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聂姓齐公之说的疑问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聂学锋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12 15:28
文章摘要
 很多人说,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于聂城,遂以国为氏。有的把姜尚视为聂姓的祖先,把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称为聂伯。有的搜索了很多资料引证记叙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的出处。总而言之,是在千方百计说明齐公之说的存在。目前,我还不能完全证实齐公之说能不能成立,但是对齐公之说中一些资料感到疑问太多。现将其中的疑问拿出来同大家一起探讨。疑问一,在时间上搞不懂。据齐太公世家介绍:“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齐公世家的年代表:“ 1.太公尚(前1039—前1015)25年。 2.丁公伋(前1015—前989)26年。 3.乙公得(前989—前964)25年。 4.癸公慈母(前964—前898)66年。 5.哀公不辰(前898—前884)14年。 6.胡公静(前884—前880)4年。 7.献公山(前880—前851)29年。 8.武公寿(前851—前825)26年。 9.厉公无忌(前825—前816)9年 。10.文公赤(前816—前804)12年。 11.成公说(前804—前795)9年 。12.庄公购(前795—前731)64年。 13.僖公禄甫(前731—前698)33年 。14.襄公诸儿(前698—前686)12年 。15.无知(前686.11—前685.2)3月。16.桓公小白(前685—前643)43年 。17.无亏(前643.12—前642.3)3月”,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齐丁公姜伋 是前1015年—前989年,齐国丁公支庶子按道理是同齐乙公姜得同辈。我们就作他不同辈,退后一步来算,齐哀公姜不辰(前898—前884),至少丁公的支庶子应该早于齐哀公姜不辰(前898—前884),但是“奭”公做卫大夫的时间是卫成公即位(前631年——前600年)至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前492年——前480年)时的事,两者相差200多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至少齐公和奭公不是同一个人。疑问二,历史上丁公没有去齐国。众所周知,姜太公作为周师齐祖,在周王朝开创时期是要负两个方面的责任的。一方面他作为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要辅佐天子、平定天下;另一方面他作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要安邦定国,迅速使齐国走向稳定和繁荣。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一个人去做,而且同时进行,这对于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是勉为其难的。(太公封齐建国时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了)针对这种情况,太公推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丁公和丘穆公。他把大儿子丁公安置到“中央”,让丁公成为自己在“中央”的忠实代表和与周王室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三儿子丘穆公安置到“地方”——营丘(临淄),让丘穆公成为自己在齐国的“留守”和治齐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这样就解决了两方面兼顾会误大事、年龄大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姜太公的大儿子叫姜及,虽然他承袭了太公的君位,号为丁公,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既然丁公没有去齐,他的支庶子怎么会到齐国去。当时的丁公权势显赫。丁公支庶子,为何不随丁公兼能人的祖先姜太公,姓姜或姓吕为荣。或封到齐国条件好的地方,而要以封地另立小姓,而且到弹丸之地去。无论是封到濮阳、清丰的聂城,还是封到聊城、茌平的聂城都是弹丸之地。何况有的资料说聂是夹在卫国同邢国之间,还有的说是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这在氏族社会是难于想象的。疑问三,如果齐公之说成立,下面这段话就是胡话,是自相矛盾。有的人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我们先不管这段话的内容是不是有这件事。我们要问,既然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那么这个聂就应该在齐国,或者在齐国附属。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不可能封到其他国家,这是基本常识。封到其他国家就不能叫齐公了,别国的领土也不可能给丁公去封。本来这段话到这里就可以结束,逻辑上还说的过去,要有疑问也就是历史上发生了这件事没有。但是编这段话的人,接下来却说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又成为了邢国的领属。也就是说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聂伯的聂变为了邢国的领属,齐国的领属变为了邢国的领属。再接下来,更难理解,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又转为卫国的领地。一个聂地,在这段话里从齐国的领属变为邢国的领属,再从邢国的领属变为卫国的领属,这个编戏本的人,实在太会编了。光这些还不够,他又引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说了半天,他们终于请出了奭公,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奭公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奭公是什么人,他与齐公聂伯是什么关系,没有交待。从文字上看,奭公应该是齐公聂伯的子孙,两人在年龄上相差近400多岁,从这里来看奭公就不是聂姓的始祖了,卫大夫食采于聂也不存在了,总不可能两个食采于聂吧。要嘛就是两支,但是他这里明明写的是一支。这段话还说,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按我们推算奭公同聂伯的实际年龄相差大约是200多岁。400年与200多岁对不上号,聂伯与奭公怎么连上去,令人费解。疑问四,如果齐公之说成立,聂姓最早的就应该始于964年左右,比 “奭”公早几百年。这样说,我们聂姓就不是一支,是多支。有些聂姓就应该改先祖为齐国聂伯,而不是卫大夫“奭”公了。奭公和齐公是两个人,他们两人的出生时间相差几百年,这可不是小事,中庸不得,要么始祖是奭公,要么始祖是齐公,两者不可兼得。疑问五,对河东郡系出姜姓搞不懂。我们知道河东郡是奭公后代的望地,如果齐公之说成立,河东郡就不应该是齐公后代的望地,齐公后代应该另有望地。(宋代)《永丰聂氏抄谱》记载道:“一世昭,乳名爵,讳叔平,卫大夫奭十三世孙。秦始皇十二年丙寅四月初四日巳时生,汉惠帝六年为代王太傅,文帝十五年上书乞骸骨,诏赐河东霍邑田宅,号河东大夫。殁葬霍山。夫人岳阳白氏葬汾河”。一世昭是奭公后代这是准确无误的,既然奭公和齐公是两个人,河东郡是奭公后代的望地,就不可能河东郡系出姜姓。聂人凡宗亲在《四本书,一个聂》一文中写道,聂姓族谱中,不论以齐大夫或以卫大夫为开姓祖的,又都以河东大夫昭公为受郡祖,这种“合二为一”的事实,又把两说聂姓捆在一起了。这话是不错,可以理解。在缺乏资料证据的情况下,作一暂时处理是可以。但是既然奭公和齐公是两个人,齐公的后代为什么要和奭公的后代接上呢,这在修谱上是不能和谐相融,奭公和齐公混为一谈,太牵强附会。疑问六,聂人凡宗亲在《聂氏源流信息交流》一文搜索了很多资料,为我们开阔了视野,难能可贵。不过我对其中一些内容有异义。比如,明朝阳明王守仁正德甲戌(公元1514年)所作江西谱序中的聂豹与阳明谈话,本来是用来证实齐公一说的。但是事与愿违,正是这个明阳明王守仁的江西谱序,揭开了齐公说的虚伪性,是纯属虚构编造。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其一,聂豹是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中江西乡试,正德丁丑(公元1517年)中进士,那时聂豹刚出山,公元1516年以前不可能与阳明会面,没有会面那有谈话。公元1516年的江西谱序中的谈话完全是无中生有; 其二,历史记载,聂豹与阳明一生只会过一次面,那是在嘉靖五年乙酉(公元1526年),阳明在越,聂豹以御史按闽,过武林(杭州)欲渡江见之,以后都是以书信来往。江西谱序是公元1514年,比聂豹与阳明实际会面时间早了12年,所以江西谱序聂豹所谈内容是人为捏造;其三,明朝正德甲戌(公元1514年)是否修了江西总谱,非常值得怀疑。我们现在修村里的谱都困难,那时明朝信息不灵,交通不发达,有这个能力修江西总谱吗。还有皖(安徽)赣(江西)鄂(湖北)三省历届宗谱(姓源总括),我更怀疑它的真实性,修三省总谱,谈何容易,它是否又是有人造假,是否有参考的价值;其四,从内容上来说,聂豹从来没有说过聂姓是出于齐公,他只说过:“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永丰聂姓族谱是聂豹、聂静亲自编纂,如果江西谱上有的东西,永丰聂姓族谱上肯定会有,试问,为什么永丰聂姓族谱上没有呢。总之,从一些考证齐公说资料来看,它们逻辑混乱,牵强附会,前后矛盾,人们越看越糊涂。我想能否这样看待,这就是在古代有些人为了把聂姓攀附齐公姜尚,不惜一切手段。这充分印证了在古代社会攀附名人,认祖联宗的文化习性,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否则,真的不好怎么解释。                                                                          聂学锋
已有2284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