气依旧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轵城人。狭义尚武之风一直在轵城的民间留存。在许多年以后,轵城又涌现出一位著名的侠客,他的故事在济源一带广为流传。   这是聂政的故乡济源轵城镇泗涧村。村西的道路旁有一个巨大的土包,就是聂政冢。聂政冢上满是树木,棵棵挺拔向上,苍劲有力。而栽种这些树的就是村里一位叫解福琪的老汉。   就在我们来这里拍摄的当天,聂政冢旁边的一棵树,被车辆不慎撞掉了一块树皮,解福琪老人发现后,立刻开始用土法子救治。   这间位于聂政冢旁边的土屋就是供奉聂政的祠堂。济源人对聂政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在泗涧村,祖祖辈辈都有专人维护祠堂。解雪芳老人如今专门管理聂政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在他的发起下,村里人重修了祠堂。祠堂修复后,老人一直住在这个跨院里,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   这个端坐在祠堂正中的红面大汉就是聂政,之所以把他塑成红面是因为他们相信聂政和红面关公一样都是忠义之人。   聂政像旁边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是他的母亲。传说聂政非常孝顺,自幼就开始学徒,挣钱贴补家用,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据说,聂政本是一个屠户。一天,有一个叫严仲子的人找到他,重金聘请他刺杀韩国奸相侠累,为民除害。聂政因为老母健在,姐姐也没有出嫁,就一口回绝了这件事。严仲子非常钦佩聂政的孝顺,执意留下礼物,离去了。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聂政手持利刃,潜入侠累的相府,趁人不备,一剑刺死了侠累。   相府的侍卫围了上来。聂政一看难以逃脱,就削面挖眼,刨腹自尽,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亲人。   这是人们在泗涧村经常能看到的情景,当地妇女都有一双巧手,善于衲鞋。传说,聂政的姐姐聂莹也有一双是衲鞋的巧手,聂政穿的鞋都是她亲手缝制的。   当年,聂政刺韩之后,尸体被暴晒街头。聂莹来到现场,一眼就认出了尸体脚上穿的鞋正是自己亲手缝制。   听当地人说,聂莹由于悲伤过度,当场痛哭而死。从此,一段凄美的故事流传至今。后人感念聂莹的事迹,也将她的形象竖立在聂政的旁边,在这间小小的祠堂里,聂政一家三口团聚了。   在拍摄聂政祠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就在聂政祠内堂的门框上有一溜长长的刻痕。显然,这是有人有意刻在上面的。那么,这些刻痕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这是春秋时代人们丈量土地用的标准尺度。据说,有个官吏,为搜刮民财,不断缩小标准尺的长度,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聂政一气之下折断官尺,杀死了地方官。   后来,人们就在聂政祠的门框上刻上了这把尺,以此警示后人。当地人买卖田土货品,有了纷争,就以门上的这把尺作为标准,让先人聂政主持公道。   两千年来,聂政在济源人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他那种忠肝义胆的精神、直率豪爽的性格,在故乡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聂政的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变得越发传奇。当年的轵城已经变成今天的济源,纪念聂政的祠堂,也在不断的修复中发生着变化。然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聂政在故乡人心中的形象。   农历的二月二日这天,是聂政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当地的老百姓总会自发的聚集在一起,从自家的房前捧上一包土,撒到聂政冢上,以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家乡人对聂政的缅怀。   这里是轵城镇中学,在这座现代化的校园里,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大明寺。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是汉代轵侯祭祖的地方。春秋时,轵城是天下名都之一。到了汉代,作为封地的轵国,更是富甲一方。   在古文献中,关于轵城的描写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富冠海内”,对于一座城市,这样的描述显得有些抽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们呢?轵城一带的考古发现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   这是出土于济源汉墓里的陶制多枝灯。它有高达一米一以上的灯体,分为上下三层结构,灯枝多达二三十只。灯盘上向外伸出的灯枝,有龙的造型,龙背上座有戴冠的羽人,据说这就是道家传说中的羽人御龙。灯坐上塑有山川动物,做工非常精美。   不难想象,它的拥有者不是名门贵族也是当地富豪。   这是轵城出土的舞乐俑,它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间说唱艺术。头上带有帽子的是四个乐手,站在中间的是表演者优伶,他们大多来自西域和东南亚。   舞乐俑和多枝灯在济源一带出土较多。据推断,汉代的轵城,应该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生活丰富的地方。   轵城的辉煌已经成为往事,轵侯祭祖的地方也变成了中学里的一角。只有这棵古老的娑罗树,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后,依然枝叶茂盛,似乎还在延续着那段古老的传奇。   这是位于济源西北方的一片田地。据当地人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它的名字叫沁园。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个家喻户晓的词牌“沁园春”,其典故就出自这里。如今沁园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容貌,它给后人留下的只是深情的凭吊和无尽的想象。   东汉明帝时,这片土地被封给了明帝的长女沁水公主。当时,皇宫内外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沁水公主无意身陷其中,就在自己的封地修建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以求心灵的宁静。因为这座园林矗立在沁水河边,所以起名沁园。   据说,当年沁园建有亭台楼阁,风景如画。公主经常邀请文人雅士来这里赏花饮茶,吟诗作赋。   当时的这些文人雅士,为沁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传扬开去,沁园成为那时都城里名门望族向往的地方。   当时权臣窦宪依仗自己是皇后哥哥的特殊身份,独揽大权,为所欲为,强行用低价买下了沁园。面对窦宪的无理行径,公主忍无可忍,返回都城,发誓要找皇帝讨个公道。   得知此事后,皇帝大为震惊,怒斥窦宪:"公主的园子你都敢霸占,对百姓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窦宪不得不将沁园又还给了公主。   往昔文人雅客聚会的沁园,早已毁于战火,如今只剩下一片土台。直到今天,陈彦堂还能从土层里寻觅到沁园的残砖断瓦。美丽的沁园虽然已经不在,后人凭吊它的诗篇,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词牌——“沁园春”。   今天轵城镇泗涧村的兄妹三人要出外打工了,临行前他们来到了聂政祠,上一炷香,祈求先人的祝福。远行前到聂政祠上香的传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三个人谁也说不清,只知道是从老辈人那里传下来的。   在三个人的家里,他们的妈妈正在赶制土馍。土馍是济源一带特有的一种食品,有悠久的历史。济源人把面和好以后,放在锅里翻炒,加入当地特有的白土。这种土非常细腻,用它炒出的馍,很容易保存,吃起来格外的香。每当有家人远行,人们总要为他们炒制几个土馍带上。这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风俗。   在妈妈看来,孩子们带走的不仅仅是干粮,也是母亲的一片心,故乡的一片情,走到哪儿也不要忘记自己是轵城人。   往事越千年,今天的轵城已经成为济源市所属的一个普通的村镇,但是轵城毕竟是轵城,他的古风古韵仍然使这片土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编导:安特摄像:李铁华 )
已有3638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