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和在族谱中的记载及我的辩证

作者:聂金城 2019-04-16 10:40
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和在族谱中的记载及我的辩证 聂金城   (2018年11月17日) 聂师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道教人物 ..
聂师道在聂氏源流中的地位和在族谱中的记载及我的辩证
           聂金城
       (2018年1117日)
 
 
  聂师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道教人物,由凡人而成神仙,近些年江苏等部分省市将记录其事迹的古文章纳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从各地聂姓族谱看,大部分族谱都记载有聂师道及其事迹,因此,他在聂姓源流中是个不可或缺的先祖,或是可以连接各支系的名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聂姓族谱对聂师道的记载却很不一致,为正本清源,本文特作分析研究。

   一、历史上聂师道的真人真事

   聂师道最早见诸于·吴淑《江淮异人录》卷上、南唐·沈汾《续仙传》,还散见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四十一、《道藏源流考》下册、《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三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新安志》上、《新安文献志》 第7部分、《梧冈集》、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九、《增修诗话总龟》卷十五《问政山·黃台》诗解注、《罗隐集》诗一首《寄聂尊师》、《明一统志》 第3部分、《湖广通志》 第12部分、《御定佩文韵府》 37部分、《方舆胜览》问政山、《全唐文》赠聂师道诏、《十国春秋》、《御定骈字类编》、《南岳总胜集》等。
        据今人考证,聂师道的生活年代为公元843-911年(有人考证或为855-923年),祖籍江西(祖父聂时泰由江西清江迁歙婺源?),出生于新安歙县问政山下,字通微,性聪淳直,言行谦谨,养亲以孝闻,深为乡里所敬。唐末(大中十一年[857年]),于涛(《续仙传》称名德诲)为歙州刺史(有书称新安太守,实际与歙州刺史是一回事,歙州就是新安郡,地方是一个地方,职位也是相同的,当时州郡常换称)的第二年,其兄于方外(《续仙传》称系于涛从兄,本荆南掌书记,弃妻从大白山道士学养气修真之术),週游五岳名山到新安,德诲乃于郡之东山选胜地,构室宇以居之,目为问政山房(《苕溪渔隐》曰:问政山去新安郡城十许里,岩谷幽邃,今有琳宇在焉)。《江淮异人录》称:“初,方外在山中,郡人少信奉者。及师道至,gui〈贝危〉信日至而富贵”,师道少年至青年,前后事之达十余年且发达,能以道资养亲。师道十三岁(按:857年?)披戴冠裳,十五岁(859年?)传法线修真之要,得服松脂法,后出游绩溪山采松脂,方采灵药,遽闻仙乐,乃得道之嘉兆矣。其后游行归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后浪招仙观,入洞灵源,十八岁(按:862年?)春天遇蔡道人父子而不识,欲过溪而蔡道人言“汝五十年后方过得此溪”,遇彭真人得食仙草。驻招仙观修炼余年后,以亲老思归,即回问政山。
   师道尝与友人同行,至一逆旅,友病热疾,村中无复医药。或教病者曰:“能食少不洁,可以解。”及病危,因复劝之。人有难色,师道谕之曰:“事急矣,何难于此,吾为汝先尝之。”乃取啗之,人感其意,乃食而病果愈。

    后又出游,复思往南岳九疑山得遇谢通真人授《素书》,皆说龟山王母理化众仙秘要真诀。地仙习此,当得升天;世人授之,迹参洞府。师道意欲求住师学之,谢真人以“尔有亲老,虽有兄能养,若欲更南游,此未可言住”拒绝,只告诉他九疑山弟子紫芝可教他。师道习《素书》见疑,每于梦中得紫芝解惑。
          经岁余后,还问政山居三十余年。每焚化,即以二蔡、彭、谢真形像貌瞻礼,仍自以管幅编异传於道俗。
   期间,师道又拜闾丘方远为师,受思真炼神之妙旨(《续仙传》载: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缪深慕方远道德,访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昭宗累征之,方远以天文推寻,奏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由是从而学者,无远不至,弟子二百余人,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也。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师道在师从闾丘方远时,与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方远弟子的罗隐交好,故罗隐有诗一首《寄聂尊师》:“欲芟荆棘种交梨,指画城中日恐迟。安得紫青磨镜石,与君闲处看荣衰。”(见于罗隐《甲乙集》)。
   师道居问政山,每入诸山拾薪雕药,或逢虎豹,见师道则垂耳摇尾,俯伏於地。师道以手抚而呼之,乃起随行。或以薪药附於背上,负之送归而去。歙之近山颇有猛兽,而不为人之害者,自师道之感也。

   后给事中裴枢为歙州,当唐祚之季,诏令不通。宣州田頵、池州陶雅举兵,围之累月,歙人频破之。后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已多,无敢将命出者。师道乃自请行,枢曰:“君乃道士,岂可游兵革中耶?”请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之出城。二将初亦甚怪,及与之语,乃大喜曰:“真道人也。”誓约已定,复遣还城中。及期,枢适有未尽,复欲延期,更令师道出谕之。人谓其二三,咸为危之,师道亦无难色。及复见二将,皆曰:“无不可,唯给事命时。”城中人获全,师道之力也。
   《新安志》称“祥符经云唐光化中有聂道士隐居于此,刺史陶雅深所推重,尝访以为政之要”。
   其后吴太祖杨行密(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天佑二年[905]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吴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吴孝武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霸有江淮,闻师道名迹,冀其道德获於军庶,继发征召。及至广陵,建玄元宫以居之(有书云:乃劫[威逼]广陵建玄元宫以居之)。每升坛祈恩,祷福水旱,无不致天地感动,烟云呈祥。是以人情咸依道化,境若华胥,俗皆可封。虽古今异时,实大帝之介君也,遂降褒美为逍遥大师、问政先生,以显国之师也。由是居广陵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一夜,有群盗入其所止,至于什器,皆尽取之。师道谓之曰:“汝为盗取吾财,以救饥寒也,持此将安用之?”乃引于曲室,尽取金帛与之,仍谓之曰:“尔当从其处出,无巡人,可以无患。”盗如所教,竟以不败。后吴朝遣师道至龙虎山设醮,道遇群盗劫之,将加害,其中一人熟视师道,谓同党曰:“勿犯先生。”令尽以所得还之,群盗亦皆从其言。因谓师道曰:“某即昔年扬洲紫极宫中为盗者,感先生至仁之心,今以奉报。”
   晚年,师道胎息已久,炼丹有成,逮乎岁在辛未秋月(按:辛未年为911年,有人考证此与在扬州三十年矛盾,辛未二字或是辛巳,或是癸未?若在辛巳年,即921年;似应为癸未年,即923年,但此考证又与死后迁葬与杨吴颁诏锡赠年代不符),梦一人黑绩朱衣,曰:“先生道成久矣,天命迎之。”先生寤而爽然,乃谓门人曰:“我为仙官所召,处世非久。”(有书称:一日一告弟子曰:我适为黑绩朱衣一符吏告我为仙官所召,必须去矣)。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解化于都下紫极宫,春秋六十有八。顷之,异香满室,云鹤近庭,若有真灵所集,爽然言别而化。弟子敛之,棺忽有声,视之若蝉蜕,尸解矣。弟子葬其衣冠尔,创玄墟于太平门外。后数十人自豫章来,见之领一丫童行。道俗多识之,咸问:何为远游?曰:离南岳多年,今暂往耳。所在多宿泊旧游官观而去。
   半年后,人自长沙来,亦如豫章所见。复见衡阳路,见归洞灵源去。樵人言五十年后过溪,适足验矣(按:如果是862年十八岁首遇谢真人,则死后半年的912年恰恰间隔50年)。
   其后将二十年(按:应该是死后16年间,不到20年,若按近人考证年代则是二、三年间),问政山屡有云鹤呈祥盘旋,竟之歙之乡里,亲族以为师道之还故乡,若令威华表之验也。弟子范可保等状列掌情,罄以上闻其意欲顺天意民心归葬聂师道于故里)。吴王顺义丁亥(按:杨溥顺义七年即927年,当年11月初三即皇帝位,改元乾贞)三月,乃降诏“····况教门上请,台辅奏陈,且将启元墟,即回故里,是用加之峻秩,锡以祟阶,式表休息,庶昭往行。可赠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按:此诏收录于《全唐文》杨溥名下,且名下仅只此一文,但杨溥11月即位,何以能3月颁诏书?是否年份错误又考唐末杨吴为王时,可面对唐皇画像拟诏,代唐皇下诏),弟子范可保数十人复发所藏衣冠,迁归于问政山之阳,大丞太师东海王恭按典礼奉还新安,立玄坛,给田庄,改故居为归真院,仍赐冠剑法服等,恩礼优渥。问政先生自王畿归歙,涉江山千有余里,朝行暮止,皆有云彩映野,鹤声响空,若迎引随覆。及问政山,三日而散。按《续仙传》的说法:“详其由来,是二蔡、彭、谢之俦侣也。隐化而往,绝世思望,神仙皆然矣。”
   聂师道事亲至孝,以道资孝,远不违亲。他在南岳招仙观修持时,想起了年迈的双亲,打算回去侍奉老人,回家后见父母都很健康,又有兄弟侍奉,才就近在问政山修道30年。其亲时问师道游学所益,具陈其事。亲闻之而喜曰:“汝以孝养我以道资,亦幸为汝母矣。此盖宿庆之及也。”他的母亲去世时,年九十有五,丁忧之日,匍匐奔丧,负土成坟,绝浆过礼,便谋遁迩,冀遂初心。无何,驯骑继来,诏命难拒(《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四十一)。
    聂师道还有兄弟,至少还有哥哥(见谢通修的言论),但名不可考,其侄孙绍元,少入道,风貌和雅,善属文,年二十余卒。初,绍元既病剧,有四鹤集于绍元所处屋上。乃其卒,人见五鹤冲天而去。
   聂师道有子女,能够见诸文章的有一女儿。《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八十五·徐铉(八)《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少府监河南方公墓志铭》载:方毂,荣王府司马,妻聂氏,追封河南县太君,问政先生师道之长女也。


   聂师道有朋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诗人栖蟾(唐末五代时僧,俗姓胡,曾住庐山屏风岩及南岳衡山)。以能诗名,与诗僧齐己、虚中、玄泰,诗人沈彬,道士聂师道等为诗友。《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八十五·徐铉(八)《唐故道门威仪元博大师贞素先生王君碑》记载:“问政先生聂君师道,见而奇之,授以法。是日有彩云皓鹤,翔舞久之。”

    二、聂师道在聂氏族谱中的记载
   在众多的聂姓族谱中,聂师道是一个普遍能见到的人物,其共同点是被吴王封为“问政先生”,但所处年代却不同,或是孙吴,或是杨吴,所指的应该不是一个人。综合起来看,分别是三个人。现分别例举于下:
   1、聂师道为三国时期孙吴人物
  部分聂氏族谱认为,聂师道属于三国孙吴时期人物,与聂友有很近的辈份关系,有的族谱认为聂师道是聂友的儿子,有的族谱认为聂师道为聂友的祖父(江西都昌聂氏),也有族谱认为聂师道与聂友没直接关系。
  (1)、《大成族谱》,包括永丰、增田、太湖、俢江、宜春温汤等支聂姓,认为聂师道是聂友的儿子:
  二七世 聂志远 名友,字辅仁,茂洪公之子,(东)汉献帝初平四年癸酉(193年)七月初六生,吴文帝(即吴大帝)太元辛未(251)十一月二十一殁。寿五十九,葬坪山。吴文帝(即吴大帝)嘉禾五年丙辰(236年)二月初十除丹阳太守,有功于民,民立庙以祀之。生平与诸恪友善,详见吴志。 妣顾氏,营前顾英女,名节娘,献帝初平癸酉六月十一生,乌程侯(孙皓)元兴甲申二月十九殁,寿七十二,葬张家渡口。子二:师道、师德。
  二八世 聂师道 名元通,志远公长子,(东汉)献帝建康庚子(应是220年“献帝延康庚子”)三月初六生,妣陆氏,陆方陆靖女,名美娘,吴大帝黄龙庚戌二月初六生,晋武帝太康乙卯六月初一殁,寿六十六,葬韦家湾.子一:假节。【谱记:吴文帝神凤壬申(应是公元252“吴大帝神凤壬申”)征为国师,号问政先生,乌程侯天玺丙申(应是公元276“吴末帝孙皓天玺丙申”)十月入大白山,从于方外学养气之术,不知所终,干方外即干吉也。】
   (2)、江西九江聂姓,在其历代世系中认为,聂师道是聂友的儿子:
    二十五代茂洪、德祥(失考)、德温(失考)、德新(失考)
    二十六代志远(聂友)、积景、中昂
    二十七代尚礼、师德(失考)、彩(失考)、师道
    二十八代文宽、公群(失考)、公给(失考)、文党(失考)
  (3)、鄱阳县芦田孤山、双港利池湖聂家与万年县裴梅镇塘滨、富林聂氏,认为聂师道是聂友的父亲:
   第二十六世(河派“馀”字):奇公(佶公长子),顺帝阳嘉二年即公元133年生,配曹氏,生三子:道、德、义,俱传。公为御史大夫,时党人议炽乃曰:李白、杜甫,吾师也。吾何之哉?携室家逃于江南(三国时期人怎么会说唐朝的李白、杜甫是老师?)。
   第二十七世(河派“成”字):师道公(奇公长子),字仲卿,号知元,灵帝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生,配刘氏,生五子:柏、松、楣、楬、渠,俱传。公入吴为国师,号问政先生,尝入太白山得养气之术,晓天文六甲法,迁居丹阳郡新都,今隶安徽之歙县。
 第二十八世(河派“岁”字):柏公(师道公长子),字滋,献帝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生,配刘氏,生六子:贤、友、筹、砮(nu)、帱(chou,帐子)、佖,俱传。
  (4)、《湖北通聂氏族谱》认为聂师道与聂友没有近亲关系:
   六十三世朝保,配尧氏子二:师道、师德(生于213年,汉献帝建安十八年癸巳生,官拜护国将军)
   六十四世师道,配吴氏子二:毅勇、毅强(生于245年,吴大帝赤乌八年辛亥,为吴国师,荣称问政先生)
   六十五世毅勇,配吴氏,(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乙巳生,官拜鲁国公)
   2、聂师道为唐末五代杨吴人物
    《丰城敦本堂聂氏族谱·聂氏世传》:“聂之先世,家清江。讳良仕者,为汉颍川太守,以长生之学隐玉笥山中,十一传而生友,诸葛恪友善,公吴大帝时以功曹从征詹耳,授丹阳太守,追封惠烈侯王,子孙并有封爵。九传至唐道茂公,封尚书令,又八传而讳时泰者,始徙歙,又二世真人(聂师道)与炼师(聂绍元)相继出,科第鬰起,簪组累叶,散任天下者三十有二,而聂之族蕃矣。”
《江西樟树苏溪族谱》:汉颍川太守良士公····十一传而生友,····九世孙道茂唐封尚书令始徙清江经楼,·····又历八世孙时济时泰,·····时泰仲也,仲迁新安歙州,传二世而生师道,·····賜号问政先生、逍遥太师。
   3、聂师道为唐末进士
  《湖北监利聂氏族谱》(包括下辛店):
    聂师道,字之度,号绿野史,一名慰宗。生唐宣宗大中九年乙亥(855)三月十一日寅时。年二十五中乾宁乙卯(895)进士。以唐乱避。淮南吴主凑为判官,公不受。吴主爱其才识留之,尊曰国师,号问政先生,卒于后唐唐明宗八年(933)癸巳三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九,葬江西婺源。妣韩夫人 生卒不详,与公同葬。
    聂识(聂师道二世),字南安。生唐昭宗天祐三年癸亥(903)五月初六日辰时。为后唐镇南节度使,以孙金赠大傅。年七址〔十〕一(?),(卒于北宋太祖)天〔开〕宝二年(969)六月十三。卒溢日〔谥曰〕献后。妣程夫人,生唐昭宗天祐〔复〕二年壬戌(902)十二月十三日寅时,卒(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九月十八日辰时。享年七十三葬不详、子五:崇义,崇道,崇永,崇礼,崇德

 
 
 
 
 
 
 
 
 
 
 
 
 
 
 
 
 
 
 

 
已有354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