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方法 攻难关 切实抓好福建省之聂氏名人征稿工作

作者:niecaishou 原创作者:聂采寿 2019-05-31 16:07
征稿工作动态 第3期 《中华聂氏名人录》编委会办公室 2019年5月31日 找方法 攻难关 切实抓好福建省之聂氏名人征稿工作 — ..
 

 
征稿工作动态

 

第3期

 
        《中华聂氏名人录》编委会办公室  2019年5月31日 


 


找方法  攻难关

切实抓好福建省之聂氏名人征稿工作
              ——《中华聂氏名人录》福建征稿办法简介


 

    已知福建聂姓有十六个集居地(16支),主要分布于六地市(福建总共九地市),人口多者二千多人,少者几百人,总人口数不上三万,是聂姓人口相对比较少的省份。由于人口不多,出的名人也不多,对于编写《中华聂氏名人录》征稿而言,是工作量不大的地方。加之福建宗亲联谊基础工作比较好(虽然没有正式联谊会,但彼此联络还比较多),这次征稿工作开展起来相对难度不是很大。从完成任务来看,目前已完稿“辞典类”和“成果类”十几篇,“名人传略”初稿三篇,初步估计已完成了总稿量的百分六七十。我们的具体办法是下列几条。

    一、广泛动员 宣传造势

    广泛动员是动员我们聂家一切可使用的力量,调动一切资源。工作目标是进行深入的宣传,让《中华聂氏名人录》征稿工作家喻户晓,形成声势。石家庄第一次工作会议之后,尤其《征稿实施细则》正式发布之后,我们主要通过与各地理事会沟通(全国许多地方通过开会发动,我们没有通过会议),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各地理事会,把编写《中华聂氏名人录》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运作,尤其是征稿的方案,跟各地讲深说透,并通过他们尽可能地转达到各自己家族的成员,同时通过各家族微信群(初步了解全省有十几个)进行大力的宣传,并广泛发动推举,这是很一般、很普通层面的宣传发动。这种宣传发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是有许多人知而不重视,晓而不行动,仅仅停留在制造声势和氛围上。我们重点的宣传发动放在通过跟各地理事会班子成员的沟通上,让他们清楚知道:谁在做这件事、有什么保证做好这件事、做好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力有多大、机会多么的重要等等,取得他们认可和信任,从而增强他们对我们的信心和寄望,最终获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这才是十分关键的步骤。只要各地理事会班子成员对我们有了信任的基础,他们才会花大力气去帮我们(实际上也是帮他们自己家族),他们才会想方设法去发现名人,做通工作(他们是亲属,工作比我们更主动),提供信息资料,积极配合我们完成任务。

    二、紧抓骨干  穷追落实

    做好《中华聂氏名人录》征稿工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各地聂家能办事的人,愿意办这事的人(不愿意者,能力再高不可取),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这里所谓的骨干,就是我们选中的征稿、审稿委员会成员和各地聂家理事会中的“骨干”。征稿、审稿委员会成员自然选的也是“骨干”,不过这在我们早期就选定了,我福建在石家庄会议之前就定好了,共六人,这是凭我个人早期对他们了解的基础上选定的,都是可靠的。但全省各集居地的工作都靠这六人去做,虽然人口不多,但因为是分布不同地域,属于不同的衍派,要做深入工作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另一部分的骨干人员还是要使用,争取做到一地至少有一人工作才比较主动。各地理事会的会长、秘书长当然是最适合的人选,资格老、威望高,能调动方方面面的工作,但个别由于年龄大或不会电子邮件往来等,工作效率、效果就受到限制,于是还得选一两个合适的骨干成员来办。选好这批骨干,还是靠平时的基础工作,平时沟通联系的积累,这方面福建平时做得还可以,通过征稿、审稿委员会六人集体共同努力,选定的各地理事会中的协助人员(就是骨干)都还是比较能干、愿干的,于是开展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骨干选定,对骨干的管理还是一项难度很大、很费劲的工作。大家都知道,任何形式的民间宗亲会、文化研究会等等,都是一种松散型的组织,无特别强制力的组织,领导与成员,上下级之间靠的是为实现某种目标所定的章程制度来维护,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来维护。因为没有享受什么待遇,没有什么重大利益,甚至是无利可图,也就没有太多利弊关系的服从,没有太多利弊关系的担责,许多工作还是靠“兄弟感情”来做,靠人的思想自觉来做,靠维护人的品格、尊严来完成。另一方面,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一旦没有什么担责压力,往往做事就比较被动,所以,一项任务布置下达之后,就得紧抓跟踪落实,时时敦促、时时催讨,穷追不舍,直到完成任务。
    三、精简程序 方便操作

    每做一件事,除了人员精干、力度到位,还有措施程序也十分重要,尤其是需要层层贯彻,逐级下达完成的任务。如果程序太复杂,畏难情绪就越严重,甚至还可能把一些人吓退,直接不参与。办我们这种家族的事,可以说很多人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程序设定简单化了,才容易让人接受,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也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石家庄会议精神,发了个会议纪要,之后发了《征稿实施细则》,当然,这些文件都是必要发的,而且转发到各“基层”(各地理事会)去贯彻落实,也都是很必须的,文件的内容是按规范来,这说明我们做这事的规格、内容形式都是有分量的,但是,这些文件到了“基层”,对于没有做过政工工作的人而言,难免有一部分人抓不到重点,一头雾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福建首先把《征稿实施细则》的实质内容摘出来,简括成一目了然一二三几条,大体不多于两百字,告诉他们就按这个做就行,重点把符合条件的人推荐出来就行另一件事是关于材料,我们文件虽然写得很到位了,但是对于没有专业做过文字工作的人而言,对于没有参加过石家庄会议的人来说,具体操作起来困难还是比较大,不用说什么人物传略类文章,就是相关“名人辞典”和“名人成果”类的几百字怎么写,许多人也无从下手,这就严重阻碍我们的工作推进。针对这个情况,刚好当时江西设计了一种表格出来,我觉得那表格很不错,适用、好用,于是被派上用场,直接下发投入应用。这样一来,等于给写材料设定了框架,一方面重点元素不会遗漏,另一方面给“基层”操作人员感觉做起来没有那么困难,增强了信心。尽管在“主要简历和业绩概要或成果介绍”一项填写依然五花八门,但能交卷总比空白要强,而且大部分核心内容还是被锁定了,也不会离题太远,这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简单去做。不过表格有些缺点,就是许多人不知道在手机(微信)上怎么操作,要教得费一番功夫。

    四、深入基层,现场沟通

    我所说的“基层”就是各地聂家人集居地,尤其是有理事会组织的集居地。面上工作铺开来了,但是各地存在不平衡也很自然,尤其相当多地区的负责人还依然存在惰性,所谓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拖拉,明日复明日;二是停留在“已知易得”范围。也就是停留在面上,只做比较容易做的,深沉的没有去挖掘,难度大的没有去争取。比如,历史上的名人,只有祖先口传而没有找到资料证实和充实的,没有想办法去查实,远渡重洋去国外联系不上的,没有想办法去联系,有些名人不好接触交流,不配合的,没有去争取配合,等等。这种情况就得我们(就是征稿、审稿委员会的成员)“活动”起来了,深入到现场,把当地理事会的人集中起来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拿着“鞭子”到现场去抽,去和他们沟通,“逼”着他们无路可退。沟通分几个层面,一是跟征稿、审稿委员会的成员沟通,调动他们的激情、热情,同时敦促他们去完成包片任务;二是跟基层理事会的人员沟通,尤其是骨干人员的沟通,把征稿细则中的推荐条件部分,跟他们作详细的剖析,让他们把家族中从古至今可能符合条件的人逐一拿出来进行过滤、筛选,现场确定推荐对象,而后再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去组织稿件材料。遇到年代久远而族谱记录简单的名人,要求他们组织人员去考证、提取相关资料;三是跟名人的亲属沟通,凡名人自然是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尤其突出名人,对于没有什么分量的组织或个人要索取其个人资料一般是不予配合的,所以,必须通过与他(她)的亲属先沟通,展示我们的分量与诚意,去争取配合;最后,还要跟名人本身进行沟通。让他自写或提供材料,签写同意意见等,特别是传略类名人,更需要通过沟通采访进行材料质量升级。按照正常心态,没有人会对功名流芳不在意,主要看编写的这部《中华聂氏名人录》的份量有多重,当他们认知了这部书的影响力之后,一般都会响应,通过各层面沟通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工作做到位。

    五、突出重点  带动全面

    我们现在的工作方式是从源头上去查找名人、发现名人、征集名人资料。也就是从各集居地的家谱中找、传说故事中找、从各地方志中找、从媒体资料中找。福建聂姓有十六个集居地(16支),各支人口多者二千多人,少者几百人。各支脉各自负责找出本支脉的名人,便是工作分工。但是,各支脉找到自家名人数量与质量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支脉名人多,有些地方名人少,有些名人身份高,有些名人身份一般。还有许多地方有史以来根本就没有“产出”过符合征稿细则条件的人,自然不能去创造。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福建前一段主要是抓重点,次要的地方只是交待当地理事会先行摸排。我们死死盯着那些重点地方的负责人,紧追不放,并且也重点给予更多的指导,把这些重点地方的工作先做起来,以带动非重点地区。突出重点,也还针对做重点人物工作,以带动相关的人员配合。比如一个家族中,可能集中了好几个名人,做通关键人物思想,取得配合,其他相关人员则随之响应,问题迎刃而解。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福建当前也只实现了重点地区的工作突破,我们现在呈报的这些名人,都是从重点地区收集到的。石家庄会议后,我首先着手把我自己福州省城周边几个支脉(跟我自己是同一祖宗衍派的)的历史资料全面筛选了一遍;另外,这次开会之前,我本月12日至15日到龙岩地区走了一趟,这样就完成了总量的百分六七十。现在,有几个地方,当地排查说一个都没有,但我不轻易相信真的一个都没有。一方面我将继续敦促他们认真排查,一方面,这次会后,九月份之前,我还是要到各地去走走,争取排查更彻底一些。这就是突出重点,而后去带动面上。

    六、充分准备  攻克难关

    这主要针对采写“名人传略”和如何克服给政工干部带来麻烦的问题。前者是文章难做,后者是思想工作难做。“名人传略”材料的形成,难度有些大,关键看材料要写到什么水准。如果只要求一般化,相对容易一些,如果要按照高标准去做,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目前的摸底情况看,福建可能有三个人(严格说是四人)符合“传略”条件。一个(严格是一对)是国家级的权威专家,成就贡献很大,在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已上世界名人榜,而且是一对恩爱夫妇研究同一课题,事迹非常典型。另一名是企业家,各方面都非常突出。创业、历练、实体、资产,及公益捐献、族事投入、尚德孝道,社会职务、荣誉光环,每单独一项都足可上我们聂家的名人录,是一个董明珠式的女企业家。第三是解放初隐蔽战线英雄烈士,国家已给他塑像、树碑纪念。这些突出名人,要编入“名人传略”,材料则必须经过升级,就必须经过作采访工作,才能把材料写出精彩,这就要克服很多困难,采访困难和写作困难等。关于如何采访名人的事,我个人觉得,如果要对名人进行采访,你首先要得到他们的认可,要先做通我们所联系的人的思想工作,通过他接近其亲属,再通过亲属与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一环一环取得信任,最后才能接近目标,也才能够取得你想要的、有深度的材料。这就是要准备充分,最后才有可能攻克难关。此外,还有个别宗亲,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不愿意与我们接触,工作难度就更大,我福建目前发现就有这么一两个人,由于他们要回避我们,于是现在也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慢慢来,想方设法去找突破点。

    关于如何克服给政工干部带来麻烦的问题,这里不是谈什么经验,而是谈个人想法。对于政工干部,国家有规定不允许或不提倡参与族事活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参与宗亲会相关活动自然也在例。如果“组织、利用宗族势力对抗党和政府,妨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实施,或者破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第六十四条)。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领导干部参与族事活动,尤其是年青有为、前途光明的人,自然我们也就不能给他们添加麻烦了。所以,关于在职聂家领导干部如何收入我们名人录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些对策和办法。我的个人看法是:首先,无论是本人同意或不同意,“本人或亲属同意签字”一项要求可以免去;其次,简历功绩事项得免去功绩阐述和评价,只写简历,而且只限网上发布过、公开的,大家都可查的资料;再次,目前我们可以与之本人或亲属进行沟通,交流思想感情,加强相互理解,取得相互信任,让他们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但,不作任何宣传;最后,就是对此类人员,我们编写时怎么去解决,有待大家进行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书中另列一版块,简单记录一下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和当前在那工作,并特别说明一下材料源于网络就行,至于他们的事迹待后人去补充,这也符合实施细则“不求完美无缺”的原则。如此,可以避免许多麻烦,也大大降低我们的工作难度。

    上面,是《中华聂氏名人录》征稿、审稿,福建所采取的办法。谈不上经验,只是福建人少工作相对容易一些而已,谈不上经验,仅作为大会交流,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些另一方面的感想:

    通过这次的征稿工作,我发现编写《中华聂氏名人录》这项工作确实很重要、意义特别重大。我们等于在为中华聂族抢救一项文化瑰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历史实际上是杰出人物的演义,文化实际上是靠名人去继承、发扬、光大的,一个家族没有出过名人或者说忘记其祖上的名人的存在,它在文化方面是灿烂不起来的。文化也就是精神财富,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名人就没有精神财富,或者说精神财富就不完整,即便像今天这样,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一些人的精神依然是空虚的,没有信仰的。所以,名人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而且,从现在社会这种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会越来越被重视。然而,正是在对这个问题开始有所认识的时候,许多资料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毁在黎明前夜。有些历史上的名人,在史志中记载很简单或者没有,在族谱中记录更少,甚至根本就“不靠谱”(记录事迹与现实距离太大,无法确定),有关他(她)的事迹传说随着老一辈人的过世,便逐渐地消亡了;还有当今社会的名人,走向五湖四海,尤其走到国外,与家族失去了联系,没有办法从源头上查找“归宗”,也最终走不到我们的《中华聂氏名人录》中来。从而,关于他们的事迹,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无法用于激励和鞭策我们的后人。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时期组织编写《中华聂氏名人录》,恰恰可以找到机会、借助这次机会,让这件事得到补救。正因如此,不管我们今天组织编写的《中华聂氏名人录》出来后质量、水平会达到什么高度,但从挽救史料来看,足以说明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我们在座的或不在座的,都是这项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我们现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去做好我们的工作。(作者:《中华聂氏名人录》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福建省聂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福建省征稿审稿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华聂氏名人录》征稿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font=Microsoft YaHei]

 
已有2344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