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赤子敬先尊祖的传奇故事

作者:宗亲法律部 原创作者:聂道平 来源:原创 2012-03-16 21:54
一个赤子敬先尊祖的传奇故事——聂显贵
一个赤子敬先尊祖的传奇故事

 
  他叫苦生、他叫李金元、他叫聂显贵,这三个名子实为一个人,听起来似乎有些传奇色彩,或定有隐情,笔者为此采访了当事人,得知其身世,经历历坎坷,尊祖事迹动人,实为我之楷模。
 
苦生多难

  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搜刮民脂民膏,集中力量剿杀共产党人及其革命根据地,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这时,家住陕西省镇安县山区,家境一贫如洗的聂道祥染上了重疾,因无钱治疗于冬月十九不幸去世,时年30岁,撇下父亲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唐氏支撑家庭,17天后,即腊月初六,一个男婴在这个家里诞生了。这个新生命的出世,对唐氏来说是悲喜交加,喜的是丈夫早世,有了后代,可以瞑目了;悲的是这个吃了上吨没下吨的家庭,怎么能养活这个吃奶的孩子呢?于是她就给孩子取名"苦生"。贤良的唐氏在月子里不但没有任何补养,还要借东找西,喂养小苦生,供养公爹。独木终难支桥,为了聂家这个独苗不致夭折,为了老人不致饿死,唐氏将自己和苦生卖给了安康一李家,所换钱粮留家保公公生存,自己成为了李家的媳妇,苦生也成为李家的儿子。此时的苦生才40天。从此,苦生改姓换名为李金元。由于李家并不富裕,加上苦生是带到李家的,难免受到不公的待遇,他一天学也没上过,8岁开始放牛、拾柴,14岁开始学徒做工匠活。16岁参与搞建筑,直到全国解放,1951年参加工作当建筑工人。
 
冒昧寻根
  苦生成人董事后,妈妈唐氏出于对丈夫的思念和对聂家的留恋,常给他讲聂家的情况,特别是父亲聂道祥的为人正直憨厚、善良的品德,使幼小的苦生对聂家怀有敬佩感,对没见面的父亲倍加怀念。1948年贤惠、良善的妈妈因病去世,年仅46岁,死前她一再叮嘱儿子,长大一定要认祖,为父亲扫墓祭奠。从此,认祖归宗就成为了母亲的重要遗言和自己的夙愿。于是1951年的一天,刚刚21岁的李金元(苦生),乘在西安搞建筑放假之机,背着家人,乘车来到镇安县,又步行百余里,边走边问,找到了他的出生地--梅花一个山村,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伯父聂道显,苦生自我介绍,说明来由--找父坟认祖。可是他生40天就被带走,伯父怎么会记得认识他呢,伯父经过再三打量说:"像我弟道祥,是的,是苦生"说罢,伯侄相拥而哭。随后,伯父领着苦生找到了他父亲聂道祥的坟墓,苦生跪在坟前哭得死去活来,经多人相劝才起来,为父亲烧了纸炮说:"可怜的爸爸,我没见到过你,但我和妈妈无时不在想念你,我早就想回来给你扫墓烧纸,因路程太远,无法实现,如今母亲离我而去,你的儿子我长大了,我的名叫聂显贵,我要每年春节、清明为你烧纸扫墓,瞑目吧!"从此,李金元的名字改为聂显贵,实现了妈妈的遗愿。聂显贵冒昧寻根,认祖归宗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舍命保坟

  1980年,年已半百的聂显贵,已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建筑行业领导干部--安康建筑公司工程股股长、加工厂厂长。同时家庭也子女满堂(二子四女),可以说事业家庭两兴旺,日子过得非常平静。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份平静,一天,老家一人带信说他父亲的坟被一个姓郭的村干部挖了,说是这块坟地好,后代兴旺,把他母亲葬在这里。这个消息对显贵来说,尤如晴天霹雳,他把全家召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有的说全家都回去和郭家拼了,有的说找当地政府解决……。显贵没同意,象是已想好对策。他只身回到老家,见到那位姓郭的问起情况,要求他把母亲坟迁走。那人一方面自觉理屈,无言以对,一方面丈着自己是"地头蛇",显贵一个人从外地回来,单身在此,量也无妨。只是说"反正就这样,你能怎样?"显贵见好说无效,便使出了他的"杀手锏"说:"不然这样,我父那坟地好,出了我这个人,后代兴旺,子孙满堂,你家的房地也不错,出了你这个当干部的,你占了我父坟地,我两家换一换,我就死在你家堂屋里。"说着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斧头,插在腰里,又拿一挖耙,跑到郭家堂屋挖坑,嘴里不停地喊着:"我就死在这个坑里,谁敢阻拦我就和谁拼命。"围观的人知道郭家没理,谁也不帮他说话,郭家也无人敢动他,看着显贵挖了一个半人深的土坑,自己躺在里边,不吃不喝。一天,两天过去了,郭家还以为他饿得受不了自然会走,那知显贵硬是挺着,到了第三天,显贵已是有气无力,眼不睁,口不开了。其他村干部和群众见要出人命,都劝郭家退让迁出他母亲坟。郭家见势不妙,只好答应立即迁出母亲坟,修好显贵父坟。众人把显贵从郭家抬走。事后显贵说:"本是用来吓唬郭家的一场假戏,差点演成真戏,丢了性命。"他休息几天后,到父亲坟前重新圆了坟,烧了香火。回到安康,子女们为父亲"单刀赴会"取得胜利而高兴,但又觉得郭家身为党员干部,信奉迷信,挖人祖坟,实在难忍。全家人合计着一纸诉状将郭家告到了省里,省纪委批复下来,镇安县纪委查实后,撤销了姓郭了村干部职务,不久,其又遇车祸而亡。
 
三次竖碑
    
  从第一次找到父亲坟墓那天起,聂显贵心里就默默许愿:等家里条件好了,一定为父亲竖一块碑以寄哀思。1979年,农历正月十五,他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小的走不动路留在家里),及请人制做的高2尺、宽1.2尺、重约20公斤的石碑,乘车百余公里,再步行爬山20余公里,为父亲立了一个小墓碑。1997年他觉得上次的碑太小,又请人做了一块高2.5尺、宽1.8尺的石碑,带上子、媳、女、婿及孙辈共13人,又一次乘车130余公里,请人抬上石碑,爬山5公里,为父亲立了第二个碑。2003年,显贵的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宽裕,再次请人制做一块高一米、宽60公分的大理石碑,把自己和子孙名子都刻在碑上,于农历九月十五(父亲聂道祥生日),顾专车从安康送到梅花(通公路的村镇),尔后又请人抬上山立起来,并砌了围墙。同时给太爷爷修了坟,此次花5000多元,加上头两次立碑,共花近万元。聂显贵一家人对待宗祖的孝德,真称为孝子贤孙。
 
千里祭祖

  从找到父亲墓地时(1951年),到1990年这40年中,聂显贵每逢春节和清明节,都要行150多公里为父亲扫墓上香火。从1990年开始,他把父亲的生日(农历九月十五)也作为祭奠的日子,这样由每年两次改为三次。算起来,1990年前40年要行1.2万公里路程,1990年以后至今的17年要行7千多公里,加起来共行1.9万公里。由于他对聂族的深爱,他设法找了聂氏族谱,自己不识字就找人一字一句的念给他听,他一字一句的背,直到刻在心里印在脑里。就在笔者采访时,这位78岁高齡的老人,依然可以从自己的辈份上朔到镇安迁始祖,并且每个人的名字、出生年月等都背出来。在他的脑海里,镇安迁始祖聂世松迁自湖北省襄阳府枣阳县西北乡新丰里聂家集,于是蒙生了一个寻找始祖出生地的念头。1990年他退休了,有了充足的时间,经济条件也允许了,就从安康乘火车到枣阳,四处打听聂家集,由于他说的"新丰里"是清朝时期地名,问了4天也没打听到,于是无精打彩的返回了家。1992年,他又一次来到枣阳,这次他运气不错,在城里碰到一个姓聂的老人,祖上也是由聂家集迁出来的,他告知了聂家集的位置:徐寨镇聂集村。聂显贵喜出望外,立即乘车到徐寨,又步行10余里到了聂集村,找到了几位老人刚说明来意,便一见如故,对于他说到的迁祖聂世松当年遇难全家逃往陕西之事,几位老人都记忆在心,族谱中也有记载。他又打听到迁祖上辈人墓地位置,高兴极了。这次达到目的的他,住了数日回到了安康,很快这个消息传到镇安聂族,引起极大关注。1996年清明前,退休老人聂道均,约聂显贵同到湖北枣阳为先祖扫墓,可道均行前出事,未能同行,于是显贵又一次只身一人来枣阳扫墓,由于先祖的墓地1958年已挖成堰塘,他就按族谱中记载的位置--西门外路北靠寨河边,烧纸放鞭以寄哀思,引来同族老少数十人无不赞口。这位没见过父亲,出生40天就被带到李家的聂氏后代,坚持50余年,行程2万多公里,耗资3万余元只为寻根祭祖,这种尊宗爱族、敬先孝祖之德,切是我聂氏之荣,聂氏之楷模。
 
结束语

  如今的聂显贵已78岁月高齡,但身体依然健壮,眼不花耳不聋,头脑非常聪敏,走起路来象个小伙儿;胃口好,饭量大,每吨能喝半斤酒。家里儿子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嫡孙外孙一群,个个都对他孝敬有佳,老两口退休费2千余元,生活过得非常舒适。这个结果,也许就是聂显贵积德得来的吧。
(湖北 枣阳 聂道平)
已有2219人阅读

聂治平:故事情节感人,可是全文错别字太多,有失我族文风。(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