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和在族谱中的记载及我的辩证

作者:聂金城 2019-04-16 10:50
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和在族谱中的记载及我的辩证(续) 三、聂师道家族的真实源流 查史书与地方志,发现聂师道有清晰的代际源流,就地方 ..
  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和在族谱中的记载及我的辩证(续)
  三、聂师道家族的真实源流
   查史书与地方志,发现聂师道有清晰的代际源流,就地方志记载的源流,应该是参考了当时的各种资料而得出的,这应该比宋明以后修的族谱记载要真实。
   《歙县志》1045页:“聂师道,字宗微,祖父聂时泰由清江玉笥山迁歙县。”“从孙聂绍元,玄孙聂冠卿,自有传。”
   《宋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五十三 :“聂冠卿,字长孺,歙州新安人。五世祖师道,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
   《新安志》:卷八《叙进士题名》:“咸平三年陈尧咨榜:聂致尧,歙人,赠礼部尚书。子冠卿、世卿。”同书卷六《叙先达》:“聂内翰冠卿,字长孺,歙县人。七世祖师道(按:应该是五世祖),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父致尧,登咸平三年第,赠礼部尚书。”  
   《弘治徽州府志》卷六《人物》:“咸平三年陈尧咨榜:聂致尧,歙人。赠礼部尚书。子冠卿、世卿。”《宋诗纪事补遗》卷四《聂致尧》条:“字长孺,歙县人。咸平三年进士。以子冠卿贵,赠礼部尚书。”(按《楚纪》卷三六作邵阳人[此致尧应该是另一人,各自的事迹不同])。
《宋诗纪事补遗》卷十《聂致孙》条:“歙人,致尧弟。景佑时人。” 
《新安志·文献》《聂冠卿传》:七世祖师道(按:应该是五世祖),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父致尧,咸平三年登第,赠礼部尚书。冠卿登第为连州军事推官,···卒诏以其弟太常博士世卿,通判宣州,后,又以宋卿为校书郎。冠卿嗜学,手未尝释卷,有《蕲春集》十卷、《河东集》三十卷。子友仲、平仲、仪仲、文仲、公仲。庆历二年,友仲以正字升亲民任使;平仲、文仲并以太庙室长升正字;仪仲熙宁中虞部员外郎通判卫州,四年十二月判太名府,韩琦言王拱城危急,仪仲抱疾驰赴,总徒修筑,因此病亡,特赐绢百匹。文仲子循矩登元丰中第。世卿天圣中进士,皇佑中为职方员外郎,知莱州,会通判井渊为盗所掳,御史以为言,世卿坐降知信阳军,后终太常少卿。子武仲、南仲、微仲、恭仲。武仲登皇佑中第。
   《新安志》卷七:“聂宗卿,歙县人。天圣五年(1027)为太常少卿。”《宋诗纪事补遗》卷十《聂宗卿》条:“歙人,致尧子,冠卿弟。”(31845 
   《新安志》卷第八(歙·罗愿撰)·进士题名:咸平三年陈尧咨榜 聂致尧 【歙,赠礼部尚书,子冠卿、世卿,孙武仲,曾孙循矩】。
   皇佑五年郑獬榜 聂武仲【侄循矩】,
   元丰五年黄裳榜 程书言【祁门宣德郎】,聂循矩。
   综合上述记载,聂师道的源流脉络为:
     聂时泰-- ? --聂师道--  ? --  ? --聂致尧(致孙)--聂冠卿(世卿、宗卿)--聂友仲(平仲、仪仲、文仲、公仲,武仲、南仲、微仲、恭仲)--循矩--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脉络还有三代人无名字可考,就是聂师道的父亲,聂师道的儿子和孙子。但这个脉络相对于不少聂氏家谱脉络来说,应该是最真实可信的了。为什么?且看下面分析。



    四、对聂氏族谱中聂师道个人和源流的辨析
   翻看各支聂姓族谱,历史上存在三个问政先生聂师道。而翻遍正史和其他文史资料,除去聂姓自己的说法,事实上却只有一位,那就是晚唐杨吴时期的逍遥大师问政先生聂师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辨析呢?
    1、充分认识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聂姓现有173万人(到2018年,估计为180万人),其中有近三分之一自认是问政先生聂师道的后代。也就是说有近60万人是聂师道后裔。在倡修通谱的今天,要把聂姓人统揽起来,辨析清楚聂师道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怎样去辨析和编排聂姓族谱和聂姓源流中的聂师道呢?我的观点有三:第一,要允许历史上有多个同名者的存在,这点不必作过多解释,比如解放后聂姓就有不少叫建国、卫国、爱国等的同名人;第二,要勇敢承认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问政先生聂师道,道士被朝廷封为某某先生的人不多,基本上都可在史书中查到,特别是隋唐以前,完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聂师道被封为问政先生,即使的确有名字叫聂师道的人,他也不是问政先生;第三,对各支族谱中登载的聂师道,就要科学修改聂师道事迹,不要名字相同就把问政先生聂师道的事迹都照搬套上去,免得外人笑话。现在看各地所修家谱,大部分都是明清以后才开始首修,年代最早的也只是宋代,把聂师道写进族谱往往是三修、四修即明清以后,这就说明我们将问政先生聂师道的事迹安在各种年代同名先祖身上是多么的轻率和不科学(展开点说一句,有些族谱上有两个聂壹,不同年代却都是马邑豪,有的族谱几十代中聂姓每被封爵大多是被封越国公,简直笑话)。
   通过辨析聂师道事迹,我们不仅可以厘清各支族谱疑点,否定一些攀附名人、挂靠显祖的作伪家谱,更重要的是发现聂姓真实源流,为编辑聂氏通谱夯实基础。
   2、三国孙吴时期根本没有问政先生聂师道存在的条件

   其一、汉末三国年代,道教还值草创时期,还没能直接与朝政相接(道教发源于中国,始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早期的道士称为方士或者羽士。虽然原始道教早已存在,但长期没有统一的经典与教义,直到三国时期都没有固定的仪轨)。朝廷中虽然不少皇帝大臣迷信方士,但官方对带有宗教色彩的东西是排斥的,如带有极其明显的神学政治色彩的《太平经清领书》又名《太平经》,出现于东汉顺帝时期的宫崇(于吉弟子),他跑到皇宫要献这部“神仙书”,被没收,汉桓帝时又有人重新提出,仍然被官方禁止。《太平经》所反映的思想很庞杂,既有儒家的伦理道德说教,又有阴阳五行的仪式。灵帝建宁(168172)初,河北巨鹿人张角接受道士干吉等人传授的《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十多年间,信徒总数达到了数十万人之多。在四川,张道陵(本名张陵)于顺帝(125144)时期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五斗米道又称米道、鬼道,五斗米道的传播方式与太平道相似,有人生病,就让他向神忏悔,求神宽恕。《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中记载:“在公元178-183年间,东方有张角传播太平道,汉中有张修传播五斗米道。”同样在东汉晚期,魏伯阳总结前人炼丹的经验,写出了《周易参同契》,书中以《周易》的原理解释炼丹和炼养身体的方法,强调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道理,万物的变化皆由阴阳而成,欲求长生不老,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乾坤六十四卦运行规律,从事修炼。《参同契》既谈了外丹的炉火,又讲了内丹的修炼,这样,后来的主张外丹与主张内丹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理论根据,后来的道家将此书推崇为“万古丹经”,成为道教的重要书籍。纵览汉末时期道教,当时还没有统一的经典与教义;几支势力并存,各行其是,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在这样的气候下,怎么可能出现孙吴政权聘任道士为国师、封賜问政先生?
  其二、当时尚未出现尊称道士为某某先生、某某大师的情况。三国时期有尊称道士为先生的记载,但还没有加各种敬词“某某”比如“问政”)的情况。《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往来于吴会,人多师事之,孙策母尊其为“于先生”。《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魏氏春秋》及《晋阳秋》皆称嵇康尊道士孙登为“先生”。《真诰·真胄世谱》称东晋道士许迈“即先生也”,后世道书即共尊其为“许先生”。自东晋以后,道士也可自称先生(但须盟誓于神或经众道士认可),并依其本命干支所属五岳方位而称“某岳先生”,或以其志向、道行而称“某某先生”。《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以下简称《敷斋威仪经》)规定:“学士若能弃世累,有远游山水之志,宗极法轮,称先生,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属东方二辰,称东岳先生。四方效此辰,(如)戌丑未生,称中岳先生。若复清真至德,能通玄妙义者,随行弟子同学为称某先生。某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称先生,或游玄先生、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畅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载。须世有其人,学者称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称,鬼神不承事,以天考考人。先生者,道士也。”这在道教中成为定例。南朝宋以后,称某道士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赐予高道的谥号,如“简寂先生”(陆修静)、“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远知,原谥“升玄先生”)、“体玄先生”(潘师正)、“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也有生前赐号,如“玄静先生”(李含光)。宋代赐“先生”号,是表示一种殊荣,其名位高于大师。但道教内部一般仍以先生尊称。道士,例如称褚伯玉为“褚先生”,陶弘景为“陶先生”,黄知微为“养正先生”,李志方为“李先生”等。大师的尊称和名位,始于唐宋间,是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道士的控制,增强道士的荣誉感,赐予道士紫衣、师号,称“某某大师”。如聂师道号“逍遥大师”,王栖霞号“玄博大师”,刘从善号“全素大师”,贾善翔号“崇德悟真大师”。一些被认为道品高尚、为朝廷所尊礼的个别道士,如王远知、申仙翁、朱自英、邱处机等,则赐号“国师”。 
   有的族谱将三国时期聂师道当问政先生的事迹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点明了被封问政先生的年月,还把他的启蒙师父于方外,说成是干吉,这是必须推翻的。我们可以承认三国时期有个先祖名聂师道,但不能稀里糊涂把晚唐杨吴的聂师道事迹往三国时期去套,差之毫厘,将失之千里啊!
    3、杨吴时期的聂师道是进士吗?
   聂师道自幼习道,13岁披戴冠裳,十五岁得法线修真之要,他会考进士吗?据考证,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多、范围广,其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等五十多种,其中道举科是非常重要的一科,制度规定了有专门学校、专门经典、专门人才参加考试而取得做官资格,考试内容为《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的东西,后来增加了《易经》和儒家经典。道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以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正月颁布的《令两京诸路各置玄元皇帝庙诏》为准。《通典》《新唐书》《唐会要》等均以此为唐代道举置科的令式标志。唐朝三百年里科举频繁,虽然五十多科并非都是按规定如期举行,有的是在设置一段时间之后便停废不用了;有的则置而停,停而复;有的则因种种原因时有间断。而道举科则因为唐朝推崇道教,皇帝自称是老子后人的缘故而停的较少,最后停止道举科的确切年份是后唐长兴元年眀宗李嗣源(930年)敕停。基于上述情况,聂师道是有可能去参加考试,且考中进士的。由于唐末的动乱,文史资料被毁严重,道举科中举情况已经无法查考。如果认可聂师道考了进士,则杨吴时期的聂师道既是道士,也是进士出身。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对聂姓族谱中的聂师道作如下判断:
   (1)、三国时期的聂师道不是问政先生,凡是将三国时期聂师道的事迹冠以问政先生、国师内容的族谱都要修改更正。
   (2)、唐末时期的进士聂师道可以认可为问政先生,但是其具体年月也需考订。

   (3)、凡是自认为是聂冠卿的后人者,家谱中应该为聂师道添加牌位,错认祖宗的要更改回来。
   4、对《湖北监利聂氏族谱》(包括下辛店)关于问政先生聂师道资料的探讨
   通过挖掘比对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完全可以认可《丰城敦本堂聂氏族谱》、《江西樟树苏溪族谱》、《湖北监利聂氏族谱》(包括下辛店)记载的聂师道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问政先生聂师道。遗憾的是丰城、樟树谱不是聂师道的直系传承,只有《湖北监利聂氏族谱》(包括下辛店)是直系后裔,那么我们就应对监利谱的聂师道进行一下探讨。
   (1)、监利谱的来历--聂师道孙子聂崇义一修族谱的可能性。据考证,监利谱源自江西,聂跨中先生从监利老谱摘抄保存并编辑云梦下辛店谱,后来监利老谱遗失,监利聂氏又从下辛店谱反抄编辑了新监利聂氏族谱,其后汉川和云梦下辛店聂氏族谱合修,进而衔接就有了太河聂氏族谱。监利谱称,该族谱一修于宋建隆壬戌年(962年),由聂崇义主修。到底是不是一修于聂崇义?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从该谱的记载人物情况看,上面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以聂崇义为中心,该谱人口代际分布呈现纺锤形,即始祖以下人口不断增多,尤其到修谱者崇义的儿孙辈记载非常多,重孙辈就开始少了,玄孙辈更少。重孙、玄孙辈少,不是人口发展减少,而是聂崇义在世时,还有许多没有出生。这是符合生育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另外,如果属于后代杜撰编造一修谱的话,很难且不必要在聂崇义孙辈排列100多位同辈人。上述两点可以作为证明聂崇义搞了一修谱的论据。聂崇义修谱,实际上只修了几代人的,就是从聂师道到第六代或第七代(修谱年月以前出生的几代人),导致还有大量晚辈没有进谱。没有进谱,这是二修的任务,这正好说明了修谱年代的正确性。按照丰城聂氏谱的说法:聂师道家人口多,师道公后裔多出自宦林,“散任天下者三十有二”,因此,从言字辈[单名]起弟兄们就已分散各地做官去了。一修谱能在一代记下上百人名字,着实难能可贵。从后来修的续修谱看聂晟二修),聂师道五世“一”字辈103人,只记载了27人生46子,有76人无传[聂崇义三世,看来以上属一修谱];六世“知”字辈只记载24人生34子,又有22人无传,七世“壤”辈只记载21人生42子,又有13人无传。二修谱实际上只把联系紧密的家族人口写了进去,大部分外徙的人都没有进谱了。但该谱也存在一个错误,就是后来修谱把聂冠卿放在了聂师道三世,称聂崇卿就是聂冠卿,而史书上明确指出聂冠卿为聂师道五世或七世,明显乱了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鄙人以为,要么一修谱不存在,要么一修谱存在被后人(二修?)篡改的问题。
   (2)、聂师道本人事迹的辨证。监利谱称聂师道字之度,号绿野史,一名慰宗。生唐宣宗大中九年乙亥(855)三月十一日寅时。年二十五中乾宁乙卯(895)进士。以唐乱避。淮南吴主凑为判官,公不受。吴主爱其才识留之,尊曰国师,号问政先生,卒于后唐明宗八年(933)癸巳三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九,葬江西婺源。妣韩夫人、魏夫人、王宜人,皆生卒不详,仅知韩夫人与公同葬。该记载与史书记载有些不符。前面已经考证了聂师道的生平为公元843911年(有人考证或为855-923年),祖籍江西(祖父由江西清江迁歙),出生于新安歙县问政山下,字通微。为什么族谱记载有这么大的区别?按照于方外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到问政山寄居,且初年无人信奉,聂师道拜师后才香火兴盛的史料看,感觉族谱记载的出生年月确的,但又与访道和去世时间相冲突。聂师道18岁造访谢通修,50年后68岁死【911年】,就是说出生年不可能是855年,而应该往前推。另外,关于活到933年的问题,我们可以假设聂师道因逢乱世而假死归隐,那么活到933年该是91岁,而不是79岁。特别是聂师道的字号,史书记载为通微,族谱却称之度,又名慰宗,这些怎么都不相符呢?照此推测,我认为族谱记载的可能不是问政先生聂师道。或者,一修谱在后来被丰富了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错误的。
   (3)、聂师道亲属的辨证。与问政先生聂师道相关的亲属有聂绍元、聂冠卿,史载聂绍元为聂师道从孙,聂冠卿为聂师道五世孙,监利谱称聂绍元为聂师道重孙,聂冠卿为聂师道孙。绍元到底是聂师道的从孙还是重孙?冠卿到底是聂师道孙还是五世孙?这是判断监利谱一修真伪的很重要的事情。按说聂绍元的事迹发生在聂崇义生存年代,修谱不可能搞错,而聂冠卿的事迹可能是聂崇义身后事,搞错的责任可能在二修时。鉴于此,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聂绍元。史载聂绍元为聂师道侄孙或从孙,都是说不是聂师道直系后裔,可能是聂师道哥哥的孙子,聂崇义一修谱为什么把他列为聂师道重孙?由此我们有必要怀疑一修谱的真实性,或者怀疑二修谱甚至三修、四修谱时对老谱有错误的增删。
   (4)、聂师道另两位夫人的子女在哪里?监利谱只记载了聂师道与王宜人所生后代,那么他另两位夫人的后代呢?现假定监利一修谱为真,那么聂师道的韩夫人、魏夫人有后代吗?据丰城谱载聂师道后裔繁盛,“科第鬰起,簪组累叶,散任天下者三十有二,而聂之族蕃矣”,那么肯定有后裔。其后裔又在哪里?这里我们就可看史书连成的脉络了:聂时泰-- --聂师道-- ? -- ? --聂致尧(致孙)--聂冠卿(世卿、宗卿)--聂友仲(平仲、仪仲、文仲、公仲,武仲、南仲、微仲、恭仲)--循矩--,这一脉应该是聂师道的韩夫人或魏夫人所生,监利谱之所以把聂冠卿错误安在他们那一支,是因为知道属于一家人,却混淆了世系源流,且导致代际紊乱。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做个小结:

   在聂姓历史上出现多个同名的聂师道,但问政先生聂师道只有一个,他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历史真实人物,与此真实人物相关的聂姓有丰城敦本堂、樟树苏溪、湖北监利三礼堂等几支,其余支脉的聂师道不是问政先生,是另外之人。因此,非问政先生聂师道的各支族谱,在叙述聂师道事迹时要删减涉及问政先生的内容,以免闹出笑话,即使问政先生聂师道嫡系族谱也存在谬误,需要考证更正,以确保源流真实性。同时呼吁问政先生聂师道的嫡系后人大胆公布家谱,让我们更清楚其嫡传源流,为聂姓通谱的编撰做出贡献。


 
 

 
 
 
已有3591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