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淅河《乾隆版·聂氏宗谱》

作者:宗亲法律部 原创作者:聂泰辅(猷轩) 来源:原创 2012-08-10 22:07
湖北随州淅河《乾隆版·聂氏宗谱》是湖北随州淅河聂氏迁祖荣贵公后裔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族谱资料。
聂氏新修宗谱序

 
【原文】
  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木枝百而本一,水派万而源同。不溯本寻源,虽处天高地厚之中,不知身所自出。谱之贵乎修也,明矣。盖谱者,所以辨同异,联亲疏;使同者不至于异,亲者不至于疏。敬宗收族之道,于斯寓焉。
    夫谱之作也法:不得混异为同,离同为异,两语尽之矣。是故至有自来,派有繇分而上之,皆一体也。听其失而不相收,又(何)乘騂騂角弓之义?古作谱者,异虽显弗附也,同虽微弗捐也。君子所以笃仁孝之经而贻之世世者,由此道也。阅数十年往矣,宗法废而子孙之曰失其序也,于是乎有谱。
    谱也者,君子以类族辨物同人于宗焉⑧。《象》曰⑨:"'同人于宗',吝道也⑩。"盖伤之矣!"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则《杕杜》之所为?,咏睘睘也?。在昔,笃叙周亲,亦曰国之宗盟,同姓为重。作谱者,合之以其姓,缀之以其食?,靡不致严于九族五宗之法?。而别子为祖,继祖为大宗?,继祢为小宗?。数百年而下,大宗小宗有如聂氏之井井焉。前为谁、后为谁而昭穆不乱者?,以其有谱在焉。
    谱者,追远而统众也。远则有时而或遗,众则有时而或忘。不有谱以联之,则尊祖收族之心无以自尽。但时会所遭,虽沧海桑田不无变易,家声之流传保无散佚沦亡之患哉!乃当流离播迁之日⑲,亦兢兢焉忧其失坠⑳,必什袭而珍之_,使世世子孙目睹而知所由来矣!(这篇古文,是清朝乾隆年间湖北随州淅河应忠、应洪、应恒诸公后裔新修《聂氏宗谱》的“序言”)
 
【注释】
派:水的支流,泛指分支。
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陈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
繇:同“由”。
:同“溯”。
 :同“恤”。收恤:作“收容救济”解。
騂騂角弓:意思是,“后裔俊拔远胜前辈”。
异虽显弗附也,同虽微弗捐也:异姓虽然显贵,不去攀附;同姓虽然卑微,也不嫌弃。
君子以类族辨物,“同人于宗”焉:君子分析人类群体、辨别各种事物以审异求同,就是《周易》说的“同人于宗”。
《象》:是指《周易·同人·象辞》。
“‘同人于宗’,吝道也”:这是《周易·同人·六二·象辞》的原文。意思是说,“在宗族内部和同于人”,是能否导致憾惜后果的必由之道。
(11)"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是《诗经·唐风·杜杕》中的两句诗词,意思是说:"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比不上同族同姓的亲人。"
(12)(dì地):树木孤立貌。《杜》:指《诗经·唐风·杜》篇名。
(13)睘睘(qióng穷):孤立无依貌。
(14)缀:连结。食:祭献,享祀。
(15):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无”、“莫”、“不”。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合为九族。五宗:古代宗法,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为“五宗”。 
(16)大宗:中国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礼记·大传》:“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唐孔颖达疏:“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之宗者谓小宗也。”
(17)祢(nǐ你):奉祀亡父的宗庙。
(18)昭穆:供奉祖先的排位秩序,始祖居中,二、四、六世祖居左,称为昭;三、五、七世祖居右,称为穆。此处泛指宗族关系。
(19)流离:因灾荒战乱流转离散。播迁:迁徙,流离。
(20)兢兢:小心谨慎貌。_什袭:重重包裹,意思是郑重珍藏。
 
【译文】
  人们有祖先,如同树木有根、流水有源。树木生长百条枝干,只有一个总根;流水形成万条分脉,只有一个源头。如果不寻根求源,生活于世界的人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那里来的。这样说来,撰修宗谱的重要性就非常明白了。所谓宗谱,就是用以辨认宗亲,礼待亲疏;不致于把宗亲当外人,让亲情渐渐疏远。敬重祖先、关爱族亲的道理,已经全部蕴涵于宗谱之中了。
    撰修宗谱的基本原则是:不能混淆宗族关系,视异姓为同族,把宗亲当外人。这两句话已把修谱的大原则讲得十分清楚了。所以各方宗亲有去有来,各处流水有合有分;顺序向上追寻,都会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听任宗亲散失而不相容互济,何以承担让后裔俊拔胜过前辈的宗族大任!古代撰修宗谱,异姓虽然显贵,不去攀附;同姓虽然卑微,也不嫌弃。凡是笃守仁孝之道、使之世代相传的君子,都会遵从这条祖训。往后经历几十年了,一旦宗法荒废而子孙产生失序的迷惑,这时宗谱就会发挥作用了。
  宗谱的意义,在于帮助仁人君子分析人类群体、辨别各种事物以审异求同,在宗族内部和同于人。《周易·同人·象辞》说:“‘在宗族内部和同于人’,是憾否之道。”这样的诗歌大概是最悲伤了:“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比不上同族同姓的亲人。”《诗经·唐风·杜》篇的心声,正是咏叹失去宗亲、孤立无依的悲伤。在厚爱至亲的远古时代,国家主导的宗盟制度,也都说是以同姓为重。那时撰修宗谱,合为一谱的依据是同姓,相互连结的纽带是祭祖,没有不严格遵守“九族”、“五宗”的规定。而由嫡长子、庶子分别祭祖,在祖庙祭祀的是大宗,在父庙祭祀的是小宗。经过几百年下来,全社会的大宗、小宗祭祀都像我们聂氏宗族一样井然有序。祖宗牌位谁在前、谁在后之所以有条不紊,都是因为有宗谱可依。
宗谱的重要作用,在于追祭远祖而统合族众。因为祖传久远有时会有疏忘,因为族亲众多有时会有遗露。如果不通过宗谱保持族亲关系,那么尊重祖先、爱护族亲的真情就无法尽心尽力。然而社会时势的变迁,沧海桑田都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家族正道的传承能无散佚沦亡的忧虑吗!即使到了流离迁徙的日子里,也应该小心谨慎地担心宗谱的失坠,必须倍加关爱而稳当珍藏,让后世子孙能够看到宗谱而知道自己的由来。
 
【附注】
  1、这篇《聂氏新修宗谱序》,及下一篇《聂氏祠堂记》,同时见于两部手抄本。在小二房抄本中能够见到全文,在小长房抄本中只能见到部分残篇。
  2、抄本中的聂氏新修宗谱序》及下一篇《聂氏祠堂记》,都是没有断句的繁体字文言文。在辑录整理时擅为断句,对个别疑难字辞作了注释,并把全文译为现代语言。所有这些不一定准确,仅供研究参考。
  3、在这篇《聂氏新修宗谱序》及下篇《聂氏祠堂记》中,都没有载明荣贵公迁自何处,似乎有违常理。何以如此?尚待研究。

 

 
 
 
 
 
 
 
已有9145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