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庆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聂振强 2013-07-16 15:44
随着北京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外来节日及新兴节庆活动逐渐增多,市民生活、城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阶层结构 ..
 
 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庆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聂 振 强

随着北京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外来节日及新兴节庆活动逐渐增多,市民生活、城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并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总结新兴节庆活动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围绕“节日与市民生活”这一主题,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地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开展“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 征文, 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炎黄子孙几千年来上敬祖宗,下泽后裔,扩大联亲,溯本家谱,昭示后人。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以运用。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现象在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最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的珍贵人文、历史、地理“遗产”。“家谱、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民族融合的表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之根在中国在北京,中华民族之魂己漂往海外,北京彰显是一个全中国全世界的文化节庆的大舞台,要充分发挥首都北京的优势作用。中华姓氏宗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而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点,最具“老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姓氏宗亲文化”莫属了!
农工党北京市委投标的《姓氏宗亲文化发展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策研究》课题,曾是2012年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中标课题;农工党中央《关于弘扬姓氏宗亲文化服务统一战线工作的建议》转化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建议。
本文从“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阐述“姓氏宗亲(组织)将成为社会新的一个阶层”,“姓氏家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元素)”;提出“国管法治、家管德治,家族(庭) 是人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础”;发挥“姓氏宗亲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的作用;成为“中华姓氏宗亲文化做为海内外统战工作的好抓手”。

一、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的内涵,传承发展与市民生活、城市发展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华夏姓氏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百家姓”广为流传。姓氏在历史上是血缘的标志,家族的徽章,表现了门弟思想、宗法观念。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10000多个,至今仍在使用的有3000多个,由于姓氏的大量出现,姓氏之学也应运而生,姓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可称谓姓氏文化。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是姓与氏的合称,是表明家族的词。姓氏的内涵是指姓氏的来源及分布;“姓氏宗亲”是以“宗亲”[font=Times New Roman](涵盖姓氏、家族、宗亲、组织[font=Times New Roman])为主的社会新“阶层”, 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构成、需求、社会属性及政治地位。宗族活动表现了人们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追求,需要予以尊重。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一直延续着,也从未间断过,并非一朝一夕的存亡。
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始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偶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这种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姓氏宗亲文化的形成及姓氏宗亲的组织社会属性,具有“纽带性、向心性、两重性、现实性”的特性。通过挖掘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同时赋予姓氏宗亲文化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发挥姓氏宗亲组织的作用,可以起到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突破转型瓶颈、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共同打造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姓氏家族,姓氏家族能起到“德治”的作用。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在当今市民生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姓氏宗亲节庆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
“姓氏文化节”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于200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省周口市举行。由中国侨联、中国文联、中国全国工商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周口市人民政府举办。以“寻根”为主题,河南省周口市淮阳有中华民族的“根” 之说,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寻根联谊的主题是“追根溯源,万姓同根,根在周口”。以弘扬伏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以姓氏为纽带。从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来看,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姓氏是伏羲的“风”姓。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一直延续着,也从未间断过。
山东龙口市“孝德文化节”以孝德建设为切入点,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孝德文化为主题,社会各个层面评选出“新二十四孝贤”先进人物进行表彰评选活动是以新时代的家庭美德为标准,以为统领,是指对父母、长辈奉养、体贴、尊敬是指对配偶、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关心、爱护、尊重。孝德文化墙是龙口市在网上开展的孝德实践活动,列出了通过孝德短信大赛评选出的十佳孝德短信和三十条入围短信作品,在网络上以孝德文化墙形式引领全社会关注老人的生活和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
海内外同姓家族之间的联合互助,有利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为家族的活跃注入了活力。他们极力出资赞助的祭祖、修谱、建祠等活动,也给故乡的同胞以极大的感染,堪称“里应外合”促成了家族复活。海内外姓氏宗亲等各类民间组织繁多,寻根问祖,华夏归根,文化交流、商贸发展,均呈现空前大发展态势。利用家族经济思想中的亲情、民族情和爱国情等有利于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对于海外可起到在错综复杂、纷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起到稳固地位、加强影响的作用。
家族起作用不仅能营造海内外华人的空前团结,而且对“台独”意识将从根本上打压。当大陆家族与台湾家族间的统一、合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声音后,叛离思想便会丧失市场。台独分子叫嚣“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经两岸家族互动,台湾的陈氏家族并入福建漳州的陈氏家族后,增强“台湾陈姓人是中国人”的意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话语就不攻自破了。
华夏同根、万姓一脉、根本一家。当前在社会领域聚集着一大批知识层次高、社会联系广、参与意识强的统战人士,准确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反映他们的意见诉求,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典之处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搭建姓氏文化平台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载体,必将激发子孙崇祖报德、爱家爱国、共兴华夏的更大热情。

三、新兴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庆活动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1、家族正因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加之亲情割舍不断,所以,家族活动始终对大多数人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家族活动还具有团结人、教育人的作用,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使人们有一种“人心思治”的愿望。
2、姓氏宗亲组织是中国的特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利弊兼有。我们应该采取既克服又发展,有扬有弃的态度来对待,要实现这一转变还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过程。
3加强对家族“族长”的引导和领导,抓好重点人的工作。对家族的规范不能过死,要让它有充分的自主与自治权,不能是政府式的行政管理。
4、随着我市进入加快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市民生活,城市发展”等诸多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和高发。统一战线和社会管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做群众工作,人的工作。在要求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促进和谐、增进团结。在任务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协调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

四、新兴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庆活动建构中的建议
1、正视姓氏宗亲文化的存在,合理定性姓氏宗亲组织,引导姓氏宗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姓氏宗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绕开的内容。姓氏宗亲文化具有更鲜明的民族性和更广泛深入的群众性,新时期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的便捷。为此,加强网络建设,做好祖谱编修,挖掘姓氏宗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家族活动活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家族活动日益活跃的对策,应定位到趋利避害的“改造”上来。主张“放任”或“取缔”都是不可取的,采用高压手段的取缔也是不符合“依法治国”的政治文明为宗旨的。
3、逐步建立法律法规,降低姓氏宗亲组织登记门槛。政府对民间社团组织的法规不完善,致使不少姓氏宗亲组织到港澳地区注册,大多姓氏宗亲组织都未取得合法地位而开展活动。也正是因为源头的堵塞,导致大部分的姓氏宗亲组织脱离法律的监管。降低姓氏宗亲组织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突出“宽进”,重在培育;实行姓氏宗亲组织的年检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评估制度;推动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4、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示范中心的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城市,举办多种多样的中华姓氏宗亲文化活动。
在北京举办“中华全球华人姓氏宗亲联合大会”系列活动。大会期间成立:“中华全球姓氏宗亲联盟(或联合会)”
活动名称:弘扬中华全球姓氏宗亲文化高峰论坛暨联亲联谊大会
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高峰论坛;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报告;发表“爱我中华”告全球华人书;祭中华姓氏始祖;向海内外华人(姓氏宗亲组织)侨领颁发“特殊贡献奖”;邀请海外姓氏宗亲代表出席国庆招待会;海内外华人大型文艺演出;制作出版影视、书刊、画册等。建议这次大型活动国庆节前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邀请国家领导人出席,邀请海外华人(姓氏宗亲组织)代表出席。建议第二届台湾在举办,第三届在泰国曼谷举办。
设立:“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 ,简称:姓氏文化节。
节日时间及内容:定位在“清明节”或“冬至” ; 以祭祖为主要内容,可分为:民祭、公祭、国祭,[font=Times New Roman](全球华人[font=Times New Roman])天下祭。
5、建议设立国家级“中华姓氏宗亲”组织的主管部门机构
笔者在泰国调研得知,一些非常爱国的老华侨回国参加活动后,还有“找不着家”的遗憾,没有“回国到家”的感觉!因为我国没有姓氏宗亲相关的政府机构,他们希望国家出面把海内外姓氏宗亲组织组成一个全球华人在北京的权威工作机构。
1)国家适时成立一个关于“中华姓氏宗亲”的国家级管理机构,一是对内便于管理和服务,二是对外便于和海外姓氏宗宗组织“对接”。该机构可设在全国政协、国务院侨办。
2)成立“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机构,可邀请海外华人学者参与,专门研究海内外中华姓氏宗亲组织(文化)的形成、动态与发展,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有利依据。
3)开设“中华姓氏学”学科。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首次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提出要重点研究和解决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的问题。积极引导中华姓氏宗亲文化发展,激发华夏子孙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已有1581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