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著名专家:聂惠民

作者:宗亲会 原创作者:宗亲会 来源:信息来源 2008-08-02 10:50
文章摘要
 聂惠民,女,教授、主任医师。1962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毕业。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系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著名专家之一。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国医论坛》编委会副主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主讲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的伤学论、方剂学、内、儿科学等课程。培养大量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研究和《伤寒论》防治疑难杂病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课题,如“《伤寒论》四逆理中合方改善儿童体质的研究”等,获科技进步奖一项。临床经验丰富,擅用经方治疗内、儿、妇科疑难杂病,尤以治疗脾胃病、心肝病为特长。主编《伤寒论与临证》、《内经病证辨析》等24部医学专著。发表论文46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曾赴意大利、圣马力诺讲学与医疗,享有很高的声誉。聂惠民教授谈中医    张仲景,医中之圣。《伤寒论》活人之书。作为一个勤奋敬业的学者,我多年孜孜不倦地研究伤寒,弘扬仲景学术,志在传承中医瑰宝。平生立下三点追求:一是我讲授的课,要学生爱听,真正学到知识:二是我写的书,要读者爱看,读之感到有益:三是我诊治的病,要有最好的疗效,让人心里信赖。能以毕生心血实现这些追求,济世惠民,我愿足矣。    ------引自聂惠民《聂氏伤寒学》    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聂氏伤寒学》今年初第三次再版发行,笔者有幸得到一本。洋洋八十六万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聂老精湛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叹为观止。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听到聂老这样谈到中医……    “中医是东方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医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人说中医治病差一些,我觉得中医效果很好。中西医各有所长,如果你把它融会在一起,就更有优势。        中医临证的主要理论是辨证论治,你必须塌塌实实的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望、闻、问、切。我就遵守这一条,没有辨证论治,你怎么遣方用药?辨证论治是一个整体,只有辨证准确,论治才能准确,也只有通过辨证你才能知道这个病是什么病,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每一种病里都有寒热虚实,不能一个方子解决全部问题。也就是我刚说的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比如说“心”,中医说是心主神明,心主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的症状是胸闷、气短,心悸,中医没有“冠心病”这个词。通过辨证,把这个病归到“胸痹”,就是说胸中的气机闭塞不通,跟冠心病的症状是一样的,诊断以后还要分型,是心阳虚、心阴虚?是痰阻、还是血瘀?属阳虚,必须温阳;阴虚,就得养阴;痰、瘀的要化痰通络……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论治”是辨证后再找出治法,什么原则?用什么方子?这样才会得到确切的疗效。        每一个病人我都不忽略辨证论治,我看的病人大多数都是疑难杂病、怪病。我的原则是用最短的时间争取最好的疗效。可有的病不是你看一次就好的,哪个疾病都有一段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辨证不正确的话,那么大的方向就错了,可能病会加重者没有疗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的一个核心内容,我提倡遵守医圣张仲景的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原则。        中医师要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我常说,医生要理解病人,看病得留人,因为病长在人身上。他跟别的不一样,你做错了可以从来,人就不行了。我开出一个方子给病人吃,心里必须有数,这个病人吃了药后他会有哪些好转,好转到什么情况……给他想办法,让他很快的能有效果,我对看病特感兴趣,能看到病人笑了自己就特别开心。    我看了很多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肠炎的病人,这是临床上的多发病,脾胃病初起,往往重视不够,长久之后影响健康。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管饮食消化,吸收营养,供给全身。脾胃有病,缺乏营养动力,气血虚弱随之而来。如有胃病的人常对我说是“胃寒”,久治不愈,这是为什么?在此,我还要强调辨证论治,胃病不能只以一个胃寒来定,要走出辩证的误区。脾胃病诊治,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辩证为前提;辨别疾病性质,分清寒热虚实,标本缓急;二是论治方向准,依据准确的辩证,遣方用药,恰到病所,取得疗效;三是食疗需辩证。不是说木耳好就全回去吃木耳,像这些脾胃弱的,吃了木耳后消化不了、吸收不了,这样对他的胃来说还是个负担,胃里还会不舒服……    也看皮肤病和其他疾病,中医分科可以,但是一个医生不能就单打一,治什么就治什么,因为人是一个整体。我善用经方,特点是方子小、量轻,我非常推崇张仲景的《伤寒论》,我去过国外很多地方,很多外国人也非常认同张仲景的《伤寒论》,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法国……不少人执著的要学《伤寒论》,而且有认真背诵者,《伤寒论》上的一些记载,远远早于西方国家,我看《伤寒论》到处都是宝,需要认真继承和发扬。    今年是张仲景诞辰1855年,正月十八,我特意去了河南他的祠堂拜祭……”
已有637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