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在担任北京市第一任市长

作者:福建福州 原创作者:聂贵容 来源:信息来源 2010-09-12 15:29
文章摘要
聂荣臻大刀阔斧整治华北治安,为定都北平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保障条件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2月1日,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与林彪、罗荣桓一起,进入北平城,住进了北京饭店。        2月3日,聂荣臻和林彪、罗荣桓、彭真、叶剑英等以及北平联合办事处的全体委员,在前门箭楼上检阅了参加入城式的部队。                入城式后,平津卫戍司令部宣告成立。聂荣臻兼任司令员,薄一波兼任政委。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天,聂荣臻、薄一波签发了《平津卫戍司令部布告》。布告中明确指出:一切反共、反人民、反民主的反革命党派,均属非法组织,要立即解散,停止一切活动;一切残余敌军、散兵游勇、土匪武装,应立即向警备司令部、公安局缴械投诚;收缴所有国民党政府文武官吏、保甲人员的枪支及其他民间枪支。布告还明确规定,严禁破坏工厂、仓库、公共建筑、交通设施以及抢劫、偷盗、放火、暗害、造谣等一切破坏活动。布告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军政人员,严格遵守人民政府法令,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有关的入城守则。        接着,聂荣臻和叶剑英、彭真等一起,接管北平,整顿治安,恢复生产,使北平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聂荣臻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迅速改编傅作义的20万起义部队。        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按照《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北平城内的傅作义部队,于1月22日陆续开赴城外指定地点等候改编。        2月1日,解放军方面和傅作义方面组成了联合办事处,其主要任务是办理傅作义所属部队的改编和对傅部军政官员的安置,以及各部队、机关、厂矿、企业等完整的移交。此后,林彪、罗荣桓忙于别的事情,有关傅部改编的工作,主要由聂荣臻负责组织实施。他对此抓得很紧,要求各级领导坚决按军委指示精神办。        其次是剿灭土匪。华北解放前夕,国民党有意识地在各地潜伏下大批土匪,约3万人。他们行踪诡秘、出没无常,经常拦路抢劫,袭击基层政权,杀害革命干部,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使人民群众失去了安全感。        聂荣臻很重视剿匪工作。1949年4月,他要华北军区发布剿匪工作指示,要求军队克服对土匪的麻痹轻敌思想。5月,又指示军区召开剿匪工作会议,制定剿匪方针:在依靠与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以政治攻势争取瓦解成股土匪;发动和组织群众与军事清剿相结合,而以发动群众为基本环节,摧毁土匪的社会基础;对土匪根据“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原则,宽大与镇压相结合,以达到瓦解、分化、争取的目的。6月,聂荣臻又指出:剿匪决不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必须从发动群众着眼,做到人人肃匪,村村防匪,军队与政府、民兵密切协同,才能彻底肃清匪患;剿匪要有灵通而确切的情报;剿匪兵力不宜太大,否则容易暴露目标,行动也慢,应以小部队,在确切的情报保障下轻装奔袭。如能做到这些,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之后,经过华北军民一年的努力,各地共剿灭土匪2.9万多人,匪患基本肃清。华北地区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为新中国定都北平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        聂荣臻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北平的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中共中央安全和定都北平的关键问题。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大城市,这里不仅集结了华北各地的一些反动残余势力,而且东北解放后,许多国民党特务、党团骨干和地主、恶霸、流氓头子等流亡到北平,加上社会上还流散着数万名散兵游勇,治安形势比较复杂,北平群众形容那时的北平是“五多”城市:特务多,散兵游勇多,抢匪多,小偷多,银元贩子多。所以,尽管部队进驻了北平,但治安情况仍不容忽视,仅1949年3月,北平就接连发生103起案件。        针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聂荣臻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指示平津卫戍部队,立即组织收容散兵游勇。        1949年6月,平津两地共收容国民党军流散官兵3.7万多人,解决了社会治安中的一大隐患。        再就是打击敌特。聂荣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指示有关部门下发了一个关于严防敌特活动的紧急通知,指出:敌伪在离开北平时,对特务组织曾有周密布置。他们以各种名目,混入各单位、部门、行业,进行暗杀、破坏、造谣等活动。要求各单位提高警惕,并对原有人员严密注意,慎重审查。夜晚,凡解放军工作人员,没有必要的事,切勿外出,以防不测。        聂荣臻要求公安部门、卫戍部队加紧工作,发动人民群众,与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种种反革命势力以及流氓小偷等作斗争,力争社会治安状况迅速好转。        与此同时,聂荣臻还指示卫戍区组织军人纠察队,经常在大街小巷巡逻,对社会上的偷盗、乞丐、流氓滋事以及吸毒、赌博等有碍社会治安的各种现象进行纠察,予以打击。聂荣臻还专门从军区随营学校中挑选了一批文化程度高、会讲英语的师生组成特别纠察队。他们身着黄色土布军装,在外国人活动的公共场所进行纠察。        经过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努力,在新中国成立时,北平已经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秩序。旧北平时期隐藏下来的万余名特务分子、反动党团骨干,除逮捕了一批和有极少数潜逃外,大部分向军管会和人民政府自首,基本瓦解了北平的特务组织,使北平市的安全有了保障。        北平社会秩序的迅速好转,为新中国的定都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保障条件。        所有这一切,都让毛泽东对聂荣臻刮目相看,所以,尽管聂荣臻已经身兼数职,毛泽东还是让他再兼任北平市市长和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9月8日,毛泽东亲自草拟新华社电讯,宣布:“北平市市长兼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将军奉命赴两广工作,担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及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聂荣臻将军继任北平市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也就是从这天起,北平改称北京。        11月20日至22日,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北京市召开了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上,聂荣臻被选为北京市市长,成为北京市第一任民选的市长。 毛泽东对聂荣臻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1949年9月中旬,就在聂荣臻被任命为北平市市长后的几天,他又被各界公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阅兵指挥机构成立了,朱德任阅兵总司令,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下面还设立了阅兵指挥所,由阅兵副总指挥杨成武兼任指挥所主任。        《阅兵典礼方案》很快拟出,并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审定通过。        毛泽东专门找聂荣臻谈话,他意味深长地对聂荣臻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聂荣臻当即表态:“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把这次阅兵组织好!”        毛泽东的重托,令聂荣臻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对阅兵的筹备和组织,事无巨细,他都非常认真。每项工作,他都作了周密的布置。        聂荣臻从华北军区部队抽调了步兵、骑兵、坦克兵、炮兵各1个师参加阅兵,还抽调了空军、海军部队代表及民兵参加阅兵,1.6万余人的受阅部队先后集结完毕。        聂荣臻想得很细,对各受阅方队如何组成,装甲车、坦克、汽车如何同步行进,万一有车辆出现故障时如何补救,飞机何时飞越天安门广场,晚上怎么放焰火等等,都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        开国大典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阅兵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聂荣臻还是很着急。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证阅兵圆满成功,他不时地鼓励参加受阅的官兵。        聂荣臻还就开国大典时的防空问题作了重点部署。这也是他最为关注的一件事。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空军的空袭也日益频繁起来。人民群众经常处于被空袭的危险和惊扰之中。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军委早在1948年8月9日,就提出了对城市要地实行“积极防空”的方针。1949年4月,聂荣臻兼任平津卫戍区防空司令员后,对防空工作一直抓得很紧。1949年8月15日,军委航空局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支具有作战能力的飞行中队,担负保卫北平的防空任务。开国大典的时间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也是出于防空袭的需要。聂荣臻向参加大典的部队全体人员发出了一道命令,如遇空袭,要原地不动,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保持原队形。游行群众也事先被告知,如遇空袭不要乱跑,听指挥。        到9月30日,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可谓是“万事俱备,只等检阅”了。但是,聂荣臻还是一夜未眠,他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准备情况,事无巨细地叮嘱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下午3时,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准时出现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上。天安门广场顿时沸腾起来。        这时,在金水桥边一座临时搭起作为阅兵指挥台的高台上,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用麦克风向大家喊道:“大家全体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今天是首都全体军民各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举行大会。现在准备开会,请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宣布大会开始。”        广场上沸腾的人群很快静下来。        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正式开始。        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当林伯渠宣布阅兵式开始时,在阅兵指挥台上的聂荣臻格外激动。        阅兵总司令朱德乘着敞篷汽车,从天安门中间的门洞出来,通过金水桥。        聂荣臻迎候在金水桥南边,看到朱德出来,赶忙走上前向朱德行军礼朗声道:“报告总司令,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检阅。”        立刻,军乐队奏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与老百姓》、《保卫胜利果实》等军乐曲。        聂荣臻随朱德登上了检阅车,陪同朱德出东三座门,沿着长安东街、东单广场,直到东交民巷,检阅了肃立受阅的陆、海、空三军部队。        ……        开国大典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得很顺利,阅兵获得了圆满成功。聂荣臻说:“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大事情。”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决议规定,将“集中所有妓院老板、领家、鸨儿等加以审讯和处理,并集中妓女加以训练,改造其思想,医治其性病,有家可归者送其回家,有结婚对象者助其结婚,无家可归、无偶可配者,组织学艺,从事生产”。决议指出:“没收妓院财产,以作为救济妓女之用。”        聂荣臻对这件事极为重视。于是,当天就和彭真发布了封闭妓院的命令。庄严宣布:封闭妓院,立即执行!        行动由北京市公安局具体负责,组织北京市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市法院、市妇联出动干部和警察2400多人,统一行动,在12小时内封闭北京市所有的224家妓院。集中拘留了424名老板和领家,收容了1286名妓女。这些妓女被收容到8个教养院改造思想,学习技术,帮助她们另谋生活出路。她们从此脱离了苦海,获得了新生。        妓院被封闭,千年污垢短期内得以消除,北京市民无不拍手称快。社会各界人士也都对共产党、人民政府的这一举措表示钦佩。        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对聂荣臻说:“你们这个决议很好,是办了件大好事。”        北京市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通过关于封闭妓院决议的同时,还通过了《关于统一征收营利事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提案》、《关于开办业余补习学校的决议》、《关于救济失业员工问题的决议》等多项决议、提案。虽然当时北京市的社会治安已比较稳定,物价也趋于平稳,人民群众的吃穿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其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很繁杂。        聂荣臻对于彻底改变这个当时只有707平方公里、200多万人口的古都的旧貌,把它逐步改变成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的首都,是充满了信心的。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事他都尽力去做。        1949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大街小巷全被冰雪覆盖。一时间,交通事故迭起,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门讨论和布置扫雪工作。        聂荣臻决定出动军队,参加扫雪。        对聂荣臻的这个决定,个别同志不理解,觉得这点小事出动军队不值得。聂荣臻语重心长地解释说:“军队不就是应该为人民服务吗?现在大雪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我们就应该帮助群众解决这个问题!”        很快,军队和地方共同努力,路上的积雪被铲除一空,交通事故也随之降了下来。北京市的群众无不交口称赞。聂荣臻常把自己比作人民的勤务员。他在与干部谈话中曾举例说:在部队中修个厕所,好像是小事情。不过,假如没有这个厕所,随地便溺,不但有碍卫生,恐怕也会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事情还小吗?这是关系群众的事,是大事情。        聂荣臻还谈到像水、电、下水道等方面的建设。他说,这些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没有一件不是大事情。所以,我们都要很好地计划,有组织有检查地认真抓好,要反对官僚主义。        1950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聂荣臻写的《纪念北京解放一周年》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一年来,我们建立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恢复了生产及教育文化事业;收容散兵游勇,消灭了妓院,解救妓女1200多人,逮捕抢劫犯370多人,捕获与改造小偷2100多人,维护了社会治安;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在郊区土改中,4.6万农民分得了土地。但是,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困难还很多,有待努力。 聂荣臻鲜明地提出“变北京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首都的建设问题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聂荣臻作为一市之长,同时兼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对首都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抓。        当时在北京市行政中心的建设问题上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原封不动地保留旧城,发展西面城郊,建立行政中心区;另一派认为应该以旧城为中心,改建、扩建旧城。1949年秋,刘少奇访问苏联回来,请来了苏联市政专家团,考察北京的市政建设,帮助北京市制定规划。他们在北京考察了几个月,不仅对北京市市政建设提出了很好很具体的建议,还在1949年12月提出了《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问题的建议》。北京市建设局组织市政专家对苏联专家的建议进行讨论,大多数赞成专家的建议,于是形成了《对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意见》上报北京市委、市政府,意见说:“苏联专家提出的方案,是在北京市已有的基础上,考虑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情况及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以达到建设新首都的合理的意见。”        聂荣臻非常赞成苏联专家的建议,他高兴地说:“这个建议很好!很实际!”        他亲自主持召开市政府会议,进行讨论,出席会议的同志一致赞成。        1950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批准了北京市以北京城为中心逐步扩建的方针。关于首都发展规模,也是首都规划中一个争论相当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不要把旧北京这个典型的老消费城市变成一个生产城市,即要不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直接涉及首都的性质和它在整个国家中的作用和地位。        对这个问题,聂荣臻在《纪念北京解放一周年》的文章中,鲜明地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要求。        聂荣臻认为,在首都发展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看,从首都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上看都是必要的。我党在取得全国革命胜利之后的总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北京发展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从经济、财政方面看,也是必要的。他提出了几个问题,都发人深省。比如,首都如此空前大规模的建设,建筑材料和设备等,能够全部请国家从各地调进来吗?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政府两手空空,连人头费、小学教育费都是靠中央财政拨款,这种靠中央财政吃饭的局面,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吗?国家建设百业待举,作为首都,在财政上不应该自力更生吗?不应该对国家有所贡献吗?没有相当发达的现代工业支援郊区发展菜、肉、蛋、奶等的生产,几百万人吃什么?        后来,北京的现代工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逐步发展起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变北京这个典型的消费城市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1951年初,由于军队工作过于繁重,没有精力再兼管北京市市长的工作,聂荣臻便向中共中央提出辞去该职务。1月30日,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        1956年11月16日,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从此,聂荣臻开始了为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奠基的征程 
已有5802人阅读